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植被志 第九卷,物种生态志

台湾植被志 第九卷,物种生态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植被志
  • 物种生态志
  • 植物生态学
  • 台湾植物
  • 植被调查
  • 生态研究
  • 植物地理
  • 生物多样性
  • 植物学
  • 台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湾植物种的百科全书~

  台湾植物研究史上,几乎所有描述植物种的书籍,罕能整合相对完整的资料,提供全方位或百余年来所有有关于该植物的内涵,读者可以将历来所有叙述植物种的书籍,全部拿来作比较,便可了解。

  本书针对台湾植物种,尽可能从发现始源、学名变迁、形态、生态、空间分佈、物种与环境的相关、植物社会归属、木材、林业应用、药用、特定用途、与野生动物的相关、物候、演替、演化、生理生态等等,乃至与人类风俗文化、生活的相关,伙同作者已知该物种在台湾研究史上所有的内容,尝试作百科全书型的整合性撰写,期能开创植物描述的新典范。

  由于过往欠缺此等书籍,乃特别赋予新名词,谓之「物种生态志」,如此的物种介绍,无论植物分类学、生态学、园艺、景观、保育、水土保持、解说教育、生物教学、诸多相关学科的研究与应用、文学、乡土文化、人类学探讨……,举凡与台湾植物有所牵扯者,皆可参考、引用。

  至于作者本身对台湾植物的了解程度,套用《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的逻辑,作者了知植物,即非了知,是名了知!

  [台湾自然史]系列

  《台湾植被志》

TFC1第一卷:总论及植被带概论
TFC2第二卷:高山植被带与高山植物(上、下)
TFC3第三卷:亚高山冷杉林带与高地草原(上、下)
TFC4第四卷:桧木雾林带
TFC5第五卷:铁杉林带(上、下)
TFC6第六卷:阔叶林(一)南横专册
阔叶林(二)(上、下)
TFC7第七卷:海岸植被带
TFC8第八卷:地区植被专论(一)大甲镇植被
TFC9第九卷:物种生态志(一)

[本系列一般性特色]

1.以台湾土地为主体,阐述台湾自然新史观。
2.台湾第一本植被志,系统化全盘论述台湾各大生态带。
3.结合二十世纪以来,台湾的土地科学研究经验,开展本土研究新领域。
4.第一手本土研究经验,严谨执着,时空格局庞大,实体描述,细腻入?。
5.结合科学与人文,贯串古今研究,为台湾文化注入新的自然基因。

[本系列学术性特色]

1.第一本从台湾岛地体形成,谈到现今生界演化的专书。
2.第一本系统整合化的台湾植被志。
3.第一个提出植被带正进行上迁的论着,更包括诸多台湾生态研究的新见解。
4.真正彻底消化日本人五十年在台湾研究菁华的植物生态研究报告
5.深富科学求真的批判性,开创台湾植物研究的新生机。
6.提供台湾今后生态保育的本土资讯与经验。

附录一※作者简介※
附录二※目次※
附录三※序※

作者简介

陈玉峰(静宜大学生态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1953年生于北港镇。妻陈月霞为名摄影家。◆1980年毕业于台湾大学植物系,1983年得台大理学硕士,1993年获东海大学理学博士。◆1984-1989年间任职内政部营建署垦丁及玉山国家公园解说及保育研究课技士、技正、课长,开拓体制内生态保育研究与解说教育先锋。

  ◆1987年以后,先后任教于逢甲、东海、静宜大学。1998年起专任静宜大学教授,兼通识教育中心主任。◆1991年创设「台湾生态研究中心」,为民间人文及自然生态最活跃的单位之一。◆森林保育与环境运动责成1991年台湾当局禁伐天然林。◆长年撰文鼓吹土地伦理与自然情操,并辑为《台湾绿色传奇》、《人与自然的对决》、《土地的苦恋》、《生态台湾》、《台湾生界舞台》、《展读大坑天书》、《赤脚走山》、《垦丁海岸植被》、《人文与生态》、《台湾生态悲歌》、《台湾生态史话十五讲》(含十五卷录音带)、《自然印象与教育哲思》、《台湾山林与文化反思》、《土地伦理与九二一大震》、《告别世纪》等环境教育专书。◆参与社会及政治运动多年,鼓吹本土文化创造,于台中地区进行各类型人文、都会现象调查,力矫时弊,先后公佈将近百项民间文化及生态监测成果,部份辑为《认识台湾》一书。另辟有静宜大学生态学研究所社会关怀丛书,着有《二十一世纪台湾主流的土石乱流》(与张丰年医师合着)。◆1994年以后专志创作二百余万年来「台湾自然史」,整合台湾生界、土地资讯,已发表《台湾植被志》第一卷?第四卷,第一卷获选为《联合报》1995年十大好书之一,第三卷获「1998年台湾本土十大好书」荣誉,今陆续撰写中。◆倡导「隔代改造」,试图为台湾文化注入自然基因,每年讲演数十场次,为环运代表人物之一。◆自然文学创作为目前台湾从学术深度转化为人文关照的特例之一,独树一帜。◆2000年迄今,于静宜大学开创全国第一所生态学研究所,同时,卖屋并捐出所有个人身外物,筹募基金建设「台湾生态暨人文资讯馆」。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台湾植被志 第九卷,物种生态志》之外的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将围绕植物学、生态学、地理学等相关领域展开,并尽量避免使用模板化语言,力求自然和详实。 --- 书目名称: 《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驱动因素、保护策略与未来展望》 作者: 跨学科研究团队(包含植物生态学家、地理信息系统专家、进化生物学家等) 出版年份: 近期(假设为新近出版的学术专著) 书籍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系统性地梳理和探讨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形成机制、面临的威胁以及当前及未来可行的保护策略。它超越了传统的物种名录和区系描述,深入剖析了驱动这些地区高物种丰富度和特有性的深层生态学、地质学和气候学因素。 第一部分:热点地区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本卷开篇首先回顾了“生物多样性热点”这一概念的演进,从早期的物种丰富度中心(Species Richness Centers)到如今更强调特有性(Endemism)和受威胁程度的综合评估体系。详细阐述了物种丰富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包括物种-面积关系(Species-Area Relationship)在不同地理尺度上的应用与局限。重点分析了山地、岛屿、雨林边缘地带等特殊地理单元如何通过地质历史上的隔离、气候的稳定性或剧烈变化,以及地形的复杂性,最终孕育出高度分化的植被群落。 书中运用了最新的分子生物学数据和化石记录,对特定区域(如安第斯山脉、东南亚群岛、地中海盆地)的植物区系历史进行了追溯。探讨了物种形成(Speciation)的速率与环境压力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特别是隔离(Isolation)在驱动新物种形成中的关键作用。 第二部分:驱动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关键生态因子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影响植被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的核心环境因子。 气候变异性与微气候: 详细讨论了降水格局的季节性和年际变化如何塑造了不同植被类型的演替路径。通过对特定热点地区(如中美洲云雾林)的案例分析,揭示了云雾截留、气溶胶沉降等微气候过程对稀有附生植物群落维持的关键作用。探讨了古气候波动(如冰期/间冰期)如何通过避难所(Refugia)理论来解释现代物种的分布。 土壤异质性与营养循环: 对热点地区特有的土壤类型(如岩溶地貌、火山土、极端酸性土壤)如何筛选和支持特定植物类群进行了详尽的生态化学分析。着重讨论了氮、磷等关键营养元素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调控机制,以及低效的营养循环如何间接提高了物种的特有性。 生物相互作用网络: 引入了复杂的生态网络理论,研究传粉者、种子传播者与植物之间的协同进化关系。探讨了“协同进化失配”(Coevolutionary Mismatch)的风险,特别是在快速环境变化下,这种失配可能导致的特定植物种群的衰退。此外,还分析了竞争排斥和中性理论在解释不同生态位占有率方面的适用性。 第三部分:人为干扰与保护的紧迫性 此部分将视角转向当前全球变化对热点地区的严峻挑战。 栖息地破碎化与边缘效应: 利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和景观生态学模型,量化了自工业革命以来,森林砍伐、农业扩张和基础设施建设对热点区域内部连通性的损害。模型预测了在不同破碎化情景下,特有物种的灭绝速率变化曲线。 入侵物种与病原体扩散: 探讨了全球贸易和气候变暖如何加速了外来物种(特别是植物病原真菌和高效的竞争性杂草)的引入和定殖。通过对关键入侵事件的案例剖析,阐明了本地物种抵抗力下降的生理和免疫学机制。 气候变化响应与适应潜力: 综合了地球系统模型(ESM)的预测结果,分析了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热点地区植被带垂直迁移的影响。特别关注了高山生态系统(Alpine Ecosystems)中“爬升速率”滞后于气候变化速率所带来的灭绝风险。 第四部分:前沿保护策略与可持续管理 本书的重点落在了提出基于科学证据的、可操作的保护方案。 功能性保护区网络设计: 提出了超越传统以物种数量为基础的保护区划定方法,强调将生态系统功能(如碳汇能力、水分调节)纳入保护目标。详细介绍了基于连通性分析(Connectivity Analysis)的廊道建设策略,以应对物种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生态修复的分子生态学: 讨论了利用遗传多样性(Genetic Diversity)指导先锋物种的培育和选择性种植,以提高恢复后植被对未来环境变化的抵抗力。引入了“功能性恢复力”(Functional Resilience)的概念,评估不同修复技术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长期影响。 社区参与与政策协同: 强调了将传统生态知识(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TEK)融入现代保护规划的重要性。通过多个国际合作项目的案例展示,探讨了如何建立有效的社会经济激励机制,平衡区域发展需求与生态保护目标,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可持续性。 总结: 《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驱动因素、保护策略与未来展望》是一部面向科研人员、政策制定者和高级专业学生的综合性著作,它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提供了理解地球上生命最宝贵财富的理论框架和实践工具,对未来全球生物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全书辅以大量的图表、空间数据可视化模型和实地调研数据,确保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一、物种生态志 13

