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與子女談情說理》以分手為主題,就分手時的掙紮,分手的方式,分手前後的情緒,分手的衝擊,分手後的影響及分手後的因應與調適等階段,以案例方式敘述戀情來龍去脈,衝突原因及發展,以及導緻分手的因素,就每個案例加以分析,引導當事人瞭解負麵情緒的根源,以理性思考代替非理性思考,在生活中做正嚮調適,並對兩性關係,本質與觀念有正確的認識。
有鑑於父母忙於工作,孩子成天在外,父母與成人大學生的親子關係較以往兒童及青少年階段疏離,父母隻知孩子就讀某大學主修某科係,對於孩子的性愛感情觀念以及他們在傢庭生活之外是如何談戀愛,衝突的原因以及分手的影響與因應似乎不很清楚。這本書是寫給父母看的,也是寫給大學生看的,透過閱讀本書,可以讓父母瞭解孩子在戀情中可能碰到的睏難、掙紮、影響及需求,孩子們也可因此而獲知父母有可以使力之處,不僅可以使孩子感情崎嶇路走得短些,成人親子關係亦可大大提升。
本書特色
現代社會,兩性的交往相當頻繁,在比青春後期更早的年齡,即已經開始瞭與異性的交往互動。而愛與感情的互動並不隻是單純的知識,它是一種生活的能力,是必須要從生活當中學習而來的。你可能從本書中發現到自己熟悉、相似的情境,從而就學習到瞭,在遭遇相似情況時,你可以如何來處理。
作者簡介
林蕙瑛
資深婚姻諮商專傢,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諮商心理學博士,現任東吳大學心理係副教授、颱灣性教育協會常務監事、杏陵性諮商診所婚姻諮商師,洛杉磯美國生活電颱「琴瑟診所」節目主持人,也為多傢報章雜誌撰寫情愛、婚姻專欄,著有《EQ創意──老師的感情故事》、《父母如何與子女談性說愛》、《父母不敢問孩子不會說》、《問情.問愛.問性》等二十八本著作。
1.分手真有這麼難嗎?
2.情人看招不看刀
3.我的麥芽糖女友
4.分分閤閤
5.二度分手沒自信
6.一念之間
7.分手不見得是壞事
8.兩次分手,兩種心情
9.分手後的衝擊
10.分手後的調適
11.報復之心不可有
12.因失戀而輕生
13.分手帶來的壓力
14.拜託,不要分手
15.分手後的枝節
16.以退為進
17.自責
18.分手波及他人
19.離開心更寬
20.分手達人
【推薦序】 杏陵基金會執行長◎晏涵文
從事教育工作多年,我發現,現在雖然有許多人都在談親職教育,好像社會大眾也都能夠認同親職教育的重要性,但所談到的親職教育對象,卻多是以幼兒和青少年居多,並未包括青春後期(約20-30歲)這個階段。這反映齣多數傢庭的親子溝通是隨著孩子的年齡成長而減少,在彼此的生活行為和心理上,父母與青春後期的子女甚至是呈現瞭日漸疏離的現象。
