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与子女谈情说理》以分手为主题,就分手时的挣扎,分手的方式,分手前后的情绪,分手的冲击,分手后的影响及分手后的因应与调适等阶段,以案例方式叙述恋情来龙去脉,冲突原因及发展,以及导致分手的因素,就每个案例加以分析,引导当事人了解负面情绪的根源,以理性思考代替非理性思考,在生活中做正向调适,并对两性关系,本质与观念有正确的认识。
有鑑于父母忙于工作,孩子成天在外,父母与成人大学生的亲子关系较以往儿童及青少年阶段疏离,父母只知孩子就读某大学主修某科系,对于孩子的性爱感情观念以及他们在家庭生活之外是如何谈恋爱,冲突的原因以及分手的影响与因应似乎不很清楚。这本书是写给父母看的,也是写给大学生看的,透过阅读本书,可以让父母了解孩子在恋情中可能碰到的困难、挣扎、影响及需求,孩子们也可因此而获知父母有可以使力之处,不仅可以使孩子感情崎岖路走得短些,成人亲子关系亦可大大提升。
本书特色
现代社会,两性的交往相当频繁,在比青春后期更早的年龄,即已经开始了与异性的交往互动。而爱与感情的互动并不只是单纯的知识,它是一种生活的能力,是必须要从生活当中学习而来的。你可能从本书中发现到自己熟悉、相似的情境,从而就学习到了,在遭遇相似情况时,你可以如何来处理。
作者简介
林蕙瑛
资深婚姻谘商专家,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谘商心理学博士,现任东吴大学心理系副教授、台湾性教育协会常务监事、杏陵性谘商诊所婚姻谘商师,洛杉矶美国生活电台「琴瑟诊所」节目主持人,也为多家报章杂志撰写情爱、婚姻专栏,着有《EQ创意──老师的感情故事》、《父母如何与子女谈性说爱》、《父母不敢问孩子不会说》、《问情.问爱.问性》等二十八本着作。
1.分手真有这么难吗?
2.情人看招不看刀
3.我的麦芽糖女友
4.分分合合
5.二度分手没自信
6.一念之间
7.分手不见得是坏事
8.两次分手,两种心情
9.分手后的冲击
10.分手后的调适
11.报复之心不可有
12.因失恋而轻生
13.分手带来的压力
14.拜託,不要分手
15.分手后的枝节
16.以退为进
17.自责
18.分手波及他人
19.离开心更宽
20.分手达人
【推荐序】 杏陵基金会执行长◎晏涵文
从事教育工作多年,我发现,现在虽然有许多人都在谈亲职教育,好像社会大众也都能够认同亲职教育的重要性,但所谈到的亲职教育对象,却多是以幼儿和青少年居多,并未包括青春后期(约20-30岁)这个阶段。这反映出多数家庭的亲子沟通是随着孩子的年龄成长而减少,在彼此的生活行为和心理上,父母与青春后期的子女甚至是呈现了日渐疏离的现象。
而事实上,男女两性的交往,通常是在青春后期到婚前的阶段,才比较会被认可,因此就常会听到有这样的说法:「大学有三门必修的课程:学业、社团与爱情。」所指的就是在这个年龄层与异性交往的重要性。但学校没有开恋爱这门课,父母也很少会和子女沟通彼此的价值观,孩子遇到了感情的问题,多半就是向同侪、同学来请教,当然难以得到正确的解答。
每个人的个性、家庭、成长环境、背景等皆不相同,在两人决定进入更亲密的交往过程当中,势必都要经过一段的磨合期,而且也不能保证其就会是最后结婚的对象,难免也有人会遭遇到分手的可能性。就像我们常常在社会新闻中看到的,有些人因为不堪分手的打击而做出伤害自己,甚至对方的行为,就是因为其无法转换以较正面的态度来看待分手,因而导致的后果。所以,分手是两性交往必须要学习的重要课题之一。
有许多的专家学者着书讨论两性交往和两性关系,但却很少会谈到分手这个议题,而就算有,所说的也都是以理论居多,大多是在陈述其从事实务工作的理念,实难获得读者的共鸣。
本书作者林蕙瑛,现任东吴大学心理系副教授,具有专业的谘商背景,且时常在报端发表专栏文章,文字精练、深入浅出,向为各界所推崇。此番将其所长的二者融合,着作本书,以案例呈现的方式,来指出问题的所在,并且透过案例中辅导人员的分析,提出合宜的建议,从而归纳演绎成为一般性的原则,让读者从阅读当中也可以推演到自己的身上,这相当地不容易。
现代社会,两性的交往相当频繁,在比青春后期更早的年龄,即已经开始了与异性的交往互动。而爱与感情的互动并不只是单纯的知识,它是一种生活的能力,是必须要从生活当中学习而来的。你可能从本书中发现到自己熟悉、相似的情境,从而就学习到了,在遭遇相似情况时,你可以如何来处理。
当然,为人父母者会关心孩子的情感与未来的婚姻是否美满;而向为朋友所信赖,常有人会向其请教、倾诉情感问题者,以及?心学生的老师与辅导老师,也都应该要看看这本书,可以从中获益良多。
林蕙瑛教授与我相识多年,对于她在专业方面的认真态度与表现向来称许,而对其勤于笔耕更感钦服。此次承蒙幼狮出版社邀请,为林蕙瑛老师的新书作序,