二、关于原生植物、外来植物等名词解释或定义 19

三、植物个论 21
1. 天龙二叶松 23
2. 黄杞 35
3. 兰崁千金榆 39
4. 长尾柯 47
5. 台湾栲 57
6. 细刺栲 61
7. 青刚栎 65
8. 森氏栎 71
9. 狭叶栎 77
10. 猴栗(校力;杏叶石栎) 81
11. 鬼(石)栎 87
12. 大叶柯 91
13. 三斗柯 97
14. 太鲁阁栎 99
15. 琼楠 107
16. 土肉桂 115
17. 山胡椒 119
18. 长叶(南投)木姜子 123
19. 雾社木姜子 131
20. 猪脚楠、香楠与大叶
     楠的简单观察 135
21. 猪脚楠 141
22. 假长叶楠 151
23. 大叶楠 163
24. 香楠(瑞芳楠) 175
25. 长圆锥楠或雾社桢楠 185
26. 五掌楠 199
27. 台湾?树 203
28. 昆栏树 213
29. 乌心石 221
30. 台湾朴树 227
31. 阿里山榆 233
32. 台湾榉木或榉 237
33. 杜英 259
34. 薯豆 263
35. 猴欢喜 265
36. 大头茶 267
37. 山枇杷 271
38. 墨点樱桃 275
39. 山蔷薇 279
40. 台湾枫树科的介绍 281
41. 樟叶枫 297
42. 台湾枫香 301
43. 台湾栾树 315
44. 无患子 321
45. 九芎 327
46. 台湾梣 337
47. 软毛柿 339
48. 玉山灰木 343
49. 台湾八角金盘 345
50. ?白?木 349
51. 刺?(雀不踏) 355
52. 蓪草(通脱木) 357
53. 江某 363
54. 山芙蓉 371
55. 山盐青(罗氏盐肤木) 373
56. 山桐子 379
57. 苦树 381
58. 水同木(猪母乳) 387
59. 水麻 389
60. 咬人狗 391
61. 长梗盘花麻 395
62. 蝎子草 397
63. 咬人猫 399
64. 阿里山落新妇 403
65. 大叶溲疏 407
66. 小白头翁 411
67. 曲茎(兰崁)马蓝 415
68. 满江红 419
69. 耳羽钩毛蕨 423
70. 缩羽副金星蕨 427
71. 日本凤丫蕨 429
72. 栗蕨 433
73. 小膜盖蕨 435
74. 大叶骨碎补 439
75. 小叶铁角蕨 443
76. 三翅铁角蕨与铁角蕨 447
77. 剑叶铁角蕨 451
78. 台湾剑蕨 45
79. 松田氏石苇 459
80. 崖姜蕨 465
81. 华中瘤足蕨 469
82. 台湾瘤足蕨 473
83. 耳形瘤足蕨 47

四、引用文献 482
附录一 火炎山与大度山的迷雾 491
附录二 台湾蕨类生态笔记 497
中文索引 500
学名索引 501

图书序言

《物种生态志》

  凝视着多卷厚重、硬实的《台湾植被志》,彷若看见陈老师圆睁双眼、振笔疾书,为台湾土地奋力地留下永世纪录。即便难以读懂书中艰深的专业数据与术语,但我知道,对台湾国土而言,这些都是弥足珍贵的纪录与记忆。

