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动2006年法兰克福书展超级大书
出版以来陆续登上德国、荷兰、义大利、加拿大等国畅销排行榜
电视纪录片即将开拍(英国首屈一指的独立制片公司Tiger Aspect)
邀你与全球20个国家一起感动
这二年如一场噩梦,而我被囚禁了二十年;
永远也无法忘记那个额头被写上名字、绑上刑台的自己……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作者回忆在她十六岁时,被捕入狱,在恶名昭彰的政治犯苦牢中,经历的凌虐、痛苦、死亡和折磨。
在宗教、种族和爱情中唿喊自由
一九八二年,在宗教强权治国的年代,十六岁的天主教徒玛莉娜在高中校报中批评了当权者,又要求数学老师认真地教他们上课,不要总是布道《古兰经》。不久后的一个傍晚,玛莉娜被带到德黑兰的艾文监狱,从此遭到隔离监禁,受尽残暴的拷问和虐待,并在花样年华被判处死刑。
在这奇怪而扭曲的人生境遇中,?兵阿里爱上了她,并动用家族关系,在枪决现场的千钧一发之际把她救出来,但阿里也提出一个令人无法接受的要求做为回报——嫁给他并改信伊斯兰教,否则就要对她的家人不利。玛莉娜别无选择,只好答应。于是,她虽然离开监狱,却走进了另一个牢笼。她成为阿里的祕密新娘,依然过着囚犯般的生活,直到阿里被敌对阵营士兵射杀,她才终于看到希望的曙光,人生也永远转变……
取走我胸中的心脏,给我自由
从她被逮补的那一刻起,她的命运被彻底改变,
失去挚爱的痛,被凌虐的苦,剥夺其信仰的无奈,
让她即使活着,属于她的生命却已流失。
作者简介
玛莉娜.奈梅特(Marina Nemat)
来自信奉俄罗斯东正?的家庭,在伊朗德黑兰出生长大。
十六岁时遭伊朗何梅尼政权逮捕,被囚禁在德黑兰恶名昭彰的艾文监狱长达两年,出狱时才十八岁。
一九九一年她移民至加拿大,在乡间餐馆担任女侍,嫁给电机工程师为妻,生养两个孩子。
她一直守着过往的祕密,直到母亲去世后才开始在笔记本里书写过去、填满细节。那些打碎她少女纯真灿烂的回忆一幕幕翻涌而上,终于倾泻出二十年来压抑在心头的重量,成就这本令人着迷、读来震撼的《德黑兰的囚徒》。
【繁体中文版作者序】
我用回忆,将自己推向阳光灿烂的未来
一九七九年伊斯兰革命成功那年,我才十三岁。这场革命完全逆转了我的世界。
我来自俄罗斯正教的家庭背景,在伊朗德黑兰出生长大。革命之前,我的生活重心是学校、朋友、音乐、书本和在?海边小木屋渡假的夏天。我穿着比基尼、和男孩跳舞,立志当医生,最大的烦恼是下次派对要穿什么衣服。然而,革命一起,改变了所有事情,原本维系我世界的价值和规则,一夕崩解。
要习惯新制度,着实不容易,和同辈的多数青少年一样,我也叛逆。我起身顶撞革命卫兵出身的新老师,在校刊上写文章批评政府,参与抗议游行,直到像许多朋友一样被捕入狱,那年我十六岁。我在德黑兰北部恶名昭彰的艾文监狱里受到凌虐,甚至差点被处死。有名卫兵拯救了我的性命,但却要我付出令人震惊的代价:嫁给他并改信伊斯兰教。就这样,我成了他的祕密新娘,在监狱继续服着未完的刑期,夜晚则与他到另一间牢房过夫妻生活,直到他被政敌暗杀身亡。再经一番波折,我终于在入狱两年两个月又十二天后,回到家人怀抱。
出狱回家第一晚,我坐在餐桌上,讶异看着家人竟若无其事地闲聊着天气。他们假装我从未离开过,假装不曾发生过什么大事。这时我才明白,我得设法自己遗忘过去,因为那段过去让所有人不舒服。当时我才十八岁。
现在回头看,我知道自己当时得了「创伤后压力症候群」。我深陷惊恐情绪,逼自己相信,我可以彻底遗忘过去。但我花了很长时间才终于明白,回忆不可能被抹灭。二十年后,那些回忆果然在梦魇里回头来找我,慢慢地,我失去了正常生活的能力。
但我还是没开口求救,或许因为中东世界的女性本该自己求生存,而且我不知道有什么求救资源可利用。文学阅读一直在我的生命占了重要位置,所以我自己动手记下那些回忆,来纾解心头重担,但那些手稿都被我深琐在抽屉里。痛苦依旧,愈来愈难承受,我终于知道,自己得跨出下一步,得将自己的故事和世界分享,我必须让自己的倖存活出真正的意义。
