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画像

布拉格画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ohn Banville
图书标签:
  • 布拉格
  • 捷克
  • 历史
  • 文化
  • 艺术
  • 旅行
  • 文学
  • 小说
  • 欧洲
  • 城市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部当代书写布拉格的经典作品

  冷战之后,班维尔首次进入布拉格,由于涉入一项艺术品走私的计画,开启了他的布拉格之旅。布拉格是欧洲的魔幻之都,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鲁道夫二世于1575年就位,这位星相爱好家与鍊金术的庇护者,将来自全世界的鍊金术士与魔术师召唤到他位于山丘上的布拉格,如今那里已成为神秘与阴谋的集散地。而战争、革命、洪水、苏联入侵,甚至是1989年丝绒革命之后接踵而来的观光客人潮,都无法摧毁这位位于伏尔他瓦河畔,充满美丽、骄傲而忧郁的城市。而作者爬梳布拉格悲剧般的历史纠结,不论是皇帝、王子、天才、骑士、英国或是恶霸,这些创造历史的人物都将进入读者眼帘。 

卡夫卡住在这里

  作者出身于爱尔兰,他在写作本书特别关心布拉格的小酒馆,或许是因为这两地爱喝酒的作者相当不少吧!班维尔在比拟两地的小酒馆时,将本书也变成一座历尽繁华的布拉格小酒馆了。

  在这家小酒馆∕这部作品里,我们将会见到知名的文学家、艺术家,他们诉说着布拉格过去的壮丽,光荣之后的灰烬、被罢免主权的王朝,历史与作者的想像力并驰,传说在文学的笔触下发光,这些故事在爱尔兰威士忌的辅助下,听起来特别动人:卡夫卡住在这里,曾算出纳粹会倒台的捷克算命大师底比斯夫人也住在布拉格,这个城市的风景如此美好……。除了历史上的知名人物,班维尔还以摄影家、鲁道夫皇帝、市井小民、克普勒、异议份子、扒手等人物为对象,为布拉格做出万花筒式的导览,读者能感受布拉格的层次多变,并且经由班维尔的古怪、黑色幽默,弯曲蔓延的叙事路径,随着他进入了宛如布拉格迷宫般的小巷。

  这是这座爱之城的醉人赞美诗,按照他的描述,她是位喜怒无常的淫荡女妖。「在古董商的名义掩护下,千娇百媚的她将自己伪装成一幅静物图,一段对过去光荣历史的沉默继承,一个在玻璃球中的死寂景观,这一切更增添了她的邪恶魔幻感受。她狡猾地运用她的特有方法,进入到受诅咒的灵魂,深入到只有她拥有钥匙的谜团当中。」

魔幻之城,魔幻之笔

  布拉格是欧洲三大魔幻城市之一,作者借由四次造访的追忆,加上个人的想像与文采,描述他与布拉格的关系;这种文风呈现出来的「魔幻感」让人分不清布拉格的真实虚假,加上班维尔强烈的个人风格与幽默感,本书正是读者能借由布拉格的「真」,进入班维尔的「虚构之城」的最佳入门。

  尽管我在写作的时候,并没顾及其实我是在发明一个我从未见过的城市,更具挑战性的是,我得重新创造十六世纪早期的生活——所有的故事都是发明,所有的小说都是历史小说——但我感兴趣的,是如何达到逼真,或者至少达到某种可信度。许多读者恭维我的小说准确地「掌握那个时代」,我实在不好意思问他们如何知道这一点;但我知道他们是在赞许我的想像巧艺,他们被我的描述所说服,好样情况真的就是那样。不过有时幻想真能化为具体事物,那些曾有梦境成真经验的人,便能理解此点。

作者简介

约翰.班维尔(John Banville)

  2005年曼布克奖得主,被誉为最有可能为夺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爱尔兰作家,他最喜欢的作家是贝克特,其作品同时兼有乔伊斯与纳博可夫的特色。

  班维尔1945年生于爱尔兰,曾任《爱尔兰时报》文学编辑,也长期为《纽约时报副刊》撰写书评。自第一部作品《人魔龙狼金》(Long Lankin)于1970出版以来,他已写了十九部小说,最近一本是用笔名Benjamin Black写的犯罪小说《克莉丝汀惊魂记》(Christine Falls);「科学革命三部曲」特别能见出文学特色,并获奖连连:《哥白尼博士》(Doctor Copernicus)获布莱克纪念奖(James Tait Black Memorial Prize)、《克普勒》(Kelper)获卫报小说奖(Guardian Fiction Prize),《牛顿书信》(The Newton Letter: An Interlude)被改拍成为影集。

