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INK印刻文学生活志》策画的全国文学营,已迈入第四年的稳定阶段,此次由台积电以企业角色接棒赞助,在新竹清华大学扩大举行,八个班级五百人的热闹盛况,三天密集的文学洗礼,让学员心中的文学火苗获得点燃与能量。为发掘文坛新秀,「二○○七全国台湾文学营创作奖」由六位导师选出共计十一篇创作,得奖作品专辑《所以,我们并不孤独》收录所有得奖创作,及评审的建议与期待,以为纪念,也为携手迎接来年。
序 曾繁城
小说类
首奖 网 张蕙敏∕佳作 线索 卓奕伶∕佳作 芽心 杨筑钧
评审意见 悄悄话说给未来的参赛者听 张大春∕评审意见 异世界──评〈网〉 苏伟贞
散文类
首奖 所以,我们并不孤独 黄诣庭∕佳作 遮掩之处 谢晓筑∕佳作 春色 潘佳佳
佳作 绝对透明 董子昀
评审意见 娓娓道来的震慑 刘克襄∕评审意见 散而不散 杨照
新诗类
首奖 成为轻食的星期五 庄子轩∕佳作 无题 龙安∕佳作 解缆 黄胤諴
佳作 读音 谢明成
评审意见 媚惑的书写 罗智成∕评审意见 迷人的孤独 杨泽
延伸阅读
远行的声音──2004全国台湾文学营创作奖得奖作品集
回归──2005全国台湾文学营创作奖得奖作品集
航行,在我们的岛上──2006全国台湾文学营创作奖得奖作品集
这本《所以,我们并不孤独──2007全国台湾文学 लहान创作奖得奖作品集》,让我有机会去审视当下台湾社会的一种普遍情绪。我注意到,书中很多作品都触及到了“疏离感”这一主题。在快速发展的城市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似乎变得越来越淡漠,我们虽然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却可能互不相识,甚至互不关心。这种疏离感,体现在许多细节之中:可能是在便利店里,店员与顾客之间礼貌而疏远的对话;可能是在办公室里,同事们之间公事公办,私下里却鲜有交流;也可能是在家庭中,子女与父母之间,虽然血脉相连,却常常因为观念的差异而产生隔阂。这些描绘,让我深感共鸣,因为我常常也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感受到类似的情绪。然而,令人欣慰的是,这些作品并没有停留在抱怨和指责,而是试图去理解这种疏离感的成因,并且在其中寻找连接的可能性。我读到了一些关于主动打破隔阂、寻求情感支持的故事,那些文字充满了温暖和力量,让我看到了希望。这本书,不仅让我看到了我们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也激发了我去思考,如何才能在日益疏离的时代,重新找回人与人之间的温暖连接。
评分让我沉浸在这本《所以,我们并不孤独──2007全国台湾文学创作奖得奖作品集》中的,还有那些作品中所透露出的,对“当下”的敏锐捕捉。很多年轻的作家,他们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他们亲身感受着时代的脉搏,他们用文字记录着我们正在经历的一切。我读到了一些关于社交媒体的描写,那些虚拟世界里的“点赞”与“评论”,那些精心包装的“人设”,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也读到了一些关于消费主义的讨论,那些对物质的追逐,对潮流的迎合,以及由此产生的内心空虚,都写得淋漓尽致。这些描绘,让我不禁反思自己在这个时代的生存状态,也让我意识到,文学的意义就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它照出了我们时代的特征,也照出了我们内心的困惑与渴望。通过这些年轻创作者的眼睛,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但也充满挑战的台湾,一个正在不断变化、不断前行的台湾。
评分这本《所以,我们并不孤独──2007全国台湾文学营创作奖得奖作品集》之于我,不仅仅是一本收录了年轻创作者心血的作品,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当代台湾文学的脉络,那些在字里行间跳跃着的,关于我们共同生活的时代的呼吸与心跳。翻开书页,一股混杂着青春的躁动与对世界深刻的凝视扑面而来。我尤其被打动的是其中几篇作品所展现的对“孤独”这一普遍情感的细腻捕捉。在许多人眼中,台湾是一个小岛,人口密度高,人情味浓,似乎难以与“孤独”产生深刻的联结。然而,这些年轻的作家却以他们敏锐的触角,揭示了在看似热闹繁华的都市景象下,个体心灵深处的疏离与渴望。我读到的人物,或许是在台北拥挤的捷运上,望着窗外车水马龙,却感到自己是人群中最孤单的那个;又或许是在台南老街巷弄里,被浓厚的历史气息包围,却依然无法摆脱与周遭世界的隔阂。他们没有回避现代社会带来的种种挑战,也没有选择廉价的慰藉,而是选择直面内心的空虚与迷茫,并试图在文字中寻找与他人的共鸣,寻找那份“并不孤独”的慰藉。这份坦诚与勇气,足以让我为之动容,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对“孤独”的理解。这本书让我明白,孤独并非绝对的负面情绪,它也可以是通往自我认知和深刻理解他人的桥梁。
