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水道管渠管理维护与修缮

下水道管渠管理维护与修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下水道
  • 管渠
  • 市政工程
  • 维护
  • 修缮
  • 排水系统
  • 城市基础设施
  • 管道工程
  • 工程管理
  • 环境保护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近年来污水下水道建设渐行普及,管线累积渐长,而污水下水道收集管线建设费昂贵,埋设更新更是不容易,因之维护管理比建设更为重要,尤其维护设施之安全通水、以延长使用寿命,唯是项管理维护必须有专业的知识和技术。

  本执笔工作群有鉴于下水道管理维护的重要,乃结集五位各富不同学识、经验者,共同撰写本书,含盖本专业所需之水质、水理、土木、机电、工安等所有的学识,提供做为本领域的学习或现场工作者的正确参考用书。

  行政院劳委会已因应时代的需要,设置有「下水道管渠乙级技术士」专业证照,各级政府委託民间业者从事下水道管渠维护管理也要求业者应聘请具专业证照之工作人员始得参与,以期专业化,本书即为因应此一技术需要而撰写。

  本书着重于整体下水道管渠管理维护观念及实务技术体系的建立,包括台账的建置使用、管渠设施管理、调查、清理、维护、工安之重视以及设施修缮之完整性,并有专章实务例,以增进实务者之参考。也希望能唤起各级政府对下水道管理之重视,进而能提升专业技术、保障市民生命财产安全,并节省公帑。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一本名为《下水道管渠管理维护与修缮》的图书,但不包含该主题内容的图书简介。 --- 图书名称: 都会风华:近代城市规划与社会变迁 内容简介 《都会风华:近代城市规划与社会变迁》深入剖析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全球范围内城市化浪潮背景下,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其实践路径及其对社会结构、市民生活产生的深刻影响。本书并非侧重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工程技术层面,而是着眼于宏观的、人文与社会科学的视角,探讨了在快速工业化和人口集聚的时代,规划师、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如何试图重塑和管理不断扩张的都市空间。 本书开篇即探讨了“田园城市”理念的兴起及其在不同国家和文化中的本土化尝试。作者详细梳理了霍华德(Ebenezer Howard)思想的源流,分析了其作为对传统高密度、污染性工业城市(如伦敦、曼彻斯特)的反动,所提出的“卫星城”和“新城”概念,如何从理论蓝图走向实际建设。我们审视了英国的莱奇沃思和韦林,以及美国的一些郊区开发项目,评估了这些实验在缓解城市拥挤、改善公共卫生方面的初步成效,同时也指出了其在社会阶层隔离和功能单一化方面留下的隐忧。 随后,本书将焦点转向了现代主义规划的盛行。在两次世界大战的间隙及战后重建时期,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光辉城市”理论占据了主导地位。我们细致解读了功能分区(Zoning)、高层建筑群的矩阵排列,以及对传统街道空间的颠覆。书中通过大量历史案例,包括巴黎的城市改造计划、巴西利亚的奠基,以及战后美国城市中心区的“推倒重来”(Urban Renewal)运动,探讨了这种将城市视为效率至上、机器般运行的系统的思维方式,是如何深刻影响了现代都市的肌理。这种规划哲学往往强调技术理性,试图通过清晰的几何布局来解决社会问题,然而,本书也批判性地分析了由此带来的社区割裂、历史文脉的丧失以及对步行友好环境的破坏。 本书的重点之一在于考察城市规划中的社会动力学。我们探讨了规划过程如何与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交织。在许多城市,大规模的“城市更新”项目往往意味着对低收入社区的强制迁移和拆除,这引发了激烈的社会抵抗。书中详细介绍了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对现代主义规划的尖锐批评,尤其是在她对“街道生活”和“混合用途”价值的倡导上。通过对比纽约格林威治村的自发性活力与高架公路的推进,本书阐明了规划的“成功”并非仅仅是技术或美学的胜利,更是对人类社会互动需求的回应。 此外,《都会风华》也深入研究了规划中的公共空间设计哲学。从19世纪的中央公园(Central Park)作为城市“肺部”的概念,到包豪斯学派对公共广场和绿地的极简处理,再到战后对“后现代广场”的解构,本书系统梳理了对人居环境质量至关重要的开放空间设计理念的演变。我们分析了不同时期规划者如何理解和界定“公共性”,以及这些设计决策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市民的公共生活形态和政治参与的可能。 本书的后半部分转向了对规划实践的地理差异性考察。它比较了欧洲的严格历史保护政策与北美在高速汽车化驱动下的分散式蔓延(Sprawl)。通过研究日本战后东京的超高密度发展模式,以及拉丁美洲在快速非正式定居(Informal Settlements)背景下的城市扩张,我们揭示了规划理论在全球不同经济和社会条件下的适应性与局限性。 最后,《都会风华》总结了20世纪中叶规划思想的转向,即从宏大叙事和集中控制的蓝图,逐渐过渡到更加注重地方性、参与式和可持续性的新方向。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的框架,用以理解我们今日所居住的城市形态是如何在历史、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复杂博弈中被塑造出来的,从而激发对未来城市形态的更深层次思考。全书研究翔实,论证严谨,是理解近代城市发展史和社会变迁的必备读物。 ---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总论 欧阳峤晖