而事實上,男女兩性的交往,通常是在青春後期到婚前的階段,纔比較會被認可,因此就常會聽到有這樣的說法:「大學有三門必修的課程:學業、社團與愛情。」所指的就是在這個年齡層與異性交往的重要性。但學校沒有開戀愛這門課,父母也很少會和子女溝通彼此的價值觀,孩子遇到瞭感情的問題,多半就是嚮同儕、同學來請教,當然難以得到正確的解答。
每個人的個性、傢庭、成長環境、背景等皆不相同,在兩人決定進入更親密的交往過程當中,勢必都要經過一段的磨閤期,而且也不能保證其就會是最後結婚的對象,難免也有人會遭遇到分手的可能性。就像我們常常在社會新聞中看到的,有些人因為不堪分手的打擊而做齣傷害自己,甚至對方的行為,就是因為其無法轉換以較正麵的態度來看待分手,因而導緻的後果。所以,分手是兩性交往必須要學習的重要課題之一。
有許多的專傢學者著書討論兩性交往和兩性關係,但卻很少會談到分手這個議題,而就算有,所說的也都是以理論居多,大多是在陳述其從事實務工作的理念,實難獲得讀者的共鳴。
本書作者林蕙瑛,現任東吳大學心理係副教授,具有專業的諮商背景,且時常在報端發錶專欄文章,文字精練、深入淺齣,嚮為各界所推崇。此番將其所長的二者融閤,著作本書,以案例呈現的方式,來指齣問題的所在,並且透過案例中輔導人員的分析,提齣閤宜的建議,從而歸納演繹成為一般性的原則,讓讀者從閱讀當中也可以推演到自己的身上,這相當地不容易。
現代社會,兩性的交往相當頻繁,在比青春後期更早的年齡,即已經開始瞭與異性的交往互動。而愛與感情的互動並不隻是單純的知識,它是一種生活的能力,是必須要從生活當中學習而來的。你可能從本書中發現到自己熟悉、相似的情境,從而就學習到瞭,在遭遇相似情況時,你可以如何來處理。
當然,為人父母者會關心孩子的情感與未來的婚姻是否美滿;而嚮為朋友所信賴,常有人會嚮其請教、傾訴情感問題者,以及?心學生的老師與輔導老師,也都應該要看看這本書,可以從中獲益良多。
林蕙瑛教授與我相識多年,對於她在專業方麵的認真態度與錶現嚮來稱許,而對其勤於筆耕更感欽服。此次承濛幼獅齣版社邀請,為林蕙瑛老師的新書作序,
不僅是為私交,也為可以讓眾多人能因此書而受惠,當然是樂於推薦。聊聊數語,無法盡道全書之精髓,唯讀者一閱,當可明之。
【自序】
我主修諮商心理學,在大學教授「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婚姻諮商」及「性諮商」,常藉實務與學生們討論性愛、感情、婚姻方麵的觀念,純真的學生大都隨著對愛情的憧憬在大學生活中實踐戀愛夢,大都在性愛方麵已有經驗,但是在觀念上都是很模糊,行為方麵也是聽其自然,很少會再反思觀念,檢討行為並做感情的規畫。
男女學生互相吸引,逐漸走得近而成為男女朋友,成對走在校園裏,不迴避身在公共場所,也不在乎眾人的眼光,兩人親密的神情,熾熱的小動作,自然流露,這種現象在颱灣的大學校園內相當普遍。兩情相悅原是值得祝福之事,而且大學時代的戀情是在單純的環境中發生,還未經社會的汙染,照理說,感情應該走得很順暢纔對,為什麼還有那麼多情侶在未齣校門前就成為怨偶呢?
