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方式决定孩子的性格与成就
日本儿童教育权威多湖辉
传授您44个创造正面效应的教养方式,
使孩子更优秀、父母更快乐。
您经常埋怨孩子「本性难移」而时感无力吗?其实,问题来源可能是父母的教养态度!
作者将父母常犯的错误管教方式,分门别类加以说明,包括:父母与孩子沟通的用语、父母的管教方式、夸奖与责骂孩子的时机、容易引起反效果的语词等,仔细分析旧有做法所导致的不良效果,并提供专业建议。
书中更依据主题列举各种亲子相处情境,让读者可针对需求,立即找到正面、合适的做法,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养工具书。
作者简介
多湖辉
一九二六年生。日本东京大学文学部哲学研究所毕业,主修心理学,为知名教育心理学家。现为千叶大学名誉教授、多湖辉研究所所长、「心的东京革命」推进协议会会长。历任千叶大学助教授、SONY教育财团顾问、多媒体艺术学园校长等。一九六六年出版的「头脑体操」系列书籍,狂销至今,四十多年来出了二十三本以上的相关续作,蔚为风潮。着述等身,多以孩子的教导及学习为主题,许多着作皆曾荣登畅销书排行榜首位,并活跃于电视、广播、演讲等领域。
着有《独生女怎么教》、《独生子怎么教》、《用说的教出优秀孩子》〈以上世茂出版〉、《盲点力:看不见,最关键》〈方智〉、《这一次你能看懂别人的心》〈小知堂〉、《怎样启发孩子》(台视文化)、《快速用功术》〈成阳〉等百余本书。
译者简介
石学昌
一九八三年生于台北市。东吴大学日文系毕业。中国生产力中日专业笔译精修班、中日商务口译班结业。
特别企画《教育孩子的魔法用语》
作者桃乐丝.诺特(Dorothy Law Nolte)女士谈重要观念
第1章 孩子的性格取决于父母的用语
经常夸奖孩子「你的头脑真好」,能使孩子真的变得更聪明∕经常给予孩子「你一定做得到」的正面暗示,就能带给孩子自信心∕与其责备孩子「光会运动不会读书」,不如鼓励孩子「会运动的孩子一定会读书」∕询问孩子「想做什么」,避免指示孩子「该做什么」∕不要直接告诉孩子「要这么做」,应该询问孩子「你觉得该怎么做」来引导他思考∕告诉孩子「我只说一次」,就能提升孩子的「集中力」∕与其总是要孩子「快点去做」,不如订出时间表来协助孩子完成该作的事∕别问孩子「痛不痛?」,要提醒孩子「不会痛吧!」∕询问孩子哭泣的原因,才是止住孩子眼泪最快的捷径∕对于喜欢推卸责任的孩子,要教导他学会从别人的立场来思考∕教育孩子判断事物本身的善恶,而非依据他人的眼光来决定自己的行为∕「跌倒了再站起来」的伟人故事,能够让孩子振作起来∕告诉胆怯内向的孩子:「即使失败也没关系」∕「要像个男生」、「要像个女孩子」这样的说法,会使孩子无法拥有正确的判断力
第2章 父母的管教方式决定孩子的个性
轻易地更改与孩子间的约定,将难以导正孩子容易半途而废的个性∕让孩子学习遵守与朋友之间的约定,能够使孩子的「自立心」获得成长∕将零用钱的使用权交给孩子,将能够提升孩子的「欲望克制力」∕要求孩子帮忙做家事,可有效培育孩子的「自主性」及「责任感」∕孩子间的争执是使孩子学习「社会性」、「协调性」的重要途径∕让孩子自由发表意见,能够提升孩子的「表现能力」∕让孩子体会达成目标的喜悦,并试着防止「挫折」发生∕与其强迫孩子改正缺点,不如善加利用孩子的缺点∕在可允许的范围内,尽早让孩子体验危险的事物,可使孩子的「感觉」得到锻鍊∕仔细回答孩子的「为什么」,就能够延展孩子的「求知欲」
第3章 掌握适当的夸奖与责骂时机是孩子成长的关键
不论鼓励或是夸奖孩子,持之以恆才能发挥效果∕夸奖孩子时可与过去加以比较,责骂孩子时则需避免提及过去∕不论是夸奖还是责骂孩子,都要具体地说明原因∕责骂孩子时,使用「我」作为主词,孩子将更能够接受∕「大声」斥责孩子,不如「轻声细语」来的有效∕责骂后的关心与辅导,将决定孩子的成长与否∕当孩子遭遇失败时,先鼓励后再指出错误,就能避免孩子重蹈覆辙∕孩子犯下小错时可以直接纠正,但当孩子犯下大错时要避免过度责骂∕有时应信任孩子的自主判断,避免一味地禁止∕「体罚」是最糟糕的处罚方式
第4章 容易打击孩子信心的错误用语
「反正」、「果然」等用语,会夺走孩子的自信∕「简直像一年级的小学生」、「真是长不大」等用语,会使孩子更显得幼稚∕「笨蛋」、「不行」等带有自己情绪的责骂方式容易造成反效果∕「天要下红雨了!」、「今天吹的是什么风啊!」这样的用语会使孩子感到洩气∕「为什么就是不听话呢?」这样的责骂方法,会使孩子停止思考∕「拜託你」这样的用语,只会让孩子的任性变本加厉∕「你很乖,所以希望你……」的说法,只能暂时让孩子听话∕绝对不能对孩子使用的说法∕过度批评孩子:「头脑怎么这么差呢?」,孩子的脑筋会真的变差∕「成绩进步的话,就买OO给你」这样的方式其实存在着「陷阱」
我必须要说,这本书真的是一本“及时雨”,在我最需要的时候给了我巨大的帮助。我家里有一个精力旺盛、想法也特别多的孩子,有时候我真的感觉自己快要招架不住了。传统的育儿方式,感觉用在我孩子身上总是“水土不服”,很多时候孩子会表现出强烈的反抗情绪,而我也常常会因此感到沮丧和无力。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它没有给我灌输那些虚无缥缈的大道理,而是通过大量的实例和情景模拟,让我看到了很多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也让我学到了很多非常实用、落地的技巧。我特别欣赏它强调的“尊重”和“理解”的原则,这让我不再把孩子看作是一个需要被“塑造”的工具,而是把他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书里关于如何与孩子建立良好沟通的建议,让我学会了如何倾听,如何表达,以及如何在解决冲突的同时,维护好亲子关系。我尝试了一些书里提到的方法,比如在孩子情绪激动的时候,先去安抚而不是急于讲道理。效果真的非常明显,孩子慢慢变得更愿意和我分享他的想法,我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总是在担心他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这本书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孤军奋战”的家长,而是有了一个强大的盟友,帮助我更好地应对育儿的挑战。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作为家长,我们常常会陷入一个怪圈,总想着如何“管好”孩子,如何让他们听话,如何让他们成为我们期望的样子。然而,这本书却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好”孩子,不是被“管”出来的,而是被“养”出来的。