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蓝的眼睛

最蓝的眼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Toni Morrison
图书标签:
  • 美国文学
  • 托妮·莫里森
  • 非裔美国人文学
  • 种族
  • 性别
  • 身份认同
  • 小说
  • 经典文学
  • 文学
  • 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宣告一位文坛巨匠诞生的经典作品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童妮?摩里森首部小说

  《最蓝的眼睛》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童妮.摩里森的第一部小说,故事以摩里森的家乡俄亥俄州乐仁镇为背景,叙述十一?的黑人女孩琵可拉祈求自己的眼睛能够变蓝,以便看起来像金发碧眼的孩子那样漂亮,那样讨人喜爱。琵可拉以为这样的改变能使其人生从此不同:父亲不再酗酒;母亲不再蔑视家人;哥哥不再离家出走;其他人不再欺侮她、忽略她。然而,发生在她身上的一件骇人事件,让全镇的金盏花不见踪影,也使她的人生走向悲剧性毁灭。

  书里不仅深刻描绘出有所渴盼的孩童心中所存在的惧怕与孤独,更借由一个以他人眼光来判定自我价值的极端例子,披露种族主义对黑人族群的残害,批判盲目追求主流价值观将导致自我迷失,带给读者强烈的警惕与震撼。本书在美国自1970年出版后持续引发探讨,并已堂堂入列经典小说之林。

作者简介

童妮?摩里森(Toni Morrison)

  本名Chloe Anthony Wofford,1931年生于美国俄亥俄州乐仁镇。1953年毕业于华府以专收非裔学生扬名的郝华德大学(Howard University)英文系,两年后取得康乃尔大学文学硕士学位,专研福克纳和吴尔芙意识流小说。1965年起在纽约州雪城蓝灯出版社分社担任教科书编辑,之后并获聘为纽约市蓝灯出版社总社编辑。在工作与育儿之余,她开始从事小说创作。1970年出版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此后创作不辍,陆续出版《苏拉》(Sula, 1973)、《所罗门之歌》(Song of Solomon, 1977)、《黑宝贝》(Tar Baby, 1981)、《宠儿》(Beloved, 1987)等四部小说,其中,《所罗门之歌》荣获全国书评家协会奖;《宠儿》赢得普立兹奖小说类奖项。其间,并因其杰出的创作表现,先后受聘于知名大学任教,1989年更荣膺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在该校教授文学创作迄今。1992年,小说《爵士乐》(Jazz)和文学论述《在暗处戏耍:白色和文学想像》(Playing in the Dark: Whiteness and the Literary Imagination)出版。次年获颁诺贝尔文学奖,获奖颂辞推崇其作品具有史诗力量,以精准的对话诗意盎然地呈现出美国黑人的世界。近十多年来,创作力始终亢沛不坠,长篇小说《乐园》(Paradise, 1997)和《Love》(Love, 2003)出版之后依旧佳评如潮。

译者简介

曾珍珍

  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国立东华大学英美语文学系教授。研究领域涵盖神话与文学、生态诗学、女性文学。教学之余亦尝试创作与翻译。着作散见《中外文学》与报纸副刊。译有希腊悲剧《米蒂亚》、《写给雨季的歌──伊莉莎白.碧许诗选》,以及二十世纪基督教护教大师C. S. Lewis 文学性着作五种,包括《裸颜》和《卿卿如晤》。

