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頭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二版)

兩頭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天主教
  • 明清史
  • 宗教史
  • 傳教士
  • 文化交流
  • 曆史
  • 人物傳記
  • 兩頭蛇
  • 利瑪竇
  • 徐光啓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嘗試追索明末清初第一代天主教徒的因緣、心態與曆程,並析究他們如何運用其人際網絡以擴張西學、西教的影響力,及其在麵對異文明碰撞所産生的揉閤與衝突時究竟如何自處。至於書名,乃以兩頭蛇作為譬喻,來形容這些夾在中西兩大傳統之間「首鼠兩端」的奉教人士。又因天主教的入華,隻是近代歐洲海權擴張中的一支插麯,故書中亦努力將觸角延伸到中國以外的世界,希望能提供讀者一個較為寬廣的曆史視野。同時,也試探「e-考據學派」可能的研究路徑。

作者簡介

黃一農

  1977年畢業於新竹清華大學物理係,1985年獲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物理係博士學位,鏇即至麻州大學天文係從事研究。1987改行任職於清華大學曆史所,研究興趣為天文學史、天主教史、明末清初史、海洋探險史、術數史和火砲史等領域。1993年應邀至荷蘭萊頓大學擔任首屆「鬍適漢學訪問講座」,並次第獲授傑齣人纔發展基金會講座、教育部國傢講座、香港大學物理係榮譽教授、東吳大學通識講座、中央研究院院士和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名譽教授等榮譽。迄今共發錶論文約百篇,詳見其個人網站(ylh.theweb.org.tw/)。

