這是第一本以長軸模式,將颱灣北部最著名的河川淡水河作最完整呈現的書。
冀望透過精緻的繪圖,特殊的書本設計,將淡水河流域完整呈現,具典藏的價值。
淡水河 - 這條颱灣第三大的河川,匯聚瞭大漢溪、新店溪和基隆河,,悠伸港晃晃的從曆史中一路行過此颱灣的都會和鄉野,目睹滄海變桑田,時代的起伏興衰,人事的聚散離閤,跑馬燈似的在它眼中映現,如今,它仍以柔軟的身段,踏著一貫的步調,徜徉在二十一世紀。
本書將淡水河從淡水齣海口到北橫群山,以手繪的方式,將沿途流域作瞭最完整的呈現。
◎內容涵蓋河川之美、生態特色、曆史人文典故。
◎全書以精緻手繪圖呈現,刻畫非常精細,極具收藏價值。
作者簡介
俞珩
筆名玉行、人則
祖籍浙江諸暨,今屬夜貓一族
畢業於雙溪畔東吳大學中文係
現任職國語日報編輯部、語文中心
嗜好為戲遊於山巔水湄及文字林、彩墨海間
林鴻堯
1965年生,宜蘭人。目前緻力於繪本創作以及插畫技法教學。
曾獲:
1983年颱灣美展油畫「入選」。
1985年全省美展油畫「優選」。
1991年省教育廳金書奬「最佳插圖」。
洪健全兒童文學奬「優勝」。
1995年省教育廳金書奬「最佳幼兒圖畫書」。
後記:林鴻堯
天天天藍,叫我不想「它」也難……在好山好水的蘭陽平原長大,抬頭看見遼闊的藍天不是都會人士口中的情趣,而是一種生活養分。
稍長後舉傢在闆橋定居,又負笈颱北,那一抹天藍便?水泥叢林所遮蔽,縱使筆下可以精準的畫齣同樣澄淨的天空,但沒有雲氣的流轉,少瞭水影的映照,他僅僅是欠缺生命的色塊。
當我背著行曩沿著淡水河來到淡水,不經意的抬頭,藍天,就一望無際的鋪展在眼前,水影天光,恍若臨鼕山河而居的兒時景像,於是這處有藍天的山城河港,成瞭我落腳的地方。
從幾年前開始,繪事工作之餘,每週前往鶯歌授課,緣河而上是我例行的路程,因此,在聯經主編與我聯係後,沒有多加思索,我選擇繪製這本以「淡水河」為題的書。
當我刻意騎車展開溯源踏查之旅,?她攝下瞭百餘幀不同的容顔後,赫然發現,藍天依舊,但映照藍天的水麵已不復昔日澄澈,汙染、淤積帶給她的轉變絕不是報導上誇大的形容,而數十載臨河親水的我竟渾然未覺,淡水河若有情,必會嗔怪我的冷漠吧!
我想,在二十一世紀,讓淡水河以長捲形式如敘事詩般呈現在世人的眼前,這不是一份工作,而是淡水河交付於我的功課。其實,不是我選擇瞭淡水河,而是大河欲假我之手,展現她一路走來的榮光與踏上時代新舞颱的豐姿。
後記:俞珩
曾經有一段不快樂的日子,快樂的往返淡水學畫,朝去夕歸,溽暑頂著刺進皮膚的炎陽,隆鼕冒著鑽入骨髓的寒風冷雨,每週隻要濛觀音山眷顧一眼,經淡水河洗滌一遭,便覺心眼透亮,豁然開朗。
愛上滬尾綿細的豆花,愛上小鎮淳厚的人情,我以遊子觀光的眼睛瀏覽父母魂牽夢縈的西湖,卻用圓夢的心境親近淡水,感受淡水河的溫柔敦厚。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中的縹緲水境令人神往,遂為書齋冠以「一方築」之名,構築一幅臨水岸而居的桃源。大學時候的戀心情愫似乎也冥冥牽引齣今朝親水的因緣。
感謝鴻堯君和惠鈴主編邀我共同完成這本書,讓我在九五年鞦告彆瞭那段與水相親的日子後,得以另一種方式接近她,透過她的美麗與哀愁,今日看水依然是水,卻已不再是浮光掠影的邂逅,從此,她的盈盈身影常駐我心!
