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对生活满意程度有多高?
代表台湾时代精神的语词是什么?
在台湾,有些角落有些人,正以小草般的精神,进行一项心灵希望工程….
台湾人心普遍存在不安的一种状态,原因很多,这些原因环环相扣、互为因果,很难指出一个明确、绝对的原因。在这么多的原因当中,「灵鹫山佛教教团」希望探讨有关台湾文化冲突、泛政治文化等问题,因此委託世新大学及中央研究院民意调查研究中心,以「台湾心灵现况」问卷调查做了一份报告——「台湾心灵白皮书」,持续3年观察台湾人心,并邀集各界专家学者,提供一个更具体的检讨,以及找出如何改善现况的作法,盼望能够引起社会大众广泛的注意,让人与人之间诚挚的关怀,成为我们社会人心的希望工程。
本书特色
涵盖层面广,邀集宗教界、文化界、政治界、艺术界、医学界、学术界人士的力量
从民意出发,累积三年「台湾心灵现况」问卷调查为基础
深具时代感,「社会菁英」在地观察与唿吁,引发心灵希望工程,抚慰不安的人心
作者简介
灵鹫山佛教教团总策划
本书是一本文集,作者群包括:石世明、史玉琪、汪文圣、余安邦、李维伦、余德慧、林安梧、林孝信、林谷芳、邱近思、林端、林嘉发、林绮云、夏淑怡、梁永煌、陈俊钦、陈浩、许添盛、陈培瑜、张德聪、张译心、曾昭旭、钮则诚、游干桂、黄肇松、杨国枢、杨照、刘阿荣、简锦标、罗智成、萧新煌、顾瑜君、释心道……等社会、心理辅导、艺术、医学、文学领域的专家学者。
〈推荐序一〉 倾听世界的声音 释心道
〈推荐序二〉人文参与受苦处境──一种人文临床的实践经验 余德慧
〈推荐序三〉和而不同的铎声大乐 林安梧
〈缘起〉人心该归向何处? 释心道
〈前言〉邻人良心陪伴以行 余德慧、林安梧
第一部
引言:台湾人的心灵纪事
1. 一个心理学家的心灵状态
2. 在光明与黑暗间照见心灵
3 .一位精神科医师的心灵处方
4. 台湾心灵需要歇息与慢活
5. 华人世界的文化底蕴
6. 在美台湾人不住美国
7. 回归人文涵养之自我认同
第二部
引言:以澄心、诚心换薰心、蔽心
1. 建构华人关怀伦理学
2. 寻找情意流动的源生处
3. 筑一个以社区为基地的新家
4. 陪病伴行
5. 心灵之开放与封闭
第三部
引言:发掘生命中的光
1. 尊敬忧伤
2. 放心忧郁
3. 生命癒花园
4. 忘忧之道
5. 关怀众生
第四部
引言:透析「守护心灵」大调查──
1. 找寻个人心灵处方
2. 我们带什么种子回家?
3. 乱中有序重建台湾精神!