它倡导的“正面”理念,不是一味地表扬和鼓励,而是一种深度的理解和共情。书里有很多案例分析,让我看到了许多似曾相识的情景,也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孩子会那样表现,以及我们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去应对。它强调的“非暴力沟通”方式,让我学会了如何用更温和、更有效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感受。我最受触动的一点是,书里没有给家长们贴标签,没有说谁是“好父母”谁是“坏父母”,而是提供了一套非常人性化的方法论,让我们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成长。我开始尝试书中的一些沟通技巧,比如“我信息”的表达方式,以及如何设定清晰但不失弹性的界限。效果是惊人的,孩子明显变得更愿意和我沟通了,一些过去让他头疼的行为也有所改善。这本书真的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指引着我走向更和谐的亲子关系。
评分哇,我最近真的找到了一个宝贝!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苦恼于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引导我家那个小捣蛋鬼,总感觉自己很多时候都力不从心,也尝试过不少方法,但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这本书的标题就让我眼前一亮,“图解”这个词就说明了它一定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而是用非常直观、易懂的方式来呈现内容。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果然,大量的插画和图示让我一下子就抓住了核心要点,那些复杂的心理学概念瞬间变得生动起来。书里讲解了很多关于孩子情绪管理、行为习惯养成以及亲子沟通的实用技巧,而且都是基于一种非常积极、尊重的态度。我特别喜欢它强调的“理解而非控制”,这让我反思了自己过去的一些育儿观念,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期待其实是大人自己内心的投射,而不是真正看到了孩子的需求。它教会我如何去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如何用一种不带评判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的行为,并且提供了一系列具体的对话范例,让我知道在不同情境下应该如何回应。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醍醐灌顶,整个育儿的思路都豁然开朗了,真的太有帮助了!
评分天哪,我得说这本书简直是育儿界的一股清流!我之前读过不少育儿书,但很多都充斥着各种理论,听起来很高大上,但真正用到实践中却显得生硬而无效。这本书完全不同,它就像是把复杂的育儿智慧浓缩成了一碗碗精心熬制的鸡汤,浓郁而充满力量,而且还有漂亮的插画做点缀,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一点都不会感到枯燥。它让我明白,教育孩子不是一场“战斗”,而是一次“共舞”。书中提出的很多观点都非常颠覆,比如它不强调惩罚,而是注重引导和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因为我以前也常常会因为孩子犯错而生气,然后采取一些强硬的手段。现在我明白了,孩子犯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机会去学习和改正,而不是一味地指责。书里的“正面”理念,让我找到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行为,原来很多时候他们表现出来的“问题”,只是因为他们还不知道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需求,或者还没有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我特别喜欢书里关于如何培养孩子内在动力的部分,这比单纯的外在奖励更能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品格。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手忙脚乱的家长,而是变成了一个更有智慧、更有耐心、更懂得如何与孩子建立深层连接的父母。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些育儿的技巧,更是一种对教育本身深刻的理解。它让我明白,教育的本质是“引导”,而不是“控制”。书中提出的“正面教养法”,核心在于帮助孩子发展内在的力量,让他们成为独立、自信、有责任感的人。我之前总觉得,要让孩子变得优秀,就需要不断地“教”,不断地“管”。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那就是通过创造一个充满支持和爱的环境,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去成长。书中的很多观点都非常新颖,比如它不提倡过度表扬,而是注重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引导他们发挥。这让我反思了自己过去的一些育儿习惯,意识到有时候我们看似是在“激励”孩子,实际上可能是在剥夺他们自我发现的乐趣。我特别喜欢书里关于如何培养孩子解决问题能力的章节,这让我明白,与其直接替孩子解决问题,不如教会他们如何独立思考和应对挑战。通过学习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作为家长的角色,从一个“指挥官”变成了一个“啦啦队长”,一个在孩子成长道路上给予支持和鼓励的伙伴。这种转变,让我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平等和融洽,也让我更加享受育儿的过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