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拥抱神学》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能够让神学泰斗莫特曼,以及《行在水面上》畅销作家奥伯格,都赞不绝口?
本书像是一出戏,不但有着最扣人心弦的剧情转折,更有启发人心的智慧洞见,就连参与演出的演员,也都大有来头。
第一幕:亚伯拉罕的法庭攻防战
被告亚伯拉罕,遭人指控是个「阳物崇拜者」,他那「离开本族本家」的行动,更被谴责为一切种族隔离主义者的始作俑者;此时担任辩护律师角色的使徒保罗上场,不疾不徐的言论,让现场所有人听得心服口服。
第二幕:兄弟阋墙
杀了弟弟亚伯的该隐雄辩滔滔,连当代最先进的思想都被他拿来当说客;没想到最后让该隐俯首认罪的,竟然是许多基督徒眼中的「哲学」坏蛋:尼采和傅柯。
第三幕:寻找父亲
真正的父亲出场了,这个父亲有着「上帝的遗忘」,因此能毫无介蒂地迎接浪子;这个父亲也努力「挪给他人空间」,这使得他不只是饶恕,更大方地拥抱归家的儿子,将袍子穿在他身上; 这个父亲更有「盟约的爱」,就算大儿子生气,父亲仍旧愿意温柔地劝他,要他看重「关系」多过于「算计」。
拥抱的力量
如果说,古希腊悲剧《伊底帕斯王》的主题是「命运之不可违抗」,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的主题是「仇恨」,那么沃弗这出《拥抱神学》的主题,便是「十架拥抱的爱」,这样的爱,既否认了命运的必然、也转化了仇恨的力量,为我们这个越来越多冲突和疏离充斥的年代,带来了勇敢张开双臂的力量,去拥抱敌人的生命。
作者简介
沃弗(Miroslav Volf)
原籍克罗埃西亚。美国富勒神学院道学硕士,德国杜宾根大学神学博士,现为耶鲁大学系统神学教授。2002年,他被列入哈佛大学神学院院长候选人。1996年,沃弗出版《拥抱神学》一书;2001年沃弗获邀在一年一度的联合国第十六届国际早餐祷告会上,以「从排斥到拥抱──和好的省思」为题发表演说。《拥抱神学》一书至2002年共印行9刷,并于当年荣获路易斯威勒大学葛拉夫麦尔宗教奖(Louisville Grawemeyer Award in Religion)。
这本书的书名《拥抱神学──有关身分认同、异己性与和解的神学探讨》,乍一听,似乎有些高深,但细细品味,又觉得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台湾,我们身处一个快速变迁的社会,关于“身分认同”的讨论从未停歇,每个人都在试图定位自己,也都在面对他人不同的定位。而“异己性”,更是我们日常交往中经常遇到的挑战,我们如何去理解和接纳那些与自己不同的人,甚至是价值观、生活方式上的差异,这往往是人际关系中的一个关键点。“和解”,则是一个更具社会意义的词汇,它代表着修复、连接,以及共同前行。书名中的“拥抱”,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一个动作,更是一种态度,一种愿意跨越隔阂、接纳彼此的心灵状态。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运用神学这门学科,来深入探讨这些议题?神学中的哪些理念,能够为我们理解身分认同提供更深的洞见?它又如何能帮助我们转化面对“异己性”时的心态,从排斥走向理解,从对立走向共存?而最终,神学所倡导的“和解”,是否能为我们在这个充满分歧的社会中,找到一条可行的道路,让我们能够真正地“拥抱”彼此,实现内心的平静与社会的和谐。
评分《拥抱神学》这本书的名字,让我立刻感到一种被触动。在台湾,我们每天都在与形形色色的“身分认同”打交道,无论是个人层面的成长,还是集体层面的认同构建,都充满了复杂性。而“异己性”,更是我们生活中绕不开的一个议题,我们如何与那些与我们不一样的人相处,如何理解他们,甚至如何欣赏他们的独特性,这直接考验着我们的胸怀。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提到了“和解”,这对于我们这个社会而言,是一个多么迫切的呼唤!历史的伤痕,代际的隔阂,价值的冲突,种种挑战都摆在眼前。而“拥抱”这个词,则传递出一种积极、包容、充满爱的力量,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接纳,更是一种主动的、深刻的连结。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从神学的角度,来剖析身分认同的本质?神学在这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它是否能提供一种超越世俗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又或者,神学是否能为我们提供一种化解异己性带来的冲突,走向和解的路径?这本书听起来像是为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感到迷茫、焦虑,却又渴望理解与连接的读者,提供了一扇窗户,让我们能够从更深层、更具精神性的角度,去思考和实践“拥抱”与“和解”。