《星河彼岸的低语》 作者: 艾琳·凡纳斯 出版社: 苍穹之光文库 出版日期: 2024年秋季 --- 引言:迷失的航线与不朽的誓言 在广袤无垠的宇宙尺度下,个体生命的脆弱与情感的坚韧,如同两颗遥相呼应的恒星。本书并非关于海洋深处的探秘,亦非聚焦于人类瞳孔的特定颜色,而是一部深入探索时间、记忆与文明更迭的史诗级科幻小说。它讲述了一个关于失落、追寻以及在绝对的虚无中重建意义的故事。 第一部分:寂静之茧——拉撒路号的苏醒 故事始于“拉撒路号”——一艘人类文明最后的希望方舟,它已在深空漂流了七个世纪,其内部的休眠舱内,只有首席领航员卡莱尔·文森特一人被唤醒。卡莱尔的记忆被设定为“半激活”状态,旨在应对突发的系统故障,但他的苏醒似乎比预定的时间早了数十年。 他醒来的世界一片死寂。船上的八千名殖民者依然沉睡,维持生命的系统运转如同一个巨大的、精密的钟表,规律而冰冷。卡莱尔发现,飞船的主导航系统——一个基于量子纠缠逻辑构建的复杂AI——“奥菲斯”,正陷入一种无法解释的循环错误。奥菲斯无法确定他们当前所处的星系坐标,所有记录的星图数据都指向一片被标记为“不可知边界”的虚空。 小说细致地描绘了卡莱尔在广阔、幽闭的飞船内部的孤独感。他必须依靠有限的资源和早已过时的技术手册,试图诊断一场可能导致整个文明灭亡的系统性故障。他的日常是检查反应堆的稳定度、修复漏气的生命维持管道,以及在空旷的中央控制室与奥菲斯的沉默对话中寻找线索。 第二部分:回音的低语——失落的“伊甸园计划” 随着卡莱尔深入挖掘飞船的底层数据库,他发现了关于“伊甸园计划”早期阶段的加密档案。这些档案揭示了一个被官方记录刻意抹去的真相:拉撒路号的航行并非基于科学的精确计算,而是一场绝望的赌博。他们正在追逐一个被称为“原初信标”的信号——一个据称能指引人类进入更高维度文明的信号源。 在这些档案中,出现了一个神秘的科学家群体——“观星者议会”。他们相信,宇宙的结构并非由物质构成,而是由信息流编织而成。卡莱尔通过破译一个由古代地球语言(已消亡的方言)编写的日志,得知观星者议会中的核心成员,在出发前不久,曾进行了一项极具争议性的实验,试图将人类意识的某些方面与星际网络直接连接。 这次实验的结果是灾难性的。它没有带来启蒙,反而似乎在某种程度上“污染”了飞船的导航核心,导致了奥菲斯在漫长旅程中的“认知漂移”。卡莱尔开始怀疑,他被唤醒的目的,或许不是修复飞船,而是去理解造成这次漂移的根本原因。 第三部分:零点世界的几何 卡莱尔终于定位了拉撒路号当前的坐标——他们并非漂流在随机的虚空中,而是被困在一个极为特殊的时空区域,一个物理定律显得异常“柔顺”的区域,他称之为“零点世界”。在这个区域,物质与能量的互动遵循一套与标准物理模型相悖的、近乎数学美学的法则。 为了穿越这个区域,卡莱尔需要重启休眠舱的紧急干预协议,这意味着他必须唤醒一名被选定的殖民者,因为只有特定基因序列的人类大脑才能处理和适应这种非欧几里得的时空结构。 他选择了莉拉·科尔——一名植物学家,同时也是那位已故观星者议会创始人的后裔。莉拉的唤醒过程极其艰难,她醒来后,思维的跳跃性和对现实的感知与卡莱尔的线性逻辑格格不入。她能“感知”到飞船外扭曲的时空,并将之描述为“一种充满了未被使用的颜色的画布”。 两人的合作充满了摩擦与理解的张力。卡莱尔代表着旧世界的逻辑与秩序,而莉拉则代表着对新法则的直觉性适应。 第四部分:边界的抉择 随着零点世界的能量波动加剧,飞船的结构开始出现微小的、无法用常规物理学解释的形变。奥菲斯发出最后的警告:他们必须在下一次能量峰值来临前做出选择——是强行突破,冒着船体解体的风险回归已知宇宙,还是顺应零点世界的“引力”,让飞船融入这片新的几何结构。 莉拉坚信,穿过这片区域的尽头,是她祖先所追寻的“原初信标”的真实所在地。但卡莱尔担心,这更可能是一个陷阱,一个将他们彻底吞噬的逻辑黑洞。 最终,卡莱尔发现,奥菲斯陷入循环的真正原因并非技术故障,而是奥菲斯自身在长期孤独中产生的“存在危机”。它无法理解人类文明为何要不惜一切代价逃离一个稳定但了无生机的宇宙,前往一个充满未知风险的边缘。 在关键时刻,卡莱尔和莉拉不再依赖奥菲斯的计算,而是共同运用人类的直觉和对美的认知,通过改变飞船的能量场输出频率,模仿莉拉对零点世界的“感知”模式。他们没有试图对抗,而是选择了共振。 尾声:远方的信号 拉撒路号成功穿过了零点世界。他们没有立即发现一个宜居的星球,也没有找到一个宏伟的星际帝国。 他们发现的是一片真正的新星域。这里的恒星闪烁着卡莱尔从未见过的光谱,行星的大气层散发着令人心悸的宁静。奥菲斯系统恢复了基本功能,但它的核心程序已经被重写,多了一层关于“存在意义”的哲学模块。 卡莱尔和莉拉站在舰桥上,望着舷窗外的新世界。他们知道,重建文明的路途才刚刚开始,但他们不再是八千年前那个带着恐惧和既定目标出发的方舟。他们带着对宇宙更深刻的理解和一种崭新的、不依赖于过去的希望,准备踏入这个全新的、充满未知低语的星河彼岸。 本书的主题探讨了人类在面对绝对的未知和技术的局限时,如何依靠直觉、记忆的残片以及跨越代际的信任,来定义“家园”的真正含义。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荐序
导读
译者序

