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东方与西方并非遥遥相对而是近在咫尺、当文化的深层肌理并非擦肩而过而是正在互相融合之时,会产生的文化激荡已然是全球性的课题。置身于这旋风中心的韩秀,以其宽广的视野与襟怀,透过人际交错的动人故事,以多方位角度深入剖析文明在擦撞之中出现的诸般可能性。亲切、简洁、温润、睿智,深入多元文化的神髓,与读者共同寻回失落的美感。
本书特色
★在世界中心看台湾,作者以美国作家身分,多层次的文化观点,谈论电影、绘画、文学,紧扣时代脉动,有知识有趣味。
作者简介
韩秀
生于纽约,成长于中国大陆,是热爱台湾的美籍华文作家。也是一个在台海两岸与美国、欧洲有着丰沛经历的纽约人,曾任教于美国国务院外交学院与约翰.霍普金斯国际关系研究院。
曾获第四届万人杰文化奖(纽约)、第四十二届中国文艺协会文艺奖章(台北)。着有长篇小说 《折射》与《团扇》,短篇小说《涛声》、《一个半小时》等,散文集《早安!台湾》、《雪落哈德逊河》等。
些许悲壮∕薄佐齐 009
辑一 别有天地
「订」个可人儿,好过年 017
牙关不可咬紧 021
在小镇上 025
虹彩飞扬 029
好学生 033
别有天地 037
放 手 041
我们不可能心平气和 045
健身房礼仪 049
钱在这里,但是不能给妳! 053
Bon App?it! 057
笑迎年华老去 061
根深叶茂家庭树 065
因为是自己的 069
六六大顺 073
诗意存在的可能性 077
灰 烬 081
寻回失落的美感 085
辑二 灵魂的居所
不必拥有 091
一份恆久的暖意 095
代尔夫特一景 099
李奥纳多迷思与希腊忘忧珠 103
灵魂的居所 108
寻常岁月 113
辉 煌 117
听,马老板那一曲千古绝唱 121
画在墙壁上的窗户 125
来自天堂的眷顾 129
亚历山大大帝情结 133
辑三 四海为家
这,才是好新闻! 139
读 砚 143
要 好 147
文学与八卦 151
林先生骂人 155
迷思与难题 159
华文的「谷根千」在哪里? 163
无 憾 167
真 话 171
崇高的目的 175
期待一张贺岁卡 179
在父母与写手之间 183
人际之间的遥不可及 187
草蛇灰线,伏延千里 191
面对乔伊斯 195
四海为家 199
张恨水的六十二本书 203
妈妈回来,笑笑想你! 207
辑四 如果有一天……
永远的残疾 213
如果有一天…… 217
粮 食 221
不愿拔刀相向 225
有这样的三种人 229
动物凶勐 233
些许悲壮 薄佐齐
初初听到消息,九歌出版社的发行人蔡文甫先生与总编辑陈素芳女士给我机会为TERESA(韩秀)的新书《失落的美感》写几句话的时候,首先,感谢着九歌的理解,因为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接着,觉得有很多话要说,总的感觉是有着一些悲壮在里头。想想看吧,家里有这么一个人,她竟然用方块字写作,在台湾出版的书籍已经超过二十五本。新书问世的时候,她的笑容始终灿烂,她安静地看着这些美丽的书,不说什么。我却知道,那是怎样辛苦而且不屈不挠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开始于二十五年以前,暂时也还不会止歇。
现在的这一本是从TERESA在美国《世界日报》世界周刊的专栏文章中间精选出来的。这个专栏写了足足的三十八个月,每个星期天要与读者见面的这一千五百字的文章,一个月要写四到五篇。换句话说,在这三年多的日子里她真的没有任何假期,无论我们在什么风景秀丽的地方!她也不能请病假,无论她的身体是什么样的状况!她天天写,随时在写,用笔写题目、摘要,用电脑打字,无论白天还是半夜!有时候,她把早餐端上了餐桌,然后微笑着告退,只是为了想到一篇文章中的某一段、某一句或者需要更换一个词汇、一个标点符号,而完全无视如此这般是否有利于健康!整整的三十八个月,她没有开过任何「天窗」,编辑度假回来,抽屉里还有「存粮」!更不消说在将家务处理得井井有条的同时,她还完成了一本短篇小说、一本书信集、两本传记。
她整天笑咪咪的。不知为什么如此开心﹖其实,她的位置非常的孤独,她不是台湾作家,因为她没有台湾的身分证。她不是大陆作家,因为她在大陆期间没有发表过一个字。她是美国人,却用中文写作。更何况,她的经历是任何一个美国人绝对不会有的,真正空前绝后。她的孤独是背景造成的,但是她却有着岩浆般的热度,她以这样的热度观察世界、拥抱人群,每每让我非常惊讶。岩浆也会在冷冽的空气里冰冷的海水里冷却,她对文学的热忱却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一分一毫。我不能说,她的病痛与最近三年的写作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是我绝对可以说,这样忘我的书写绝对会使病痛变本加厉。更何况,她早年在大陆的境遇是那样悲惨,亏欠了身体,现在到了还债的时候,连本带利,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我只能说她是一个用生命在写作的人,文学已经是她的信仰,任何折磨都变成了「小菜一碟」。
