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牺牲」一词从头脑中删除!
你是否为了孩子,工作家庭两头烧,感到疲倦不堪和忧郁?
或是为了孩子放弃自己的前途和事业,感到沮丧和遗憾?
拥有属于自己的私人时间,到咖啡馆喝杯咖啡、看场电影,
或是和朋友一起聊聊天、购物,对你来说,是否已经是种奢望?
为了孩子牺牲自己的人生与梦想,才是真正伟大的父母吗?
把教养好孩子,当作人生唯一的目标,对孩子就是好的吗?
这样的想法其实是不正确的!
把孩子摆在第一位,舍弃自己原有的梦想与人生,
整天忙得焦头烂额,甚至失去自我……
这样的方式不但无法教养好孩子,
甚至还会把自己和孩子,都推向不幸的深渊!
父母的生活型态及生活理念,会直接影响到孩子,
因而这种「牺牲型」的父母,非但不能培育快乐且成功的孩子,
可能还会让孩子感受到痛苦和压力,成为问题孩子!
所以,把「牺牲」一词从头脑中删除吧!
真正聪明的父母,应该要摆脱「牺牲式」的教养方法,优先选择自己的幸福,成为快乐的父母,
如此一来,孩子自然就会受到感染与影响,自然而然的学会快乐生活的方法,并逐渐迈向成功。
在本书中,身为两个孩子母亲的作者借自己的亲身经验,告诉父母们「优先选择自己的幸福与快乐」的重要性,并提供具体的建议与方法,让父母们从此摆脱因为牺牲自我而带来的痛苦压力,既能享受教养责任,又能养育出优秀且快乐的孩子!
作者简介
申宜真
广受妈妈好评的韩国优秀儿童教育专家。做为两个孩子的母亲,申宜真教授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及专业学术知识,来为孩子们的妈妈排忧解难,并向妈妈们传授正确的教育方法。代表作品有《小学生妈妈必修的4堂课》、《贤明的妈妈会让自己的孩子茁壮成长》、《最佳学习法》、《孩子的人生,关键在于中学阶段的培养》、《贤明的妈妈需要掌握的教育方法》等。
1964年出生,延世大学毕业后,于东国大学取得硕士学位。
996~1997年留学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现任延世大学小儿精神科教授、新村Severance医院小儿精神科专门谘询。11年的小儿精神科诊疗经验,让她堪称最了解学童发展的小儿精神科教授。
第一章贤明的妈妈应该优先选择自己的幸福
谁胆敢向她丢石头?16
贤明的妈妈先选择自己幸福的理由21
主动追寻幸福28
把「牺牲」一词从头脑中删除36
请妈妈们努力撑过孩子0到三岁的时期吧44
千万不要把孩子当作人生首要目标51
不要错过孩子的每一个惊人表现57
第二章分析一下你是什么类型的妈妈?
没有自信的妈妈64
内心幼稚的妈妈71
无法控制情绪的妈妈
和孩子没有共鸣的妈妈83
没有道德观的妈妈91
放任孩子的妈妈96
有性格障碍的妈妈102
第三章寻找幸福的基础训练,自我分析法
妈妈的性格决定孩子的一生110
养育孩子时才发现自己以前不曾知道的伤处116
寻找幸福的基础训练,自我分析法120
请大方展露自己内心的伤处125
客观地看看你的妈妈131
学会如何去爱138
第四章如何培养幸福的孩子
做八十分的妈妈146
任何情况下都要赏识孩子153
不要企图百分百理解你的配偶160
先让孩子快乐,后让孩子吃苦167
学习,学习,再学习173
提前预防忧郁症179
勇敢地向别人求助185
原则固然要坚持,但要尽可能地发挥灵活性189
不要断绝和世界的联系195
欣赏孩子的反抗201
第五章为贤明的妈妈提供的不同时期的教战手册
一步一步来〈一〉写给怀孕期的准妈妈们
此时期准妈妈的心理
积极地安慰自己
即使难受呕吐也应该尽量进食
预防忧郁症
开个婴儿送礼会
※准备拥有孩子之前一定要做的五项检查
一步一步来〈二〉写给0到三岁孩子的妈妈们
此时期妈妈的心理
要保持身体健康,精力充沛
暂时放下繁重的生活负担
不要被育儿资讯搞得晕头转向
适当参与家里的大事小事
在孩子面前不要表现出一副「上班妈妈」的形象
丈夫们啊,无条件忍受妻子的怒气吧
此时期妈妈要特别关照的孩子
一、吃不好睡不好的孩子
二、认生的孩子
三、不想和妈妈分开的孩子
四、不听话耍赖的孩子
一步一步来〈三〉写给四到六岁孩子的妈妈
此时期妈妈的心理
尽全力「读懂孩子的心」
掌握孩子的发育曲线
在孩子不经意之间,妈妈应该主动掌握主导权
替孩子的爸爸保留一个位子
从这时开始进行性教育吧
此时期妈妈要特别关照的孩子
一、难以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孩子
二、富有攻击性和争强好胜的孩子
一步一步来〈四〉写给国小低年级孩子的妈妈们
此时期妈妈的心理
培养良好生活习惯是最大的课题
给孩子制定学习规范
和孩子一起做作业
让孩子热爱人生
主动结识孩子同学的妈妈
如果感到身心疲惫,可以向专家求助
此时期妈妈要特别关照的孩子
无法集中学习、态度散漫的孩子
一步一步来〈五〉写给小学高年级的妈妈们
此时期妈妈的心理
让孩子自己寻找学习的动机
要肯定孩子们的世界
「遥控」比当面训斥更有效
此时期妈妈要特别关照的孩子
*不负责,只会反抗的孩子
尾声 写给天下所有的爸爸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深刻的改变,在于它让我摆脱了“育儿焦虑”。我曾经非常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害怕他们不够优秀,害怕他们不快乐。这种焦虑驱使我不断地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逼着他们学习各种技能,结果却适得其反,孩子变得越来越抵触,我也越来越疲惫。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意识到,真正的幸福,并不在于那些外在的成就,而在于内心的平和与满足。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孩子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能否感受到被爱、被理解、被接纳。这让我开始调整我的育儿重心,不再过度追求那些“锦上添花”的东西,而是回归到最本质的情感连接上。我开始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倾听他们的心声,尊重他们的选择。这种转变,不仅让孩子变得更加开朗快乐,也让我自己卸下了沉重的心理负担,重新找回了育儿的初心和乐趣。