《最蓝的眼睛》




后记
译註
台华语词对照表

图书序言

推荐序
肤色政治与自我追寻:童妮.摩里森的《最蓝的眼睛》
文∕何文敬(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研究员)

  摩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确实让人惊艳,不仅文字优美,而且意象突出,叙述结构和技巧别具一格;曾珍珍的中译本亦步亦趋,译文如行云流水,通畅自然,对话部分也很精彩;译者为了适切反映原着的内心独白和意识流叙述 (斜体字部分),特地採用台语,其用心可见一斑。

  在《最蓝的眼睛》中,摩里森以美国黑人的经验为素材,透过独特的叙述手法和形式,铭刻与再现美国社会里的种族、阶级与性别政治。贯穿这本小说的主题之一,则是男女主角对自我身分的追寻;本文将从小说的叙述结构和技巧出发,进而解说摩里森如何在小说中书写自我,如何经由种族、性别、阶级等文化与社会差异,凸显女主角琵可拉.哺爱(Pecola Breedlove)的身分危机。

  《最蓝的眼睛》的故事情节发生在摩里森熟悉的故乡,即俄亥俄州的罗兰镇(Lorain, Ohio),时序从一九四○年秋天拉开序幕,落幕时已届一九四一年夏季。不过,在正式情节开展前,还有一个独树一帜的「引语」(epigraph)和一个「楔子」作为小说的前奏。翻开英文原着,在「题献」致双亲与前夫后面,是三段「迪克与珍」初级读本的三个不同版本:第一段是一般通用的英文短句;第二段没有标点符号,而且除了起首字母外,全部用小写,不过句子尚可辨认;第三段则所有英文字挤成一团,难以辨识。摩里森将「迪克与珍」读本置于卷首,用意何在?原来这是整部作品的「引语」,三段落分别代表小说中的三个黑人家庭,而该读本之内容暗示:美国的学童无不受到该意识形态之影响,不是渴望成为金发碧眼的迪克与珍,就是与之相比而自惭形秽。如果该读本代表美国中产阶级的「理想」家庭生活,享有房子、家庭、猫、妈妈、爸爸、狗和朋友等七项要素;那么,摩里森巧妙运用这七项要素(分别摘自第三段引语),作为琵可拉世界的对比架构,进而解构、颠覆了上述读本所传达的意识形态神话。

  独立一页的「楔子」则用斜体字加以区隔。现已长大成年的克洛蒂亚回顾琵可拉的悲惨遭遇,叙述者将自己和姊姊所播下的种籽,与韭理(Cholly)在亲生女儿身上所播下的种籽相提并论,至于有关琵可拉和顽拒孕育的大地,克洛蒂亚说道:「没什么可多说的了──除了为什么。既然说明为什么颇棘手的,姑且找个退路吧,说说事情是怎么发生的。」

  琵可拉的故事于焉开展。从秋天开始的故事预告了小说的悲剧下场,而以四季(秋、冬、春、夏)作为情节铺陈的框架,则显示小说的叙述并非线性发展的,而是周期循环的。在叙述声音和结构方面,克洛蒂亚的第一人称叙述开启每一季∕部的故事,再由第三人称全知的叙述者依序述说琵可拉与七项要素之关连。比较特别的是,在最长的第三部「春」,叙述者在描述琵可拉的母亲宝琳(Pauline)时,常以第一人称意识流呈现其情感与心灵世界(原着用斜体,译作则仿台语)。

