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文也钢琴作品集(上)

江文也钢琴作品集(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钢琴曲
  • 古典音乐
  • 江文也
  • 钢琴作品集
  • 中国作曲家
  • 现代音乐
  • 艺术歌曲
  • 器乐演奏
  • 音乐教材
  • 独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982年「江文也复兴」浪潮开始以来,乐谱需求日益增加。江文也作品演出纪录虽不少,但真正刊行的乐谱却有限,尤其移居北京以后的作品更难得被出版。江文也的音乐之所以难以推广、难以全面被研究,主要原因正在于此。

  这样一位大作曲家,因为命运与时局的错置,台湾、日本、中国的局势变迁,造化弄人,一直以来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相关出版品并不多,甚至最常被演奏的钢琴曲,也从未在台湾出版。

  现在,由(江文也先生的千金)北京中央音乐学院江小韵女士编选的上、下两册《江文也钢琴作品集》,正式授权世界文物出版社在台湾以「繁体中文版」发行,堪称目前最完整的江文也钢琴曲集。

现当代音乐精品选粹:二十世纪中后期欧洲钢琴作品精编 一本聚焦于二十世纪中后期欧洲钢琴音乐发展脉络的深度探索之作。 本书收录了二十世纪中后期(约1945年至2000年间)一批在欧洲乐坛具有代表性、风格鲜明且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钢琴作品。这部选集并非旨在囊括所有流派,而是精心挑选了那些在和声语言、节奏结构、演奏技法上展现出显著创新与独特美学的作品,为演奏者、研究者以及古典音乐爱好者提供一个深入了解该时期欧洲钢琴音乐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窗口。 核心内容与风格分野: 本选集侧重于后浪漫主义的余韵、现代主义的探索以及后现代主义的回响,主要涵盖以下几个重要的音乐流派和作曲家群体: 第一部分:战后新古典主义的回归与超越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废墟上,欧洲音乐界出现了一股寻求秩序与清晰的浪潮,即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的延续与发展。然而,本部分的作品展现了与早年斯特拉文斯基等前辈的风格有所不同,它们在继承古典形式的同时,融入了更尖锐的对位法和更为现代的音响色彩。 1. 结构化与清晰的织体: 收录的作品倾向于采用明确的曲式结构(如奏鸣曲式、回旋曲式),但和声语言已明显脱离传统调性。例如,选入了法国作曲家A.M.的《Diatonic Suite No. 1》,该作品以其简洁、清晰的线条和对位性的主题发展著称,尽管和声冲突显著,但整体听感却异常平衡,体现了战后知识分子对理性重建的渴望。 2. 对位法的现代化运用: 深入探讨了如何将巴赫式的对位原理应用于不协和音程的组合中。本选集特别收录了德奥地区作曲家K.L.的一组赋格练习,这些练习大胆地将微小音程的运动与复杂节奏的交织结合,要求演奏者具备极高的独立声部处理能力,而非仅仅追求表面的音响冲击。 第二部分:序列主义的严谨与解构 序列音乐(Serialism)作为战后最激进的音乐运动之一,对音高、节奏、力度乃至音色都进行了严格的组织控制。本选集的这部分内容,旨在展示序列手法如何从早期的十二音体系扩展到全面的“总体序列主义”(Total Serialism),并探讨其在钢琴独奏作品中的具体实现方式。 1. 节奏与时值的精密控制: 选取的作品,如意大利作曲家G.V.的《Metronome Studies》,其核心挑战在于对节拍和节奏单位的非传统划分。乐谱上精确标记着复杂的复合节拍和细微的时值差。演奏者需要以近乎机械的精度来把握这些变化,这要求对节奏的内部逻辑有深刻的理解。 2. 音色序列化的尝试: 探讨了作曲家如何将序列的概念应用到钢琴的音色变化上。例如,部分作品要求特定的触键方式(如指尖、指腹、指甲的交替使用),或者对延音踏板的细致控制(如“半踩”或“瞬时释放”),以达到音色层面的结构化。这部分作品对于拓宽钢琴音响的边界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第三部分:抒情性的复苏与新浪漫主义的探索 并非所有战后音乐都走向了冷峻的理性主义。另一条重要的发展脉络是,一些作曲家试图在现代语汇中重新寻回被中断的浪漫主义精神,或者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传统的美感。 1. 调性暗示与自由和声: 这部分作品虽然大量使用非功能性的和声和拓展的音域,但其音乐的内在驱动力依然是抒情和情感的表达。选取了以匈牙利和东欧背景的作曲家P.F.的《故乡回响》,作品中散落着对民间旋律的碎片化引用,并通过极具歌唱性的旋律线来串联,展现了现代技巧下的温暖底色。 2. 拓展演奏技法的“印象派”: 借鉴了德彪西晚期对音色的迷恋,但将其置于更加现代的和声背景下。这些作品常常要求钢琴发出雾气弥漫、光影流转的音响效果。技巧上,大量依赖琶音的分解、非传统指法的交错以及对踏板的“模糊处理”,以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超越具体调性的听觉空间。 第四部分:极简主义与重复的哲学 随着二十世纪后半叶的推进,源自美国的极简主义(Minimalism)对欧洲音乐产生了显著影响,尤其在对时间感知和结构重复的探索上。 1. 稳定的节奏模型与渐变: 收录的作品(如瑞士作曲家B.R.的《循环变奏》)以简单、循环的节奏动机为基础,通过缓慢、渐进的叠加或减少声部来实现音乐的“运动”。这要求演奏者将注意力从传统的主题发展转移到对细微变化的持久感知上,考验的是演奏者对时间流逝的内在把握能力。 2. 声音的“物质性”: 极简主义的作品常常将钢琴视为一个发出特定“声音材料”的机器。本选集中的相关曲目,强调了单个音符的纯净度和持续性,以及不同音高在特定音区内叠加后产生的复杂泛音结构。这是一种对钢琴音响本质的纯粹探讨。 结语: 本书所汇集的这些作品,共同描绘了二十世纪下半叶欧洲钢琴音乐的广阔图景。它们代表着作曲家们在面对战后社会巨变、哲学思潮涌动时,对音乐语言的深层探索与不懈革新。阅读和演奏这些作品,不仅是对技巧的磨砺,更是一次与特定历史时期欧洲思想与美学前沿对话的旅程。每首作品后的详尽注释和演奏提示,旨在帮助学习者克服其技术和音乐理解上的挑战,从而更深入地体会其内在的结构之美与情感张力。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台湾舞曲 Op.1 (1934年)
Formosan Dance,op.1 [1934]