但是,我们是夫妻,我们得一起来面对生命的高峰与低谷。我常常想问她,痛成这样,伤成这样,还要继续吗﹖她却在安慰我。她的出版人的热情来信在安慰着我,她的读者甚至寄各种药品给她,这也安慰了我。于是,我用各种办法来支援她。
我陪她去许多有趣的地方,看无数展览、演出。她买书永远没有节制,我就负责把沉重的书箱搬到她的书房里,为她购置顶天立地的书架。当然,我和我们的儿子更是她的电脑的守护者,尽一切可能保持她的书写不受到惨重的损失。然而当机的事情还是会出现。当硬体烧成灰烬的时候,当她正在写的长篇完全消失在空气里的时候,她竟然跟台北《联合报》的朋友们说,小说的DNA在这个灾难中发生了改变,很可能是一件满不错的事情,最后完成的书稿应当更出色。我对她应当是放心的了。当然,我们的生活点滴在很多时候都转化为她书写的素材。我的观点也往往成为她切入某个主题的一个角度。但是,我敢说,那只是千奇百怪的许多角度当中的一个,她对世间的事情的观察是非常细致而敏锐的,她善于倾听各种各样的意见,忠实地反映在这些专栏文章里,提供给读者,去了解,去分辨,去选择。
这本有趣的书将由九歌出版社来出版。我是很高兴的。在这篇文章快要结束的时候,我很想说说我对九歌的感想。那是九十年代,我们驻节高雄的时候。九歌出版《尤利西斯》。蔡先生与陈总编辑陪同这本书的中译者自台北来到高雄,在中山大学召开研讨会。中山大学林校长与钟玲教授都非常重视,通知了美国在台协会高雄分处。那一天市议会有事,我没有办法赶往中山大学,TERESA去了,听得十分仔细,回来讲给我听,让我深受感动。《尤利西斯》地位崇高,却有名地难读、难懂,没有多少人真的能够读完它。但是九歌却拿出这样的魄力来翻译介绍这部书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十年之后,九歌出版但丁的《神曲》中文本。我家三口都是但丁的忠实读者,我们的感动很难用文字来说明,这部从义大利文直接翻译成中文的作品,对于世界各地的中文读者来讲,其影响力其重要性恐怕很难计算。对于一个忠诚于文学事业的出版社来讲,这部书是真正的里程碑。
这样的里程碑,中文作者的,台湾出版社的。在TERESA的书房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漫步在她的书房里,无法欣赏中文文学的西方人是会感觉晕眩的,那种数量与质量形成的压力是很折磨人的。但是,TERESA悠游其中,快乐得不得了。看到她那么快乐,我当然是高兴的。
世界真的还是很美丽的,我们大可心平气和。
二○○七年八月十五日于北维州维也纳
(本文作者Buczachi,中文名字是薄佐齐为韩秀的夫婿,美国资深外交官,美国在台协会高雄分处前处长)
《寻回失落的美感》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很多关于“过去”和“现在”的对比。身处台湾,我感觉我们很多生活习惯和文化传承,都带着一种独特的“美感”。比如,早期的台湾文学,虽然风格各异,但很多作品都流露出一种对土地深情、对人性的关怀,这种质朴而真诚的美,在如今快节奏的社会中,似乎变得越来越少。再比如,台湾的许多手工艺,像捏面人、剪纸、竹编等,虽然在现代工业化浪流中显得有些“过时”,但它们背后蕴含的匠心精神和代代相传的技艺,本身就是一种弥足珍贵的美。这本书会不会就在探讨,我们如何在这个充满变化的时代,去保存和传承这些“失落的美感”?我一直在思考,我们现在对“美”的定义,是不是过于狭隘了?是不是只关注表面的光鲜,而忽略了内涵和深度?这本书,会不会带我们去重新认识,真正的“美感”是什么?我希望它能触及那些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部分的东西,比如,一次不经意的善意,一个温暖的微笑,或者是一段充满回忆的旋律。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寻回失落的美感》,一下子就戳中了我的点。我觉得,我们台湾人,很多时候都身处在一种“失落”的状态里,但又浑然不觉。你看,我们的生活便利,科技发达,但有时候,却觉得好像少了点什么,少了点人情味,少了点生活的情趣。我常常在想,小时候,巷口那位卖糖果的老爷爷,他脸上那慈祥的笑容,那种淳朴的招呼,现在去哪里找?或者,过年时,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包饺子一边聊天的场景,是不是也越来越少见了?这本书会不会就在讲这些,或者提醒我们,我们正在失去什么?我期待它能带我们重新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平凡生活中的“美感”。比如,可能是一片落叶的形状,一首老歌的旋律,或者是一个陌生人的微笑。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却能触动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个引路人,带我们去探索那些被我们遗忘的美好,让我们重新找回那种久违的、温暖的、触动心灵的“美感”。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寻回失落的美感》,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内心深处的一种共鸣。