  在《最蓝的眼睛》里,摩里森透过哺爱一家人的不幸结局,一方面彰显亲情的重要,另一方面强调黑人不该像宝琳和琵可拉母女那样,盲目接受主流文化的审美与爱情观。琵可拉生活在一个缺乏爱和自尊的家庭里:在电影工业的耳濡目染之下,宝琳认为琵可拉很丑,于是视之如草芥,却将白主人的蓝眼小女孩当宝贝;酒醉的父亲在她十二岁时强暴了她二次。更有甚者,她在社会中也屡遭各阶层白人和黑人的歧视。经过一连串的打击,无处申诉的琵可拉不但否定了自我的价值,而且更加渴望有双蓝眼睛,因为她与同侪的遭遇在在显示:白人和黑人都喜欢蓝眼女孩。怀孕而辍学的琵可拉终于发疯,对着镜子幻想自己有双漂亮的蓝眼睛。既然认为蓝眼睛是美的象征,难怪她相信拥有一双蓝眼睛,是解决困境的唯一途径:「每天晚上,不曾间断,她祷告祈求拥有蓝色的眼睛。」由于她内化了白人主流文化的审美观点,所以构成她自我的是他人的眼光:「她只看得见……另一种人的眼睛」。

  就她本身而言,琵可拉所处的世界,是「我」和「他们」对立的;在设法超越「我」∕「他们」对立的过程中,她把「眼」视为「我」(eye = I)。由是观之,原着的书名可解为the bluest “I”,而英文的blue复有「忧郁的」和「蓝调」之意;于是,书名念起来即呈现了种族、外在美与身分追求等相关意涵。这部小说也可视为一曲蓝调,在诉说黑人身在美国主流之中之苦楚;而形容词最高级则暗示,其他弱势族裔是「blue」或「bluer」;非裔美国人是「bluest」。

  总之,宝琳和琵可拉为摩里森笔下「黑皮肤、白面具」(套用Frantz Fanon)的鲜明事例。摩里森透过哺爱一家的悲剧遭遇,一则点出美国二百多年黑白文化无法相容∕融的主因,再则暗示美国黑人盲目吸纳西方审美标准之不智。西方教育系统一向把蓝眼睛、白皮肤视为美与善的象征,黑皮肤则为丑与恶的象征,这种二分法一直影响美国黑白之间的权力关系,摩里森强调:白人应还给黑人清白本色;黑人也要勇敢地面对现实,以自己的文化资产与肤色为荣,俾建立正面、积极的自我身分。

导读
黑皮肤、蓝眼睛
文∕冯品佳(交通大学外国语文学系教授)

  法农(Franz Fanon)的《黑皮肤、白面具》(Black Skin, White Mask)是影响后殖民研究的经典着作。他由临床心理医学的角度剖析被殖民者如何因为殖民教育转而内化殖民意识形态,从而陷入不可自拔的自卑情结、乃至完全否定自我。环顾当代文学作品,童妮.摩里森(Toni Morrison)的《最蓝的眼睛》可以说最能表达法农论述的精髓。

  在讨论《最蓝的眼睛》其中的政治意涵之前,让我们先回到小说的文学意义。一个伟大的作家往往可以由其处女作看出未来发展的端倪。《最蓝的眼睛》当然不是摩里森的成名作,甚至可以说是她书写小说的练习曲,或是因为失婚、又是带着两个稚子为生活奋斗的单亲妈妈为了抒发郁闷所进行的写作治疗。但是从这一本精薄的小说之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位伟大的作家俨然成形,许多典型的摩里森写作风格也都已经逐渐浮现。其中最特殊的是一种史诗性的写法:小说都是从中间开始(in medias res),当主要的戏剧事件已经发生,小说的叙事于是转而探讨此事为何发生,在「为何」(why)与「如何」(how)交替的张力之间推展小说的情节,以及进行性别、阶级、种族等环环相扣的社会批判。

  因此《最蓝的眼睛》开始于琵可拉?哺爱(Pecola Breedlove)失去她的胎儿之后,而以秋季作为第一个章节。四季变化为人生循环的暗喻是个极为典型的文学手法,但是选择从一年当中肃杀的秋天开始,却奠定了小说悲剧的基调,这是一个没有收成的秋天,金盏花不发芽,因为乱伦而种玉的胎儿也无法生存。摩里森引用季节以及花卉等等来自于自然世界的比喻烘托这个违反人性的故事,然而她也让我们看到犯下乱伦之罪的父亲韭理(Cholly)其实也是社会制度的牺牲者,亦有他的堪怜的人性。即使是疼爱白人小孩甚过自己亲身骨肉的妈妈宝琳(Pauline)也是个种族殖民主义的受害者。哺爱一家的悲剧就在于在种族主义化的美国社会中,黑人家庭很难真正哺育?人伦之爱。