小素描 Op.3 (1935年)
Little Sketch,op.3 [1935]

五首素描 Op.4 (1935年)
Five Sketches,op.4 [1935]
1. 山田中的独脚稻草人∕The One Legged Scarecrow in the Mount Field
2. 屋后的田野∕In the Field behind the House
3. 营火之舞∕Round the Camp Fire We Dance
4. 在小巷∕In the Sidestreets
5. 满 帆∕Full Sail

五月组曲 (1935年)
Maggio Suite [1935]
1. 预 感∕Supperisco
2. 灯 下∕A Mezzanotte
3. 嫩 叶∕A Mezzogiorno

木偶戏 (1936年)
Puppet Theatre [1936]

三舞曲 Op.7 (1936年)
Three Dances,op.7 [1936]
I. Allegro ritmico
II. Allegro scherzando
III. Allegro moderato

断章小品* Op.8 (1936年)
Bagatelles,op.8 [1936]
1. 青叶若叶∕Green Leaves Young Leaves
2.–
3.–
4. 卖糖小贩的金芦笛∕Charamela
5.–
6.–
7. 墓碑铭(寄与弟)∕Epitaph,to My Young Brother
8.–
9. 难忘的∕I Remember
10.–
11. 午后的胡琴∕Erhu
12.–
13.–
14.–
15. 午夜的琵琶∕Pi'ba
16. 北京正阳门∕Peking Gate

一人与六人(为江口隆哉而作的芭蕾音乐) Op.12 No.1 (1936年)〔又名:一对六〕
One versus Six (Ballet Music for Takaya Eguchi), op.12/1 [1936]

第一钢琴协奏曲(双钢琴谱) Op.16 (1936年)
Piano Concerto No.1,op.16 (for two pianos) [1936]

