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识阿莫多瓦站在前卫浪头的狂野和放浪,也在欢笑声中看见他的温柔与善感
一九八三年的某一天,以前卫风格着称的《月亮》杂志总编辑向阿莫多瓦邀稿写专栏,这位作风前卫的新锐导演一口应允,而且勤奋笔耕、按时交稿。不过,他并没有像别人那样中规中矩地写专栏,反而塑造了当代最狂野的小说主角:A片巨星佩蒂.狄芙莎!
佩蒂在专栏中叙述了各种放荡不羁的性爱与毒品经历,内容辛辣、露骨,那是八○年代马德里文化运动的真切写照,也是阿莫多瓦另一种形式的真实告白!换言之,小说中的「佩蒂.狄芙莎」,正是阿莫多瓦本人的化身。
除了〈佩蒂.狄芙莎〉这篇短篇小说之外,本书还收录了「国际级大导演的忠告」与「万花筒」两个单元。前者对于如何靠拍电影成名、成名后如何自处等问题提供各种偏方,同时附送阿莫多瓦式的自嘲与幽默;后者则涵盖了温馨的怀旧忆往散文、电影札记、文化探讨、极短篇小说的创作……等内容。
喜爱阿莫多瓦、想深入了解阿莫多瓦的读者,绝对不能错过这唯一的、第一手自我剖白!
作者简介
贝德罗.阿莫多瓦(Pedro Almodovar)
一九五一年生,享有西班牙「电影国宝」的美誉。他以自己独有的电影风格和电影美学,成为好莱坞以外最具国际号召力的电影大师之一。作品有着很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色彩艳俗绚烂,情节离奇热闹。电影海报更是浓烈瑰丽,洋溢着特有的西班牙风情。
阿莫多瓦自称是希区考克、比利.怀德和路易斯.布纽尔「三位一体的艺术象征」。身为一个同性恋者,他以狂诞的黑色幽默和具颠覆性的性爱道德观,毫不逊色地接下其前辈布纽尔、帕索里尼的传承,又以其作品的通俗性,扩大这类电影的影响力。知名的电影作品有:《高跟鞋》《斗牛士》《悄悄告诉她》《我的母亲》《玩美女人》……等多部,创作质量兼备。
译者简介
范湲
西班牙纳瓦拉大学语言学硕士,曾任西班牙文口译,教过英文、西班牙文,近年多从事新闻相关工作,目前定居奥地利萨尔斯堡近郊。
已出版译作:《露露》《意乱情迷的出轨》《暗夜微光》《情色圣诞》《Good Luck──当幸运来敲门》《这一生都是你的机会》《这就是孤独》《浪漫骑士唐吉诃德》《风之影》《死了一个甜点师父之后》等(皆由圆神出版)。
【自序】我与佩蒂.狄芙莎
【译序】狂野的纯真年代
【推荐序】文∕但唐谟
佩蒂?狄芙莎
1. 我,佩蒂?狄芙莎
2. 宛如A片的现实人生
3.迪斯可舞厅厕所内,夫妻吵架了
4.一公斤海鲜
5. 表达方式是一种习惯─安娜康妲的失忆症男友
6. 这次我不打炮了
7. 无聊死了
8. 神似史宾塞屈塞的女子
9. 我又回来了
10. 我的豪门经验
11. 佩蒂传奇
12. 我,佩蒂,希望透过作者更认识自己
13. 横冲直撞的公车
14. 双?性爱
15. 平底靴
16. 我和我的分身在一个多事之夜
万花筒
没有爱情,人生就不叫人生
郝思嘉,典型的拉曼却女子
来到马德里
九○年代的时尚潮流
自我问答录1984
好的开始
达达主义的诞生(1978)
阴囊恋春风
宣传
地图
地图
床边故事
回响与角落
回响与角落
我的痛苦,难以言喻
那年圣诞节在太阳广场旁的亚雷纳街角
国际级大导演的忠告
1. 才华
2. 城市
3. 太不公平了!