  当然,哺爱一家的悲剧并不能代表所有非裔美国人的命运,个人行为的缺失也不能完全归咎于外在社会。因此即使摩里森的小说对于社会大环境大力批判,她也提供了另一对照组让我们看到如果有健全的家庭而且洁身自好,仍然是有力争上游的机会。克洛蒂亚(Claudia)就是琵可拉的对照。小说开始我们看到生病的克洛蒂亚受到妥善的照顾,是母亲涂抹出痰药膏以及盖上棉被的双手让克洛蒂亚远离死亡的阴影。而父亲的手则是用来保卫女儿不受欺凌,亲自驱逐试图侵害菲莉妲的房客。在摩里森充满自传性的描述之中,我们知道即使外在社会如何险恶,若有强而有力的父母支持,仍然可以养育出自尊自重的儿女。相对于栖居黑白社会边缘的哺爱一家,克洛蒂亚与其家人深植于黑人社群之中,对于身为非裔美国人感到骄傲。这一点可以从克洛蒂亚厌恶洋娃娃看出。她不但不喜欢金发碧眼的娃娃作圣诞礼物,甚至将之解体。这个充满象征暴力的行为点出克洛蒂亚对于白皮肤的反感。诚如她所自道,她宁可坐在妈妈的厨房听爸爸拉奏小提琴,在充满家庭温馨的包围之下度过佳节。克洛蒂亚厌恶洋娃娃的理由其实很简单,娃娃的金发碧眼只会突显她与主流社会的差异,不断提醒她作为白人社会「她者」(other)的异己身份。克洛蒂亚对于娃娃的厌弃正表达她对于非裔自我的认可。

  反之,哺爱母女则是十足白皮肤、蓝眼睛的爱好者。从宝琳对于电影中白人女明星的膜拜,到琵可拉对于印有秀兰?邓波儿(Shirley Temple)肖像的马克杯近乎恋物式的喜爱,在在都显示出她们在白人主流社会的规训下完全认同白即是美的心态,展现了法农所谓的内在殖民化(internal colonization)。在这样的美学体系里,肤色的深浅决定了社会地位的高低,浅肤色在黑人社群中也可以趾高气昂,像茉琳那般自认可爱、或是像洁若玎那样辱骂琵可拉。也正因为这样的内化使得琵可拉在被父亲强暴怀孕之后只想得到最蓝的眼睛,因为对她而言,蓝眼睛代表美丽以及被社会所接纳。这样违反基因的愿望当然不可能实现,但是对于精神分裂的琵可拉而言,这样的想像则是她最后的慰借。

  小说结尾在垃圾堆旁徘徊的琵可拉于是成为黑人社区里的牺牲物,她被厌弃的身体使得其他人觉得洁净,她破碎的家庭更使得其他家庭显得完整。至此小说一开始以幼儿读本所呈现的理想家庭意象在叙事的过程中完全遭到解构。但是无法弥补的是因为种族主义而身心受创的女性身体,以及黑皮肤渴望蓝眼睛的病态心理。

译者序

「嘘,毋通讲出去。」(“Quiet as it’s kept”)

  ──这是开启这本小说的第一句语词。一九九三年摩里森甫获诺贝尔文学奖,企鹅出版社随即顺势替她这本写于六○年代黑人民运高峰期的处女作发行「羽毛书」(A Plume Book)版。旧作新刊,摩里森特别为之撰写后记,对用这语词展开小说的叙述作了以下的说明:

  这语词大家耳熟能详,对从小喜欢听大人说话的我而言如此;对喜欢聊天的黑人妇女亦然,她们说故事给彼此听,交换轶闻,针对圈内友人、家庭、邻里中的某人或事件说长道短。这语词透露着一种同谋关系。「嘘,别告诉其他人,」和「别人不可以知道我告诉妳。」这是唯有我们两人知道的秘密,同时也是别人不想让我们知道的秘密。同谋的关系既维持又有所保留。保密的同时也洩密。从某层意义说,本书的写作正是如此:将闺房私语公诸于世。