1.1下水道的目的及功能
1.2名词解释
1.3下水之收集方式
 1.3.1雨水下水道
 1.3.2污水下水道
1.4下水道系统的组成
1.5下水道管线维护管理之重要性
1.6管线维护管理人员应有之专长与资格

第二章 管线设施维护管理 欧阳峤晖

2.1下水道管线设施维护管理
2.2下水道的风险管理
2.3综合性管理计画
 2.3.1计画性的维护管理
 2.3.2维护管理的内容
 2.3.3设施的计画性维护管理
2.4事故发生之对应
 2.4.1管路设施事故
 2.4.2抽水站故障事故
2.5设施移交接管

第三章 下水道资料管理 江黎明

3.1前言
3.2污水下水道管理系统
3.3污水下水道管理系统维护子系统
3.4台帐之管理与利用
3.4.1初验(结算资料)
3.4.2正验(决算资料)
3.4.3台帐利用及查询
3.5用户接管资料查询
3.6台帐web运用

第四章 管线设施之调查及检查 廖昭明、欧阳峤晖

4.1前言
4.2管线设施常见之缺陷内容及原因
4.3调查方法分类及选定
4.4下水道设施维护管理计画
4.5调查方法
 4.5.1既有资料调查
 4.5.2定性调查-设施外部目视调查
 4.5.3管渠清理作业程序及安全管理
4.6 设施改善之判断标准
4.7 管线设施调查及维修记录表例

第五章 管线设施之清理 周良辉

5.1前言
5.2清理之对策
 5.2-1清理对象
 5.2-2管线清理之判断基准
5.3管线清理设备
 5.3-1高压清洗设备
 5.3-2吸泥车
 5.3-3清管机
 5.3-4给水车
 5.3-5安全装备及一般机具
 5.3-6进出人孔工作守则
5.4清理方法
 5.4-1小口径管线清理
 5.4-2中大口径管线清理
 5.4-3倒虹吸管线清理
 5.4-4连络管线清理
 5.4-5阴井清理
 5.4-6用户排水设备清理
 5.4-7特殊清理方法
5.5清理作业范围
5.6废弃物清理

第六章 管线设施之修缮及改建 黄靖修

6.1前言
6.2修缮工法研选
6.2.1修缮工法类别
6.2.2修缮准则研拟
6.3国内常用工法介绍
6.3.1局部修补
6.3.2区段翻修(Renovation)
6.3.3管线置换
6.4区段翻修工法设计
6.5国内管线修缮案例介绍

第七章 安全卫生管理 廖昭明

7.1相关法规及组织
 7.1.1劳工安全卫生相关法规
 7.1.2劳工安全卫生组织及职责
7.2劳工安全卫生计画项目及内容
7.3作业安全
7.4设备安全
7.5环境安全
7.6安全守则
7.7安卫宣导

第八章 紧急事故及应变 廖昭明

8.1前言
8.2预先预防措施
8.3紧急应变处理组织系统
8.4紧急应变之通报程序
8.5紧急应变措施
 8.5.1塌陷
 8.5.2停电
 8.5.3自来水停水
 8.5.4抽水机故障
 8.5.5暴雨
 8.5.6火灾
 8.5.7地震
 8.5.8淹水
 8.5.9爆炸
 8.5.10民众抗争、纠纷处理
8.6宣导计画

