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佐丹奴」到《苹果日报》,黎智英借着「简化程序」、「贴近顾客需求」以及「质」的不断追求,精准抓住大众市场,创造五亿美元的财富。继畅销书《我是黎智英》,自述其生平与人生哲学后,这次要告诉你,如何从选店面和货品开始,打造一门有顾客基础的生意。
黎智英详述做生意的心得,好比说:
「模仿是创业的基础,没有人可以凭空创新,就算是毕卡索大师也不行。」
「我们无法确知消费者需要什么,我们只知道消费者不需要什么。前者是幻想,后者是探索。做生意就是不断探索的过程。」
「从事零售生意,熟客才是能否赚钱的关键,故此新店舖应降低利率,以追求最大的营业额,建立顾客基础。」
「世间没有东西是完美的,有的只是这种或那种的极限。要从极限往前在走一步,便难以登天。工作是为了追求效率,不是登天」。
「做小生意先要有小生意的人的金钱观,进入小生意人的心态,如此才能发展出生意人的意识,有生意人的分寸,你的聪明才会成功」。
书中也提及黎智英女儿开店的经验,做为创业家的老爸如何以紧张、兴奋的心情,面对女儿的创业,女儿听爸爸的话,黎智英担心她就没办法自己拿主意,又担心女儿生意做不成,就失去积累机会的经验,只要有经验有心得,生意便有前途。这些建议还真是相当的发人深省。
作者简介
黎智英
于1948年出生在贫穷的广东农村,12岁那年,他乘着舢舨船偷渡到香港,进入成衣工厂当童工,月薪8美元。他一路经营自己,做到成衣厂的经理,却因公司的一场记过处分,下定决心自己创业。1981年,他成立佐丹奴(Giordano)成衣连锁店,快速打响名号;1989年,创办《壹周刊》(Next),正式进入媒体事业,继发行量破纪录达到15万本的《壹周刊》后,1995年又创办《苹果日报》,发行量超过70万份,此时他拥有的财富已超过5亿美元。1999年6月创办「苹果速销」(adMart),以线上零售为主,亏损10亿港币(台币40亿元)。2001年创办台湾《壹周刊》,2003年创办台湾《苹果日报》。
第1部 我做生意的心得
别人的心得是无用的
创业不是追求理想
找出顾客的困难
创业是打破成见
接班人的工作是革命
我没有理想,却坐头等舱
靠熟客赚钱
先决定结果,步骤便出来了
行动才能赋予概念生命
追求「进步」,而不是追求「完美」
第2部 生意不是一场零和游戏
放下记忆,新鲜感便能出现
个人层次的情感仅是成见
可以做傻事,不能做坏事
有生意人的意识,才抓得出分寸
管理是知识的追求
做决定,然后承担后果
简化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
有参与,才能创造价值
市场不是零和游戏
做生意首重打破旧习
第3部 谈中国:发展一个素质更高的社会
不仅重视「量」,更要看重「质」
没有软体,机器越大负荷越重
市场是注重分享与互动的资讯系统
人民的意识会带动历史演进
繁荣中国市场的是人民,并非独裁者
经商首重人才
发展内陆并非解决贫富差距的良方
经济发展追求的是自由 「
独裁」是道德问题,而非学术问题
第4部「也许」就是突破
面对挑战,我们只能改革
曼谷随笔
战胜恐惧,便能赢得他人的信心
「也许」就是突破
「服务」是态度,不是技巧
我已不想向世界证明什么
谦虚
渗进生活气息的味道
部落格是报纸的诤友
大笨象终会跑赢巨龙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于对“颠覆”的兴趣。大众商品市场看似饱和,竞争激烈,但总有人能够从中找到突破口,创造出新的爆款。我想知道,黎智英是如何打破常规,挑战行业潜规则,从而打造出具有颠覆性的“大众商品”的。书中是否会探讨他对传统商业模式的批判性思考,以及他如何运用创新的思维来解决商业难题? 我特别想了解,他是否会分享一些关于“逆向思维”的实践经验。也就是说,在大家都往一个方向努力的时候,他是否会选择反其道而行之,从而发现新的商机? 此外,我非常好奇他在面对市场变化和竞争对手的压力时,是如何保持敏锐度的,以及他如何快速调整策略,始终站在行业的前沿。这本书会不会讲述一些他在关键时刻做出的“大胆决策”,这些决策是如何改变了他的商业轨迹,甚至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我希望从中能够获得一些启发,学习如何在看似固定的市场格局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风口”,并且能够果断出击,抓住机遇。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让我对“大众商品”的理解产生了一个新的维度。我一直认为,大众商品是基于“需求”而存在的,但“打造”这个词,却暗示了“创造需求”的可能性。我非常想知道,黎智英是如何超越简单的满足消费者现有需求,转而创造出新的、甚至是消费者自己都未曾意识到的需求。书中是否会探讨“趋势预测”的重要性,以及他如何能够准确地把握未来的消费潮流? 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披露一些关于“产品创新”的案例,比如,某个产品最初可能只是一个不起眼的灵感,但通过他的团队的努力,最终成为了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大众商品”。 我也很想了解,他在推动新产品进入市场时,是如何克服消费者的“习惯性惰性”和“抵触心理”的。 他是否会分享一些关于“教育市场”的策略,让消费者逐渐接受并喜爱上新的产品? 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商业技巧,更可能蕴含着一种深刻的洞察力,关于如何理解人性,如何引导消费,如何在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中,创造出真正有价值、有生命力的“大众商品”。