  回顾近十年来与陈老师相识,每每动容于他对天地、对台湾土地,这般全然的尊敬、感恩与付出。我深信,这是真正一步一步走过台湾土地的人,才能产生的气质,如果不是这样,那么,是什么支持他三、四十年来,不懈怠、不退缩地为台湾山林发声?不畏惧、不死心地为残破的土地嘶吼?如果没有一份很纯然无畏的爱,又如何能撼动诸多封闭的人心,让更多人有机会去重新看待这片生长的土地? 然而,陈老师说,近年他始知自己从无「坚持」,而是领悟佛经「本愿力」的本质,其实只是自自然然的,不假外求、不带刻意的澄然本性,并非坚持,而是本然。

  是啊!就是这样慈悲、澄明的性情,也引领我对生命、对人生价值有了不同的理解。

  近日卧病十八年的母亲往生。十八年来她不能言语、不能行动,维持生命的方法是鼻胃管灌食;维持联系的方法是奋力开眨的眼睛,而生命在病床上一点一点地流逝,我不禁要问:生命是什么?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到底建立在哪里?母亲的病给了我很深的痛与感触。诗人席慕蓉曾写过:「人到中年,逐渐有了不同的价值观。原来认为很重要的事情,竟然不再那么重要了,而一直被自己忽略的种种,却开始不断前来唿唤我,多希望把脚步放慢,多希望能够回应大自然里所有美丽生命的唿唤。」这样简单的文字,其实也正是自己的感想,生命何等脆弱,有生之年是应该做些更有意义的事。

  看今日政治时时上演不同的乱象,又看2006年为寻找台湾生命力而走的环境苦行,我们能够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爱台湾的方法吗?不跟政客的口水起舞,只随一步一脚印的行脚,深刻体现。

  了然于对生命的体悟,了然于对人生价值的追求,此刻,我应当感谢陈老师!孕育我血肉的是母亲,涵养我灵魂的是这片天地山林,感恩陈老师让我有此机会,敬爱这片天地。

  生命长河,悠然迤逦,记载着的美丽与忧愁都是生命的印记。有时候,我们会想起百年前西雅图酋长对大地的敬爱;有时候,我们会想起陈老师对受害大地的怒吼;有时候,我们更应该倾听自己心里的声音,或真实感受,而在生命的这个阶段中,你想做些什么?

  关于本《物种生态志》,我无法置喙,但我相信,山林生命也会感动于台湾终于产生如此的书籍。

  杨博名 2006.8.25

《物种生态志》自序

  我受恩于台湾天地,随时随地遇见良善可喜的诸多台湾人,他们默默地培育台湾的善根,即令个性、事业、际遇、宗教天差地别,在人性的始源、台湾历史或生命长河的传承之中,他们在合宜的任何角色,扮演尽心尽力、怡然自得的福音传播者,行有余力,处处绽放出秉性的芬芳。

  十多年来,许许多多识与不识的台湾人,在我从事山林调查、生态运动、教育工作,乃至生活点滴,总是因巧缘合,随顺自然地挹注我,从心灵、智慧,到经济金钱,都主动奥援而不作任何回报之想,充其量加上一句:任凭你自由运用。《台湾植被志》自1994年开撰以来,从来如此。

  因此,除了自认为《台湾植被志》系列是我欠台湾土地生界的天债之外,事实上,是一群当代可敬的朋友们,共同扛起这份认知,而大家的共识,乃在于如何好好善待我们命脉的家园,更别具见识见地,珍惜两百五十多万年来,台湾的「地基主」─原始山林;这些朋友们并没有唸过什么自然生态保育,没有理论,只有一颗颗赤诚、纯真之心,他们之所以敬体天心,源自自自然然,他们也目睹我数十年岁月,一场场无怨无悔的山河恋,总之,是情非情,人间话语已不重要,我们只确定我们源自这片土地,根系相连,当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微不足道的平实事,我们就平实做去。

  1995年《台湾植被志》第一卷问世以来,我花了原先预定完成的两倍以上时程,植被志还是未能竟稿,而马齿日增、效率骤降,不免羞愧有加;2005年流连于南横200公里天路,时而慨叹渺小人生何其有限,遂鼓起余勇,无论这辈子可以交代多少山林记忆,在2006年务必完成我心目中,关于台湾植被及植物的大概。是以2006年,除了先将阔叶林(Ⅱ)整理一段落,《物种生态志》,至少也得完成一卷。

  如此,《台湾植被志》包括台湾植物社会的全盘结构、地区植被志及物种生态志等,总算得一全观轮廓。尔后,随顺因缘,量力而为。

  这系列台湾自然史的雏形观念,孕育自1979年前后,假设可以在2006年底定,则大致将我三十年的台湾山林梦,作了差强人意的交代。1978?1980年间,我自许,我这代台湾人有必要为台湾山林生界完成自然传记,此乃20世纪台湾人的基本责任。

  至于这册《物种生态志》,笔者只是打破历来「家有敝帚,享之千金」的门户囿见,略将百余年来各物种各方面的研究成果整合,个人没什么贡献,充其量,笔者自许偏重在生态面向的诠释,因为,唯有从事植被调查研究的长年经验累积,才可能稍加註解值得进一步研究的素材。

  同时,个人认为,只有经由长年累积的科学研究成果,加上情感孕育,以及因应人、事、时、地、物的当下场景,伙同即兴艺术,才可能产生艺术化的解说教育;本册的资讯,即提供台湾深度物种解说的基础,当然,也是台湾植物个体生态学探讨的初阶,凡此,在书中第一章详述之。

