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度将西藏古老浩瀚的吉祥文化汇整成书!详细介绍最贴近藏人日常生活的吉祥文化,是您旅游西藏时,最佳的深度导览书!是您阅读西藏,认识西藏文化的秘笈!让您顿悟西藏───就是这么有趣又吉祥!
吉祥八宝图案为什么如此受到藏人的青睐?神秘的曼荼罗代表什么意思?为什么雪山上、圣湖边,到处都可以看到飘扬的风马旗?吉祥的传统仪式能带来什么样吉祥的福运?本书以简短俐落的文字,配以丰富的照片及图案,完整介绍西藏的装饰艺术、图案、传统仪式,让您将西藏的吉祥文化带回家!
最贴近藏人古老浩瀚的西藏文化,本书完整介绍呈现!西藏的装饰艺术、图案、传统仪式,让您将西藏的吉祥文化带回家!
作者简介
凌立
男,藏族,生于1962年8月,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人,硕士研究生学历,文学硕士学位,四川大学国内访问学者;1983年7月参加工作;先后在中央民族学院民语一系及西北民族学院藏语系学习深造。现任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教授、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学科带头人;兼任甘孜藏族自治州科协副主席、四川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四川藏学研究学会理事、四川省师范院校教材编写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发表论文50篇,出版专着两部,参编着作两部,参与完成大型文献片的藏文翻译工作。完成省级重点社科研究专案各2项、校级科研课题2项。
拉都
女,藏族,1965年10月生,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人,1983年7月参加工作;1988年7月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民语一系;现任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藏语言文学系副教授、双语教研组长、教学督导员、学报编委委员,学科骨干教师;发表论文30篇;参编着作五部;承担省级课题1项,参与完成省级和校级课题各2项。
【第1章】
吉祥佩饰物
第一节 满饰吉祥图案的腰钩
第二节 护身佛盒──嘎乌
一、装饰用的嘎乌
二、护身符嘎乌
第三节 色彩斑斓的背垫装饰
第四节 吉祥的头饰
一、珊瑚、琥珀
二、巴珠
三、辫套
第五节 家畜额饰、颈饰
第六节 藏刀
第七节 金银器
第八节 火镰
【第2章】
吉祥供物
第一节 吉祥的哈达
一、不同种类的哈达
二、献给菩萨的五彩哈达
三、化干戈为玉帛的哈达
四、敬献哈达的规矩
第二节 吉祥的佛塔
第三节 嘛呢石堆
一、嘛呢堆的演变
二、创世的嘛呢堆
三、刻石的缘由
四、刻满经文与图案的嘛呢石
五、吉祥的嘛呢唯
六、嘛呢堆的种类
第四节 招来吉祥的切玛盒
一、什么是切玛
二、精致的切玛盒
三、藏历新年吃切玛
四、带着切玛盒去拜年
五、使用切玛的习俗
六、切玛所象征的涵义
第五节 朵玛班丹
一、朵玛的起源
二、为什么要做朵玛
三、朵玛班丹的图案
第六节 供奉佛菩萨的圣物──擦擦
一、擦擦的制作
二、制作擦擦的目的
三、擦擦的用途
第七节 风马旗
一、翻飞飘动的风马经幡
二、五种颜色象征五行
三、风马旗上的五种动物
四、风马旗的演变与传说
五、风马旗与建筑的关系
第八节 佛的宫殿──坛城
第九节 净瓶
第十节 六舁座
第十一节 六灵捧座
第十二节 狮子宝座
第十三节 佛教的念珠
第十四节 吉祥的彩箭
一、兴福箭
二、招财箭
三、金箭
四、弓箭
第十五节 福台
第十六节 家神神筐
第十七节 达觉旗
第十八节 镜子
【第3章】
吉祥图案
第一节 吉祥八宝
一、吉祥结
二、莲花
三、宝伞
四、右旋海螺
五、金轮
六、胜利幢
七、宝瓶
八、金鱼
第二节 八吉祥物
第三节 五妙欲图
第四节 七政宝
第五节 六道轮回图
第六节 九宫八卦图(斯巴霍)
第七节 和睦四瑞
第八节 六长寿
第九节 十相自在
第十节 钱币上的吉祥图案
第十一节 春牛算月轮图
第十二节 日月宝焰图
第十三节 火焰宝
第十四节 圣僧图
第十五节 异胜图
【第4章】
吉祥的传统仪式
第一节 春耕节
第二节 迎福
第三节 开光典礼
第四节 煨桑
第五节 灶吉祥
第六节 跳神(金刚舞)
第七节 梗舞
第八节 灌顶
第九节 祭敖包
第十节 磕长头
第十一节 献新
第十二节 上樑
第十三节 封山求吉
第十四节 财门洗脸
第十五节 拉钦
第十六节 播种忌
第十七节 狗赴宴
第十八节 土主
第十九节 旁色
吉祥文化是一个人类共同的话题,这个话题从人类文明的初始便已出现,一直延续到今天。文化是人类的灵魂,只要人类存在,文化就会延续,吉祥文化就不会泯灭,而且将更加丰富多彩,灿若星辰。
吉祥文化有着极强的象征性。无论在任何时候,或是以哪种文化形式为载体,总是以最好的形象出现,去象征和睦、团结、幸福、安宁、善良、纯洁、财富、光明、丰收、爱情、希望……总之,似乎世间一切最美好的东西,都寓于其中。
吉祥文化有时可能就是一句极为普通的话语,有时可能就是一件器物,有时可能就是一个图像或符号,有时可能就是一个动作……如此种种,吉祥文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形影难离。它有着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不同的民族的文化总是显示出不同的民族个性,由于自然生态的差异,文化也就因此而表现出这种差异性。