我觉得,我们生活在台湾,虽然享受着现代化的便利,但有时候,也会觉得好像丢失了什么东西。尤其是一些细微的生活细节,比如,以前邻里之间的那种淳朴的交往,一句简单的问候,一个热情的招呼,现在好像都变得越来越少了。或者,以前听长辈讲故事,虽然故事本身并不复杂,但他们讲故事时的神态,那种语气和情感的传递,本身就充满了“美感”。这本书会不会就在探讨这些,或者提醒我们,我们正在失去的是什么?我非常期待它能带我们去重新发现,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美感”。也许,它会让我们意识到,真正的美感,并不在于物质的奢华,而在于心灵的感悟,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真诚连接,在于对生活的热爱和细致的观察。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老朋友,温和地提醒我,去放慢脚步,去留意身边的美好,去重新拾起那些曾经让我们心动的“失落美感”。
评分《寻回失落的美感》这个书名,读起来总让我想起童年时期的许多画面,那些现在看来充满诗意和韵味的点点滴滴,在当年却是不值一提的寻常。在台湾,我们从小接触的很多文化,其实都蕴含着丰富的“美感”。比如,小学课本里那些描绘乡野风光、淳朴民情的文章,虽然语言朴实,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宁静和自然,就是一种美好的体验。还有,小时候外婆家那台老式收音机里播放的歌仔戏,虽然听不懂太多情节,但唱腔里的婉转和故事里的情感,却能轻易触动心弦。这本书会不会就在讲述这些,或者引导我们去重新体验那些已经被遗忘的感官享受?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我们现在会对“美感”有如此模糊的定义?是不是因为太多东西都变得太容易获得了,反而失去了那种“寻回”的珍贵感?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们慢下来,去感受那些需要时间沉淀才能体会到的美。比如,在某个宁静的午后,泡一杯茶,看着窗外飘落的叶子,那种平和的心境,本身就是一种美。这本书,有没有可能帮助我们重新连接起这种内心深处的宁静和愉悦?我非常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怀旧的情愫,让人不禁联想到那些曾经触动我们内心深处,却又在快节奏的生活中逐渐淡忘的美好事物。《寻回失落的美感》,这个名字就像一个温和的邀请,邀请我们暂且放下眼前的喧嚣,去重新审视那些被时间冲刷得有些模糊的角落,去探寻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碎片中的珍宝。我个人一直觉得,台湾的土地上,其实埋藏着许多我们习以为常却又容易忽视的美。从日治时期留下的古老建筑,到庙宇中精雕细琢的龙柱,再到夜市里摊贩阿姨亲切的招呼声,这些细微之处,都承载着一代代人的记忆与情感。这本书会否触及这些,或者引导我们去发现更多属于我们自己的“失落美感”?我非常期待。比如,我家附近有间老字号的糕饼店,那里的绿豆糕,味道不是那种工业化生产的甜腻,而是带着一种古朴的香气,吃进嘴里,仿佛就能感受到制作糕饼老师傅手心的温度。这种味道,大概就是一种失落的美感吧?我总觉得,我们对“美”的定义,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视觉上的华丽,更应该包含那种能够触动灵魂、引发共鸣的深层体验。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去理解和感受这份“失落的美感”?我希望它能像一位老友,娓娓道来,让我们在阅读中,重新拾起那些被遗忘的柔软。
评分《寻回失落的美感》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我们生活中很多被快餐文化所稀释掉的东西。尤其是在台湾,虽然我们有丰富的在地文化,但很多传统的美学观念,似乎正在被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所取代。比如,我小时候,爷爷奶奶讲的故事,那些充满寓意的寓言,和现在充斥网络的快餐式娱乐,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前者能引人深思,后者却往往一笑而过。这本书会不会就在探讨,我们如何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去辨别和保存那些真正有价值的“美感”?我一直在思考,我们对“美”的追求,是不是越来越变得肤浅了?是不是只看重外表的包装,而忽略了内在的涵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深刻的见解,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对美的定义,并且能够在这个充斥着速成和表象的时代,找到那些真正能够滋养心灵的“失落美感”。比如,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欣赏一幅有深度的画作,或者与朋友进行一次有意义的对话,这些都可能是一种“美感”的回归。