  千禧年之后,我要特别感怀杨博名先生、苏振辉董事长、赖惠三先生等,没有他们的鞭策,我几乎无有心力持续未竟天债。

  谨奉台湾之名,敬将本书题献予杨博名先生

  陈玉? 于大肚台地

  时2006年8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身处繁华的台中都市,我时常怀念起儿时在外婆家乡,那片充满绿意的乡村。如今,《台湾植被志》第九卷《物种生态志》的出版,让我能够借由文字和图像,重温那份对大自然的亲近与喜爱。《台湾植被志》系列一直是我书架上的珍藏,而这一卷,更是让我对土地上的生命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细致描述。比如,书中关于某些植物为何会生长在特定的土壤酸碱度下,或者为何偏爱某种光照强度,这些都让我对植物的“个性”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曾经在家中尝试种植一些绿植,但总是不尽如人意,如今对照书中的描述,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我忽略了它们最基本的需求。 而且,书中对于植物的形态特征的描述,也非常详尽。从叶片的形状、边缘的锯齿,到花朵的颜色、花瓣的数量,再到果实的形状和大小,都做了细致的刻画。这对于我这样一个辨识植物能力相对较弱的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帮助。我曾经在公园里看到一株从未见过的树,起初只是觉得它的叶子很特别,但当我翻阅了这本书,对照着书中关于叶片形状和排列方式的描述,我终于找到了它的名字,也知道了它原来是一种在台湾很常见的行道树。 我一直对植物的“生命力”感到惊叹,它们如何在四季更迭中生存繁衍?书中对植物在不同季节的变化,比如春季的发芽、夏季的繁茂、秋季的落叶、冬季的休眠,都做了详细的解读。这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律动,也更加珍惜眼前所见的每一个生命。我曾经在秋季看到一些植物的叶子变得金黄,书中解释说这是因为叶绿素分解,类胡萝卜素显现出来,这样的科学解释,让我对自然现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特别关注书中对台湾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台中周边地区特有植物的介绍。这些植物是我童年记忆中熟悉又陌生的身影,它们承载着我许多美好的回忆。书中对它们的详细记录,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它们,也更加珍惜这份属于我们这片土地的宝贵财富。我曾经在乡间小路边,看到一种开着紫色小花的植物,书中告诉它是一种具有药用价值的野草,而且只生长在特定的湿地环境中,这让我感叹,原来平凡的生命也有不平凡的故事。 我还会将书中学习到的植物知识,应用到我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在逛公园或者去郊外的时候,我不再只是走马观花,而是会尝试去辨认路边的植物,并且将书中的知识与我所见相结合。这种“知行合一”的学习方式,让我对大自然有了更深的亲近感。 我深信,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植物学的参考书,更是一本关于台湾自然生态的“心灵读本”。它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却又不失生动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台湾丰富多彩的植物世界。我经常会把书中学习到的知识,分享给我的家人和朋友,让他们也能感受到这片土地上生命的魅力。 书中对植物的生态位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的阐述,也让我对“生物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让我们明白,每一个物种的存在,都可能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产生影响。这种对生态平衡的深入解读,让我更加坚定了保护我们家乡自然环境的决心。 我非常赞赏这本书的精美设计和印刷质量。那些高清、细腻的彩色照片,不仅展现了植物的美丽形态,更重要的是,它们提供了丰富的细节,有助于我们辨认植物和理解它们的生态习性。我时常会把书中的图片拿出来,与我在台中周边地区拍摄的照片进行对比,从中学习到很多识别上的技巧。 总而言之,《台湾植被志》第九卷《物种生态志》是一本内容丰富、条理清晰、图文并茂的优秀著作。它不仅能够满足我对家乡自然的好奇心,更能够让我从一个更宏观、更深刻的角度去理解台湾的自然生态。我把它当作我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工具,也希望它能够激励更多的人去关注和保护我们身边的植物。

评分

作为一名在宜兰住了多年的市民,我一直对我们这片土地上,那丰富而多样的植物种类充满了好奇。《台湾植被志》第九卷《物种生态志》的出版,对我来说,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植物世界更深层次的窗口,让我能够以一种更专业的视角去认识和欣赏它们。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详细阐述。宜兰多雨,且有许多河川和湿地,我曾多次在这些地方观察到一些特殊的植物。书中对这些植物如何适应潮湿、富营养的环境,如何通过特殊的根系来呼吸,以及它们在湿地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都做了深入的解读。这让我对这些顽强的生命有了更深的敬意。 而且,书中对植物形态结构的精细描述,也让我受益匪浅。从叶片的形状、边缘的锯齿,到花朵的颜色、花瓣的数量,再到果实的形状和大小,都做了细致的刻画。这对于我这样一个辨识植物能力相对较弱的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帮助。我曾经在自家花园里看到一种小小的野草,一直不知道它的名字,对照着书中关于叶片和花朵特征的描述,我才找到了它的身份,也知道了它原来是一种在宜兰很常见的植物。 我一直对植物的“生存智慧”感到惊叹,它们如何在四季更迭中生存繁衍?书中对植物在不同季节的变化,比如春季的发芽、夏季的繁茂、秋季的落叶、冬季的休眠,都做了详细的解读。这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律动,也更加珍惜眼前所见的每一个生命。我曾经在秋季看到一些植物的叶子变得金黄,书中解释说这是因为叶绿素分解,类胡萝卜素显现出来,这样的科学解释,让我对自然现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特别关注书中对台湾东部,特别是宜兰地区特有植物的介绍。这些植物是宜兰这片土地上独有的瑰宝,它们的生存和繁衍,维系着宜兰地区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书中详细记录了它们的分布范围、形态特征以及生态位,这让我更加珍惜这些来之不易的生命。我曾经在山区看到一种开着白色小花的植物,书中告诉它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而且只生长在特定的高山环境中,这让我对它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还会将书中学习到的植物知识,应用到我对家乡自然的保护中。我曾经参与过一些当地的植被调查活动,这本书就成为了我的重要参考资料。它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识别和监测外来入侵物种,也让我们能够更科学地制定保护策略。 我深信,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植物学的学术著作,更是一本关于宜兰自然生态的“活历史”。它记录了这片土地上生命的脉络,也为我们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我经常会把书中学习到的知识,分享给我的朋友和家人,让他们也能感受到这片土地上生命的魅力。 书中对植物的生态位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的阐述,也让我对“生物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让我们明白,每一个物种的存在,都可能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产生影响。这种对生态平衡的深入解读,让我更加坚定了保护我们家乡自然环境的决心。 我非常赞赏这本书的精美设计和印刷质量。那些高清、细腻的彩色照片,不仅展现了植物的美丽形态,更重要的是,它们提供了丰富的细节,有助于我们辨认植物和理解它们的生态习性。我时常会把书中的图片拿出来,与我在宜兰山区拍摄的照片进行对比,从中学习到很多识别上的技巧。 总而言之,《台湾植被志》第九卷《物种生态志》是一本内容丰富、条理清晰、图文并茂的优秀著作。它不仅能够满足我作为一个宜兰人对家乡自然的好奇心,更能够让我从一个更宏观、更深刻的角度去理解台湾的自然生态。我把它当作我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工具,也希望它能够激励更多的人去关注和保护我们身边的植物。