不仅是为私交,也为可以让众多人能因此书而受惠,当然是乐于推荐。聊聊数语,无法尽道全书之精髓,唯读者一阅,当可明之。
【自序】
我主修谘商心理学,在大学教授「谘商与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务」、「婚姻谘商」及「性谘商」,常借实务与学生们讨论性爱、感情、婚姻方面的观念,纯真的学生大都随着对爱情的憧憬在大学生活中实践恋爱梦,大都在性爱方面已有经验,但是在观念上都是很模煳,行为方面也是听其自然,很少会再反思观念,检讨行为并做感情的规画。
男女学生互相吸引,逐渐走得近而成为男女朋友,成对走在校园里,不回避身在公共场所,也不在乎众人的眼光,两人亲密的神情,炽热的小动作,自然流露,这种现象在台湾的大学校园内相当普遍。两情相悦原是值得祝福之事,而且大学时代的恋情是在单纯的环境中发生,还未经社会的污染,照理说,感情应该走得很顺畅才对,为什么还有那么多情侣在未出校门前就成为怨偶呢?
经常有学生因感情问题会走进我的研究室向我倾诉,有濒临分手的,也有已经分手的。当他们的感情被接纳,情绪得以抒发后,才能平静地与老师一起回顾过去的关系,逐渐看清两人冲突的根源及个性的不合适性。濒临分手的,可以选择是否再做努力,而已分手的则是自我监控情绪与行为,让生活回到正轨,至少他们有了明确的方向。
在与学生的频繁接触中,我注意到几个现象:
1. 感情冲突或关系结束,虽是双方之事,通常都只有一个人来找老师谈,拖慢了化解冲突或好聚好散的过程。恋爱时两个人相亲相爱,分手时为何不能够有共识地和平落幕?这当然是当事人需要学习之处。
2. 学生谈恋爱,在性方面做而不谈,只顾身体的享受,从未有性观念的交流或性沟通,可谓态度保守行为开放而自知,一旦关系出了问题,忍受到极限,才不得不找救兵。
3. 学生谈恋爱父母大都不知道。有些女生因父母不允许大学期间交男友,当然不能告知,有些学生不喜父母关心或唠叨,当然也不想让他们担心或想太多,以致于父母不了解儿女的感情世界。
4. 学生面临分手时,很少会先去找父母谈的,他们担心父母会放马后炮,责骂或看法相异、干涉太多。身边的要好同学会先知道,他们也会想要去找平日较有互动,比较信任,了解的老师谈谈。
这当然不能怪父母!性爱感情本来就是微妙难说且不好教的议题,从小到大父母没被教过,长大后才开始学习,而后看着自己的小孩长大,一边想要好好给予家庭性教育,一边却又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性爱、感情、价值观加诸在孩子身上,而孩子学习性爱感情观的管道太多了,道听途说,良莠不齐,照单全收,以为自己懂得很多,可以过大人的情爱生活了。只有当他们面临感情问题且严重到分手了,才会认真地思考感情的真义与性爱的本质,以及未来的感情规画,所谓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高中或大学时代的恋爱及两性人际关系的练习,没有人能保证持续多久,其实也不必从一而终,两性关系顺畅是需要长久的努力与适应,除了各人的自觉,相互引导及经验累积外,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不能中断的,知识教育及情感教育是终生学习的全人教育。
《父母如何与子女谈情说理》以分手为主题,就分手时的挣扎,分手的方式,分手前后的情绪,分手的冲击,分手后的影响及分手后的因应与调适等阶段,以案例方式叙述恋情来龙去脉,冲突原因及发展,以及导致分手的因素,就每个案例加以分析,引导当事人了解负面情绪的根源,以理性思考代替非理性思考,在生活中做正向调适,并对两性关系,本质与观念有正确的认识。
有鑑于父母忙于工作,孩子成天在外,父母与成人大学生的亲子关系较以往儿童及青少年阶段疏离,父母只知孩子就读某大学主修某科系,对于孩子的性爱感情观念以及他们在家庭生活之外是如何谈恋爱,冲突的原因以及分手的影响与因应似乎不很清楚。这本书是写给父母看的,也是写给大学生看的,透过阅读本书,可以让父母了解孩子在恋情中可能碰到的困难、挣扎、影响及需求,孩子们也可因此而获知父母有可以使力之处,不仅可以使孩子感情崎岖路走得短些,成人亲子关系亦可大大提升。
非常感谢幼狮文化的孙小英总编辑,承蒙她的鼓励与催生,再加上周雅娣编辑的经常关切与大力协助,以及幼狮文化其他成员的心思及作业,《父母如何与子女谈情说理》才得以诞生。写一本书固然要绞尽脑汁,埋首疾书,半年来的时写时停,幸好有我的学生助理陈建彰帮忙打字,订正错字并分享感想,在此也一併致谢。
这是我的第28本书,谨将本书献给我的父母,已过世10年的父亲林衡道教授,及刚完成一本书开始着手第二本书的母亲杜淑纯女士,感谢他们生我养我,赋予我喜欢写作的性向,支持我的兴趣。爸妈,谢谢您们!