  他另一部「三部曲作品」《证据之书》(The Book of Evidence)、《鬼魂》(Ghosts)、《雅典娜》(Athena)则以艺术为焦点;他亦喜爱戏剧,多次担任改编剧本的工作。2005年班维尔以《大海》(the sea)获曼布克奖,本书《布拉格》以厚重、魔幻、古怪与黑色幽默,弯曲蔓延的叙事路径,叙写了布拉格迷人的风景。最新的小说作品是《遮蔽的过去》(Shroud)。《波士顿环球报》赞誉他是「当今最伟大的英文作家之一」。 

译者简介

耿一伟

  花莲人,台大哲学系毕,布拉格音乐学院研究。目前担任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系与华梵大学哲学系兼任讲师。曾获倪匡科幻奖首奖,着有《动作的文艺复兴──现代默剧小史》、《谁来陪我跳恰恰──澎恰恰传》,译有《给菲莉丝的情书》、《恰佩克的秘密花园》、《哈维尔戏剧选》(与林学纪合译)等作品。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布拉格画像》的书的图书简介,内容将不涉及原书的任何情节或主题,侧重于虚构的、与布拉格及其历史文化相关,但内容完全不同的一个新故事。 《黄金时代的余烬:维斯塔的密语》 作者: [此处留空,增加真实感] 出版社: [此处留空,增加真实感] 导言:被遗忘的钟声 布拉格,这座被伏尔塔瓦河温柔环抱的城市,不仅仅是哥特式尖塔与巴洛克式广场的集合体,它更是时间本身的一座迷宫。当我们谈论这座城市时,人们总会想起卡夫卡式的疏离,或是炼金术士的神秘传说。然而,在这宏伟的表象之下,隐藏着一个关于“黄金时代”的秘密——一个被历史洪流冲刷至近乎湮灭的时代,一个关于艺术、科学与权力交织的往事。 《黄金时代的余烬:维斯塔的密语》并非聚焦于那些耳熟能详的君王或哲人,它将带领读者潜入17世纪末,鲁道夫二世时代辉煌落幕之后,布拉格贵族阶层中一个被彻底遗忘的秘密社团——“维斯塔之子”的故事。 第一部分:失落的蓝图与新星的陨落 故事始于1698年,一个寒冷的冬夜。 在小城区的僻静街道上,一位年迈的、曾是宫廷制图师的学徒,名叫雅科布·冯·斯特拉达,在一次突如其来的火灾中丧生。这场火灾看似意外,却精准地摧毁了他保存的全部手稿和工具。雅科布留给世人的,只是一幅未完成的、用罕见靛青墨水绘制的布拉格城市地图,以及一个用失传的西里尔文字刻成的黄铜小盒。 这个盒子,落入了年轻的、充满抱负的音乐家,来自波西米亚乡下的埃利亚斯·科瓦奇手中。埃利亚斯并非贵族,他以惊人的小提琴技艺在当地教堂供职,他的音乐中有一种奇异的、能引发听众强烈怀旧情绪的魔力。他无意中发现,小盒子里的秘密,与他演奏时常感受到的那种难以名状的“缺失感”息息相关。 小盒子内藏着一张微缩的星图,以及一张用羊皮纸拓印的“音符密码”。埃利亚斯很快意识到,这并非寻常的音乐创作,而是某种被加密的知识结构。他开始着手破译,而每解开一个音符,他就感觉自己更接近一个被封存的“黄金时代”的真相。 第二部分:巴洛克的阴影与密会的低语 埃利亚斯的调查很快将他卷入了布拉格上流社会的复杂网络。他结识了神秘的女高音歌唱家莉娜,她不仅是宫廷宴会上的宠儿,更是“维斯塔之子”社团的最后几位成员之一。莉娜的声音,被传闻具有“引导灵魂”的力量,她坚信雅科布的死并非意外,而是因为他绘制的地图中,隐藏着一个关于“城市核心能量”的秘密。 “维斯塔之子”的信仰核心在于“声学建筑学”——他们相信布拉格的每一座教堂、每一条街道,都是经过精心计算的声学反射体,旨在汇聚和放大某种特定的“宇宙和谐之音”。而雅科布的地图,正是揭示了这些建筑如何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城市级的“共鸣器”。 随着埃利亚斯和莉娜的深入挖掘,他们发现社团的竞争对手——一个由新崛起的哈布斯堡王朝支持的“理性主义者”团体,正试图用新的、更现代化的建筑规划,摧毁这些古老的声学节点,以切断布拉格的“精神联系”,从而巩固中央集权。 故事的高潮部分,聚焦于一年一度的“圣约翰节”庆典。在查理大桥的迷雾笼罩之下,理性主义者准备启动一项工程,将永久性地改变老城广场的布局,而这一改变,将彻底“静默”城市的核心共鸣点。埃利亚斯必须在乐章完成之前,演奏出雅科布留下的“终曲”,以逆转正在发生的结构性破坏。 第三部分:不朽的回响 《黄金时代的余烬:维斯塔的密语》探讨了艺术与科学在权力斗争中的脆弱性。它讲述了一群坚信音乐和几何学能够抵抗世俗压迫的理想主义者,如何试图用一串失传的音符,来捍卫一座城市的灵魂。 这不是一个关于英雄战胜反派的简单故事,而是关于如何理解一个逝去的时代所留下的“痕迹”。当埃利亚斯最后一次登上老城广场的钟楼,面对着即将到来的黎明和对手的工程队时,他演奏的不是胜利的凯歌,而是一种近乎挽歌的旋律——是对那些珍视无形之美的人们,献上的最深沉的敬意。 本书特色: 细致入微的17世纪布拉格风貌再现: 深入描绘了当时工匠、音乐家、炼金术士与宫廷官员的日常生活。 音乐与建筑的交织哲学: 对巴洛克时期声学理论和城市规划的独特想象。 悬疑与历史的融合: 以破译古老密码和追寻失落社团为核心驱动力。 如果你热爱那些隐藏在历史华丽外衣下的秘密,如果你相信每一个被精心雕琢的音符都可能是一个未被言明的宣言,那么欢迎来到这个被遗忘的黄金时代的回响之中。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读者注意事项
这不是一本旅游指南,也不想当旅游指南。很难说清楚它到底是什么。一连串的追想,对某个主题的变化。试图借由混合回忆与想像,将某个地方召唤出来。一首献给挚爱,却永远得不到回应的伤心情歌……城市总能散发一股强烈而不可思议的魅力,对于思乡的旅人来说,再也没有比布拉格具有更强壮、更不可思议的诱人力量---病态的是,这并非对当下的人如此,而是对那些已将伏尔他瓦河抛在后头的人,才有意义。回到这里,他感觉到好像从未离开过,但也感受到某种罪恶感,一种遗忘,忽略,不贞。或许这就是这本书,它是一个寻求和解的标记,试图赔罪的小礼物,或是不忠于情人的一封道歉信。