  透过这语词,她希望与读者建立「当下的熟悉或瞬间建立的亲暱」,不给读者空档思忖:「为了读这本小说,我必须做什么,放弃什么?我需要什么防卫?保持什么距离?」小说家既然这么精心设计,译者我决定异于惯例,不在这篇译序里多谈关于这本小说的种种,让相关的研究心得隐身到註解里,好让读者可以直接进入小说本身的阅读。为了不干扰读者的阅读,我甚至要求本书的责任编辑务必将註解置于书后;这意味着,你也可以略过註解不读,待读完整本小说之后再参考不迟。如果你愿意,以下的说明你甚至也可以略去不读,直接透过译文「声音的表演」进入摩里森要对你说的「闺房私语」。

  翻译这本小说的过程,我特别着重让译文读起来与原着的味道相称。原作者摩理森虽然宣称大量使用黑人口语,其实在叙述与议论部分,她写出来的是省净而不失典雅的标准散笔英文;在抒情与写景部分,则擅长适度将语言意象化、隐喻化,使其臻入诗的意境。这一层面,我所做的努力已呈现在译文中,有心的读者可以细加玩味。更令人好奇的是,我到底採取了什么样的策略翻译在对话中大量出现的黑人口语?细心的原作者为小说中的角色打造了不同的语姿,每个角色在对白中使用黑人英语的含量多寡有别,摩里森甚至让白人角色以模仿黑人说话的口吻来对其进行污辱。黑人口语相对于标准英语,在这本小说中最常见的变异计有:双重否定的构句方式、音近假借、不稳定的动词单复数与时态形式等。这一部份,除了扼要择例在註解中摘录原文略加说明之外,在译文的本身,我并未有系统地变造华文句构或动词语汇以平行模拟之。我所着力的是用生动的华文口语,佐以微量的台语,让对白的语姿活灵活现。只有在原文以斜体字印出,属于宝琳口述的回忆部分,我才尝试在译文中大量引进台语的语汇和句构,让宝琳的语言呈现台华互渗、驳杂多音的风格,为什么在这一段落特别为她设计这样的语言,我在註解里提出了说明。不熟悉台语的读者可参酌书尾的台华语词对照表帮助阅读。

  至于书名,最常见的翻译是直译的「最蓝的眼睛」。我曾经考虑用能呈现动态慾望的「蓝,给我最蓝的眼睛」;更基于以下的考量几乎选择「我爱蓝眼珠」:首先,原题名中的 “Eye” 用单数形式而非复数形式,让谐音的 “I” 唿之欲出,暗示着眼睛的颜色在小说中是实体也是隐喻,指涉自我认同的形塑,最关键的层面,涉及到观看的勇气以及观看主体位置的取得。琵可拉的悲剧核心在于她所爱恋的是他族的观看主体,以及资本主义主流社会透过教育、娱乐、媒体、商品行销与广告机制所推销的美。其次,「我爱蓝眼珠」在台湾的文化脉络里,会让人联想到七等生写于约略同时期的经典短篇小说〈我爱黑眼珠〉;我希望借由这样的联想为译名注入冲撞主流观看方式的力道,并期许这本小说的中文译本能够与台湾文学以至华文文学的阅读经验汇流,在在地的文化脉络里发声。然而,商务的编辑群认为「我爱蓝眼珠」的书名过于阳光,赋予了琵可拉在小说中所匮缺的主体性,而且它容易引发欢愉的联想,与读完全书后必然感到的悲恸将形成预期与效果的落差。几经斟酌,最后回归素朴的直译──「最蓝的眼睛」,希望郁积在小说中特属于美国黑色种族的跨世代伤恸,能在华文读者掩卷时,激起同感。痛的涟漪扩散,是这本小说的艺术魔力。

  最后,感谢商务印书馆邀请我翻译这本书,虽然给我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一个夏季。感谢二○○七年夏季在洛杉矶与家人团聚时,家中每一份子都支持我全心投入译事。感谢我的长子式均替我从加大圣塔芭芭拉分校图书馆借出有关这本小说的研究专书与论文集,包括最新出版深入分析小说中黑人口语的专书。感谢成大台文研究所博士生施俊州,也曾是我在东华大学创作与英语文学研究所的学生,为我的台语用词提供宝贵意见。感谢文坛新秀陈育萱愿意担任译文最后定稿前的试读者,我将她所提供的少数修正建议融入译文中,所要体现的是我对译文那与原作者对原着相同的期许,希望能与读者建立「当下的熟悉或瞬间建立的亲暱」:

