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心理学模式」看重圣经的真理,却不完全拒绝心理学;致力于基督教信仰与心理学关系的研究,却不完全接受现代主流心理学。
基督教信仰看待心理学的取向,包括:「圣经辅导模式」、「基督徒心理学模式」、「整合模式」、以及「分层解释模式」四大主要阵营。态度从神学最保守、对现代主流心理学最开放,俨然形成一道整合的光谱。
作者简介
许惠善牧师 美国台福神学院教牧学博士、中华福音神学院道学硕士、彰师大辅导系毕业,现为中华信义神学院基层宣教部主任,曾在台湾北部与中南部基层教会牧会十余年,致力于基督教信仰与心理学整合研究与推广,并积极推动信仰与心理学服事的本土化与国际化。曾任教道生神学院、中华信义神学院等校,开设圣经、教牧辅导与心理学相关课程,参与校园杂志【辅导视窗】专栏的写作、宇宙光二十四小时心理卫生语音系统制作、早年参与义务张老师服务。着作有:《属灵操练与生命关怀》(2006)、《逆境中的心灵探索》(2004)
《圣经中有心理学吗?》这个书名,挺有意思的,它勾起了我的一些思考。在台湾,宗教信仰和心理健康都是大家越来越关注的议题。很多时候,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一些情绪上的困扰,或者人际关系上的难题,可能会想到去教会寻求安慰,也可能选择去咨询心理医生。这两条路,虽然出发点和方式可能不同,但最终可能都是为了让我们内心能够更平和,生活能够更顺利。这本书会不会是在探讨,圣经的教诲和原则,是否能在心理学上找到一些支撑?或者说,圣经中那些关于人性的描绘,那些关于人与人之间互动的叙事,是否本身就蕴含着一些关于心理学的智慧?我很有兴趣知道,作者会如何将那些古老的故事,比如约伯的苦难,大卫的爱情,或者耶稣的教导,用一种现代心理学的语言去解读,看看是否能为我们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及如何与他人建立更健康的连接,提供一些新的思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是一种桥梁,连接起信仰的深度和心理学的广度,让我们能更全面地认识自己。
评分这本《圣经中有心理学吗?》的书名本身就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作为一个在台湾土生土长的读者,我从小就接触到不同层面的思潮,无论是传统的儒家思想,还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引入的西方哲学和心理学理论,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圣经,对我而言,更多的是一本宗教经典,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普世的道德教诲。但“心理学”这个词的加入,就像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我忍不住想知道,在那些古老的故事、箴言和教义中,是否真的隐藏着超越时空的、关于人类心灵运作的深刻洞察?那些关于爱、恨、罪、救赎、信心的篇章,是否也能用现代心理学的视角去解读,从而为我们理解自己、理解他人提供全新的维度?我特别好奇,作者会如何去连接这两者看似截然不同,却又可能在本质上有着某种共通之处的领域。会是直接套用心理学名词来解释圣经故事,还是会从圣经的叙事中提炼出符合心理学规律的 patterns?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能够以更丰富、更具穿透力的眼光去审视那些熟悉又陌生的文本,并从中获得一些实际的启发,或许能帮助我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以及内心的困惑。
评分《圣经中有心理学吗?》这个书名,让我想起我们台湾社会里,很多人在面对人生难题时,可能会同时参考宗教经典和心理学书籍。很多长辈可能习惯于从圣经中寻找慰藉和指引,而年轻人则可能更倾向于翻阅心理学的书籍来分析自己的问题。那么,这本书会不会是在尝试弥合这两者之间的鸿沟?它是否能够提供一个框架,让我们能够用一种更整合、更系统的方式来理解人性的复杂性?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去处理圣经中的叙事与心理学理论之间的关系,是逐字逐句地解读,还是提炼出一些核心的主题和原则?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探讨一些关于“罪”、“原罪”、“救赎”等概念,这些在心理学上有没有相对应的解释?例如,我们常说的“童年创伤”是否能在某些圣经故事中找到某种形式的映照?或者,圣经中强调的“感恩”、“爱邻人”等教导,如何能转化为实际的心理建设和行为改变?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看待人生中的种种挑战,并在信仰与理智之间找到某种平衡。
评分说实话,《圣经中有心理学吗?》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很多有趣的讨论。在台湾,我们受到的教育,往往是将宗教和科学分得很清楚的。但现实生活里,人总是有情绪的,有困惑的,有在关系中挣扎的。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道理,更是一种情感上的理解和共鸣。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不会试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圣经中的人物,他们的动机,他们的挣扎,他们的成长?比如,亚伯拉罕的信心,大卫的悔罪,甚至耶稣的教诲,背后会不会有我们今天所说的“心理机制”?我尤其期待作者能探讨,圣经中关于“爱”、“饶恕”、“盼望”等概念,是否能与现代心理学中的积极心理学、依恋理论,甚至是认知行为疗法等联系起来?会不会有一些故事,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会犯错,为什么会感到痛苦,以及如何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幸福?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洞见,让我们不只是从宗教层面去认识圣经,更能从中汲取关于如何更好地处理自己内心世界、如何与他人建立更健康关系的力量。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看到《圣经中有心理学吗?》这个书名,我脑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会不会是牵强附会?” 毕竟,圣经是数千年前写成的古老文本,而心理学则是近一百多年来才逐渐成形的现代科学。它们的研究对象、方法论,甚至是语言体系,似乎都相去甚远。我担心这本书会像一些其他书籍一样,为了迎合某个角度而过度解读,甚至是对圣经的本意造成曲解。然而,另一方面的声音又在告诉我,人类的情感、思维模式、人际关系等核心议题,或许在不同的文化和时代背景下,都会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也许,圣经中那些关于人性的刻画,关于人与神、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恰恰蕴含着一些普适性的心理规律。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巧妙地处理这种跨越时空的连接,是否能找到那些能够被现代心理学验证或补充的见解。我希望能看到一些扎实的论证,一些令人信服的例子,而不是空泛的联想。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人性的复杂和深邃,并且能在某种程度上解释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某些心理现象,那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对于那些能够提供智慧启示,同时又能保持客观和严谨的书籍,总是抱有很高的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