第一幅 透视观点:苏岱克之城
布拉格的美丽有太多人描述过,但我不知道单是美丽是否足以应用在这座位于伏尔他瓦河畔,充满幻想而荒谬的城市,这座城市是欧洲三大魔幻城市之一。

第二幅 门槛
夜晚尖塔笼罩一切∕穿越黄杨树的是长青穹顶∕可笑的皇帝蹑手蹑脚∕走入他行宫的魔法花园∕在充满玫瑰花香的美好夜晚∕玻璃叶片叮叮响起∕宛如被鍊金师的手指触摸∕宛如风吹

第三幅 纵情布拉格
从一九二○年代开始,斯拉维亚就是布拉格最重要的文学咖啡厅。卡夫卡在日记里曾提到它,里尔克则喜欢晚上来这里喝咖啡,他会特意穿上浆领衬衫并戴上白色棉质手套。

第四幅 大丹狗与小狗
里贝尔李诺认为那悲惨的一天,是这座谜般城市开始在数世纪中消沉的
开始,并对密德拉吉充满怒火,诅咒他应该下地狱:「被丢在永火里,被丢在永火里!」

第五幅 快照
二○○○年十月二十四日,歌德学院打电话来,告知古尔德史都克尔教授已于前一天过世的消息。对我来说,已经没有太多的话好说,欧洲、特别是布拉格不可或缺一部分,已跟他一同逝去。

结语:大洪水
那是来自阴暗过去所发出的无声绝望叹息。这好像是洪水正在地下墓穴或地下水道诅咒着,它在每栋建筑物下搅动着某种基本与古老的布拉格。我觉得我像是在拜访旧情人,她的美貌依旧,年华不再,对未来充满恐惧与忧郁。

残影
我能找到的,就只有布拉格。她如慧星般阴暗而忧郁;她的美丽像是火焰般变化莫测,在畸形的矫揉作态中随风摇曳,带着一种腐朽的过度悲伤,以及来自永恆幻灭的吃吃讪笑。

