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境寻踪

秘境寻踪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Wong How Man
图书标签:
  • 冒险
  • 奇幻
  • 秘境
  • 寻宝
  • 解谜
  • 探险
  • 魔法
  • 神秘
  • 古老文明
  • 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作为一个经常要面对新道路的探险家,我的座右铭是:『愿效犬马作先锋。』

  也许假以时日,许多支持者会看到支持探险的必要,明白探险是保护无数珍贵自然及文化的先驱,没有它,这些东西很可能在我们有机会看一眼或记录下来之前已经消失了。」 ──黄效文

  本书是黄效文先生2003-2005年在中国边陲荒野探险及保育的第一手报告。

  持续二十年的观察与纪录,作者眼见惊天动地的变化从城市心脏延伸到末梢神经,作者带领的「中国探险学会」在原民生计、自然保育和文化遗迹的拯救之间,寻找最圆满的平衡点。

  三年的报告大致在「探险家现场」的主题下以Nature Field Diary和Culture Field Diary分成两本书结集,但两者之间互有相关,亦不可截然画分。

  《秘境寻踪》结集了〈水獭渔夫最后倩影〉、〈僰人悬棺的哲思〉〈戈壁沙漠失落的宝藏〉、〈教苯〉、〈最后的鄂伦春猎人〉、〈印度/缅甸与西藏边境上的?人部落〉………二十多篇珍贵精彩的纪录。全书中英对照,图文并茂。

作者简介

黄效文(Wong How Man)

中国探险学会创办人及会长

  黄效文一向致力于探险活动及自然与文化保育研究,曾被《时代杂志》选为「二十五位亚洲英雄」之一,并誉为「中国成就最高的在世探险家」。他于一九八六年在香港创办了着名非营利机构「中国探险学会」并成为会长,曾先后多次率领大型探险旅程,其中包括六次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之探险活动。他更于二○○五年六月的野外探险中,利用美国NASA最新太空科技发现了中国长江的新源头,而被广泛报导。

  在环境保育工作方面,黄效文获奖无数。他提倡採用多层面的模式和策略,在既能保存大自然及文化的同时,又未忘提升当地人民生活素质及经济发展。「中国探险学会」在保护中国多种野生动物工作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包括: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亚洲盘羊、亚洲河狸、水獭、金丝猴及黑颈鹤等。此外,黄氏于保存西藏古建筑、寺庙及壁画复修研究上,不遗余力,获得「劳力士事业奖」(Rolex Awards for Enterprise)的荣耀。他对中国「悬棺」的研究更被探索频道(Discovery Channel)拍摄成一小时的纪录片,后夺得亚洲最佳纪录片之殊荣。

  黄效文的工作及研究广为国际传媒所关注,包括:探索频道(Discovery Channel)、国家地理频道(National Geographic Channel)、美国有线新闻网路(CNN)、英国广播公司( BBC)、商业电视新闻网路(CNBC)等做过多次报导。黄氏亦着书无数,于英、美、亚洲等地发行。他所创办的「中国探险学会」在中国大陆建立了数个中心及主题博物馆,现在仍就中国偏远地区进行着二十多项研究。他亦曾多次应邀对企业主管并在国际会议上(如:YPO及WPO)发表演说。

  黄效文亦得到多所国际企业的支持,包括3M公司、可口可乐、港龙航空、IBM、路华汽车、欧米茄、松下、声宝集团、壳牌、 广达电脑、 瑞士银行等。

译者简介

林丹萍(Dawn Lam)

  一九八九年香港中文大学新闻及传播系毕业,一九九五年纽约Parsons School of Design 时装设计系毕业。一九九七年起为香港「中国探险学会」担任翻译工作。曾任职电影电视幕后,现自由从事翻译及雕塑。

钱亚民(Yamin Qian)

  一九八五年云南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一九八九年开始任职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曾于一九九八及二○○四年,两度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农业与生命科学学院,担任访问学者,研究生物医学、动物专业及国际农业。现为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昆明动物博物馆馆长助理及副译审。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 高希均
前言── 黄效文

1. 回首百年侵略 (1903-1904英国入侵西藏)
2. 保育的滞碍
3. 僰人悬棺的哲思
4. 农村教育窘境
5. 沉默藏族艺术家 
6. 澜沧江之桥
7. 猫狗花絮  
8. 咫尺天堂
9. 曼德勒的一天
10. 戈壁沙漠失落的宝藏
11. 芬兰总统──无畏的探险家
12. 教苯
13. 老飞行员永远存在
14. 缅甸边境最小的部族──独龙族
15. 十六号界碑
16. 最后的鄂伦春猎人
17. 销声匿迹的东北养鹿人
18. 天上人间
19. 水獭渔夫最后倩影
20. 朝圣鸡足山
21. 印度/缅甸与西藏边境上的?人部落

后记 黄效文

图书序言

序 高希均

  在华人世界中,出现过获得诺贝尔桂冠的物理奖与文学奖,但一直少见世界级的探险家与环保家。本书作者黄效文就是这么一位两者兼具的杰出华人。

  他不是大自然的征服者,他是大自然的发现者与保育者。在他的脚印下,在他的镜头中,在他的文字里,我们看到了一位探险家、文化保护者、摄影师、旅行作家面对人类与自然拔河中所呈显的人文关怀。