评分阅读《所以,我们并不孤独──2007全国台湾文学营创作奖得奖作品集》的过程,就像是在一场场心灵的对话。我一直在思考,究竟是什么让这些年轻的创作者如此热衷于描绘“孤独”?或许,孤独本身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无法回避的母题。在这个信息爆炸、社交媒体盛行的时代,我们拥有前所未有的连接方式,但真正深刻的情感交流,似乎变得更加稀缺。书中的一些故事,让我看到了这种表象上的繁荣与内心的荒芜。比如,一位作者笔下的青年,沉溺于虚拟世界,在网络上构建着理想的自我,却在现实生活中显得笨拙而无力;又或者,一位中年女性,在家庭中扮演着完美的角色,却在夜深人静时,感受着无边无际的落寞。这些描绘,让我反思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也让我更加珍惜那些真正能够触及心灵的连接。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简单地给出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感受。它让我明白,我们或许都是“孤独的个体”,但正是这份共同的体验,让我们得以在文字中相遇,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并不孤独”。这种“并不孤独”的感受,源于理解,源于分享,也源于对彼此生命体验的尊重。
评分每一次读到《所以,我们并不孤独──2007全国台湾文学营创作奖得奖作品集》中的某些篇章,我都会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将它们分享给更多的人。这不是因为我有多么高的文学鉴赏能力,而是因为那些文字里蕴含的情感,太过于真挚,太过于动人。我读到了一些关于乡愁的描写,不是那种宏大的、充满历史沧桑的乡愁,而是更为细腻、更为个人化的怀念。比如,对童年老家门口那棵老榕树的记忆,对儿时伙伴一起玩耍的场景的回忆,对那份纯粹而简单的快乐的追寻。这些描绘,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离开家乡、在外地打拼的时光,那些孤单的夜晚,脑海中总是会浮现出家乡的画面,心里涌起一阵阵暖意。还有一些作品,则展现了对未来、对希望的探索。虽然现实可能充满了挑战和未知,但那些年轻的作者,并没有因此而沉沦,而是用他们的笔触,勾勒出一条条通往光明的路径。他们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的追求,让我看到了台湾文学源源不断的生命力。这本书,就像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年轻生命,它用它的声音告诉我们,即使身处困境,也总有希望存在,总有爱可以给予。
评分《所以,我们并不孤独──2007全国台湾文学营创作奖得奖作品集》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与台湾文学灵魂的对话。书中那些看似微小却饱含深情的叙事,总能引发我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我尤其被打动的是其中几篇作品对“失去”的描绘,它不是那种戏剧化的生离死别,而是更日常的、更隐晦的遗失。比如,一位作者笔下的老妇人,在整理旧物时,偶然发现了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上的人已经离她而去,但那份曾经的温暖与陪伴,却如同潮水般涌上心头,让她在回忆中感受到了深刻的孤独,却也体会到了生命曾经的美好。又比如,一位年轻的音乐人,在创作过程中,发现自己曾经的灵感枯竭了,那种对艺术的热情似乎也在渐渐消逝,这种“失去”让他感到迷茫与无力,却也促使他去寻找新的突破口。这些关于“失去”的描绘,让我意识到,生命中总有那些我们无法抓住的东西,但正是这些失去,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也让我们更加成熟。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台湾文学在处理复杂情感上的成熟与深刻,它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生命中那些难以言说的疼痛与感悟。