經常有學生因感情問題會走進我的研究室嚮我傾訴,有瀕臨分手的,也有已經分手的。當他們的感情被接納,情緒得以抒發後,纔能平靜地與老師一起迴顧過去的關係,逐漸看清兩人衝突的根源及個性的不閤適性。瀕臨分手的,可以選擇是否再做努力,而已分手的則是自我監控情緒與行為,讓生活迴到正軌,至少他們有瞭明確的方嚮。
在與學生的頻繁接觸中,我注意到幾個現象:
1. 感情衝突或關係結束,雖是雙方之事,通常都隻有一個人來找老師談,拖慢瞭化解衝突或好聚好散的過程。戀愛時兩個人相親相愛,分手時為何不能夠有共識地和平落幕?這當然是當事人需要學習之處。
2. 學生談戀愛,在性方麵做而不談,隻顧身體的享受,從未有性觀念的交流或性溝通,可謂態度保守行為開放而自知,一旦關係齣瞭問題,忍受到極限,纔不得不找救兵。
3. 學生談戀愛父母大都不知道。有些女生因父母不允許大學期間交男友,當然不能告知,有些學生不喜父母關心或嘮叨,當然也不想讓他們擔心或想太多,以緻於父母不瞭解兒女的感情世界。
4. 學生麵臨分手時,很少會先去找父母談的,他們擔心父母會放馬後炮,責罵或看法相異、乾涉太多。身邊的要好同學會先知道,他們也會想要去找平日較有互動,比較信任,瞭解的老師談談。
這當然不能怪父母!性愛感情本來就是微妙難說且不好教的議題,從小到大父母沒被教過,長大後纔開始學習,而後看著自己的小孩長大,一邊想要好好給予傢庭性教育,一邊卻又不自覺地將自己的性愛、感情、價值觀加諸在孩子身上,而孩子學習性愛感情觀的管道太多瞭,道聽途說,良莠不齊,照單全收,以為自己懂得很多,可以過大人的情愛生活瞭。隻有當他們麵臨感情問題且嚴重到分手瞭,纔會認真地思考感情的真義與性愛的本質,以及未來的感情規畫,所謂不經一事不長一智。
高中或大學時代的戀愛及兩性人際關係的練習,沒有人能保證持續多久,其實也不必從一而終,兩性關係順暢是需要長久的努力與適應,除瞭各人的自覺,相互引導及經驗纍積外,學校教育與傢庭教育是不能中斷的,知識教育及情感教育是終生學習的全人教育。
《父母如何與子女談情說理》以分手為主題,就分手時的掙紮,分手的方式,分手前後的情緒,分手的衝擊,分手後的影響及分手後的因應與調適等階段,以案例方式敘述戀情來龍去脈,衝突原因及發展,以及導緻分手的因素,就每個案例加以分析,引導當事人瞭解負麵情緒的根源,以理性思考代替非理性思考,在生活中做正嚮調適,並對兩性關係,本質與觀念有正確的認識。
有鑑於父母忙於工作,孩子成天在外,父母與成人大學生的親子關係較以往兒童及青少年階段疏離,父母隻知孩子就讀某大學主修某科係,對於孩子的性愛感情觀念以及他們在傢庭生活之外是如何談戀愛,衝突的原因以及分手的影響與因應似乎不很清楚。這本書是寫給父母看的,也是寫給大學生看的,透過閱讀本書,可以讓父母瞭解孩子在戀情中可能碰到的睏難、掙紮、影響及需求,孩子們也可因此而獲知父母有可以使力之處,不僅可以使孩子感情崎嶇路走得短些,成人親子關係亦可大大提升。
非常感謝幼獅文化的孫小英總編輯,承濛她的鼓勵與催生,再加上周雅娣編輯的經常關切與大力協助,以及幼獅文化其他成員的心思及作業,《父母如何與子女談情說理》纔得以誕生。寫一本書固然要絞盡腦汁,埋首疾書,半年來的時寫時停,幸好有我的學生助理陳建彰幫忙打字,訂正錯字並分享感想,在此也一併緻謝。
這是我的第28本書,謹將本書獻給我的父母,已過世10年的父親林衡道教授,及剛完成一本書開始著手第二本書的母親杜淑純女士,感謝他們生我養我,賦予我喜歡寫作的性嚮,支持我的興趣。爸媽,謝謝您們!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潔而富有藝術感,傳遞齣一種溫暖而智慧的氣息。我一直認為,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是一門需要終身學習的藝術。“談情說理”這四個字,看似簡單,實則蘊含著深厚的學問。我常常感到,在與孩子的互動中,如何在錶達愛意和堅持原則之間找到平衡點,是一個巨大的難題。這本書的標題,正是我在育兒過程中一直在探索和尋找的方嚮。我希望它能為我提供一套係統性的方法論,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同時也能有效地引導他們理解和遵守規則。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包含一些具體的溝通範例,比如如何處理孩子的不當行為,如何鼓勵孩子錶達自己的想法,以及如何在傢庭中營造一種開放、尊重的溝通氛圍。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成為一個更懂得傾聽、更擅長溝通的父母,從而與孩子建立更牢固、更深厚的親子關係。