  差不多四十年前,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河城校区(University of Wisconsin—River Falls)的校园中,我就认识了这位来自香港的青年。当中国同学在我们家中聚晤时,他就自然地显露才气与热情。二○○二年五月,他变成了第一位外籍毕业生获得了一年仅一位的「杰出校友奖」。在颁奖典礼中,我坐在第一排,听到那动人的演说:「人类不是要征服自然,而是要呵护自然。我们是大地的仆人,不是主人。」

  二○○四年《时代杂志》选他为第一届的二十五位「亚洲英雄」(来自香港的另一位是成龙)。企业家林百里先生在听到这消息时说:「黄效文为自然与文化奋斗,是英雄中的英雄。」

  一九八○年代,效文任职于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表现杰出,备受重视。在本书中有他一段回忆的文字:「……在杂志社工作时,我有幸能身兼数职──记者、摄影师、探险家,这多重身分令我在学会内路路畅通,得心应手。主编比尔.加勒特(Bill Garrett)习惯把我唤作效文孛罗。每当我远行考察归来,杂志社都会在十楼特设一顿向我致敬的午宴,桌子上并排放着中、美小国旗。…」然而,一九八六年,他毅然辞去职务,在洛杉矶与香港创办了非营利机构「中国探险学会」,担任会长迄今。这个学会致力于中国大地自然及文化的探索保育。

  效文在新地理的发现(如长江源头)及环境保护与稀有动物工作方面,多年来成绩亮眼,常受到国际传媒,如CNN、Discovery、BBC等报导,并且得到国际企业赞助。西方传媒称赞他是「保护无数珍贵自然及文化的先驱」,而且效文还在「发现」之后,树立永续发展模式,「创出价值悠久的事物」。

  天下文化从二○○一年开始出版效文的Nature and Culture Field Diary,已经出版过五本:《接近天堂》、《边城显影》、《自然在心》、《文化在心》、《高原仙鹤》,受到读者的肯定。其中《接近天堂》,今年七月被选为天下文化二十五年来「最有影响力的三十本书」中的一本。

  这两本新书《神山隐谷》、《秘境寻踪》,已使读者等待经年。此时此刻的出版,更能激发当前全球人类对生态保育的关注与热情。

2007.9.21

前言 黄效文

  在编写此第三辑双册书〈註〉的过程中,我发觉无意中自然(二十三篇)与文化(二十一篇)主题的文章,几乎各佔半数,当中虽然有少数文章内容包含了自然与文化两个方面,但总有一个方面佔主体地位,也方便我以此作分界线。

  这辑文章是以我的真实野外工作为基本内容,也可以说是我的个人世界。虽然这个世界局限在中国的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但这些有限的经验与更大的现实世界中也有不少共通之处,很多中国面对的问题也是世界各地面对的问题,我希望读者会对这些经验感兴趣及引起一些共鸣。

  有些文章或许出现重复的主题,这是因为它都与我们学会的一些长期项目有关。这些项目一直在进行中也在变化中,我便有机会重复提到同一主题的不同阶段。

  从一九七四年开始中国探险之旅,随着岁月增长,我的体悟更多了一点哲学性,有时这些想法会表现在每篇文章结尾的思考高度,或是在较为抽象的表达方式中。这种写作方式也许可以让不同背景及文化的读者,皆能找到一些共同语言。

  一些朋友对我的探险生涯感觉好奇,经常询问这个奇怪行业的不寻常结构及内容。我的答案不外如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探险精神的存在,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曾经是个三岁小孩。」我认为每个小孩皆是充满好奇心的小探险家,但在成长过程中,那探险精神埋藏于体内越来越深,要把这深藏的探险精神发掘出来,必须利用一些现代的、无形的钥匙解开这些内在潜能。每一个人必须自己找到他的钥匙。

  我希望读者们有一个愉快的阅读旅程,更有机会开展他们自己的探险之旅。

註:前两辑为二○○一年出版的《接近天堂》、《边城显影》;二○○三年出版的《自然在心》、《文化在心》

后记

  这两本新书《神山隐谷》和《秘境寻踪》里的文章,在稍嫌匆促的情况下集结成书。我深知在相关领域的野外报告中,有些较为复杂的观点应该表达得更清晰,提供更详尽的註解。因此倘若读者感觉书中若干段落文义不明,或是需要推想,作者谨在此致歉。

  由于「中国探险学会」的工作相当成功,近来我在本会承担的事务和职责亦大为增加。这些职责包括各种保育活动、学术研究及经济升级转型计画的设计与应用。

  同时,我们接到来自国际媒体的大量要求,这些媒体追踪本会的某些「与别不同」的项目并摄制专辑。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小小的非营利组织而言,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Discovery频道,甚至连《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等国际主流媒体所给予我们的关注,是非常特殊的。对我的团队来说,这是一种肯定。这个团队的每一个成员跟我并肩努力,在这个领域里推动工作,我要向他们致谢。要是没有他们,本书论及的多项行程不可能实现。

  我希望本书能为读者带来阅读的喜悦,如果有可能,甚至带来一些启发。同时,我要感谢协助制作本书的工作人员。由于他们的付出,本书在十分紧凑的情况下,达成本会要求的期限而顺利付梓,与读者见面。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