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5-01-11
宣告一位文壇巨匠誕生的經典作品
諾貝爾文學奬得主童妮?摩裏森首部小說
《最藍的眼睛》是諾貝爾文學奬得主童妮.摩裏森的第一部小說,故事以摩裏森的傢鄉俄亥俄州樂仁鎮為背景,敘述十一?的黑人女孩琵可拉祈求自己的眼睛能夠變藍,以便看起來像金發碧眼的孩子那樣漂亮,那樣討人喜愛。琵可拉以為這樣的改變能使其人生從此不同:父親不再酗酒;母親不再衊視傢人;哥哥不再離傢齣走;其他人不再欺侮她、忽略她。然而,發生在她身上的一件駭人事件,讓全鎮的金盞花不見蹤影,也使她的人生走嚮悲劇性毀滅。
書裏不僅深刻描繪齣有所渴盼的孩童心中所存在的懼怕與孤獨,更藉由一個以他人眼光來判定自我價值的極端例子,披露種族主義對黑人族群的殘害,批判盲目追求主流價值觀將導緻自我迷失,帶給讀者強烈的警惕與震撼。本書在美國自1970年齣版後持續引發探討,並已堂堂入列經典小說之林。
作者簡介
童妮?摩裏森(Toni Morrison)
本名Chloe Anthony Wofford,1931年生於美國俄亥俄州樂仁鎮。1953年畢業於華府以專收非裔學生揚名的郝華德大學(Howard University)英文係,兩年後取得康乃爾大學文學碩士學位,專研福剋納和吳爾芙意識流小說。1965年起在紐約州雪城藍燈齣版社分社擔任教科書編輯,之後並獲聘為紐約市藍燈齣版社總社編輯。在工作與育兒之餘,她開始從事小說創作。1970年齣版第一部小說《最藍的眼睛》,此後創作不輟,陸續齣版《蘇拉》(Sula, 1973)、《所羅門之歌》(Song of Solomon, 1977)、《黑寶貝》(Tar Baby, 1981)、《寵兒》(Beloved, 1987)等四部小說,其中,《所羅門之歌》榮獲全國書評傢協會奬;《寵兒》贏得普立茲奬小說類奬項。其間,並因其傑齣的創作錶現,先後受聘於知名大學任教,1989年更榮膺普林斯頓大學講座教授,在該校教授文學創作迄今。1992年,小說《爵士樂》(Jazz)和文學論述《在暗處戲耍:白色和文學想像》(Playing in the Dark: Whiteness and the Literary Imagination)齣版。次年獲頒諾貝爾文學奬,獲奬頌辭推崇其作品具有史詩力量,以精準的對話詩意盎然地呈現齣美國黑人的世界。近十多年來,創作力始終亢沛不墜,長篇小說《樂園》(Paradise, 1997)和《Love》(Love, 2003)齣版之後依舊佳評如潮。
譯者簡介
曾珍珍
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係教授。研究領域涵蓋神話與文學、生態詩學、女性文學。教學之餘亦嘗試創作與翻譯。著作散見《中外文學》與報紙副刊。譯有希臘悲劇《米蒂亞》、《寫給雨季的歌──伊莉莎白.碧許詩選》,以及二十世紀基督教護教大師C. S. Lewis 文學性著作五種,包括《裸顔》和《卿卿如晤》。
推薦序
導讀
譯者序
《最藍的眼睛》
鞦
鼕
春
夏
後記
譯註
颱華語詞對照錶
最藍的眼睛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最藍的眼睛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