图书序言

当文字成为布拉格──爱尔兰作家班维尔的至高虚构 文╱耿一伟

  涟漪越来越强烈,演变成了巨浪。 ──班维尔《哥白尼博士》

  二00五年曼布克奖(Man Booker Prize)可说是高潮迭起,约翰?班维尔(John Banville)与石黑一雄又再度对上。上次是一九八九年,班维尔以《证据之书》(The Book of Evidence)进入决选名单,却还是败给《长日将尽》。十六年后,决选名单删到只剩下这两位名家的作品,在评审团主席苏特兰(John Sutherland)的拍板定案下,最后由班维尔的《大海》(The Sea, 2005)胜出。

  继承爱尔兰文学传统的丰硕成果

  班维尔是爱尔兰作家,一九四五年生于都柏林附近的海港小城韦克斯福德(Wexford)。

  故乡的童年经验对他创作影响颇大,《大海》便有童年影子在里头,对此他说:「我们都需要给自己造出一个生活的模子,于是我们吸收了自己在幼年时的经历,然后便开展对生活的想像。」

  于是海的意象成为班维尔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修辞符码,甚至是探索他创作奥秘的重要线索。在《哥白尼博士》(Doctor Copernicus,1976)一书扉页,他引用了美国诗人华勒斯‧史蒂文斯(Wallace Stevens)的一段诗:「你须再度变成一个无知的人,用一无所知的眼睛再度看着海,在海的意念里,清晰的看见海。」(时报,2005)

  此段出自史蒂文斯的诗集《给至高虚构的短笺》(Notes Toward a Supreme Fiction, 1942),他认为诗人透过想像赋予生活「至高虚构」。有赖这种虚构,诗人不仅能看清世界,甚至洞悉其本质。班维尔的「科学革命三部曲」(The Revolutions Trilogy ),正是透过最高虚构的想像,给予我们重塑历史、体验灵魂的机会,也强调了小说的独特性所在。

  「科学革命三部曲」为班维尔带来了文学声誉,《哥白尼博士》获得布莱克纪念奖(James Tait Black Memorial Prize)、《克普勒》(Kelper,1981)抱走卫报小说奖(Guardian Fiction Prize),至于《牛顿书信》(The Newton Letter: An Interlude,1982)则以《回忆》(Reflections)为名,被改拍成影片在英国商业电视台第四频道(Channel 4)上播放。

  这三本书在国内出版后,即便是中译本,也可以见到班维尔的文学特色。首先,他用字精确,句法繁复,并善于用典。这都显现他的博学多闻与见多识广,或许与他早年曾在爱尔兰航空工作,后来又在爱尔兰时报担任文学编辑有关(他长期也是纽约时报副刊的书评撰稿人)。虽然班维尔强调自己最喜欢的作家是贝克特,不过乔伊斯的意识流手法与俄裔文学家纳博科夫的华丽文采,更是他行文特色。前两者因是爱尔兰作家,自然合理性充足;至于纳博科夫,也非毫无迹象可循,纳博科夫早年小说《黑暗中的笑声》(Laughter in the Dark/Kamera Obskura,1932),其二00六年新版导论,即由班维尔操刀。

  如今,班维尔不但获奖连连,更是世界各大文学节的常客。从一九七0年首部短篇小说集《人魔龙狼金》(Long Lankin)出版以来,他已写了十九部小说,最新一本是用笔名Benjamin Black写的犯罪小说《克莉丝汀惊魂记》(Christine Falls,2006);二00三年的旅游文学《布拉格画像》,则透露他更多个人的创作经历与幽默睿智的一面。

  爱尔兰文学传统依旧在班维尔作品身上留下印记,他早年的小说《柏奇伍德》(Birchwood,1973),继承了爱尔兰大宅小说(Big House Novel)的传统,以地主庄园的兴衰来微观社会变迁,在《牛顿书信》中,也可以观察到类似手法。

  《剑桥爱尔兰文学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ish Literature)认为:「想像与差异的再现,构成班维尔第二部三部曲的核心,它们分别是《证据之书》、《鬼魂》(Ghosts,1993)、《雅典娜》(Athena,1995)。在这几部小说中,焦点转移到艺术,尤其绘画上头,故事线不是在处理想像力的构成作用,而是想像力面临创造失败所产生的失序上。」三部小说都牵涉到真假伪作的问题,前两部主角是偷画的杀人犯蒙哥马利(Freddie Montgomery),后一部则艺术史家加马罗(Morrow)。《证据之书》不但入围布克奖最后决选名单,其义大利译本还获得晏尼欧.佛拉诺奖(Premio Ennio Flaiano)

  一九九七年的《不可碰触者》(Untouchable)是真人真事小说(roman ? clef),题材选自轰动英国的间谍案。这不免又让我们想起纳博科夫,因为他一样擅长选择通俗的耸动题材,透过想像力,将其提炼到艺术高度。《不可碰触者》甚至获得一九九七年惠特比奖(Whitbread Fiction Prize)。