吉祥文化往往也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万物有灵」,是人类初始时期典型的信仰型态。吉祥物体、吉祥动物、吉祥植物就是从原始信仰中的「万物有灵」中转化而来。随着人文宗教的出现,新的宗教吉祥物、吉祥仪轨等出现,使吉祥文化在变迁中得到延伸。
中国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族众多,因此其吉祥文化源远流长,多姿多彩,蔚为大观。
关于「吉祥」文化的发端,目前还没有定论。不过,有的学者将《诗经‧卫风‧木瓜》中所描述的情人之间似木瓜、木桃、木李的传情方式,作为上古时期中国吉祥文化伊始的例证。至于什?叫「吉祥」,汉文史书中不乏阐述和解说。有的将「吉」字解读为「无不利」,有的表述为「礼义顺祥」,有的注释为「善也」……而「祥」字则有「福」、「善」、「吉」等的表述。「吉」与「祥」之间虽然有一定的区别,但更多的是意义上的相近性。「因此,从文字学的角度看,吉祥的含义是美,是善、是福,是一种美好的预兆,福善的象征」。其他民族对吉祥的认识,大致也是如此。
由于历史上各民族的社会发展过程不尽相同,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有别,所以在文化上呈现出多姿的态样,凸显出各自的鲜明特色。但在一体多元的文化大格局中,各民族之间的文化长期相互影响,相互吸纳,所以,各民族吉祥文化之间的互动成为常事。所以,便出现了一些吉祥物、吉祥图案的共通性,这是一种文化认同在吉祥文化中的表现。
而世世代代休养生息在世界屋嵴的西藏民族,是一个刚毅而善良的民族,这个民族的吉祥文化也十分源远。这个民族的先民在开创自己的文明之初,就把「福善之事」、「嘉庆之征」的希望与追求,寄託于雪域的万事万物上,于是吉祥象征的「万物有灵」理念萌发。随着本土宗教——苯教的形成和发展,吉祥象征的「万物有灵」理念得到了拓展。
西元七世纪,佛教分别从中原汉地和印度正式传入吐蕃,佛教文化中的吉祥象征理念在雪域生根。在较长时间的佛教与苯教之争中,佛教虽然取得了胜利,并形成了具有雪域本土特色的藏传佛教。但是苯教依然得以幸存,同时也吸纳了许多佛教文化的成份,逐步藏传佛教化。而藏传佛教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也兼收了苯教文化的一些因子。如此,便使得雪域藏族的吉祥文化既得到历史的延续,又得到新的充实。
或许是由于藏族生存的青藏高原环境太艰苦,或许是这个民族对宗教的信仰太虔诚,或许是这个民族对于生活、对于未来的热爱和追求,或许是兼而有之的缘故,所以,对吉祥文化的挚爱有过之而无不及。藏族人民以自己丰富的想像力,聪明的才智,灵巧的双手,以美术和工艺为载体,创造出了许许多多的吉祥图案、吉祥符号和吉祥器物;同时在生产活动、生活礼仪、婚丧嫁娶、节气时令、文艺表演、宗教祭祀等活动中,以行为的方式把吉祥文化的理念释放和表现出来,充分体现出他们祈福求吉,追求真、善、美的愿望。
换句话讲,倘若一个对藏族吉祥文化陌生的人去到高原,也会感受到浓浓的藏族吉祥文化包围着他,感染和冲击着他,当结识到藏族朋友,问起他们的姓名时,这些名字本身就是吉祥的字眼;当与他们相互问好时,他们所回答的差不多都是吉祥语;仔细端详他们身上的佩戴装饰物时,有的装饰物上就刻着吉祥图案,有的本身就是吉祥器物。
2002年,藏族学者凌立在四川大学读访问学者期间,较为系统地对藏族吉祥文化进行了梳理和理论思考后,编写了《藏族吉祥文化》一书,于2004年9月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可谓开创了一条先河。2005年5月,内蒙古出版社出版了由沈利华、钱玉莲撰写的《中国吉祥文化》一书,翻开了中国吉祥文化研究的新篇章。
凌立先生和拉都女士既是一对伉俪,又是同窗学友,还是同一专业的同事。他们都是我在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工作时期长达十余年的同事。对于藏族文化的研究而言,他们有着十分优越的条件。首先,他们都是从事藏文教学的教师,有着较深厚的藏语言文字功底,而且汉文基础也很好。其二,他们都是藏族,从小生长在藏区,对于藏族文化耳濡目染,有亲身的体验和经历,对藏族文化的熟悉和理解程度甚深。其三,他们学成后,又都回到藏区工作,而且从事的又是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的教学和文化的研究,时间已近二十年,有丰富的积累。应当说,《西藏吉祥密码》一书的出版绝对不是一种偶然。虽然,此书前已出版,但严格地讲,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由于,这部书实属藏族吉祥文化的处女作,一些不足和缺陷再所难免,也是可以理解的。凌立先生和拉都女士迎难而上,对藏族吉祥文化又进行了更广泛和深入地挖掘,不仅篇目结构有所改善,内容也得到了较大的扩充,并以系列丛书的新面目出现。同时还增加了不少新的图像,为全书增色不少。
应山月文化有限公司和作者的邀请,本人欣然答应为该丛书作序推荐。
愿海内外更多的人喜爱藏族文化,了解藏族的吉祥文化!
杨嘉铭
(中国成都.西南民族大学)
2006年8月24日于四川蓉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