4. 台湾拥有稳定的心灵调节力
5. 为台湾形塑一幅优质生活图像
〈跋〉汇聚小草心灵,互相取暖、呵护
推荐序文
人文参与受苦处境——一种人文临床的实践经验
余德慧(慈济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对于这本书的出版,我个人的心情是百感交集。在这消费刍狗世代,金钱、传媒甚嚣尘上,人间滚滚红尘,地球警讯着某种令人不寒而慄的不祥之兆,在这时节,本书的出版又意味着什么?某种类似于高尔「不愿面对真相」的台湾人文版?还是这个世纪的警世箴言?我不知道心道法师心里怎么面对台湾这种内外交迫的处境,政客、媒体与暴力几乎已经成为我们的日常生活,而自己做为学术界的人,几乎已经不敢自诩为知识分子,这与前辈们的骨气已显得非常不一样;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比宗教人士还无奈,所谓「知识经济」已经完全倾斜到巨大商业体的羽翼之下,人文价值、知识分子的良心、对价值的估算、对内心的体会或悟性,几乎快成为绝响。在如此严峻的情势下,灵鹫山基金会依旧锲而不舍地做点警钟的功夫,可说难得,但显然不能仅止于此。
本书在其酝酿成形的过程,我多少也参与其事,这有限的参与倒也让我兴起一些念头:如果知识分子在此消费世代,必须以另一种面貌与其他领域(如宗教)携手合作,那么就必须一起「撩」下去,直接将人文知识领域与社会受苦连结起来,而不是让人文知识兀自躲在象牙塔里。本书邀请了文学家、哲学家、医学家等各路知识分子对当前困境进行衡鑑、重新评估、提出路、下药方,也因此让我想起「人文临床」领域的可能性。在此,临床的意义是指「到受苦难之处」,人文临床指的是将诸种人文社会科学广泛地成为受苦之处的中介,亦即,无论是艺术、哲学、文学、历史学、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宗教学等看似与正规临床无关的领域,都有其对受苦生命产生一些悟性的启发。
在台湾,无论是助人专业或医疗专业,都逐渐走向目标取向、求实证速解的「专业」发展。今日社会所谓的「专业」,已经变成一种「窄化的行业」,相较于传统交互关联的网络,彷彿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锯箭疗法」,缺乏人性深度,人文社会科学也面临孤立的危险,两者的结合将可能成为本世纪知识发展的一条出路。
我希望台湾能够全面发展临床人文教学整合课程,引导学生从事知识到生命的整体学习,教学将强调实作的体验。应用人文素养(来自宗教学、人类学、人文心理学等社会科学,甚至文学、艺术与哲学)于受苦者的现场,缓解各种受苦的折磨,增进疗遇的可能性。此处有两个关键词:(一)受苦(suffering)的范围:从人文学领域来界定「受苦」,不仅在于生理疼痛,各种精神、心灵的困厄亦属之,乃至于社会性的受苦(social suffering),如被歧视、文化弱势、遭遇坎坷、横遭劫难皆是;(二)疗遇(encountering healing):我们认为,人们相遇就有可能触发关怀,疗伤止痛的过程就会发生,故曰:「遇而疗之」。宗教施为的信念亦需借助临床医疗与人类学的跨文化谘询,即相关的课程训练,学生亦需在病床边、灾难现场、贫困地区等处习得智慧性的知识,或透过深入现场,使其知识获得多元层面的理论思考,并反省个人和社会上的多种实践经验。
灵鹫山基金会勇于踏出这么一步,我希望台湾的人文社会科学界也能反省到我们如何以实践的方式继续参与社会,而非冷眼旁观。
翻开《感受台湾心希望:2004 ~ 2006心灵白皮书纪录》,我仿佛被一股暖流包裹,瞬间回到了那段充满挑战却也孕育着希望的时光。2004到2006年,台湾的社会脉动是如此的鲜明,既有政治舞台上的风起云涌,也有市井小民生活中的细微涟漪。我记得当时,无论是在餐桌上、校园里,还是朋友聚会时,关于“台湾的未来”总是大家最热衷的讨论话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有的充满忧虑,有的则坚信着某种信念。这本书的“心灵白皮书”之名,让我觉得它很有可能触及到当时许多台湾人心底最真实的声音。是关于我们对于经济发展的期盼?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呼唤?还是对于下一代能够拥有更美好未来的殷切期望?我特别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在那些看似纷扰的表象之下,隐藏着怎样的共同情感和价值追求。它会不会记录下我们对“希望”这个词的定义,以及我们为了实现它所付出的努力和经历的挣扎?我想,这本书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我们集体意识的一次梳理,它能够帮助我们厘清那些曾经模糊不清的感受,并从中汲取继续前行的力量。