我一直對颱灣的文學藝術有著濃厚的興趣,所以當看到這本書時,我感到非常驚喜。這本書以一種非常獨特且富有創意的方式,將淡水河的“美”融入瞭文學和藝術的視野。我被書中那些關於淡水河的詩歌、散文、甚至小說節選所深深打動。這些文學作品不僅僅是對淡水河的描繪,更是通過文字,將讀者帶入瞭河流的情感世界,感受到瞭河流所承載的喜怒哀樂。書中還收錄瞭一些與淡水河相關的繪畫、攝影作品,這些藝術作品以不同的媒介,展現瞭淡水河的視覺美學,讓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理解這條河流。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河流與藝術傢之間關係的探討,例如書中介紹瞭許多藝術傢是如何從淡水河中汲取靈感,創作齣不朽的作品。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淡水河不僅僅是一條自然存在的河流,更是激發瞭無數藝術創作的源泉,它已經深深地融入瞭颱灣的文化肌理之中。
评分我對颱灣的地理環境以及它獨特的風土人情一直充滿好奇,所以當在書店偶然翻閱到這本書時,便立刻被它吸引住瞭。這本書以一種非常接地氣且充滿生活氣息的方式,描繪瞭淡水河的“美”。它不僅僅是在介紹河流的地理知識,更是深入到淡水河沿岸的生活場景,展現瞭這條河流如何與當地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被書中那些關於河流邊的市集、餐館、以及各種民俗活動的描寫所吸引,這些生動的場景讓我仿佛親身置身於淡水河畔,感受到瞭濃厚的鄉土氣息。書中還講述瞭許多與淡水河相關的民間傳說和故事,這些故事充滿瞭趣味性和地方特色,讓我對這條河流有瞭更深層次的瞭解。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河流兩岸的美食介紹,那些充滿地方風味的小吃,讓我垂涎欲滴。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淡水河作為一條“生活之河”的獨特魅力,它不僅僅是自然景觀,更是承載瞭無數人生活記憶的場所。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人,水彩暈染齣的淡水河水色,在柔和的光綫下閃爍著細膩的光澤,讓人忍不住想要翻開一探究竟。我本來對淡水河的印象一直停留在“一條河流”而已,但這本書卻以一種極其詩意和人文的視角,將淡水河的“美”層層剝開。它不僅僅是在描繪河水的流淌、兩岸的風光,更是深入挖掘瞭這條河流與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所産生的韆絲萬縷的聯係。讀到書中關於早期拓荒者如何依河而居,如何利用河水灌溉農田、發展漁業的片段,我仿佛穿越瞭時空,看到瞭先輩們在河岸邊辛勤勞作的身影,感受到瞭他們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書中的插畫更是點睛之筆,不僅僅是寫實的描繪,更有許多寫意的筆觸,將河岸邊隨處可見的野花、姿態各異的樹木,甚至是飄浮在水麵上的落葉,都描繪得充滿生命力。我特彆喜歡其中一章,描繪瞭不同季節裏淡水河的色彩變化,春天嫩綠的柳條,夏天繁盛的荷花,鞦天金黃的稻田,鼕天寥落的蘆葦,每一種色彩都飽含著獨特的情感,讓我對這條河流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這本書不是一本枯燥的地理科普讀物,它更像是一本關於情感、關於記憶、關於傢園的散文集,讓人在閱讀中感受到寜靜與溫暖。
评分一直以來,我對颱灣的自然景觀都情有獨鍾,而淡水河的“美”更是讓我心生嚮往。這本書以一種非常細膩且充滿感情的筆觸,描繪瞭淡水河不同尋常的美。我被書中那些關於河岸生態係統的描述深深吸引,例如書中詳細介紹瞭生長在河岸邊的各種植物,以及棲息在其中的各種鳥類、魚類和昆蟲。我瞭解到,盡管淡水河地處繁華都市的邊緣,但它依然孕育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這是多麼令人驚嘆的事情。書中還探討瞭河流的水文變化以及它對周邊環境的影響,例如書中關於河水潮汐的變化,以及不同天氣條件下河流呈現齣的不同景象的描寫,都非常生動。我特彆喜歡書中那些關於河流光影變化的描繪,例如清晨薄霧籠罩下的靜謐,傍晚夕陽染紅河麵的壯麗,以及夜晚燈火闌珊下的迷離,都仿佛把讀者帶入瞭畫捲之中。書中的攝影作品更是精美絕倫,每一張照片都捕捉到瞭淡水河最動人的瞬間,無論是壯闊的河口風光,還是河岸邊細膩的自然景緻,都展現瞭這條河流獨特而迷人的魅力。
评分我一直對颱灣的曆史文化很感興趣,所以當我在書店看到這本書時,立刻就被吸引瞭。這本書並非僅僅是對淡水河地理風貌的介紹,而是將這條河流置於更廣闊的曆史文化背景下進行探討。作者在書中細緻地研究瞭淡水河沿岸的聚落發展,從早期原住民的遷徙路綫,到明清時期的漢人移民,再到日治時期和國民政府遷颱後的城市變遷,淡水河始終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書中那些關於河流在軍事防禦、商業貿易、文化交流等方麵作用的闡述,讓我對這條河流的認知有瞭顛覆性的改變。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淡水河在颱灣近代史中的地位的分析感到印象深刻,它不僅僅是一條河流,更是承載瞭無數曆史事件和時代印記的見證者。書中引用瞭許多史料和文獻,並配以珍貴的曆史圖片,使得整個敘述既嚴謹又生動。我讀到關於淡水河早期作為重要港口,如何連接颱灣與世界的片段時,不禁想象起當年熙熙攘攘的碼頭景象。這本書讓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審視瞭淡水河,它不再是單純的自然景觀,而是活生生的曆史載體,是構成颱灣集體記憶的重要部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