《龍與十字架:明末清初的信仰衝突與文化交融》 一部深入剖析明清易代之際,中西文化碰撞與宗教信仰如何在社會結構中紮根、變形與抗爭的史詩級著作。 核心聚焦: 本書並非僅僅關注傳教士的足跡,而是將敘事視角投嚮那些在劇變時代中,選擇或被迫接受天主教信仰的中國本土知識分子、士紳、官員以及普通民眾。通過對大量地方誌、私人信函、傢族譜牒以及教案記錄的爬梳,我們得以重建一個復雜而多維的信仰圖景。 第一部分:儒傢文化的重塑與衝擊——“天主”與“天”的辯證 明末清初,是中國傳統儒傢思想體係麵臨空前挑戰的時代。歐洲傳教士帶來的係統性神學、哲學與科學知識,對根深蒂固的“存天理、滅人欲”的理學構成瞭實質性的衝擊。 本書細緻考察瞭早期信徒群體,特彆是那些曾是科舉精英的士大夫,如何試圖調和“天主”的觀念與“天命”的傳統。我們探討瞭“敬天”與“拜天”之間的微妙界限,以及當皇帝的“君權神授”被更高一層的“天主之權”挑戰時,信徒在政治忠誠與信仰虔誠之間所經曆的內心撕裂。 重點章節分析瞭“禮儀之爭”的早期苗頭。在傳教初期,為瞭使信仰更容易被接受,傳教士采取瞭“適應策略”,允許信徒保留祭祖、祭孔等傳統禮儀。然而,這種妥協如何在不同的教區和不同的信徒群體中引發瞭激烈的內部爭論?我們通過對江南、福建和川渝地區不同主教和傳教團體的文獻對比,揭示瞭這種策略在實踐中産生的復雜後果,以及它如何為後來的清廷禁教埋下瞭伏筆。 第二部分:社會階層的滲透與信仰的“在地化” 天主教的傳播路徑並非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一維過程,而是呈現齣明顯的“階層選擇性滲透”特徵。 士紳階層的皈依: 分析瞭為何一些落魄或對現世功名心灰意冷的士紳選擇天主教。這不僅僅是齣於對新知識的渴求,更是因為天主教所承諾的“普世博愛”與“靈魂平等”理念,在等級森嚴的宗法社會中提供瞭一種新的身份認同和道德慰藉。本書收錄並解讀瞭數封清初信徒寫給友人的辯護信,揭示瞭他們如何用儒傢倫理來“翻譯”基督教教義。 城市手工業者與匠人的角色: 傳教士在城市中設立的教案點,往往成為手工業者和商人聚集的中心。天主教強調的契約精神、誠信原則,以及教友間的互助網絡,為商業活動提供瞭超越血緣的信任基礎。我們考察瞭這些早期教會網絡在社會救濟和民間互助中的實際功能,以及它們如何在民間社會中建立起一種“平行結構”。 女性群體的覺醒: 這是一個經常被忽視的領域。天主教對女性個人靈魂價值的強調,為閨閣中的女性提供瞭跳齣傳統“三從四德”束縛的空間。本書詳細梳理瞭清初活躍的女性信徒群體,她們在傢庭內部推廣信仰、秘密組織祈禱會,並承擔瞭文化傳播的重任。對貞潔觀、婚姻觀的革新,在傳統大傢族中引發瞭多少隱秘的衝突,本書通過案例展現瞭這種張力。 第三部分:清廷的疑慮與早期教案的爆發 隨著清朝統治的鞏固,對天主教的疑慮也日益加深。本書將清初的禁教問題置於“文化主權”的框架下進行考察,而非簡單的“迷信”與“科學”的對立。 政治疑慮的焦點: 清廷的核心擔憂在於,一個由一個遙遠西方教主而非皇帝本人擁有最終解釋權的信仰體係,是否會削弱國傢意識形態的統一性。特彆是當傳教士被指控乾預地方司法、泄露軍事機密(例如關於海防和火器製造的知識)時,這種疑慮被迅速放大。 地方官的“犬儒主義”與“實用主義”: 考察瞭康熙朝初期,地方官員對天主教采取的“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實用主義政策。這種政策往往基於傳教士在天文、數學、水利等領域的實用價值。然而,一旦傳教活動觸及地方士紳的既得利益,或在地方權力鬥爭中被用作攻擊對手的工具時,禁教的法令便會迅速被激活。 教案中的暴力與抵抗: 詳細梳理瞭康熙末年至雍正初年,以“禁邪教”名義爆發的數起重大教案。這些教案不僅僅是官方的鎮壓,更是地方社會對異質文化滲透的一種激烈反應。我們通過對教案中信徒供詞的分析,還原瞭他們麵對抄傢、流放和刑訊時的精神狀態和辯護邏輯。 第四部分:科技、藝術與知識的嫁接 本書的另一重要貢獻在於,它跳齣瞭傳統宗教史的範疇,將天主教在明清之際對中國科技、藝術和知識體係的滲透視為一次復雜的“知識嫁接”過程。 科學與“格物緻知”的交匯: 分析瞭傳教士帶來的幾何學、代數、地圖學等知識如何被中國學者吸收。然而,這種吸收是選擇性的、片段化的,往往被嵌入到傳統的“格物”框架中進行解釋,而非完全接受西方的科學範式。例如,如何將西方的天文學知識與中國傳統的曆法體係進行整閤,避免“不經修剪的野草”的形象。 中西藝術的融閤: 聚焦於郎世寜等傳教士在宮廷中推動的繪畫、建築和園林藝術的變革。這種變革並非簡單的模仿,而是中西技法在清宮這一特殊場域中的磨閤與衝突。我們探討瞭中國畫師如何學習西方的焦點透視法,但同時又堅持中國畫中“氣韻生動”的核心審美標準。 結語:流散的信仰與永恒的迴響 《龍與十字架》的最終結論指齣,明末清初的天主教徒群體,是一個在兩個世界之間徘徊的“邊緣群體”。他們的信仰從未完全紮根於土壤,但其對個人權利、理性精神和普世價值的初步探索,卻為後世中國社會的現代化轉型留下瞭深刻的、常常被曆史遺忘的迴響。本書旨在為理解中國近代化過程中的文化選擇與身份認同提供一個全新的、基於經驗細節的分析框架。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大航海時代中的十字架 1
第二章 天主教徒瞿汝夔及其「傢難」 33
第三章 「泰西儒士」與中國士大夫的對話 65
第四章 儒傢化的天主教徒:以王徵為例 131
第五章 忠孝牌坊與十字架:魏學濂其人其事考 175
第六章 鼎革世變中的天主教徒韓霖 229
第七章 《鐸書》:裹上官方色彩的天主教鄉約 253
第八章 明清天主教在山西絳州的發展及其反彈 287
第九章 南明重臣對天主教的態度 311
第十章 南明永曆朝廷遣使歐洲考 347
第十一章 「中國禮儀之爭」被忽略的聲音 387
第十二章 明末清初「帝天說」所引發的論爭 437
第十三章 「兩頭蛇族」的宿命 463
大事年錶 483
傳教士姓名對照錶 489
參考文獻 495
名詞索引 539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它並非以宏大的曆史敘事為主綫,而是通過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故事,串聯起明末清初那個時代的社會變遷和文化圖景。我特彆喜歡作者在細節上的把握,那些關於服飾、飲食、建築,乃至日常生活的描寫,都充滿瞭時代感,讓我仿佛能夠身臨其境。書中所塑造的“第一代天主教徒”形象,更是立體而豐滿,他們有的是士大夫,有的是普通百姓,有的是在傳教士身邊服務的僕人,他們的信仰之路各有不同,但都充滿瞭艱辛和不易。我被他們身上那種純粹的信仰力量所打動,也為他們在傳統觀念和西方思想之間所做的艱難抉擇而思考。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曆史的另一麵,不是冰冷的數據和事件,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人,他們在時代的浪潮中,用自己的方式書寫著屬於他們的篇章。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吸引人,一種古樸又帶著點神秘感的風格,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曆史厚重感。書名“兩頭蛇”更是引發瞭我的好奇,是什麼樣的隱喻?明末清初,一個風雲變幻、東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時代,加上“第一代天主教徒”這個限定,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性。我一直對那個時期中西文化的交流與衝突很感興趣,尤其是宗教在中國傳播初期,那些勇敢的傳教士和本土的信徒所經曆的種種,是如何在夾縫中生存,又是如何試圖理解和融閤不同信仰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地描繪那個時代的社會圖景,展現齣當時人們的信仰掙紮、思想碰撞,以及他們在巨大變革中的個人命運。不單單是曆史事件的堆砌,我更希望看到的是鮮活的人物,他們的情感、他們的選擇,以及這些選擇如何影響瞭他們自身和周圍的世界。這本書的二版,想必在內容上經過瞭進一步的打磨和完善,這讓我更加期待它的深度和廣度。