评分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亲切,就像和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辈在聊天一样,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也没有空洞的理论,更多的是基于生活经验的分享和感悟。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父母的榜样作用”的强调。我过去常常关注孩子要学什么,要怎么做,却忽略了孩子其实一直在观察和模仿我。书里提到,孩子通过观察父母如何处理压力、如何表达情感、如何与人相处,来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幸福的人。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言行,我是否在无意中给孩子传递了负面的情绪,或者示范了不健康的应对方式。这种“以身作则”的育儿理念,让我觉得更加踏实和可行。它让我明白,与其费尽心思去“教导”,不如先努力成为那个值得孩子学习的榜样。这样的育儿方式,既能帮助孩子成长,也能提升我自身的生命品质,真是一举两得。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育儿视角。过去,我总是习惯于从“我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更好”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这本书则引导我从“如何让我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从而带动孩子成长”的角度出发。它没有提供那些“秘籍”或者“套路”,而是更侧重于内观和调整。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情绪管理”和“沟通模式”的分析,让我认识到很多时候,孩子出现的问题,其实是我们自身情绪和沟通方式的投射。作者提出的“同理心”和“非暴力沟通”原则,听起来简单,但实践起来却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技巧。我发现,当我尝试用书中建议的方式去和孩子沟通时,很多冲突都迎刃而解了。这让我意识到,原来幸福的孩子,并非是“塑造”出来的,而是“滋养”出来的,而滋养他们的,恰恰是那个不被消耗、充满能量的父母。
评分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如释重负。我一直以来都觉得,要做好一个家长,就必须时刻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牺牲自己的兴趣、爱好,甚至睡眠和休息时间。这种“牺牲”的观念,像一道无形的枷锁,让我活得很累。然而,这本书却颠覆了我的认知,它用一种非常温和但又极其坚定的方式告诉我,原来教出幸福的孩子,根本不需要走“牺牲自己”这条路。书中有很多关于如何建立健康界限的讨论,让我明白,原来我也需要被尊重,我的需求也同样重要。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自我关怀”的部分,作者用非常具体的例子说明了,当家长能够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和身体时,反而能更好地应对孩子的挑战,传递更积极的情绪。这让我觉得,我不再是那个被掏空的孩子们的“仆人”,而是一个有能力、有智慧的引路人。这种角色的转变,让我感到无比轻松和自由,也让我重新找回了对育儿的热情。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吸引力,那种柔和的色调和温馨的插画,让我一看就觉得这本书传递的是一种积极、温暖的力量。在带孩子的过程中,我常常会感到力不从心,尤其是当孩子出现一些挑战性的行为时,我总会下意识地觉得自己是不是不够好,是不是要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才能让他们好起来。这本书的题目恰恰戳中了我的痛点,让我觉得眼前一亮,仿佛看到了希望。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分享一些实用的方法,能够帮助我平衡自己的需求和孩子的成长,找到一个不那么“费力”的育儿方式。毕竟,一个身心俱疲的家长,也很难真正传递幸福给孩子。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些启发,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在育儿过程中的定位,不再过度自责,而是用一种更轻松、更自信的方式去陪伴孩子。这种“不牺牲”的理念,对于许多全职妈妈或者双职工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能够让育儿之路变得更加可持续和愉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