北京万华集 Op.22 (1938年)
The Peking Myriorama,op.22 [1938]
1. 天安门∕Tian An Gate
2. 紫禁城下∕By the Forbidden City
3. 子夜,在社稷坛上∕Midnight, on the She Ji Tan
4. 小 丑∕Clown
5. 龙 碑∕Dragon Monument
6. 柳 絮∕Willow Catkin
7. 小鼓儿,远远地响∕Distant Little Drum
8. 在喇嘛庙∕At the Lamasery
9. 第一镰刀舞曲∕Sickle Dance No.1
10. 第二镰刀舞曲∕Sickle Dance No.2

小奏鸣曲 Op.31 (1940年)
Sonatina,op.31 [1940]

第三钢琴奏鸣曲 ──江南风光 Op.39 (1) (1945年)
Piano Sonata No.3 (Impressions from Jiangnan),op.39 (1) [1945]

图书序言

白鹭之岛第一人
──贺《江文也钢琴作品集》在台发行

  作曲家江文也先生,是获得第一面奥林匹克奖牌的台湾人。1936年柏林奥运会,江文也代表日本以《台湾舞曲》参赛作曲项目,成为第一位获得奥林匹克奖牌的台湾人,同时也是亚洲首位荣获国际大奖的音乐家。

  生于台北的江文也,留学日本习得西方作曲技术后,融入民族素材,成功创作出《台湾舞曲》等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获得国际声誉。其后《断章小品》等亦入选1938年威尼斯国际音乐节。

  艺术才情虽洋溢,然而背负着历史战乱悲情,外加台、日、中三方文化的冲击与纠结──江文也年幼即离台赴日,成为殖民地来的二等公民,旅居中国,又被扣上汉奸罪名,更别提文革时受到的身心煎熬。

  羁旅中国四十余年,江文也先生晚年思乡情愫日深,遂以整理台湾民歌为「有生之年最大的愿望」。曾在手稿上写下:「我还认为南海那个美丽的白鹭之岛的血液是无比的美丽、优秀的。我抱着它而生,而将死去……」

  这样一位大作曲家,因为命运与时局的错置,台湾、日本、中国的局势变迁,造化弄人,一直以来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相关出版品并不多,甚至最常被演奏的钢琴曲,也从未在台湾出版。

  归乡路遥,可望而不可及。抑?身故他乡的江文也,相信亦乐见在他出生的这块土地上,看到《江文也钢琴作品集》的出版。

国立中正文化中心董事长
陈郁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江文也钢琴作品集(上)”:初次邂逅,想象中的音画交融** 拿到《江文也钢琴作品集(上)》这本书,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许多关于“东方色彩”的音乐画面。江文也先生,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东方韵味,总让人联想到水墨丹青、古琴幽韵,或是丝竹管弦的婉转。我很好奇,当他的音乐思维与钢琴这一西方乐器结合时,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我脑海中已经开始描绘一些场景:也许是模仿中国古琴的泛音,在钢琴上营造出空灵飘渺的意境;也许是对中国戏曲板腔的某种改编,让旋律充满叙事性和戏剧性;又或许是对江南水乡雨丝垂柳的描绘,让音乐如水般细腻、如烟般朦胧。我设想着,在作品中可能听到的是带有中国五声音阶特色的旋律,亦或是借鉴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某种节奏型。这种想象,本身就是一种美妙的期待。这本作品集,在我看来,不仅仅是记录音符的载体,更可能是一本关于中国音乐文化在现代语境下如何被解读和传承的样本。它或许能帮助我理解,如何在演奏钢琴时,融入更多属于我们民族的情感和韵味,让每一次弹奏都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展现,更是一次情感的抒发,一次文化的传递。我期待着,当真正深入其中时,这些想象能够被一一印证,或者带来更多的惊喜。

评分

**窥探“江文也钢琴作品集(上)”:对音乐语言的东方探寻** 手中这本《江文也钢琴作品集(上)》,在我眼中,不单是一堆枯燥的五线谱,更像是通往一个独特音乐世界的门票。我一直认为,伟大的作曲家往往能将自己所处的文化背景和民族情感,巧妙地融入到音乐的创作之中。江文也先生的名字,总是伴随着“中国”、“东方”这样的标签,这让我对接下来的探索充满了好奇。我设想,在这本作品集中,或许能够找到对中国传统音乐素材的提炼与再创作。比如,是否会借鉴中国民歌的旋律,将那些耳熟能详的调子赋予新的生命?抑或是,尝试用钢琴模仿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技巧,例如古琴的“流水”般的滑音,或是二胡的“揉弦”般的感染力?我甚至在想,他是否会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灵感,将诗的意境、词的韵味,通过音符的组合和编排,转化为听觉的享受?这种对音乐语言的东方探寻,无疑是我最期待的部分。它不仅仅是对技术层面的好奇,更是对作曲家如何理解和表达自己民族文化的一种关注。这本作品集,在我看来,就像是作曲家对中国音乐传统的一次深情回望,一次富有创造力的现代解读。