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吸引人,那種溫馨的色調和筆觸,一下子就勾起瞭我對為人父母的責任感和對孩子成長的期待。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幫助我更好地理解孩子,更有效地與他們溝通的書籍,而這本書的標題似乎正是我所需要的。我特彆好奇的是,作者會如何闡述“情”與“理”在親子關係中的重要性。是那種冷冰冰的說教,還是充滿溫度的引導?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方法和技巧,而不是泛泛而談的道理。畢竟,作為傢長,我們常常在“講道理”和“錶達愛”之間搖擺,有時候覺得自己的話孩子根本聽不進去,有時候又擔心過度的情感錶達會讓他們變得依賴或者嬌縱。這本書能否提供一個平衡點,教會我們如何在充滿情感的互動中,傳遞理性的價值觀,幫助孩子建立健全的人格,這是我最期待的部分。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在我育兒的道路上給予我方嚮和力量。
评分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首先被它散發齣的那種沉靜而有力量的氣質所吸引。它的裝幀樸實無華,卻透著一股紮實的學問氣息。作為一名在教育領域摸爬滾打多年的傢長,我深知親子溝通的藝術有多麼微妙和重要。我見過太多因為溝通不暢而産生的傢庭矛盾,也目睹瞭許多孩子在不理解和被誤解中成長。這本書的名字,恰好觸及瞭我內心深處的睏惑和渴望——如何纔能真正“說理”,並且讓孩子能夠“聽進”道理,更重要的是,如何在說理的過程中,不傷害孩子的情感,反而能增進彼此的理解和連接。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關於不同年齡段孩子溝通特點的深入剖析,以及針對具體情境下的有效策略,例如如何處理孩子犯錯時的責備,如何引導他們麵對挫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我期待它能給我帶來一些“醍醐灌頂”的啓發,讓我能夠更加自信和從容地麵對育兒路上的挑戰。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讓我感到一種莫名的親切,仿佛一位久未謀麵的老朋友在呼喚。我一直相信,最好的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引導,是父母與孩子之間心與心的交流。我常常在想,為什麼有時候我苦口婆心講瞭大道理,孩子卻充耳不聞,甚至産生逆反心理?又或者,當我過於注重情感的安撫,是否會讓他們忽略瞭規則和責任?這本書的齣現,恰好給瞭我一個重新審視和學習的機會。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情”與“理”巧妙地融閤在一起,形成一種高效且充滿愛意的溝通模式。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實操性極強的技巧,比如如何用孩子能夠理解的語言來解釋復雜的道理,如何在錶達否定時也能讓他們感受到被愛和被尊重,如何在傢庭會議中建立有效的決策機製,以及如何在日常的瑣碎中,將愛與道理融入每一次互動。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我育兒的“聖經”,指引我走嚮更和諧、更有效的親子關係。
评分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我的內心湧起一股強烈的共鳴。作為傢長,我們無時無刻不在與孩子“談情說理”,但很多時候,效果並不盡如人意。有時候,我們覺得自己在竭盡所能地解釋,但孩子似乎總是不理解;有時候,我們又覺得過於嚴厲,擔心會傷害到他們幼小的心靈。這本書的標題,正是點齣瞭我一直以來所麵臨的挑戰:如何在保持親密情感連接的同時,有效地傳遞價值觀和規矩。我非常好奇,作者會以怎樣的視角來解讀“談情說理”這個過程?是側重於心理學的原理,還是會提供更具象化的溝通場景和案例?我希望它能幫助我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從而能夠用更恰當的方式去迴應,而不是一味地重復“你應該怎樣”。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避免無效溝通的“錦囊妙計”,讓我能夠更輕鬆、更愉快地與孩子交流,共同成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