评分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台东人,我对这片土地上的山林、河流和植物有着深厚的感情。《台湾植被志》第九卷《物种生态志》的出版,对我来说,就像是为我揭开了家乡自然世界的神秘面纱,让我能够以一种更专业、更深入的方式去认识和欣赏它们。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植物的“生存智慧”的详细解读。台东地区地势多样,从海岸平原到高山峡谷,各种极端的环境都有存在。书中对生长在不同生境下的植物,如何通过特殊的形态结构、生理机制来适应严酷环境的描述,让我对生命的顽强和创造力充满了敬意。我曾经在海岸边看到一种低矮、匍匐生长的植物,如今我才明白,它是为了减少海风的侵蚀,并且更有效地吸收有限的水分。 而且,书中对植物的繁殖策略的细致描写,也让我觉得非常有趣。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告诉我们植物如何繁衍后代,而是会详细地描述它们所依赖的媒介,比如风、水、昆虫,甚至是一些动物。我曾经在家乡的田野里观察到,某种植物的种子能够随着风飘得很远,如今我才明白,这是一种典型的风力传播方式,也是植物为了扩大生存范围的策略。 我一直对植物与动物之间的“合作关系”感到好奇,它们是否能够相互依存?书中对植物与传粉昆虫、种子传播者之间的共生关系的介绍,让我大开眼界。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植物并非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拥有着复杂的“生态伙伴网络”。我曾经在山林里看到许多野果,如今我知道,它们不仅是满足了我的口腹之欲,更是在默默地帮助着那些依赖它们生存的动物。 我特别关注书中对台湾东部,特别是台东地区特有植物的介绍。这些植物是这片土地上独有的瑰宝,它们的生存和繁衍,维系着台东地区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书中详细记录了它们的分布范围、形态特征以及生态位,这让我更加珍惜这些来之不易的生命。我曾经在山林里看到一种开着红色小花的植物,书中告诉它是一种重要的蜜源植物,能够吸引许多传粉昆虫,这让我对它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还会将书中学习到的植物知识,应用到我对家乡自然的保护中。我曾经参与过一些当地的植被调查活动,这本书就成为了我的重要参考资料。它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识别和监测外来入侵物种,也让我们能够更科学地制定保护策略。 我深信,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植物学的学术著作,更是一本关于台东自然生态的“活历史”。它记录了这片土地上生命的脉络,也为我们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我经常会把书中学习到的知识,分享给我的朋友和家人,让他们也能感受到这片土地上生命的魅力。 书中对植物的生态位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的阐述,也让我对“生物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让我们明白,每一个物种的存在,都可能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产生影响。这种对生态平衡的深入解读,让我更加坚定了保护我们家乡自然环境的决心。 我非常赞赏这本书的精美设计和印刷质量。那些高清、细腻的彩色照片,不仅展现了植物的美丽形态,更重要的是,它们提供了丰富的细节,有助于我们辨认植物和理解它们的生态习性。我时常会把书中的图片拿出来,与我在台东山区拍摄的照片进行对比,从中学习到很多识别上的技巧。 总而言之,《台湾植被志》第九卷《物种生态志》是一本内容丰富、条理清晰、图文并茂的优秀著作。它不仅能够满足我作为一个台东人对家乡自然的好奇心,更能够让我从一个更宏观、更深刻的角度去理解台湾的自然生态。我把它当作我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工具,也希望它能够激励更多的人去关注和保护我们身边的植物。

评分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花莲人,我从小就对花东纵谷的自然风光情有独钟。《台湾植被志》第九卷《物种生态志》的问世,对我来说,就像是为我解读了这片养育我长大的土地上的生命密码,让我能够以更专业的视角去认识和欣赏它们。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植物适应环境的描述。花莲地区多山,且气候多变,我曾多次在山顶看到一些形态奇特的植物,它们似乎能承受极端的风雪和低温。这本书详细解释了这些植物如何通过改变叶片形态、发展深厚的根系、甚至改变细胞结构来适应严酷的环境。这让我对生命的顽强和智慧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而且,书中对植物群落的生态演替的细致描绘,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花莲地区植被的变化过程。我曾亲眼看到,一场山火过后,原本的森林变成了一片焦土,但几年之后,新的植物又开始生长。书中对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种类、群落结构以及生态功能的阐述,让我能够更好地解读这种自然界的“涅槃重生”。 我一直对植物之间的“交流”感到好奇,它们是否能够相互沟通?书中对植物之间化学信号的传递、以及它们如何通过真菌网络进行物质交换的描述,让我感到十分新奇。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植物并非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拥有着复杂的“社会网络”。 我特别关注书中对台湾东部特有植物的介绍,这些植物是花莲地区独特的骄傲。书中详细记录了它们的分**系、形态特征以及生态习性,这让我能够更准确地辨认它们,并了解它们在当地生态系统中的独特地位。我曾经在太鲁阁峡谷,看到一种生长在石缝中的植物,书中对其在极端环境下生存的描述,让我对它的生命力充满了敬佩。 我还会将书中学习到的植物知识,应用到我对家乡自然的保护中。我曾参与过一些当地的环保组织,在进行野外考察时,这本书就成为了我的重要参考资料。它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识别和监测外来入侵物种,也让我们能够更科学地制定保护策略。 我深信,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植物学的学术著作,更是一本关于台湾东部自然生态的“百科全书”。它用最严谨的科学态度,最详实的资料,为我们展现了花莲地区丰富而独特的植被景观。我经常会把书中学习到的知识,分享给我的朋友和家人,让他们也能感受到这片土地上生命的魅力。 书中对植物的生态位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的阐述,也让我对“生物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让我们明白,每一个物种的存在,都可能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产生影响。这种对生态平衡的深入解读,让我更加坚定了保护我们家乡自然环境的决心。 我非常赞赏这本书的精美设计和印刷质量。那些高清、细腻的彩色照片,不仅展现了植物的美丽形态,更重要的是,它们提供了丰富的细节,有助于我们辨认植物和理解它们的生态习性。我时常会把书中的图片拿出来,与我在花莲山区拍摄的照片进行对比,从中学习到很多识别上的技巧。 总而言之,《台湾植被志》第九卷《物种生态志》是一本内容丰富、条理清晰、图文并茂的优秀著作。它不仅能够满足我作为一个花莲人对家乡自然的好奇心,更能够让我从一个更宏观、更深刻的角度去理解台湾的自然生态。我把它当作我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工具,也希望它能够激励更多的人去关注和保护我们身边的植物。