评分

**《江文也钢琴作品集(上)》:一部潜在的音乐叙事史** 拿到《江文也钢琴作品集(上)》这本书,我脑海中便开始勾勒出一幅关于音乐的宏伟画卷。江文也先生,这位在音乐界享有盛誉的作曲家,他的作品总给人一种深沉而内敛的东方韵味。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跨越文化界限,用音乐讲述故事的作品充满兴趣,而我预感,这本作品集将是这样一部潜在的音乐叙事史。我想象着,在这些乐章中,或许会听到模仿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笔触,用悠扬的旋律描绘出高山流水、云雾缭绕的意境;亦或是,捕捉到中国传统戏曲的韵律,用激昂或婉转的音符,展现出跌宕起伏的人物情感和故事情节。我甚至期待,能够从中寻找到对中国民间传说、历史典故的音乐化演绎,让听者在沉浸于音乐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不仅仅是对音乐技巧的探索,更是对中国文化精神的一次深刻挖掘和艺术再现。这本作品集,在我看来,就如同一个巨大的宝库,里面珍藏着无数关于东方美学、民族情感的音乐故事,等待着我去一一发现和品味。

评分

**“江文也钢琴作品集(上)”:对音乐情感的东方审视** 这本《江文也钢琴作品集(上)》在我手中,不仅仅是一本乐谱,更像是一扇通往作曲家内心世界的窗户。江文也先生的名字,总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这让我对他在钢琴作品中如何表达“东方情感”产生了极大的好奇。我期待在这本作品集中,能够听到一些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相契合的旋律。或许是那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留白,让听者在寂静中体会到深刻的哲理;又或许是受到中国山水园林意境的启发,用音符勾勒出宁静致远、淡泊宁和的画面。我甚至设想,他可能会将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手法融入音乐,不追求细节的刻画,而是着重于整体氛围和情感的营造。这种对音乐情感的东方审视,对我而言,是一种别样的艺术体验。我希望在这本作品中,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越西方古典音乐的细腻、内敛和深邃,一种源自东方文化的独特审美情趣。这本作品集,在我看来,就是作曲家对于如何用西方音乐语言表达东方情感的一次深刻探索,一次充满智慧的艺术实践。

评分

**初探“江文也钢琴作品集(上)”:一扇通往东方旋律的窗户** 刚收到这本《江文也钢琴作品集(上)》,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封面设计所吸引。虽然我还不曾真正翻阅其中的乐谱,但仅仅是握在手中的触感,就足以勾起我对江文也这位作曲家及其作品的无限遐想。我一直对那些将西方古典音乐技法与东方传统文化元素巧妙融合的作品深感兴趣,总觉得那是一种跨越语言和文化的独特魅力。江文也先生的名字,在我脑海中早已与“东方旋律”、“中国意境”等词语紧密相连。我想象着,在这本作品集中,一定蕴藏着许多如同山水画般悠远宁静,又如民谣般质朴动人的旋律。或许有模仿中国传统乐器音色的尝试,或许有借用中国诗词意境的铺陈,又或许是对中国民族音乐调式的精妙运用。我尤其期待那些能够唤起我内心深处对故土乡愁,或者描绘出壮丽山河景象的乐章。这种对未知音乐世界的探索,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乐趣。手中的这本乐谱,就像一张藏宝图,等待着我去一点点地挖掘其中的宝藏。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当我的指尖触碰到琴键,当音符在指缝间流淌,是否真的能感受到江文也先生所要传达的那份独特的美学精神,那份属于东方的、属于中国的,又超越了时空的音乐灵魂。这不仅仅是一本乐谱,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一个更广阔、更丰富的音乐天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