4. 高处不胜寒
我与佩蒂.狄芙莎
当我想起这本书将来的种种状况时,我自然会想到畅销书排行榜,既然想到了畅销书排行榜,我就忍不住自问:这本书究竟是文学类,还是非文学类?我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分类,因为《宛如A片的现实人生》包含了两种类别。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已经进驻了新的年代,而「佩蒂」则成了上一个年代,也就是八○年代的典型代表,至少对我而言是如此。
在我看来,八○年代初期是个勇勐无畏的年代,似乎大家有的是时间。这不但是因为我们当时比较年轻也比较苗条,而且也因为我们当时的无知,无论做什么事都是那么愉快。我们对所有东西的价格毫无概念,也没有人去想所谓的市场。我们不去回忆过往,只做我们喜欢的事情,并且乐在其中。没有人在乎所谓的认同意识,管它是政治认同、社会认同还是世代认同,而且,我们越是抄袭外来文化,越觉得自己的生命更踏实。我们满怀着各种期望,偏偏又没有未来,因此就产生了反效果。毒品展现的尽是美好的一面,性爱也是干干净净的……
我无意将这些事情普及化,我说的是我自己,以及我认识的另外一百个人(其实更多)。因为他们,也因为当时那种环境,佩蒂.狄芙莎于焉诞生,逐渐成长。八○年代初期的我们,始终在安迪.渥荷的艺术影响之下过日子。我读了爱迪塞吉威克(1)的传记之后才发现,十年之后的马德里某些艺术活动,简直与十年前的纽约一模一样;堕落、腐败,没完没了……但大家都看得懂。
这十年的进步使得美国人在艺术和社会舞台上取得了主导的角色,至于我们呢,依旧在晦暗却愉快的阴沟里徘徊着,不过,除了财富差距和大选造势活动之外,两地在其他方面倒是有许多共通处。只有极少数的行动派人士发现了这一点。在这极少数的有识之士当中,费南铎.卫杭德(2)是最具代表性,也是最成功的一位。由于卫杭德的画廊展出了安迪.渥荷的最新画作「尖刀、十字架和手枪」,如此遥远又如此雷同的纽约和马德里因而有了交集。我们每天在各种不同的庆祝酒会或派对当中被人引荐给普普大师渥荷,但是他始终不认识我们(我之所以说「我们」,那是因为我们当时总是一群人一起行动)。安迪.渥荷在马德里只是坐享名利,他始终停留在原地,万一他一时兴起帮你拍了一张呆板的大头照,拍出来的照片总让人觉得镜头跑掉了。他比较有兴趣的是伯爵夫人之类的贵妇,看看这些上流富婆会不会找他画肖像,不过,我想他终究是白忙一场。
人们总是喜欢介绍我是「西班牙的安迪.渥荷」,这样的情况一再发生,到了第五次的时候,对方问我,为什么我是西班牙的安迪.渥荷。我告诉他,因为大家想不出别的方式来介绍我这个人。接着他对我说,光看我和渥荷的外表,两人一点都不像;渥荷顶着一头有名的招牌白金假发,我则有一头煤炭似的自然卷黑发。八成是因为我的电影里也有变性人和吸毒者的关系吧!我羞愧地答覆他。同时,我也非常清楚,这段对话以及我在对话中的角色,都是荒谬至极。
我为什么要在序言中提这些?啊!是的,我想说的是:佩蒂.狄芙莎就是渥荷和莫里塞(3)电影中常见的那种误入歧途的坏女孩。而且,她如果英文够好的话,一定会亲自跟普普大师好好聊一聊的。
话题回到佩蒂生活的马德里,当时的我们没有名气也没有钱,倒是天天有许多事情在发生。透过佩蒂这个人物,我把那些事情全部打乱,然后渐渐将其化为文字,而且,我老早就想写了。我将佩蒂作为故事的中心人物,而她则在《月亮》杂志找到最重要的舞台。后来,佩蒂开始厌倦轻佻浮华,也开始讨厌自己,恰恰反映了我自己当时的感受。那是大家正在开始大谈「马德里大众文化运动」的时候。杂志上刊登的尽是酒会、派对的相关新闻,报章专栏里叙述的竟是时尚界的变装派对以及各种流言八卦。这些讯息,来去匆匆了无痕。