前一阵子,在义大利巡回签书会中,有人问我:「妳现在感觉如何?生活还好吗?」老实说,我觉得自己现在的生活很奇怪。我巡回过许多国家,一遍又一遍诉说自己的故事,接受各式各样的提问。每一天,都在过去的回忆里进出好多遍,这真的不容易,心力似乎耗竭,但我也学到这个使命没有终点。我现在敢迎面正视我的恐惧和痛苦,也因此能勇敢接受它们,毕竟,有了那段过去,才型塑出今日的我。对我来说,撰写回忆录是个没有终点的旅程,透过书写,我更了解自己以及所处的世界,和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每次巡回签书会,每场访问,每次公开演说,都帮助我往前更跨一步,重新发现我自己以及身边的人。
世界各国都有人读我的书,这本书迄今已∕正被译成十七种语言。我决定出版回忆录,因为我希望和其他人分享我的回忆。我需要感觉和别人有所连结,我知道自己无法改变过去,但或许可以改变现在和未来。如果我们能了解那经常被遗忘和忽略的过去及历史的人性面,我们就能积极造成正面改变。懂得纪念,就能开始打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人类应该要懂得承认错误,并从中记取教训。华人、伊朗人、加拿大人……各种族的人都有相同的情感,都想要和平、幸福和更美好的生活。为了臻此目标,我们应该敞开心胸,彼此沟通,参与对话。当我听到这本回忆录将被翻译成中文时,我非常兴奋激动,因为中文是个多么古老又美丽的语言啊。我希望即使自己老去,我的回忆也能活在台湾善良人民的心里。若真如此,身为作家,夫复何求?
有人问过我,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会做出相同的决定吗?我已经学到一件事,既成事实的过去无法改变,而我之所以回头去看过去,是为了要让自己活得更快乐。我早已把「如果」这个两个字从我的词汇中拿掉。生命不会停顿,它不会给我们足够时间去仔细衡量每件事。每次遇到状况,我们通常必须根据自身经验和知识迅速做出决定,但事实上我们每天都有新经验,所以如果有机会深思两秒、重新考虑,我们应该会做出不同决定,但不管怎样,这样的想法是没有意义的。人生的真相就是,既然「如果」改变不了过去,我们就得找到勇气根据已经做出的决定,好好活下去,然后在未来做出更好的决定。
**评价五:** 《德黑兰的囚徒》,这个书名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了一幅充满戏剧性的画面。德黑兰,一个遥远而充满异域风情的城市,本身就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信息。而“囚徒”二字,则直接点明了故事的核心冲突——被囚禁、被限制,或是失去自由。我猜测,这可能是一部关于生存、关于斗争,也关于救赎的故事。身为台湾的读者,我们习惯了相对平和的生活环境,对于“囚徒”的感受,更多来自于媒体的报道或是虚构作品的渲染。我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在德黑兰这座城市背景下,主角所面临的困境。这种困境是外部环境造成的,还是源于内心的迷失?我期待书中能够有深刻的人物塑造,让我能够理解主角的动机,感受他的痛苦与坚持。这本书会不会带我们一起探索人性的边界,在绝境中寻找一丝光明?也许,它会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让我们对“自由”这个词有了新的理解。
评分**评价一:** 这本书光看书名《德黑兰的囚徒》,就有一种让人想一探究竟的冲动。德黑兰,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中东首都,本身就自带一股强烈的异域风情,而“囚徒”二字更是直接点出了故事的核心张力,让人不禁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困境,将人囚禁在了这座遥远的城市?我猜想,这可能是一部关于身处异乡的迷失与挣扎,又或者是涉及某种政治阴谋或个人恩怨,将主人公推向了绝境。