评分《感受台湾心希望:2004 ~ 2006心灵白皮书纪录》这个书名,立即勾起了我当年在那段日子里的许多回忆。2004到2006年,台湾社会充满了各种声音,既有对未来的憧憬,也有对现实的迷茫。那时候,我们常常在新闻里看到各种争论,听到来自不同方面的声音,有时候感觉有点疲惫,但更多时候,内心深处还是渴望着一股能够凝聚大家、带来方向的力量。这本书的“心灵白皮书”标签,让我觉得它不是一本单纯的新闻回顾,而是更深入地去触碰人心。我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到台湾人民在那个特定时期内的“心声”的?是关于经济发展带来的希望,还是社会转型期的阵痛?是关于年轻人对未来的期待,还是长辈们对传统价值的坚守?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呈现出一种全景式的视角,让我们看到,在那些宏大的事件背后,每一个台湾个体是如何感受、如何思考,又是如何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寻找自己的定位和价值。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温暖的慰藉,一些深刻的启示,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即使面对挑战,我们内心深处的希望从未熄灭。
评分一看到《感受台湾心希望:2004 ~ 2006心灵白皮书纪录》这个书名,我立刻就被它所传达的气息吸引了。2004到2006年,那段日子对我来说,充满了各种复杂的情绪。我们经历着社会的快速变迁,一边是经济发展的讨论,一边是文化认同的思考,还有各种政治议题的辩论,常常让人觉得眼花缭乱。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即使在纷扰之中,大家对于“希望”的追求从未停止。这本书的“心灵白皮书”定位,让我觉得它很有可能是一本能够深入触及台湾人民集体情感的作品。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捕捉到大家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和感受的?它会不会记录下人们对于国家未来的期盼?对于社会和谐的渴望?或者是对于个体幸福的追求?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温暖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展现出台湾人民在2004-2006年间的精神面貌,让我们能够从中看到,即使面对各种挑战,那股内在的韧性和对更美好未来的向往是如何支撑着我们的。
评分《感受台湾心希望:2004 ~ 2006心灵白皮书纪录》这个书名,让我瞬间回到了那个充满活力的年代。2004到2006年,台湾的社会就像一个大染缸,各种色彩斑斓的事件交织在一起,既有令人振奋的时刻,也有让人忧虑的时期。我当时还是个年轻人,每天都在关注着新闻,听着大人们讨论,心里也充满了对未来的想象。这本书的“心灵白皮书”称谓,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回顾,更是一种对我们内心世界的探索。我很好奇,在这本书中,作者是如何描绘出台湾人民在那段时间里,对于“希望”的理解和追求的?它会不会触及到我们在经济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在社会变迁中的迷茫与坚定?又或者,是对我们文化根源的重新审视?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深刻而不失温度的方式,呈现出当时台湾人民普遍的情感状态,让我们能够从中找到共鸣,并且更好地理解那段特殊的岁月是如何塑造了今天的台湾。
评分这本书名《感受台湾心希望:2004 ~ 2006心灵白皮书纪录》让我瞬间回到那个特殊的年代。2004到2006年,台湾经历了很多,政治上的角力、经济上的起伏、社会价值观的碰撞,还有许多我们 everyday life 中细微的喜怒哀乐。我当时还在念书,每天接收到的新闻片段,或是和同学朋友讨论时政,都充满了各种情绪。这本书的标题“心灵白皮书”四个字,就好像一个浓缩剂,把我那些零散、有时甚至有些混乱的感受,一下子串联了起来。我很好奇,这两年多的时间里,究竟有哪些集体性的“心声”被记录了下来?是关于我们对未来的憧憬,还是对当下困境的挣扎?是关于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联结,还是关于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迷失与找寻?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当时我们共同的情感光谱,让我在回顾时,能够更清晰地理解那段时光,以及它如何塑造了今天的台湾。也许,里面会有一些我当时深有体会,但现在已渐渐淡忘的触动,又或许,会有些我当时未能察觉,但现在看来却意义非凡的洞见。总而言之,光是书名就勾起了我满满的好奇心,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捕捉并呈现2004-2006年间,台湾这片土地上,人们内心的呼吸与脉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