第九章 管线维护实务案例 江黎明

9.1前言
9.2定期清洗检查
 9.2.1作业程序
 9.2.2直接检视
 9.2.3间接检视
 9.2.4闭?电视机具设备?明
 9.2.5管内?常?况及分?原则
9.3油脂防治问题
 9.3.1清疏原因分析
 9.3.2相关法规之规定
 9.3.3截留器种类及设置场所
 9.3.4列管餐饮业装设油脂截留器宣导查察执行作业程序
9.4臭气防治问题
 9.4.1?发生臭味之地点
 9.4.2因应处?
 9.4.3臭气问题作业?程
 9.4.4案?:「台?市伊通街及四平街陈情室内产生臭气改善案」
9.5附录
 1.年度管线委託代清理维护补充说明书
 2.年度管线维护工程(管道检查及维修)补充施工说明书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對「修繕」的工法特別有興趣。除了前面提到的「非開挖」工法,我還想到,現在的工程技術發展真的很快。書裡會不會介紹一些比較「高科技」的修繕方式?例如,利用「無人機」或「遙控潛水器」來進行管渠內部的檢查和偵測?這些設備可以深入狹窄、危險的管渠內部,拍攝高清影像,甚至進行簡單的維護作業,這不僅能大幅提高效率,更能確保人員的安全。另外,對於管渠的「材料」選擇,是不是也有新的發展?例如,是否有更耐腐蝕、更環保、壽命更長的管材?這些細節的探討,對於了解整個產業的發展趨勢非常有幫助。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關於「未來趨勢」的觀察,讓我們對下水道管渠的發展有更宏觀的認識。

评分

從「管理維護」的角度來看,我一直覺得「預防勝於治療」這句話在下水道系統中尤其重要。如果能定期、完善地進行檢查和維護,很多潛在的問題就能在萌芽階段就被發現和處理,避免演變成嚴重的故障,甚至造成災難。書裡會不會強調「預防性維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預防性維護計劃?這可能包括了制定檢查的頻率、檢查的內容、維護的標準、以及人員的培訓等等。我認為,這需要一套系統性的管理方法,才能確保整個管渠系統的長久穩定運行。如果書裡能提供一些建立「預防性維護系統」的具體步驟或範例,那將會非常有參考價值。

评分

我一直很好奇,下水道系統的「安全」問題。畢竟,這些管渠是埋在我們城市地底下,如果發生結構上的問題,例如塌陷,可能會對地面上的建築物、道路,甚至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書裡會不會深入探討「結構安全」的評估和監測?像是如何評估管渠的承載能力、抗震能力,以及如何進行長期的結構健康監測?對於老舊的管渠,是否有特殊的加固或更新建議?我認為,安全是所有基礎設施的重中之重,下水道系統也不例外。如果這本書能詳細闡述這方面的知識,我相信對於提升整個城市的韌性,會有非常大的幫助。

评分

我一直覺得,下水道系統的設計和管理,其實是城市「智慧化」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現在大家都在談「智慧城市」,導入各種感測器、大數據分析,我相信下水道系統也絕對有很大的應用空間。書裡會不會介紹一些現代化的管理技術?像是利用物聯網(IoT)技術,在管渠內安裝感測器,實時監測水流、水位、水質,甚至管壁的壓力變化?透過這些數據,可以及早發現潛在的問題,例如堵塞、漏水,甚至結構上的異常,然後及時做出反應,避免情況惡化。這不僅可以提高維護效率,更能節省大量的修繕成本。我也很好奇,書裡會不會提到一些關於「智慧化」的案例,像是國外或台灣有哪些城市已經在這方面有不錯的實踐?光是想像一下,下水道系統不再是「埋在地下的黑盒子」,而是能夠「說話」的智慧網絡,就覺得很有未來感!

评分

哇!看到這本《下水道管渠管理維護與修繕》的書名,我真的眼睛都亮了!身為一個在台北土生土長、每日通勤都要經過無數個巷弄街口的人,我對下水道系統的「默默付出」其實是很有感的。每次遇到大雨,看到路面排水順暢,心裡都會暗自感謝那些看不到的工程人員。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讓我聯想到好幾個層面:首先,當然是管渠本身的「管理」與「維護」,這部分我就想到我們家社區,以前常常有化糞池滿溢的問題,那時候真的很困擾,每次都要找水肥車來抽,而且那種味道…真的讓人不想多回憶。後來聽管委會說,是引進了一套新的管理系統,定時檢查、預防性維護,才大大改善。所以,書裡會不會有介紹各種不同種類的管渠?像是雨水下水道、污水下水道,甚至是混合式下水道,它們在功能、材質、設計上又有什麼不同?管理上又有什麼特殊考量?比如說,雨水管渠可能要考量快速排洪,防止積淹水;污水管渠則是要注意防臭、防堵塞,以及化學腐蝕的問題。光是想到這點,就覺得書裡內容肯定豐富,而且都是實務上非常需要的知識。