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我的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共鸣。作为家长,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孩子“谈情说理”,但很多时候,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在竭尽所能地解释,但孩子似乎总是不理解;有时候,我们又觉得过于严厉,担心会伤害到他们幼小的心灵。这本书的标题,正是点出了我一直以来所面临的挑战:如何在保持亲密情感连接的同时,有效地传递价值观和规矩。我非常好奇,作者会以怎样的视角来解读“谈情说理”这个过程?是侧重于心理学的原理,还是会提供更具象化的沟通场景和案例?我希望它能帮助我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从而能够用更恰当的方式去回应,而不是一味地重复“你应该怎样”。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避免无效沟通的“锦囊妙计”,让我能够更轻松、更愉快地与孩子交流,共同成长。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而富有艺术感,传递出一种温暖而智慧的气息。我一直认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是一门需要终身学习的艺术。“谈情说理”这四个字,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厚的学问。我常常感到,在与孩子的互动中,如何在表达爱意和坚持原则之间找到平衡点,是一个巨大的难题。这本书的标题,正是我在育儿过程中一直在探索和寻找的方向。我希望它能为我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方法论,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同时也能有效地引导他们理解和遵守规则。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具体的沟通范例,比如如何处理孩子的不当行为,如何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如何在家庭中营造一种开放、尊重的沟通氛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成为一个更懂得倾听、更擅长沟通的父母,从而与孩子建立更牢固、更深厚的亲子关系。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首先被它散发出的那种沉静而有力量的气质所吸引。它的装帧朴实无华,却透着一股扎实的学问气息。作为一名在教育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家长,我深知亲子沟通的艺术有多么微妙和重要。我见过太多因为沟通不畅而产生的家庭矛盾,也目睹了许多孩子在不理解和被误解中成长。这本书的名字,恰好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困惑和渴望——如何才能真正“说理”,并且让孩子能够“听进”道理,更重要的是,如何在说理的过程中,不伤害孩子的情感,反而能增进彼此的理解和连接。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不同年龄段孩子沟通特点的深入剖析,以及针对具体情境下的有效策略,例如如何处理孩子犯错时的责备,如何引导他们面对挫折,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些“醍醐灌顶”的启发,让我能够更加自信和从容地面对育儿路上的挑战。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亲切,仿佛一位久未谋面的老朋友在呼唤。我一直相信,最好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引导,是父母与孩子之间心与心的交流。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有时候我苦口婆心讲了大道理,孩子却充耳不闻,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又或者,当我过于注重情感的安抚,是否会让他们忽略了规则和责任?这本书的出现,恰好给了我一个重新审视和学习的机会。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情”与“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高效且充满爱意的沟通模式。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实操性极强的技巧,比如如何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来解释复杂的道理,如何在表达否定时也能让他们感受到被爱和被尊重,如何在家庭会议中建立有效的决策机制,以及如何在日常的琐碎中,将爱与道理融入每一次互动。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育儿的“圣经”,指引我走向更和谐、更有效的亲子关系。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那种温馨的色调和笔触,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对为人父母的责任感和对孩子成长的期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孩子,更有效地与他们沟通的书籍,而这本书的标题似乎正是我所需要的。我特别好奇的是,作者会如何阐述“情”与“理”在亲子关系中的重要性。是那种冷冰冰的说教,还是充满温度的引导?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方法和技巧,而不是泛泛而谈的道理。毕竟,作为家长,我们常常在“讲道理”和“表达爱”之间摇摆,有时候觉得自己的话孩子根本听不进去,有时候又担心过度的情感表达会让他们变得依赖或者娇纵。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个平衡点,教会我们如何在充满情感的互动中,传递理性的价值观,帮助孩子建立健全的人格,这是我最期待的部分。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我育儿的道路上给予我方向和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