  另一项专业:戏剧

  除了小说之外,班维尔也继承爱尔兰文学传统,对于戏剧保持热情关注。他特别偏好德国浪漫主义作家克莱斯特(Heinrich von Kleist)的作品,如《破瓮记》(The Broken Jug)便经过他的妙手改写,重新赋予在英语世界的舞台生命。二000年的都柏林国际戏剧节,也上演过他改编自克莱斯特《安菲特昂》(Amphitryon)的《上帝的赠礼》(God’s Gift)。

  不论克莱斯特或是史蒂文斯,浪漫主义对想像力的推崇,形成推动文字的一波波文字连漪,最后演变成一本本小说。不论其主题是科学或艺术(《海》的主角是艺术史家),都呈现了男性知识份子在面对想像与现实的分裂,力图找回平衡的努力。

  知名班维尔研究专家约瑟夫‧麦克米恩(Joseph McMinn)形容:「或许班维尔作品最值得称许之处,是建立在它对整体佈局的体悟,这也暗示着,最终来说,唯有叙事作品才能带来真正的安慰,也是唯一经得起考验的知识形式。他的作品读来像是一本意义深远的悲观小说,戏剧化的描绘了遭受其心灵背叛的一连串角色,而对这些背叛的说明,却又展现了细致的想像力与创造性。」

  虚实交织的布拉格

  目前读者手边这本《布拉格画像》,比起他的小说作品,我们可以更明显感受到班维尔的个人风格与幽默感。同样的,想像与差异的再现,依旧构成这本旅游文学的主题。班维尔在完成本书之际,共造访过布拉格四次。《布拉格画像》就是由对这四次短暂造访的追忆。回忆是构成旅游文学的催化剂,在追忆的眼光背后,想像力偷偷地对旅游经验加工,最后往往作者也搞不清楚,他笔下的世界到底是真实还是虚构。《布拉格画像》全书都贯穿着这种疑惑,甚至在第一章,作者还以他的小说《克普勒》作为例子,提出虚构也会入侵真实的看法。

  同样的,班维尔最关心的历史与艺术,加上他自己的文学家角色,形成了这本书的主要风景。《布拉格画像》从个人经验出发,在主题安排上,看似随意的内容背后,其实有着巧思加工。第一章以摄影家苏岱克为主角,接下来各章分别以鲁道夫皇帝、市井小民、克普勒、异议份子、卡夫卡、文学批评家、扒手等人物为猎取对象,一路读下来,居然是类似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计画,是对布拉格城市文化的万花筒式浏览。

  如果表面的丰富,说明了作者的用心。那么行文的特色,若不能表明班维尔的野心,至少也证明了记忆同样会对想像力施加魔咒,最后影响了再现的风格。因为《布拉格画像》一书的行文,充满了厚重、魔幻、古怪与黑色幽默,弯曲蔓延的叙事路径,宛如布拉格迷宫般的小巷。文字成了城市本身。去过布拉格的人,就会知道《布拉格画像》的阅读经验,再现了布拉格的场所精神(Genius loci)。

  由于原书名为《Prague Pictures: Portrait of a City》,所以本书是班维尔透过他的文字笔触,拍下他对布拉格的回忆图像。既然是摄影,拍摄者的主观心境与背景,自然影响了取镜角度与画面构成。我们可以在书中读到作者用他的爱尔兰经验来看捷克。这两者恰好也是西欧文明东西两边的边陲国家,历史与文化经验多有雷同之处。所以布拉格成了都柏林的一面镜子,班维尔在布拉格酒馆行走时,往往也免不了要跟都柏林的文学酒吧比一比(爱尔兰与捷克作家嗜酒的特别多)。或许当读者对班维尔有更多了解后,会发现《布拉格画像》一书其实也是作者自己的自拍照。

  班维尔的文字洗鍊,波士顿环球报赞他是「当今最伟大的英文作家之一」。如今国际文坛都盛传,若还有机会,班维尔将是继萧伯纳、叶慈、贝克特、黑尼(Seamus Heaney)之后,最有可能拿下诺贝尔文学奖的爱尔兰作家。其实,有没有诺贝尔的黄袍加身已不是那么重要,能让读者透过小说的至高虚构,再度处在无知的状态,然后清晰的看见世界,更能让作家感到开心吧!

