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从胡塞尔开创至今已有一个世纪,海德格尔一九六七年出版过以《现象学与神学》为题的着作,文中提到:「神学仍是信仰的科学」。多年前在法国学界有过一场规模不小、涉及人物极广的现象学与「神学转向」之争论,从勒维纳斯、利科、德里达到马里昂的贡献可以证实这个现象,充分地应证了勒维纳斯所说的一句话:「欧洲就是指《圣经》与希腊」,可见「神学」一直都没有离开过欧洲思想家的视界,只是它以不同的面目出现,若即若离。
本书的五位作者,分别精要地阐述胡塞尔、海德格尔、勒维纳斯、亨利及马里昂的思想,并向读者展示正在汉语学界蓬勃发展的两个学科-现象学及汉语神学-共同发展的路线图。
作者简介
朱刚
广州中山大学哲学系现象学研究所讲师。
谭立铸
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邓元尉
台湾政治大学哲学博士。
张建华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讲师。
胡继华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所教授。
坦白说,当我在书店看到《现象学与汉语神学》这个书名时,我有些犹豫,一方面是对“现象学”这个概念本身的高门槛感到一丝畏惧,另一方面是对“汉语神学”的可能解读感到好奇又不安。但我翻开几页后,那种严谨而又富有洞察力的笔触立刻吸引了我。作者并非生硬地将两个不相关的领域拼凑在一起,而是展现出一种非常自然的融合。他似乎在提醒我们,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汉语表达方式、思维模式,在现象学视角下,竟然可以被解读出深层的精神维度。这不仅仅是对哲学方法的运用,更是对我们自身文化传统的深刻反思。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那些在汉语语境中显得模糊、难以名状的精神体验?他是否能够借助现象学的工具,将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经验,转化为一种可以被理解、被分享的“意向性”?这本书让我觉得,我们或许一直生活在自己文化丰富的精神宝库旁,却未能善加发掘。
评分我一直对“本土化神学”的概念非常着迷,但总觉得在实践上常常流于形式,要么是简单的将西方概念套用,要么是过于碎片化地引用民俗,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支撑。《现象学与汉语神学》这本书,在我看来,终于提供了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理论框架。它不再是简单地“把基督教搬到中国来”,而是试图去理解汉语文化本身如何孕育出其独特的精神体验,以及这种体验与神圣经验之间可能存在的深刻关联。现象学的“悬置”和“本质直观”方法,如果能被恰当地运用到对汉语经典、文化传统甚至社会实践的解读中,那将是对“神学”概念的一次彻底拓展。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具体运用现象学的工具,去发掘那些隐藏在汉语思维方式、语言结构、艺术表达中的“神学意涵”的。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摆脱西方中心论,真正构建具有我们自身文化主体性的汉语神学的希望。它不是在“解释”或“翻译”什么,而是在“发现”和“生成”新的理解。
评分近年来,我一直在关注那些试图打通哲学与神学边界的著作,而《现象学与汉语神学》无疑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尝试。这本书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不是简单地在汉语语境下对既有的神学理论进行“适配”,而是从一种更根本的层面,去探讨“汉语”本身是否可能成为一种神学思考的“土壤”或“语言”。现象学那种对意识经验的细致入微的探究,如果能够触及汉语文化中关于“道”、“气”、“心”、“性”等核心概念的内在逻辑,并将其与神圣经验建立起某种可能的连接,那将是一项极其开创性的工作。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对一些具体的汉语经典或文化现象进行深入的现象学分析,看看是否能从中提炼出不同于西方神学但同样具有深刻精神内涵的洞见。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世界神学对话中,汉语文化独特的贡献和价值,被认真审视和表达的可能性。
评分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非西方文化背景的群体,如何在回应普世性的精神追问时,能够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特性,而不是被一种主流的、往往是西方的范式所同化。《现象学与汉语神学》这本书,正好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这个问题。它不是在“教导”我们什么是“好的神学”,而是在引导我们如何从我们自己的文化根基出发,去探索和构建属于我们自己的神学理解。现象学的“回到生活世界”的姿态,与汉语文化中强调“人伦日用”的特质,似乎有着某种天然的契合。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示,如何通过现象学的方法,重新激活那些沉睡在汉语文化中的精神资源,让它们在当代的语境下焕发新的生命力。这不仅仅是学术上的突破,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汉语文化在精神探索的道路上,有能力发出自己独特而强有力的声音。
评分这本《现象学与汉语神学》的出现,简直像在平静的学术湖面上投下一颗巨石,激起层层涟漪,尤其对我这个长期在台湾耕耘神学和哲学思考的读者来说,更是意味深长。过去,我们常常是在西方神学和哲学语境下讨论“存在”、“意义”、“本体”,但总觉得隔了一层,难以真正触及我们自身文化深处的生命体验。这本书的切入点,用现象学严谨的“回到事物本身”的方法,去审视那些在汉语文化中流淌的神学基因,这实在是太令人振奋了。我一直在思考,我们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学、艺术,甚至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隐喻和智慧,是否本身就蕴含着一种独特的神学视角?它们如何与西方经典的神学对话,又如何在汉语语境下被重新阐释和活化?这本书似乎给了我一个非常有力的工具和方向,去深入挖掘这些潜在的宝藏。我特别期待它能打开一扇窗,让我们在理解西方神学的同时,也能更清晰地看到我们自己文化土壤中孕育出的独特神学生命。它不只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把钥匙,能帮助我们解锁更多关于“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往何处去”的本土化答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