多年之后,出版界闻人赫瑞德(J. Herralde)先生向我提议,将佩蒂在《月亮》杂志写的那些未经修饰(有时甚至毫无关联)的文章结集出版,借此忠实呈现八○年代的氛围。这些文章能够集结成书,我确实备感荣幸,忆及当时写那些文章的过程,每次写完了一篇,从来不确定自己能否写出下一篇。
在我创作的诸多女性角色当中,佩蒂是我最钟爱的其中一个。这个女孩拥有丰沛的生命力,永远不睡觉,个性纯真、温柔、古怪、善妒且自恋,她与人为善,喜欢玩乐,看待事情总是往好处想。佩蒂逃避孤独、逃避自我,但她的做法充满了幽默感和亲切感。
佩蒂不仅是渥荷和莫里塞电影中误入歧途的女孩,她也是安妮塔?卢丝笔下的《金发妖女萝勒莱》,以及「第凡内早餐」中的荷莉.葛莱特丽,而且,我也希望她就像写下「大都会生活」的那个没有道德观念且才智过人的幽默作家佛兰.拉波维兹(Fran Lebowitz),甚至包括女诗人桃乐西.派克(Dorothy Parker)的伶牙俐齿。
我无意将佩蒂跟那些出色的名媛相比,但我可以确定的是,她确实受了以上这些女性的影响。
至于佩蒂之外的其他文章,也都是我在同一时期写的作品,内容谈的不外是我的生活以及我的工作。「国际级大导演的忠告」那四篇文章,我将自己的从影过程好好地嘲讽了一番。〈自问自答录〉这篇文章,一九八四年就完成了,却到现在才发表,但我恐怕已不复当年的能言善道了。
〈达达主义的诞生〉是一篇年代久远的作品,但我对这篇文章依旧相当自豪。〈阴囊恋春风〉和〈好的开始〉当初皆因受託而写,结果还不错呢!至于「万花筒」的其他文章,都是为了广大影迷而写的。
最后,我只希望大家带着轻松随意的心情阅读这本书,就像我当初写这本书的时候一样。
贝德罗?阿莫多瓦
后记
现今的版本还加进了佩蒂九○年代的文章,那是在一九九三年春天发表的。至于谈论电影的其他文章也增加了我近期的电影,包括《爱慾情狂》、《窗边的玫瑰》以及《颤抖的慾望》。我忍不住又加了这些文章,没办法,佩蒂这本书是活的,而且一直在成长呢!
译註
1. Edie Segwick,1943-1971,安迪.渥荷早年力捧的性感女神,曾参与数部渥荷编导的地下电影演出。塞吉威克出身上流名门,但言行极为叛逆,除了渥荷之外,也曾是鲍伯.狄伦(Bob Dylan)的创作谬思。毒瘾是塞吉威克闯荡演艺圈的一大阻力,后来更成了扼杀其年轻生命的兇手;一九七一年,塞吉威克因吸毒过量而暴毙家中,死时年仅二十八岁。
2. Fernando Vijande,马德里画廊界闻人,一九八一年在自家车库开始画廊事业,展出作品以前卫画作为主。卫杭德与普普大师安迪.渥荷交情深厚。
3. Paul Morrisey,1938-,渥荷成立的独立电影公司「工厂」大将,渥荷初期仍亲执导演筒,但「工厂」后来出品的电影多由莫里塞导演。
译序
狂野的纯真年代
假如阿莫多瓦没有成为国际知名的大导演,或许,世上会多一位纵横文坛的大作家。
总之,这个鬼才势必要替自己的不凡才气找个出口。
假如你想深入了解阿莫多瓦,这本书是最佳入门。「这是我的第一本完整的文字创作,对于所有亟欲剖析我的内心世界的人而言,这本书就是我最诚恳、最透明的自我呈现了。」
换言之,小说中的「佩蒂.狄芙莎」,正是阿莫多瓦本人的真实写照。
《宛如A片的现实人生》这部小说,让大家见识到了大导演当年站在前卫浪头的狂野和放浪。曾经有那么一段时期,经常可见尚未发福的阿莫多瓦身穿性感的迷你皮裙和吊袜带,站在马德里前卫艺术表演厅「摇滚浪潮」(Rock-ola)的舞台上演出无厘头式的劲歌热舞……那是八○年代初期的新奇景象,也是阿莫多瓦崭露头角、声望渐起的美好年代!