  (本文部分内容曾载于《联合文学》2007年五月号)

图书试读

第一幅 透视观点:苏岱克之城
彬彬有礼的教授
当我们,我们三人,在女士的房间里等待教授的来临时,我们意识到一种微弱而确定的紧张感,或者说,其实那不过是一种参与的热切感。我们是带着任务来布拉格的。G.小姐有位旧识,一位最近才来搬到纽约的捷克移民,我应该称唿他为米罗希(Miloš)。米罗希考虑在哥伦比亚大学研读建筑,但是他找不到一份工作来支持他的学业。他的父亲想到一个可以帮他的法子,就是寄给他一些可以卖得高价的艺术品。但困难之处在于如何将这东西运出捷克斯洛伐克。于是我们自愿接下这项任务—将它们走私出来。

当我和J.与G.在加州和都伯林的国际电话上讨论此事时,这像是一场大胆的冒险,但身在冬日铁幕内此时此刻,不可避免的忧虑就爬上了我们的心头。在那段时光里,旅行者之间口耳相传的,是外国观光客不过带了一点微不足道的违禁品,就被扣押好几个月,甚至是数年,而且连外交部出面斡旋都毫无作用。即使当年我经常有种白痴幻想,认为牢房可能是写作最好的地方,但对在东欧某监狱里蹲上一段时光的颓败前景,我可是不敢领教。现在回头已太晚了,传来的是教授安静的敲门声。

他是一位高瘦的男人,狭小的额头前梳着一头干净短发,很难得在这么南边的东部地方,看到长得如此北欧典型的人。很难猜得出他的实际年龄;第一眼的印象,觉得他可能是三十至六十之间的任何一个岁数。他很英俊,毫无瑕疵的轮廓搭配上斯堪的纳维亚的特征,尽管有某种奇怪的自我淡化在其中。虽然他人站在我面前,我还是很难恰当地对他聚焦,像是有个裂隙突然在我的意识中不断扩大,这在我的记忆里留下非常深刻的意象。

我觉得这可能是因为他长年不想惹人注意—包括被当局、被警察、被密探与告密者注意—造成他表面的真实感被磨损。这让他有感觉起来,有点像是刚卸完妆的演员。他轮流跟我们每一个人握手,那种严肃复杂的方式,让人感觉起来不像是第一次碰面致意,而更像是告别。如此忧郁的微笑。他的英文相当精确,只有最轻微的一点点口音。他用温和而沉稳的贵族腔调欢迎我们到布拉格,好像我们不只是来到布拉格,而是来到他的私人领地。

我们后来会不断在这儿接触到这种所有权的特征,尤其是在知识份子圈内;有太多珍贵的事物自这些艺术家、批评家、学者生活中夺走,他们以流亡的态度依恋着这座城市,它的历史,它破败的荣华,它那毫不屈服的神祕性。我特地带了一瓶免税的爱尔兰威士忌当作礼物。「噢,詹森牌的,」教授以一种像认出什么神祕地区礼物的口吻说道,好像那是来自古老中国的丝织品或是撒马尔罕的香料似的。他小心翼翼地自我手中接过酒瓶,老练而带有稳重细致的感激。彬彬有礼:就是这个词。之前,我从没碰过任何人更当得起这个词。

用户评价

评分

《布拉格画像》这本书,像一位沉默的朋友,静静地陪伴着我度过了许多个下午。我并非一开始就对它充满期待,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被它所散发的独特魅力所吸引。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迷人,他/她用一种极其克制而又富有张力的笔触,勾勒出了布拉格的轮廓。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漫步在古老城市中的旅行者,每一步都踏实而又充满惊喜。书中对于一些细枝末节的描绘,更是令人惊叹。无论是某扇窗户上斑驳的油漆,还是某个转角处盛开的野花,都被作者赋予了生命,诉说着属于它们的故事。我从中看到了历史的沧桑,也感受到了生活的温柔。书中没有刻意煽情的段落,但那些朴实而真挚的文字,却能轻易地触动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回忆”的探讨。布拉格,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回忆的城市,它承载了无数人的青春、梦想与失落。作者似乎能够捕捉到这些无形的回忆,并在书中加以重现,让我们得以重温那些曾经的时光。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中的“画像师”,我们用自己的经历,用自己的情感,来描绘属于自己的独特画卷。

评分

坦白说,《布拉格画像》这本书,一开始让我有些摸不着头脑。它没有明确的故事情节,没有鲜明的人物关系,更像是作者随意的随笔。然而,当我深入其中,我才发现,这恰恰是它的独特之处。作者以一种非常自由而又充满灵性的方式,将布拉格这座城市展现在我们面前。他/她似乎并不在乎叙事的逻辑性,而是更注重情感的流动,意境的营造。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跟随作者的思绪,在布拉格的街头巷尾自由漫步。那些关于历史的片段,关于文化的碎片,关于生活的点滴,都如同拼图一般,在我脑海中逐渐拼凑出一幅完整的画面。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关于“时间”的解读。布拉格,这座历经沧桑的城市,本身就是时间的见证者。作者似乎能够捕捉到时间在城市留下的痕迹,并在书中加以呈现,让我们得以窥见这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最深刻的理解,往往来自于最不经意的观察。它鼓励我去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美丽,去感受那些细微的情感,去拥抱那些不确定的人生。