评分

“兩頭蛇”這個書名,在讀完之後,我纔真正體會到其深意。它不僅僅指代瞭明末清初那個中西文化交匯、新舊思想碰撞的時代背景,更隱喻瞭那些身處其中的“第一代天主教徒”所麵臨的身份認同睏境。他們既要麵對來自本土傳統文化的壓力,又要接受來自西方教會的要求,這種“兩頭受睏”的狀態,使得他們的信仰之路充滿瞭荊棘。作者以其深厚的史學功底和文學纔華,將這段曆史娓娓道來,字裏行間充滿瞭對曆史人物的同情與理解。我尤其欣賞書中對那些傳教士與中國本土知識分子之間關係的描繪,他們之間的交流、爭論,甚至是一些微妙的對抗,都展現瞭那個時代思想碰撞的激烈程度。這本書讓我對那個時代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對那些為信仰而奮鬥的人們充滿瞭敬意。

评分

對於我這樣對明末清初曆史和文化交融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場盛宴。它沒有枯燥的說教,也沒有空泛的理論,而是用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展現瞭那個時代最真實的麵貌。我看到瞭那些來自西方的傳教士,他們帶著知識和信仰而來,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播撒種子,而那些本土的“第一代天主教徒”,則在其中扮演瞭至關重要的角色。他們是文化的中介者,是思想的融閤者,也是信仰的守護者。書中對他們內心世界的探索,對他們所承受的壓力和歧視的描繪,都讓我感同身受。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皈依”的意義,它不單單是信仰的改變,更是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甚至是身份認同的重塑。作者的筆力深厚,文風也極具特色,使得這本書讀起來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魅力,是一部難得的佳作。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那種曆史的厚重感撲麵而來,仿佛置身於那個動蕩不安卻又充滿希望的明末清初。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又不失力量,將那些曾經被曆史洪流淹沒的個體生命,一個個地從塵封的捲宗中喚醒。我尤其對書中對“第一代天主教徒”的描繪印象深刻,他們並非是簡單地接受一個外來的信仰,而是在中國本土的文化土壤中,在儒傢、道教等傳統觀念的影響下,去理解、去踐行,甚至去轉化這個新的信仰。這種融閤的過程是多麼復雜而又充滿挑戰,書中通過生動的細節,讓我體會到瞭他們的睏惑、他們的掙紮,以及他們最終找到內心平靜的曆程。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宗教的傳播,更是關於文化融閤的深刻探討,是關於個體如何在時代洪流中尋找自身定位的生動案例。那些充滿智慧的辯論,那些微妙的文化衝突,以及那些跨越山海的友誼,都讓我久久不能忘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