评分我一直认为,文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跨越时空,连接不同个体的心灵。而这本《所以,我们并不孤独──2007全国台湾文学营创作奖得奖作品集》,恰恰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一些作品所展现的对于台湾这片土地上多元文化的理解与融合。我们生活在一个历史复杂、族群多元的社会,不同的语言、不同的习俗、不同的记忆在这片土地上交织碰撞,有时会产生摩擦,有时又会孕育出独特的生命力。这些年轻的作者,有的深耕本土文化,有的则拥抱全球视野,他们在作品中尝试着去理解和诠释这些复杂的关系。我读到了一些关于原住民文化与现代文明冲突的故事,那些文字带着一种沉重的历史感,却又充满了对未来的期盼;我也读到了一些关于新移民家庭在台湾落地生根的故事,那些叙述温情而又充满力量,展现了台湾社会包容与接纳的特质。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有些作品并没有局限于具象的社会议题,而是通过更抽象的意象和象征,探讨着身份认同的困惑和寻求归属感的艰难。它们让我意识到,无论是来自哪个角落、拥有怎样的背景,我们都在试图在这片土地上找到自己的位置,都在努力与这片土地建立深刻的联结。这本书,就像是台湾社会的一个缩影,折射出我们共同的成长轨迹和对未来的憧憬。
评分每次翻阅这本《所以,我们并不孤独──2007全国台湾文学营创作奖得奖作品集》,我都会被其中一些作品所呈现的独特叙事风格所吸引。台湾的文学创作一直以来都勇于尝试,不拘泥于传统的框架,而这批年轻的作者更是将这种探索精神发挥到了极致。我能感受到他们在使用语言上的大胆与创新,有些作品的节奏非常快,充满了现代都市的疏离感和焦虑感,读起来让人心跳加速,仿佛置身于一场感官的盛宴;而另一些作品,则回归到一种更为内敛、诗意的表达方式,文字如同涓涓细流,缓缓地渗入读者的内心,引发绵长的回味。其中,我尤其欣赏那些在人物塑造上极其立体的作品。他们笔下的人物,不再是扁平化的符号,而是拥有复杂情感和多重性格的个体。他们的选择,他们的挣扎,他们的爱与恨,都显得那么真实可信。我仿佛能看到他们真实地生活在我们中间,他们的故事,也常常能引起我强烈的共鸣。这种叙事的多样性,也让我看到了台湾文学发展的无限可能,它既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省,也有对人类内心世界的细腻描摹,更重要的是,它总能找到一种独特的、属于台湾的表达方式,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归属感。
评分我一直很欣赏台湾文学的“本土性”与“世界性”的结合,而《所以,我们并不孤独──2007全国台湾文学创作奖得奖作品集》恰恰展现了这种优秀的特质。它既有对台湾这片土地上独特生活经验的深刻描绘,又能够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吸收和借鉴世界文学的养分。读这本书,我能感受到作者们对台湾这片土地上风土人情的熟悉与热爱,他们笔下的场景,无论是北部的都市喧嚣,还是南部的渔村风光,都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让我仿佛身临其境。同时,我也能在他们的作品中,看到一些国际化的视野和思考。他们关注的议题,不仅仅局限于台湾本地,而是触及到当下全球性的问题,比如环境问题、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等等。这种全球化的视野,让我看到了台湾文学的胸怀和潜力,它不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积极地参与到世界文学的对话之中。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台湾年轻一代作家,他们既根植于本土,又放眼世界,用他们的才华,为台湾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评分《所以,我们并不孤独──2007全国台湾文学营创作奖得奖作品集》最令我称道之处,在于它对“真实”的追求。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真实感,仿佛作者们是将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甚至是内心最隐秘的角落,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读到了一些关于成长阵痛的描写,那些青涩而笨拙的爱恋,那些因为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而产生的迷茫,那些在一次次跌倒后重新站起来的勇气,都写得那么真切,那么触动人心。我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也曾有过类似的困惑与挣扎。更重要的是,书中很多作品都敢于触及社会现实的阴暗面,它们没有回避那些令人不适的议题,而是选择直面,去探讨,去反思。这种敢于直面现实的勇气,是文学最宝贵的品质之一。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台湾文学的担当,它不仅仅是抒发个人情感的工具,更是反映社会、启迪民智的重要媒介。它让我相信,只有真实的文字,才能触动人心,才能引发思考,才能最终帮助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