评分

《布拉格画像》这本书,如同一场精心策划的梦境,将我深深地吸引。我时常在阅读时,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书中,置身于布拉格的某个角落。作者的文字具有一种独特的魔力,它能够将抽象的感受具象化,将无形的情感显现化。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光”与“影”的运用。无论是透过彩色玻璃窗折射进教堂的七彩光芒,还是夜晚街灯在湿漉漉的石板路上投下的迷离光斑,都充满了艺术的美感。书中没有刻意的情节安排,但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的侧影,都仿佛蕴含着一个未完待续的故事。我从中看到了历史的沉淀,也感受到了生活的温度。作者似乎能够捕捉到这座城市在不同时代留下的气息,并在书中加以重现,让我们得以穿越时空,去感受布拉格的独特魅力。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中的“画师”,我们用自己的经历,用自己的情感,来描绘属于自己的独特人生。

评分

我需要承认,《布拉格画像》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挑战了我对于“阅读”的固有认知。它不像一本传统意义上的故事书,拥有清晰的起承转合和明确的故事情节。相反,它更像是一场邀请,邀请读者一同潜入布拉格的深层脉络,去感受,去倾听,去解读。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她似乎并不急于将信息一股脑地倾倒出来,而是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游,引领着读者在城市的肌理中穿梭。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放慢了节奏,仔细品味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中所蕴含的深意。书中对于布拉格的描述,既有宏观的城市景象,也有微观的生活细节,两者结合得恰到好处,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书中对于“孤独”与“连接”的探讨。布拉格,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本身就散发着一种独特的孤独感,但同时,它又连接着无数的故事,无数的灵魂。我从书中看到了那些在城市中默默生活的人们,他们或许并不起眼,但他们的存在,却为这座城市增添了独特的温度。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思考我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以及我与他人的连接。它鼓励我去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美好,去感受那些细微的情感,去拥抱那些不确定的未来。

评分

初读《布拉格画像》这本书,我便被其独特的叙事方式所吸引。它没有冗长的铺垫,没有戏剧性的转折,而是以一种如同低语般温柔的语调,缓缓展开。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我一步步走进布拉格的心脏。我能感受到他/她对这座城市的深厚感情,那份热爱,渗透在每一个字里行间。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偶然”与“必然”的描绘。在布拉格这座古老的城市里,似乎一切的相遇,一切的发生,都带着一种命中注定的色彩。我从中看到了历史的痕迹,也感受到了生活的脉动。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他/她能够捕捉到那些常人忽略的细节,并将它们串联起来,形成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面。我从中读到了关于勇气、关于坚持、关于寻找的故事。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偶然”,或许正是通往“必然”的桥梁。它鼓励我去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平凡中的不平凡。

评分

读完《布拉格画像》这本书,我的心中激荡着一种复杂的情绪,既有被深深触动的感动,也有对现实世界的些许反思。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布拉格深沉的爱意,几乎能穿透纸张,直接抵达读者的内心。我一直对欧洲古老的城市充满向往,而这本书无疑是将我带入了一个我从未亲身经历过的、却又无比真实的布拉格。书中所描绘的那些细节,那些在别人看来可能微不足道的人物,都在作者的笔下焕发出了独特的光彩。我尤其被书中那些关于“失落”与“寻找”的主题所吸引。这座城市,本身就承载了太多的历史变迁,太多的辉煌与沉寂。作者似乎总能捕捉到城市在不同时代留下的痕迹,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那些被时间冲刷的面孔,都在他的/她的笔下重新鲜活起来。我曾几次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回想起书中描写的某个老旧的阳台,或是某个被藤蔓爬满的墙壁,脑海中不禁浮现出无数个关于过去的故事。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每个人,在这宏大的历史进程中,又是多么渺小而又重要。我们都在寻找着自己的位置,寻找着属于自己的“画像”,而布拉格,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画板,承载着无数人的悲欢离合,也孕育着无数的希望与梦想。我从这本书中获得的不仅仅是关于一座城市的知识,更是一种关于人生、关于存在的哲学思考。它让我明白,即使是那些看似平凡的瞬间,也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值得我们去珍视和品味。