评分读到《拥抱神学──有关身分认同、异己性与和解的神学探讨》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闪过许多关于台湾社会的画面。我们这里,是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地方,各种身份认同不断被重新定义与碰撞,像是“我们”和“他们”的界限,有时候清晰可见,有时候又模糊不清。而“异己性”,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真实的体验,当我们面对那些与我们截然不同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甚至是政治立场时,要如何保持开放的态度,而不是一味地排斥或攻击,这的确是一门学问。书名中“拥抱”这个词,给我一种温暖而有力的感觉,它暗示着一种主动的姿态,一种愿意去理解、去接纳的态度。而“和解”,更是我们社会长久以来所渴望的。在一个充满争议与分歧的时代,如何找到一条通往和解的道路,让不同声音能够共存,甚至彼此滋养,这绝对是至关重要的。我非常好奇,作者究竟会从哪些神学视角来探讨这些议题?是会引用圣经的教导,还是会借鉴不同神学家的思想?这本书又会如何将这些抽象的神学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指导,帮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学会如何去拥抱那些曾经被我们视为“异己”的人,以及如何修复那些因误解而产生的裂痕,最终实现一个更加包容与和谐的社会。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拥抱神学──有关身分认同、异己性与和解的神学探讨》,光是看到就觉得很有份量,也很有挑战性。作为在台湾生活、成长,每天都在接触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意见的我们,对于“身分认同”这个议题,绝对不陌生。究竟“我”是谁?我是台湾人?中国人?还是一个全球公民?这些问题常常在日常生活中浮现,尤其是在社群媒体上,各种声音交织,辨别真伪,理解彼此,就已经够让人头疼的了。更不用说“异己性”了,在我们身边,无论是来自不同族群、不同宗教信仰,甚至是不同政治立场的朋友,我们如何去理解那个“不一样”的他们?这本书名字里用了“拥抱”,这在我看来,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地伸出手,去接纳、去理解,甚至是去爱那与我们不同的一切。而且它还加上了“和解”这两个字,这让我联想到我们社会中许多难以弥合的伤痕,比如历史遗留的问题,世代之间的隔阂,甚至邻里之间的误会。一个关于身分认同、异己性和和解的神学探讨,听起来就像是为我们这些在现实中努力寻找出路的人,提供了一套深刻而有力的思考框架。我很好奇,作者会从什么样的神学视角来切入这些我们日常感受到的复杂议题,又会给出怎样的解答,让我们能够真正地“拥抱”彼此,走向真正的和解。
评分这本《拥抱神学》的书名,特别是“拥抱神学”这个说法,真的相当吸引人。在台湾的语境下,我们常常讨论的“身分认同”议题,本身就充满了张力与多元性,常常会让我们感到困惑,甚至有些撕裂。而“异己性”,更是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挑战,我们如何看待与我们不同的人,如何回应那些与我们观点相悖的声音,这直接影响着我们人际关系和社会氛围。书名里的“和解”二字,则像是给这些纷扰带来了一丝曙光。神学,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显得有些遥远或抽象,但将它与我们如此贴近的议题联系起来,却又显得非常实际。我尤其好奇,作者会如何从神学的角度,来解读“身分认同”的意义,它是否只是社会建构的产物,还是有更深层的属灵意涵?而“异己性”在神学里又被如何理解?是否是一种上帝创造的丰富性,或是需要被克服的障碍?最让我期待的是,这本书对于“和解”的探讨。在现实生活中,和解的道路往往崎岖难行,充满误解与不信任。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种神学上的路径,指导我们如何跨越那些深植人心的隔阂,实现真正的、有意义的和解?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我们一些关于如何在这个充满差异的世界中,找到共同点,并学会如何去爱与接纳的深刻洞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