台湾与中东,虽然地理位置相隔遥远,但人在面对困境时的情感是共通的。我很好奇作者如何描绘这种跨越文化背景下的心灵冲击,比如,主人公可能会遇到怎样的当地人?他们是帮助者还是阻碍者?德黑兰的城市景观,是否也会在故事中扮演某种角色,烘托出压抑或孤寂的氛围?我想象中,这本书可能会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跟随主角一起在陌生的街头巷尾穿梭,感受着未知的风险与未知的希望。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故事,更可能是关于一座城市,一段历史,乃至一种文明的剪影。
评分**评价二:** 《德黑兰的囚徒》这个书名,乍听之下,脑海里会浮现出许多画面。我个人对历史题材,尤其是涉及特定时期或地缘政治的书籍一直很感兴趣。德黑兰,伊朗的首都,总是让我联想到一些充满故事的时代背景,也许是近现代的动荡,也许是更为古老的历史回响。而“囚徒”这个词,则暗示了某种程度的限制、压迫,甚至可能是失去自由。我好奇这本书的叙事角度,是第一人称的视角,让读者感同身受主角的绝望与反抗?还是第三人称的宏观叙事,揭示更深层次的阴谋或体制性的问题?我猜想,作者在构建这个故事时,一定做了大量的背景研究,将德黑兰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与潜在的危机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或许,这本书能够带我们窥见一个我们平时鲜少了解的伊朗,不只是新闻画面中的片段,而是更真实、更复杂的人文景观。我想象着,书中可能会有一些精彩的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在极度压力下的挣扎与抉择,这往往是最能触动人心的部分。
评分**评价四:** 《德黑兰的囚徒》,光是名字就充满了画面感。我常常觉得,一个好的书名,就像是一扇窗户,能够让我们窥见书中世界的冰山一角。德黑兰,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异域的神秘与故事性,而“囚徒”二字,则瞬间将故事推向了一个充满张力的境地。我很好奇,这究竟是一个关于政治压迫的故事,还是一个关于个人命运在宏大时代洪流中的无力感?又或者,这可能是一个关于误解、陷阱,甚至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台湾的社会环境相对开放,我们对于“囚徒”的理解,更多停留在比喻的层面。我猜测,这本书的作者,很可能是在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下,去审视人性的某些侧面,以及当个体面对无法抗拒的力量时,所展现出的复杂情感。我期待书中能够有扣人心弦的情节,能够让我跟随主角一起,在字里行间中感受那种压抑、挣扎,以及对希望的渴求。
评分**评价三:** 一听到《德黑兰的囚徒》这个书名,我第一个联想到的就是“禁锢”与“逃离”这两个概念。身在台湾,我们或许对于“囚徒”这个词的具象化体验相对较少,但对于那种被束缚、被限制的感觉,却是能够理解的。无论是来自环境的、社会的,还是心灵上的,总有那么一些时刻,我们会觉得自己像被困住的鸟儿,渴望飞向更广阔的天空。我猜测,这本书的核心应该是在探讨人性中的坚韧与脆弱,在绝境中寻找一线生机。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德黑兰这个城市的独特氛围,它是如何成为“囚徒”的背景,又或者,它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无形的“囚笼”?我期待书中能够有深刻的人物刻画,让我能够理解主角为何会被困,以及他/她内心的挣扎与成长。也许,故事中还会穿插一些关于自由的哲学思考,让我们在阅读的同时,也能反思自己所拥有的“自由”究竟是什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