评分

《布拉格画像》这本书,像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尝时或许有些微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醇厚的香气和复杂的风味便会在齿颊间缓缓散开,令人回味无穷。我是一个对历史和人文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因此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而言,无疑是一场精神的盛宴。作者以其独到的视角,将布拉格这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我曾无数次地在阅读时停下脚步,闭上眼睛,试图在脑海中勾勒出书中描绘的场景。那些哥特式的尖顶,那些巴洛克式的雕塑,那些隐藏在蜿蜒小巷深处的隐藏庭院,都仿佛在我眼前真实地展现。书中对于人物的刻画也极为细腻,每一个角色,无论大小,都被赋予了饱满的生命力,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奋斗与挣扎,都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关于“时间”的探讨。布拉格,这座被誉为“千塔之城”的城市,本身就是时间的凝固。作者似乎能够穿越时空的界限,将不同时代的印记捕捉下来,并在书中一一呈现。我从书中读到的,不仅仅是关于一座城市的风貌,更是关于人类文明的演进,关于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浮沉。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所生活的每一个瞬间,都在为这座城市,乃至这个世界,增添着新的色彩。

评分

我必须得说,《布拉格画像》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我以前总觉得,要写一座城市,无非就是介绍它的历史、它的建筑、它的文化,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想法。作者的切入点非常特别,他/她不是在“介绍”布拉格,而是在“讲述”布拉格的故事。那些故事,有的来自于历史的尘埃,有的来自于街头巷尾的低语,有的甚至来自于作者自己对这座城市的深切感悟。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关于“寻常”与“非凡”的对比。在作者的笔下,那些看似平凡的场景,比如一家小小的书店,一个忙碌的咖啡馆,甚至是一段街角的故事,都散发着非凡的光芒。我从书中读到了布拉格的过去,也看到了布拉格的现在,更重要的是,我感受到了布拉格的未来。作者的文字充满了一种韧性,一种生命力,它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去思考,去感悟。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一个我从未真正了解过的布拉格。它让我明白,每一个城市,都有它独特的灵魂,而这个灵魂,往往就隐藏在那些最不经意的地方。

评分

《布拉格画像》这本书,在我近期的阅读体验中,无疑是最具“画面感”的一本。我时常在翻阅书页时,仿佛能听到风吹过伏尔塔瓦河的低语,感受到古老石板路在脚下的触感。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张力,他/她仿佛拥有某种魔力,能够将一座城市的灵魂具象化,呈现在读者眼前。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光影的处理,无论是清晨穿透哥特式窗棂的金色光束,还是傍晚时分弥漫在查理大桥上的朦胧光晕,都充满了诗意和想象空间。书中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但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的侧写,都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力量。我感觉作者就像一位隐匿的观察者,静静地注视着布拉格的日常,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美丽与忧伤。我从中看到了历史的厚重,也看到了生活的温度。那些曾经在此驻足的艺术家、作家、音乐家,他们的气息似乎依然弥漫在这座城市之中,而作者,则成功地将这些无形的气息,通过文字,传递给了我们。这本书让我对“画像”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对外在形象的描绘,更是对内在精神的捕捉。布拉格,在作者的笔下,不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而是一个有生命、有故事、有灵魂的存在。

评分

《布拉格画像》这本书,说实话,我拿到手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封面设计很素雅,书名也显得有些内敛,没有那种一眼就能抓住人眼球的刺激感。然而,随着我翻开第一页,一种奇妙的氛围便悄然弥漫开来,将我包裹其中。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见一斑,他/她用一种近乎于描绘的笔触,将布拉格这座城市一点点展现在我的脑海里。我仿佛能闻到老城广场上烘烤着的热腾腾的特尔德尼克(Trdelník)的甜腻香气,感受到查理大桥上被历史打磨得光滑的石板路传递过来的微凉,听到远处教堂悠扬的钟声在狭窄的巷道间回荡。书中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惊心动魄的冲突,更多的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一种对城市肌理、生活细节的细致捕捉。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光影的描绘,无论是清晨薄雾笼罩下的金色黎明,还是黄昏时分斜阳将红瓦屋顶染成一片温暖的橙红,抑或是夜晚灯光点亮后,在伏尔塔瓦河面上投下的迷离光斑,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诉说着这座古老城市的故事。每一个转角,每一次驻足,都似乎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过往。我曾数次在书中提到的一些小咖啡馆前徘徊,想象着坐在那里,静静地看着窗外人来人往,一杯咖啡,一本好书,就这样度过一个下午,该是多么惬意的事情。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让你慢下来,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那些被匆忙的生活所忽略的美好。它不像一本旅游指南,告诉你哪里是必去的景点,而是像一位博学而风趣的朋友,带着你漫步街头巷尾,分享他/她对这座城市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情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