评分拿到《寻回失落的美感》这本书,第一个念头就是,我们是不是真的“失落”了什么?我觉得,生活在台湾,我们其实幸运地保留了很多传统的美学元素,但有时候,我们可能太专注于眼前的进步和发展,而忽视了那些根植于我们文化中的美好。例如,早期的台湾电影,虽然画面可能粗糙,但里面的情节和情感却非常真挚,很多老歌的旋律至今仍然让人感动。再比如,台湾夜市里的小吃,它们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一种文化体验,摊贩老板热情招呼的声音,食物在铁板上滋滋作响的声音,空气中弥漫的香味,这些都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美感。这本书会否探讨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是否正在侵蚀这些传统的美感?我一直在想,现代社会,信息爆炸,生活节奏加快,让我们很难静下心来去品味和感受。也许,这本书就是一剂良药,提醒我们要放慢脚步,去重新发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丽。我尤其好奇,它是否会提供一些具体的建议,帮助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找回那些失落的美感,比如,如何去欣赏一首老歌,如何去品尝一道地道的台湾菜,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寻找片刻的宁静。
评分《寻回失落的美感》这个书名,让我想起很多童年时期的记忆,那些现在看来朴实却美好的画面,在当年却被我忽略了。我觉得,台湾有很多本土的文化符号,都蕴含着深厚的“美感”,只是我们可能已经太习惯了,或者说,太不珍惜了。比如说,传统的庙宇建筑,那些飞檐斗拱,雕梁画栋,虽然很多是古老的技艺,但它们所展现出的对称、和谐和意境,是现代建筑难以比拟的。再比如,台湾的民俗活动,像元宵节的灯会,端午节的龙舟赛,这些不仅是节日,更是一种集体记忆和文化传承,其中蕴含的喜庆、热闹和人情味,也是一种独特的美感。这本书会不会就深入探讨这些,或者引导我们去重新认识我们身边的“美感”?我一直在思考,我们是否过于追求新潮和国际化,而忽略了我们自身拥有的宝贵财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唤醒我们对本土文化的关注,让我们重新发现并珍视那些曾经让我们感动过的“失落美感”。
评分读到《寻回失落的美感》这个书名,总觉得它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又夹杂着一丝希望。身处台湾,我感觉我们正处在一个快速变迁的时代,很多过去的美好,在时代的洪流中,显得有些模糊。例如,以前的台湾,很多地方都有手工制作的工坊,老师傅们几十年如一日地打磨技艺,他们做的东西,带着一种独特的温度和生命力。如今,很多都变成了流水线生产,虽然效率高了,但那种“人情味”和“匠心”却似乎消失了。这本书会不会就在讲述这些,或者提醒我们,我们正在失去的是什么?我期待它能带我们去重新发现,那些隐藏在生活中的“美感”。也许,它会带领我们去探访那些仍然坚持传统技艺的手艺人,去感受他们作品中的温度,去体会那些被时间打磨出的韵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们重新思考,在追求物质丰富的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更加关注精神层面的富足,去寻找那些能够真正触动我们内心深处,让我们感到宁静和满足的“失落美感”。
评分最近在书店翻到这本《寻回失落的美感》,书名立刻吸引了我,感觉它像是在跟我说话一样。在这个什么都追求效率、追求速度的时代,很多东西都变得快速消费,甚至连情感和美感都变得稀薄了。我觉得,生活在台湾,我们其实有很多机会接触到“美”,只是我们可能已经习惯了,或者说,太忙碌而没有去留意。就好像台北街头那些随处可见的老屋,它们可能没有现代建筑的宏伟,但那种古朴的砖瓦,爬满墙壁的藤蔓,还有窗户透出的昏黄灯光,都有一种独特的气质,是现代建筑难以复制的。这本书会不会就写到了这些,或者带我们去发掘更多我们身边被忽略的美丽?我尤其好奇,它会不会探讨我们现代人对“美”的理解有没有发生变化。以前的人,也许会觉得一针一线缝制的衣服,一砖一瓦砌成的房子,都是美;而现在,可能更多的美感来自于名牌,来自于快速更新的潮流。这种转变,是进步还是退步?这本书,会不会给我们一些启示,让我们重新思考,到底什么是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美感”?我很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具象的例子,让我能够对照自己的生活,去发现那些曾经存在,或者正在被遗忘的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