后来,一九八三年的某一天,以前卫风格着称的《月亮》杂志总编辑卡萨尼(B. Casani)向阿莫多瓦邀稿写专栏,这位作风前卫的新锐导演一口应允,而且勤奋笔耕、按时交稿,不过,他并没有像别人那样中规中矩地写专栏,却塑造了当代最狂野的文学角色:A片巨星佩蒂.狄芙莎!佩蒂在专栏中叙述了各种放荡不羁的性爱与毒品经历,那是八○年代马德里文化运动的真切写照,也是阿莫多瓦另一种形式的真实告白!
然而,阿莫多瓦那段年少轻狂的往日时光虽如烟尘,《宛如A片的现实人生》却留存至今。在狗仔尚未猖狂的九○年代初期,这本书的出版面世,让所有对阿莫多瓦抱持窥伺心态、甚至很想撩拨八卦的人(这些人,当然也包括好奇的影迷),先是瞠目结舌,后是噤声不语……无须等他人爆料,大导演已经先把自身最劲爆的经历赤裸裸地展现在众人面前。到了狗仔猖獗的时候,大导演已经「从良」了,或者应该这么说:已经建立国际声望的阿莫多瓦,已经没有时间和本钱再玩惊世骇俗的花样了。或许,这就是成名必须付出的代价吧!
如何靠拍电影成名?成名后如何自处?「国际级大导演的忠告」提供各种偏方,同时附送阿莫多瓦式的自嘲与幽默。至于「万花筒」的内容,从温馨的怀旧忆往散文,到电影札记、文化探讨、短篇小说创作……不一而足,正如篇名那般丰富多样。
《宛如A片的现实人生》至今仍是阿莫多瓦唯一的文学创作;孤独写作,毕竟不是他执着的志业。当年引领前卫思潮的《月亮》杂志早已停刊,还好,阿莫多瓦撰写的专栏集结成了这本小书。这本小书,让我们在欢笑声中看见了最温柔的阿莫多瓦。
小心!别笑岔了气啊!
范湲,奥地利萨尔斯堡
二○○七年十一月
一开始真的会被《宛如A片的现实人生》这个书名给吸引住,觉得哇,这么直接,这么敢写!想着是不是有什么劲爆的剧情在里面,毕竟“A片”这个词,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就是跟刺激、露骨挂钩的。但是,当我真正开始读这本书,才发现作者完全没有落入俗套,他用的这个比喻,简直是太妙了!他不是在写那种让人脸红心跳的低俗内容,而是在用一种非常尖锐、非常写实的方式,去描绘我们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那种“被抽空”的感觉。你知道吗?就是那种每天按部ⓛ 部就班地工作、生活,感觉自己的能量、热情都被一点点地磨掉了,变得麻木、疲惫,好像在演一场没有灵魂的戏。作者就是抓住了这种感觉,然后通过一些非常生活化的场景和人物,把这种“宛如A片”的现实生活给刻画出来了。那些人物,他们可能不是英雄,也不是反派,就是普普通通的人,在自己的世界里,为了生活而奔波,为了尊严而努力。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经常会不自觉地把自己代入进去,觉得好像作者就在写我,或者写我身边的人。这种感觉,既让人心酸,又让人觉得,啊,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真的太有冲击力了,一开始看到《宛如A片的现实人生》这几个字,我真的有被吓到,心想作者是想表达什么?是想写那种露骨的、让人脸红心跳的内容吗?毕竟“A片”这两个字,联想空间太大了。我带着这种忐忑又好奇的心情点开了试读,结果发现,哇,完全不是我想象的那样!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从一些生活中的小细节切入,比如早餐店老板娘的絮絮叨叨,楼下便利店店员的疲惫眼神,再到通勤路上每个人脸上不经意流露出的无奈和麻木。他没有刻意去渲染什么波澜壮阔的故事,而是把最普通、最日常的场景描绘得淋漓尽致,就像是把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的,那些不被注意却又真实存在的部分,一点点剥开呈现在眼前。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捕捉,那些被压抑的情绪,那些难以启齿的渴望,那些在现实面前不得不低头的妥协,都写得特别到位,让人读着读着就会觉得,啊,这不就是我吗?或者,这不就是我身边的某个人吗?这种强烈的共鸣感,让我在翻阅每一页的时候,都感到一种莫名的亲切,仿佛作者是在低语,诉说着我们共同的秘密。