评分这本书的包装设计非常吸引人,封面用了简洁明亮的配色,书名“生意:黎智英如何打造大众商品”的字体也很有力量感,立刻就能感受到一种商业智慧的气息。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觉得它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商业理论书籍,更像是一本讲述一个人如何在商业领域创造辉煌的传奇故事。我对黎智英这个人其实了解不多,只知道他似乎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但从这个书名来看,他一定有过人之处,尤其是在“打造大众商品”这方面,这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毕竟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接触和使用各种各样的大众商品。我很好奇,是什么样的洞察力、什么样的策略,能让他能够将一些看似普通的产品,转化为能够风靡市场、深入人心的“大众商品”?是敏锐的市场嗅觉?是超前的商业眼光?还是独特的营销手段?这本书会不会从他的早期创业经历讲起,详细剖析他如何一步步摸索、尝试,最终找到成功的秘诀? 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而不是泛泛而谈的理论。比如,他是否会分享某个产品诞生的幕后故事,它是如何从一个想法变成最终摆在我们面前的商品?它在推广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挑战,又是如何克服的? 我想象着这本书里会充满了各种令人兴奋的商业细节,就像侦探小说一样,一步步揭开成功背后的逻辑。
评分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大众商品”这个概念的理解可能有些片面,总觉得它只是指那些销量大、价格便宜的东西。但这本书的书名却暗示了更深层次的意义:“打造”。这让我意识到,生产和销售大众商品并非易事,而“打造”则意味着一种创造、一种塑造,甚至是赋予商品生命力的过程。我非常好奇,在黎智英的理念中,如何才能让大众商品摆脱“普通”的标签,变得具有吸引力,甚至能够引发消费者的共鸣?书中是否会探讨消费者心理学的奥秘,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洞察来设计和推广产品?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深入挖掘黎智英对于“用户体验”的理解,他是否认为,即使是大众商品,也应该在细节上追求卓越,以满足消费者的潜在需求? 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解答,是什么样的“理念”支撑着他反复进行“打造”的过程?他是否有着一套完整的、可以复制的商业哲学? 如果书中能够分享一些关于“品牌故事”的构建方法,那就更好了。毕竟,好的品牌故事能够让消费者与产品之间建立情感连接,从而产生忠诚度。我希望这本书能教会我,如何在嘈杂的市场环境中,让我的产品脱颖而出,成为消费者心中那个“特别”的存在。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特别是“黎智英如何打造大众商品”这部分,让我对“如何”这两个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一直认为,成功的商业案例背后,必然有着清晰、可执行的“方法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本操作手册一样,详细地解析黎智英在打造大众商品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步骤和策略。它是否会从市场调研、产品定位、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到营销推广、渠道建设、客户服务,每一个环节都进行深入的剖析? 我尤其关注他如何处理“成本控制”与“产品质量”之间的平衡。在打造大众商品的过程中,如何在保证利润的同时,又不牺牲产品的核心价值,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我期待书中能够分享一些关于“规模化生产”的经验,以及如何在这种大规模的生产中,依然能够保持产品的一致性和品质。 另外,我也很好奇,他是否会分享一些关于“供应链管理”的心得体会。毕竟,稳定高效的供应链是支撑大众商品持续供应的关键。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系统化的方法,让我能够理解和借鉴,那么它的价值将是巨大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