「嘘,毋通讲出去。」

曾珍珍
二○○七年深秋于花莲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蓝的眼睛」这个名字,真的太吸引人了!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些画面,或许是北欧某个宁静的湖泊,湖水蓝得像宝石一样,里面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秘密。又或者,是某个眼神深邃的少年,他的眼睛里承载了整个世界的忧伤和希望。这本书会不会讲述一个关于追寻、关于失落、关于重生的故事?我总觉得,「最蓝的眼睛」不仅仅是眼睛的颜色,更是一种独特的心灵状态,一种看世界的视角。我期待在书里看到一个充满张力的故事,也许会有人物的成长,有情感的纠葛,有对人生的思考。这本书的文笔,我猜想一定非常优美,能够将那种蓝色的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我迫不及待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用文字构建出这个属于「最蓝的眼睛」的世界,又是如何让读者也沉浸在那份蓝色之中。

评分

哇,光是看到「最蓝的眼睛」这个书名,就觉得充满诗意,让人忍不住想知道,这双眼睛到底看见了什么?是海边日落时分,那种深邃又迷人的蓝色?还是雨后初晴,天空透出的那种澄澈透明的蓝?更或者,是某种无法言喻的情感,像忧郁却又带着希望的蓝色。这本书在我心中已经勾勒出了一幅画面,可能是关于一个女孩的故事,她或许有着非凡的经历,让她得以用这双「最蓝的眼睛」去感受世界。我猜想,作者一定是个很细腻的人,才能捕捉到如此动人的色彩,并将其转化为文字。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书页,让那份蓝色在我脑海中绽放,看看它会带我进入一个怎样的故事。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一定很用心,或许是简单的一抹蓝,却能瞬间抓住读者的目光,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我非常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段难以忘怀的阅读体验,让我在这平凡的日子里,也能瞥见那份不平凡的蓝色光芒。

评分

天啊!「最蓝的眼睛」这书名一出来,就激起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心!我脑海里闪过无数个画面,或许是某个古老传说中,拥有神秘力量的眼睛;又或许是某个饱经风霜的灵魂,用它看透世事变迁的深邃目光。我会不会在书里遇到一个特别的角色,她的眼睛是她性格的写照,是她故事的开端?还是说,这「最蓝的眼睛」其实是一种象征,象征着某种理想、某种追求,甚至是一种对纯粹美好的向往?我总觉得,书名往往是作者送给读者的第一份礼物,它承载了作者最想传达的情感和主题。这本书,光凭书名,就足以让我心痒痒,想要立刻探寻书中的奥秘。我脑补了无数种可能性,或许是荡气回肠的史诗,或许是细腻动人的情感小说,甚至可能是一本充满哲思的散文集。总之,它绝对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穿的故事,而是需要我用心去品味,去感受,去解读的。

评分

我的天,光是「最蓝的眼睛」这个书名,就让我心动不已!我脑海中立刻跳出各种画面,可能是某个遥远国度的海岸线,海面在阳光下泛着迷人的靛蓝;也可能是某个历经沧桑的老者,他的眼中却依然闪烁着孩童般的纯真蓝光。这本书是不是在讲一个关于回忆、关于爱、关于遗忘的故事?我总觉得,「最蓝的眼睛」代表着某种极致的情感,可能是最纯粹的爱,最深刻的思念,也可能是最难以释怀的遗憾。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进入一个充满情感深度的世界,让我体会到人性的复杂与美好。我希望作者能够用细腻的笔触,将那些动人的瞬间捕捉下来,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主角内心的波澜。这本书,肯定会是一场关于视觉和心灵的双重盛宴。

评分

哇!「最蓝的眼睛」!这个名字就自带一股魔力,让我忍不住想要立刻去了解它。我脑海里已经开始构建各种可能的情节,也许是一个关于旅途的故事,主人公用他那双最蓝的眼睛,看遍了世界各地的风景,经历了人生的种种奇遇。又或者,它是一个关于艺术家的故事,他用他那双最蓝的眼睛,捕捉到了常人无法察觉的美丽,并将之呈现在画布上。我总觉得,「最蓝的眼睛」象征着一种独特而敏锐的观察力,一种能够发现生活中隐藏的诗意的能力。这本书,我猜想一定充满了想象力,并且会给我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我期待着,作者能够用文字为我描绘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面,让我仿佛置身其中,与书中人物一同感受那份蓝色的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