评分

再者,這本書的「讀者對象」是誰呢?我猜想,除了專業的工程師、技術人員之外,可能也會吸引到一些對市政管理、城市規劃有興趣的民眾。畢竟,下水道系統的順暢運作,是城市生活品質的基石。我個人就很好奇,書裡會不會有一些「為什麼」的解釋?例如,為什麼某些地區的下水道比較容易淹水?為什麼有些管渠需要定期清淤?這些問題的背後,都有專業的知識和技術支撐。我希望書裡能用比較淺顯易懂的方式,解釋這些背後的原理。如果能加入一些「圖解」或「案例分析」,那就更好了。我常常覺得,很多專業知識對一般民眾來說,聽起來很艱澀,但如果能用更貼近生活的例子來闡述,大家就更容易理解,也能更 appreciating 這些默默付出的工作。

评分

關於「管理維護」的部分,我想到一個更貼近生活經驗的點。我們家這邊有時候會突然接到通知,說是要進行管渠的清淤或檢查,需要暫時關閉某些路段的交通,或是通知住戶暫停使用某些用水設施。這些「預告」的通知,其實是很重要的。書裡會不會提到一些關於「公眾溝通」和「風險管理」的策略?畢竟,下水道工程有時候會對民眾的生活造成一時的影響,如何提前告知、解釋原因、協調施工時間,讓民眾能夠理解和配合,這也是「管理」的一部分。我認為,一個好的管理,不只是技術上的專業,也包含與社會大眾的溝通和協調。這本書如果能分享一些相關的經驗或原則,我覺得會對提升政府與民眾之間的信任度非常有幫助。

评分

最後,我特別想知道,這本書的內容,對於「城市防災」方面,有哪些啟示。台灣位處地震帶,也經常面臨颱風侵襲,這些都會對下水道系統造成巨大的壓力。書裡會不會討論,在極端天氣事件或地震發生後,下水道系統的「應急響應」和「災後恢復」機制?例如,如何快速評估管渠的受損情況?如何優先搶修關鍵的管段?如何確保災後的污水能夠順利排放,避免二次災害?我認為,一個具備良好韌性的下水道系統,是城市防災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如果這本書能提供相關的知識和經驗,對於我們提升城市整體的防災能力,將會非常有價值。

评分

接著,我最期待的是「修繕」的部分。平常我們只會注意到路面突然挖開施工,然後就修好了,但背後到底用了什麼技術?用了哪些材料?書裡會不會詳細介紹這些?我想,一般的民眾可能對「修繕」的印象就是「挖了再填」,但實際上,地下管渠的修繕絕對不是這麼簡單。像是老舊的混凝土管渠,時間久了可能會出現裂縫、滲漏,甚至坍塌,這時候該怎麼辦?是直接開挖更換?還是有什麼「非開挖」的修繕工法?我曾經看過新聞報導,有時候會用一種像「內襯」的方式,在原來的管渠裡面再套上一層新的管子,這樣就可以避免大範圍的開挖,減少對交通和居民生活的影響。這聽起來就非常厲害!書裡會不會深入探討這些新舊工法的比較?像是成本、施工時間、對環境的影響、以及修繕後的耐用度等等。我對這個部分真的很好奇,畢竟這是直接關係到城市基礎設施能否長久運作的關鍵。

评分

身為一個對環保議題稍微有點關注的讀者,我特別想知道這本書在「管理維護」這塊,會不會觸及到環境保護的面向。畢竟,下水道系統是收集和處理生活廢水、工業廢水的重要場所,如果管理不當,這些未經處理的污水直接排放,對河川、海洋的污染可是非常嚴重的。書裡會不會提到關於污水處理廠的前置作業?像是截流、分流的設計,或是如何監測管渠內部的污染物排放?另外,在「修繕」的過程中,是否也會考量到環保材料的使用?例如,修繕時產生的廢料如何處理?會不會有對環境影響較小的工法?我記得以前在學校上課,老師有提到過「綠色基礎設施」的概念,希望能夠盡量減少對環境的衝擊。這本書在這些方面,有沒有一些值得我們學習的觀念或案例?畢竟,一個健康的城市,除了要讓居民生活便利,也要對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負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