评分我第一次看到《宛如A片的现实人生》这个书名的时候,真的以为作者是在标题党,想要用煽情或者低俗的噱头来吸引读者。毕竟在如今这个时代,想要在书市上脱颖而出,确实需要一些“不一样”的点。然而,当我翻开书页,却发现这完全是一场误会。作者并没有选择那种直白的、猎奇的叙事方式,而是将“A片”的比喻,巧妙地运用在了对现实生活的解构上。他笔下的现实,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爱恨情仇,也不是那种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经历的,那些日复一日的琐碎、疲惫、甚至有点乏味的日常。他通过描绘那些在生活洪流中挣扎的小人物,他们的迷茫、他们的妥协、他们的偶尔爆发,来展现出一种被“榨干”后,却依然努力活着的生命力。这种“A片”式的现实,可能不是我们想要的,但却是无比真实存在的。作者的文字非常有力量,虽然平淡,却字字珠玑,能够直击人心。我读的时候,不止一次地停下来,去回味那些句子,去思考作者想传达的深意。这本书不是让你看得爽快的,而是让你看得心疼,看得透彻,看得有共鸣。
评分看到《宛如A片的现实人生》这个书名,我承认,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那种比较成人、比较情色的内容,所以一开始我有点犹豫要不要看。不过,后来有朋友推荐,说这本书很有深度,我才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读了。结果,这书名简直就是一个巨大的反差!作者完全没有按照我们对“A片”的刻板印象来写,而是用这个词来比喻一种更深层次的“现实”。他描绘的,不是感官上的刺激,而是精神上的“被榨干”,那种日复一日的单调、乏味,以及在巨大压力下,人们不得不进行的某种程度上的“表演”。我特别欣赏作者的叙事手法,他没有制造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方式,去呈现生活最真实的面貌。那些被忽略的细节,那些不为人知的辛酸,那些在困境中依然闪烁着人性的光辉,都被作者捕捉到了。读这本书,就像是在照镜子,你会看到自己,看到身边的人,看到这个我们每天都在生活着的,那个既荒诞又真实的世界。作者没有给出任何答案,只是把问题抛给了我们,让我们自己去思考,去感受。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书名真的很大胆,我一开始还以为是什么为了博眼球的烂俗小说,但真正读进去之后,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作者的功力深厚,他并没有直接去写那些“A片”式的内容,而是另辟蹊径,用一种非常隐喻和象征的方式,来探讨“宛如A片”的现实生活。他通过描绘一些普通人,在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中,所遭遇到的各种困境和无奈,来展现出一种被生活“榨干”的状态。就像是,我们被生活推着走,每天都在重复着相似的轨迹,没有激情,没有波澜,只有一种日渐麻木的“空虚”。作者特别擅长刻画人物内心的挣扎,那些被社会规则、家庭责任、经济压力所束缚的个体,他们是如何在压抑中寻找一丝喘息的空间,又是如何在这种“宛如A片”的现实中,努力维持着自己仅存的尊严和一点点闪光点。我最感动的是,作者并没有完全否定这些“宛如A片”的生活,他反而从中挖掘出了一种另类的美,一种在困境中依然顽强生存的力量。这种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和细腻描摹,让这本书在给我带来震撼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很多关于人生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