评分

作为一名长居高雄的退休教师,我对于《台湾植被志》的每一卷都充满了期待,尤其是第九卷《物种生态志》。这些年来,我一直致力于在家乡的山林间进行田野考察,试图记录下那些正在消失的植物身影,也希望能为教育下一代留下一些真实的资料。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无异于一场及时雨,它填补了我知识上的许多空白,也为我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书中对于每一种植物的生态习性描写,都极为详尽,这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植物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例如,对于生长在盐碱地带的滨海植物,书中不仅仅描述了它们的形态特征,还详细解析了它们如何适应高盐度、缺水以及强风等极端环境,甚至列举了它们在海岸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我曾多次在沿海地区考察,看到那些顽强生长的植物,如今终于找到了它们背后科学的解释,心中充满了豁然开朗的喜悦。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植物繁殖策略的细致描述。有些植物依靠昆虫传粉,有些则依靠风力,还有些则利用动物传播种子。书中通过生动的案例,揭示了这些不同的繁殖方式如何影响植物的分布范围和生存几率。这让我联想到我曾经在屏东考察过的一种特殊的凤梨科植物,它依靠地栖鸟类传播种子,而这种鸟类又依赖特定的果实生存。这种环环相扣的生命链条,让我惊叹于大自然的精妙设计。 除了微观的物种生态,书中对群落演替的阐述也极具价值。它让我们看到,一个区域的植被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演变的。书中对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群落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为何我曾经在台东调查过的原始森林,与后来被砍伐又重新造林的区域,在植物种类和生态结构上存在如此巨大的差异。 我非常喜欢书中对植物与动物之间互利共生关系的深入探讨。例如,书中关于某些藤蔓植物与特定昆虫之间相互依赖的例子,让我深刻理解了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当某种昆虫数量减少时,依赖它传粉的植物就会受到影响,进而可能影响到以这些植物为食的动物。这种连锁反应,让我对人类的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我曾多次带着这本书深入阿里山的山区,在那些古老的神木林中,书中的描述与我所见所闻不谋而合。我特别关注书中对高海拔地区植物的生态适应性分析,例如它们如何抵御低温、强风和紫外线的侵袭。当我看到那些生长在悬崖峭壁上的,形态奇特的植物时,书中关于它们根系发达、叶片蜡质化等描述,立刻让我的认识变得清晰。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许多本地特有的植物,它们的存在,是我在其他地方所不曾见过的。这些植物,就像是大自然赐予台湾的独特礼物,而这本书,则为它们一一正名,并且详细记录了它们的生命故事。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的介绍,这让我更加珍视这些宝贵的自然资源。 我深信,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给科学家的专业参考,更是我们每一个热爱这片土地的台湾人的必读之作。它用最严谨的态度,最详实的资料,为我们展现了台湾植被的壮丽画卷。我经常会鼓励我的学生们,在课余时间去阅读这本书,去感受植物生命的奇妙,去培养对自然的热爱。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图片质量也堪称一流。那些高清、细腻的彩色照片,不仅展现了植物的美丽形态,更重要的是,它们常常能捕捉到植物在特定生境中的状态,这对于理解它们的生态习性非常有帮助。我曾在台南的海边,看到书中介绍的一种海滨植物,它的叶片呈现出独特的银灰色,书中解释说这是为了反射强烈的阳光,这样的细节,让我对植物的适应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本书的出版,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精神的启迪。它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们所生活的这片土地,拥有着多么丰富而珍贵的自然宝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共同守护这片美丽的台湾。

评分

作为一名热爱登山且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的台北居民,我一直以来都对台湾的植被充满了好奇。《台湾植被志》第九卷《物种生态志》的出版,对我而言,无疑是打开了一扇更深入了解这片土地的窗口。过去,我常常在山林间行走,看着那些形态各异的植物,只能凭着模糊的印象去辨认,而这本书的到来,则让我能够更加精确地认识它们,并且理解它们为何如此生长。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植物生境的细致描绘,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告诉你这种植物生长在哪里,而是详细阐述了它所处的具体环境条件,比如海拔高度、土壤类型、坡度、湿度、光照强度,甚至是周边的其他植物群落。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在不同的山脉、不同的区域,我们会看到如此不同的植被景观。例如,书中对玉山圆柏在极高海拔、强风、低温环境下的适应性描述,让我对这种坚韧的植物充满了敬意。 而且,书中对植物个体发育过程的描述,也让我对生命的成长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告诉我们植物的生命周期,而是会详细介绍种子萌发、幼苗生长、成熟期特征,甚至是衰老和死亡的过程。我曾经在一次登山途中,看到一棵枯死的树,当时觉得有些惋惜,但翻阅了这本书后,我了解到,即使是死亡的植物,也为土壤提供了养分,滋养着新的生命,整个生态系统是如此的循环不息。 我一直对植物的“生存之道”感到好奇,它们是如何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自然界中生存下来的?书中对植物各种生存策略的解读,让我大开眼界。比如,某些植物会通过分泌有毒物质来驱赶食草动物,有些则会与某些真菌建立共生关系来获取养分,还有些则会利用季节性的变化来规避不利的环境。这些精妙的生存机制,让我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台湾特有植物的描述,这些植物是这片土地上独有的瑰宝,它们的生存和繁衍,维系着台湾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书中详细记录了它们的分布范围、形态特征以及生态位,这让我更加珍惜这些来之不易的生命。我常常会把书中的描述与我在山上看到的植物进行对照,当我能够准确地辨认出一种特有植物时,那种成就感是难以言喻的。 我还会将书中学习到的植物知识,应用到我的户外活动中。例如,在选择露营地点时,我不再只是考虑方便性,而是会尝试去理解周围的植被,选择对生态环境影响最小的地方。我也学会了在野外,尽量不去打扰植物的生长,不去采摘不认识的植物,因为我深知,每一个生命都有它存在的价值。 我一直觉得,了解我们脚下这片土地,是爱护这片土地的第一步。《台湾植被志》第九卷《物种生态志》,正是这样一本能够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台湾植被的百科全书。它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却又不失生动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台湾植物世界的奥秘。我非常感谢作者和出版方,为我们带来了如此有价值的书籍。 书中对植物的分布和迁徙的阐述,也让我对台湾的地质变迁和气候变化有了更深的认识。例如,书中提到某些植物只能在特定的地质构造上生长,或者某些植物的分布范围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这些都为我们理解台湾的自然历史提供了线索。 我深信,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植物学专著,更是一部关于台湾自然生态的“活历史”。它记录了这片土地上生命的脉络,也为我们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我把这本书当作我的“随身向导”,每次登山前,我都会翻阅一下,它能帮助我更好地欣赏沿途的风景,也能让我更加敬畏自然。 这本书的印刷质量和图片质量也让我印象深刻。那些精美的彩色照片,不仅展现了植物的美丽,更重要的是,它们提供了丰富的细节,有助于我们辨认植物和理解它们的生态习性。我时常会把书中的图片拿出来,与我之前拍摄的登山照片进行对比,从中学习到很多识别上的技巧。

评分

身为一名在台中住了大半辈子的园艺爱好者,我一直对台湾的植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台湾植被志》的每一卷出版,我都会第一时间购入,而第九卷《物种生态志》的到来,更是让我欣喜若狂。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植物图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台湾植物生命密码的解读,让我对这些与我们共存的生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植物生长环境的详细分析,这对于我这样喜欢在家中或者阳台上种植各种植物的人来说,具有极高的实践价值。比如,书中关于某些喜阴植物,详细描述了它们对土壤湿度、光照强度以及空气流通的要求,甚至还提到了它们可能面临的病虫害问题以及相应的防治方法。这让我能够更科学地选择适合我种植环境的植物,并且能够更好地照顾它们。 书中对植物形态结构的精细描述,也让我受益匪浅。例如,对于同一种植物,书中会详细介绍它的根、茎、叶、花、果等各个部分的特征,甚至包括一些肉眼难以观察到的微观结构。这让我能够更准确地辨认植物,并且在欣赏它们的时候,能够发现更多细微的美。我曾经在自家花园里种植了一种兰花,一直不知道它的具体品种,直到翻阅了这本书,才通过书中对花瓣形态和花蕊特征的描述,准确地找到了它的名字。 我一直觉得,植物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会相互影响,形成复杂的生态网络。这本书恰恰就深入地探讨了这一方面。书中关于某些植物如何与其他植物竞争水分和养分,如何通过释放化学物质来抑制竞争对手的生长,以及如何与其他植物形成互利共生的关系,这些都让我大开眼界。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我家花园里,有些植物总是长得比其他植物更茂盛,原来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微妙的“竞争与合作”。 而且,书中对于一些植物的生态演替过程的描述,也让我对时间的流逝有了更深的感悟。它讲述了,从一片荒芜之地,到最初的先锋物种出现,再到后来的草本植物、灌木,最终形成森林,这个漫长的过程。这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看到的,可能是经过了漫长岁月演变而形成的生态系统,而我们人类的活动,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本地特有植物的介绍,它们就像是台湾这片土地上独有的“孩子”,拥有着独特的生命故事。我常常会把书中的插图和我在野外遇到的植物进行对比,试图找到它们的名字,并且了解它们生存的奥秘。有一次,我在澎湖旅行,看到了书中介绍的一种海滨植物,它在贫瘠的沙滩上顽强生长,书中解释了它如何通过特殊的根系来固定沙土,防止水土流失,这让我对它的生命力充满了敬意。 我还会把书中的内容,与我平时看的一些自然纪录片联系起来。比如,当纪录片中出现某种植物时,我就会翻阅这本书,查找相关的资料,这让我对纪录片的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加享受观看的过程。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植物在不同季节的变化的描述,例如,某些植物在春季开花,夏季结果,秋季落叶,冬季休眠,这些周期性的变化,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和自然的节奏。 我坚信,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植物学的百科全书,更是一本关于生命、关于自然、关于台湾的故事集。它用最科学的态度,最丰富的细节,为我们描绘了台湾这片土地上,那些无声却又充满力量的生命。我经常会向我的朋友们推荐这本书,告诉他们,了解这些植物,就像是了解我们自己的根一样重要。 我非常赞赏书中对植物多样性的强调。它让我们明白,为什么生物多样性如此重要,为什么我们应该努力去保护它。书中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了不同植物种类之间存在的联系,以及它们在维持生态平衡中所起到的作用。我甚至开始思考,我自己在园艺种植中,是否也可以通过增加植物的种类,来模拟更自然的生态环境,从而达到更好的种植效果。 总而言之,《台湾植被志》第九卷《物种生态志》是一本内容丰富、条理清晰、图文并茂的优秀著作。它不仅能够满足我作为一名园艺爱好者的求知欲,更能够让我从一个更宏观、更深刻的角度去理解台湾的自然生态。我把它当作我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工具,也希望它能够激励更多的人去关注和保护我们身边的植物。

评分

终于等到了《台湾植被志》第九卷《物种生态志》的出版,我这个在台北住了几十年的老居民,虽然不算植物学专家,但对这片土地上的草木花卉,却有着深厚的情感。每次到郊外爬山,或是到花园里散步,总会忍不住停下来,好奇地打量那些与我朝夕相处的植物,想着它们的名字,它们的故事。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几乎是看着《台湾植被志》一卷一卷地出版,从最初的惊叹到后来的期待,直到现在,第九卷的出现,简直就像是一场期待已久的盛宴,让我能更深入地了解这片养育我们的土地。 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不单单是一本图鉴,更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台湾植物世界的一扇扇大门。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每一个物种的生态描述,那些文字不仅仅是枯燥的科学数据,更像是娓娓道来的故事。它告诉我,为什么某种植物会选择生长在特定的海拔、特定的土壤,为什么它们会选择与特定的动物共生,甚至它们在一年四季的变化,都细致入微地记录了下来。比如,书中关于阿里山神木的描述,不仅仅是它高大的身躯和悠久的寿命,更详细地阐述了它所处的微气候环境,以及它是如何在那样的环境中孕育生命的。这样的描述,让我读来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生命顽强的力量。 而且,这本书的图片质量也让我赞不绝口。高清、细腻的彩色照片,将每一种植物最美的瞬间都捕捉了下来。无论是花朵盛开的娇艳,还是叶片舒展的翠绿,亦或是果实累累的喜悦,都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有时候,我会在睡前翻阅几页,看着那些熟悉又陌生的植物,心中的宁静感油然而生。我甚至会拿出我手机里之前拍的一些植物照片,对照着书中的描述和图片,试图找出它们真正的名字,以及它们背后隐藏的生态故事。这种“对号入座”的过程,充满了乐趣,也让我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提供植物的名称和形态,它更在于它揭示了台湾这片土地上,物种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它让我们明白,我们眼中的一株株植物,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构成了一个精密而又和谐的生态系统。例如,书中对某些传粉昆虫与特定花卉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详细解读,让我深刻体会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想象一下,如果某种传粉昆虫消失了,那么依赖它传粉的植物将会面临怎样的命运?这样的思考,让我对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保护环境的决心。 我常常会带着这本书去野外考察,虽然我不是专业的科学家,但书中的图文并茂,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以前,我看到一些不认识的植物,只能大概猜测,现在,我可以通过书中的详细描述和照片,准确地辨认出它们的身份,并且了解到它们的生存习性。有一次,我在阳明山偶遇一株从未见过的野花,起初我以为它只是普通的杂草,但翻阅了《物种生态志》第九卷后,我惊喜地发现,这株不起眼的野花,竟然有着非常独特的生长环境和药用价值,而我差点就错过了它。这种“在平凡中发现不凡”的体验,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宝贵的礼物。 我特别欣赏书中在介绍物种时,常常会穿插一些关于植物分布、生境演替、以及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案例。这些案例,让我看到了台湾这片土地的变迁,也让我思考了我们应该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比如,书中对一些随着时代发展而逐渐消失的植物的记录,以及对一些入侵物种的分析,都让我对生态保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植物百科全书,更是一部关于台湾生态变迁的生动史书。 对于我们这些普通读者来说,《台湾植被志》第九卷《物种生态志》的出版,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它让我们有机会跳脱出日常生活的琐碎,去重新认识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生命之美。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本地特有物种的详细介绍,那些名字里带着“台湾”的植物,让我倍感亲切。它们是这片土地上独一无二的瑰宝,而这本书,就像是为它们写下的最详尽、最真诚的传记。 我一直觉得,了解我们所居住的土地,是每个人应有的责任。而这本书,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起点。它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却又不失生动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台湾丰富多彩的植物世界。我经常会把我在这本书上学到的知识,分享给我的家人和朋友,特别是那些带着孩子的朋友们,我鼓励他们带着孩子一起去认识这些植物,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我相信,让下一代从小就爱护这片土地上的生命,是至关重要的。 我特别要提到的是,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非常精美,厚重的纸张,清晰的排版,都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承载着无数生命的重量。我把它放在我的书架上,每次看到它,都会感到一种莫名的自豪,因为这是属于我们台湾的宝贵财富。我常常会在午后,泡上一杯茶,静静地翻阅这本书,感受着文字与图片的魅力,让思绪随着书中的植物,在台湾的山林间自由飞翔。 总而言之,《台湾植被志》第九卷《物种生态志》是一本值得我们每个人拥有的书籍。它不仅仅是一本科研工具书,更是一本充满人文关怀的自然读物。它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台湾,认识了生命,也让我们更加热爱这片土地。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台湾自然生态感兴趣的朋友们,无论您是专业的科研人员,还是像我一样的普通读者,都能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感悟。

评分

作为一个对大自然有着浓厚兴趣的屏东人,我一直以来都渴望能更深入地了解这片土地上的植物。《台湾植被志》第九卷《物种生态志》的出版,对我而言,无疑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它让我能够以更专业的角度去认识和欣赏这片我热爱的土地上的生命。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植物的生殖方式和繁殖策略的详细介绍。在屏东,我曾多次在野外观察到一些特别的植物,它们似乎能够利用各种方式来传播种子。这本书详细解释了这些植物如何依靠昆虫、鸟类,甚至是一些意想不到的媒介来完成繁殖,这让我对生命的繁衍充满了好奇和敬畏。 而且,书中对植物在不同季节的生长发育过程的描绘,也让我对时间的流逝有了更深的感悟。我常常在屏东的热带季风林中穿行,观察着植物的生长变化。书中对植物在旱季和雨季的不同表现,以及它们如何适应季节性变化,都让我对生命的顽强和适应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一直对植物的“防卫机制”感到好奇,它们是如何在这个充满竞争的自然界中保护自己?书中对植物的化学防御、物理防御(如刺、毛等)以及与动物共生形成的防御机制的介绍,让我大开眼界。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植物并非只是被动的存在,它们也拥有着自己的“生存武器”。 我特别关注书中对台湾南部特有植物的介绍,这些植物是屏东地区独特的骄傲。书中详细记录了它们的分**系、形态特征以及生态习性,这让我能够更准确地辨认它们,并了解它们在当地生态系统中的独特地位。我曾经在垦丁的海岸边,看到一种生长在岩石上的植物,书中对其在贫瘠、多盐环境下的生存描述,让我对它的生命力充满了敬意。 我还会将书中学习到的植物知识,应用到我对家乡自然的保护中。我曾参与过一些当地的环保活动,在进行植被调查时,这本书就成为了我的重要参考资料。它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识别和监测外来入侵物种,也让我们能够更科学地制定保护策略。 我深信,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植物学的学术著作,更是一本关于屏东自然生态的“活历史”。它记录了这片土地上生命的脉络,也为我们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我经常会把书中学习到的知识,分享给我的朋友和家人,让他们也能感受到这片土地上生命的魅力。 书中对植物的生态位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的阐述,也让我对“生物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让我们明白,每一个物种的存在,都可能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产生影响。这种对生态平衡的深入解读,让我更加坚定了保护我们家乡自然环境的决心。 我非常赞赏这本书的精美设计和印刷质量。那些高清、细腻的彩色照片,不仅展现了植物的美丽形态,更重要的是,它们提供了丰富的细节,有助于我们辨认植物和理解它们的生态习性。我时常会把书中的图片拿出来,与我在屏东山区拍摄的照片进行对比,从中学习到很多识别上的技巧。 总而言之,《台湾植被志》第九卷《物种生态志》是一本内容丰富、条理清晰、图文并茂的优秀著作。它不仅能够满足我作为一个屏东人对家乡自然的好奇心,更能够让我从一个更宏观、更深刻的角度去理解台湾的自然生态。我把它当作我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工具,也希望它能够激励更多的人去关注和保护我们身边的植物。

评分

我是一名在台南经营一家小茶馆的老板,平日里除了侍弄茶叶,也对周遭的自然环境颇有兴趣。当得知《台湾植被志》第九卷《物种生态志》出版的消息时,我感到十分欣喜,因为我一直希望能更系统地了解台湾本土的植物,并且将这份知识分享给我的茶馆里的客人。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植物在不同季节的变化的详尽描述。我的茶馆就在一片绿树环绕的巷弄里,我常常会观察门前一株桂花树的生长。书中的内容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在秋季,桂花会开得如此芬芳,为什么在冬季,它会落叶休眠,这种对生命周期的深入理解,让我对植物的生命力有了更深的感悟。 书中对植物的繁殖方式的介绍,也让我觉得非常有趣。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告诉你植物如何繁衍后代,而是会详细地描述它们所依赖的媒介,比如风、水、昆虫,甚至是一些动物。我曾在家中的盆栽里观察到,某种小小的飞虫在植物的花朵间穿梭,如今我才明白,它们是在帮助植物完成传粉的任务,这让我对大自然中的“合作”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一直对植物的“生存智慧”感到好奇,它们是如何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来的?书中对植物在极端环境下的适应性研究,让我大开眼界。比如,书中对生长在海岸边的植物,如何抵御海风的侵蚀,如何在盐碱的土壤中扎根,这些都让我对生命的顽强充满了敬意。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有些看似柔弱的植物,却能如此坚韧地生长。 而且,书中对于植物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的分析,也让我引发了许多思考。它讲述了,在过去,人类如何利用植物,又如何在不经意间改变了植物的分布和生存环境。这让我反思,我们作为现代人,应该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台湾本土特有植物的介绍,这些植物是台湾这片土地上独有的宝藏。当我看到书中对这些植物的详细描述和精美图片时,我都会感到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我甚至开始尝试在我的茶馆周围,种植一些台湾本土的植物,希望能为它们提供一个舒适的生长环境,也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认识它们。 我曾多次带着这本书去南部的乡间小路散步,每当遇到不认识的植物,我都会立刻翻开书本,对照着图文进行辨认。这种“学以致用”的过程,让我对书中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增加了我对自然探索的乐趣。我曾经在路边看到一种貌似野草的植物,书中却告诉它是一种重要的药材,而且具有特殊的生长环境,这让我感叹,原来身边处处隐藏着宝藏。 我坚信,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给植物学家的专业参考,更是我们每一个热爱台湾这片土地的普通人,都应该拥有的读物。它用最科学的态度,最严谨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台湾植物世界的壮丽画卷。我经常会把书中学习到的知识,分享给我的茶客们,他们也常常因为这些有趣的故事而赞叹不已。 书中对植物的生态位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的阐述,也让我对“物种多样性”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它让我们明白,为什么每一个物种都如此重要,为什么我们不能轻易地忽视它们的存在。这种对生态平衡的深入解读,让我更加坚定了保护环境的决心。 我非常赞赏这本书的整体质量,从纸张的选用,到印刷的清晰度,再到插图的精美程度,都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知识性的读物,更是一件艺术品。我把它放在我的茶馆的书架上,它不仅为我的茶馆增添了一份文化气息,也成为我与客人交流的绝佳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