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最重要的禅修大师,最伟大的心灵修炼经典』
-继西藏生死书后,又一开启智慧与慈悲的灵性巨着
☆二○○八年全新译本,郑振煌、赵可式、余德慧、李欣频等心理界、学术界、宗教界、媒体界十四位名家强力推荐,《EQ》作者高曼感动推荐!
☆佛教徒必读,对灵修有兴趣者之必备案头书。
你,是否曾好好爱过?
在我们所有的活动之下,深藏着对爱和爱之行动的渴求。
灵性与占有或智商无关,而是一种发现爱的能力。
当你拥有这种爱,就踏上了专属于你的心灵幽径。
这条心路允许痛苦穿透我们,碎裂的心将在此得到疗癒。
本书是美国内观禅大师暨临床心理学博士杰克.康菲尔德的半自传实录,也是灵性禅修领域的经典之作。康菲尔德认为许多人误解灵性修行的真意,只是用来逃避存在的痛苦和困难;许多人进入寺院、教堂和道场,只为了寻求特殊的效果,如狂喜状态与超凡经验。他认为人们需要勇士的心来直接面对自己的生活,包括各种苦痛和限制、快乐和可能性。这种勇气会将各个生活层面纳入灵性修行之中,那时灵性才能真正与生活整合。
心理治疗有如灵性修行的道路。康菲尔德主张结合禅修与心理治疗,将灵性修行落实于日常生活,并由心智的开悟转向心的疗癒。书中充满灵性的抚慰,提供各类初阶到进阶的修行方法,也点出物化灵性与灵性团体的潜在危险。康菲尔德不但是个说故事高手,穿插文中的诗篇、哲语更为这本优美的灵性之书增添丰富的文学性。
本书特色
☆ 西方最重要的禅修大师,最伟大的心灵修炼经典:作者康菲尔德是将上座部(小乘)佛教引介至西方最重要的禅修大师,本书是其代表作。书中反省一般人对灵性修行的误解与迷思,重新将灵修带进日常生活,为东西方读者带来莫大启发。
☆整合现代心灵和心理的小百科:作者身兼佛学老师与心理治疗师,另辟蹊径,走出一条全新的心灵幽径:结合东方内观禅修与西方心理学,为玄祕的心灵境界和现代心理学搭起一座桥樑。
☆广纳各传统灵修精华,鼓励读者走出自己的灵性道路:介绍各种传统的灵修精华,包括南传、藏传佛教、禅宗、基督宗教、犹太教、回教、苏菲教等,给予读者开阔的视野。
☆作者经历特殊,亲身见证本书论点:本书为作者半生以来的修行史。他有基督宗教的文化背景,出家后却又还俗,攻读临床心理学,正是本书的最佳见证。
☆将灵修带进生活,直指修行弊病:作者置身灵性团体,却能直指其中的弊病,提点读者面对修行常见状况的应对方法,以及选择灵修老师等相关注意事项。
☆实用的冥想练习:书中附有简易的禅修练习,由浅入深为读者介绍灵性修行的各个阶段。
作者简介
杰克.康菲尔德(Jack Kornfield)
成长于美国东岸一个科学及知性的家庭。一九六三年就读于达特茅斯学院,主修亚洲研究,在学期间受到陈荣捷博士启发而学佛。一九六七年毕业后,立刻前往东南亚修习,曾在泰国、缅甸和印度接受佛教僧侣的训练:在阿姜查(Achaan Chah)主持的巴蓬寺出家,也曾在马哈希法师(Mahasi Sayadaw)、阿沙巴法师(Asabha Sayadaw)和佛使比丘(Achaan Buddhadasa)座下学习,并追随过西藏喇嘛、禅师与印度教上师。
他自一九七四年开始在世界各地教导禅修,是将南传上座部(Theravada)佛教修行引进西方的重要老师之一。多年来,他致力于整合东方的灵性教导,使西方世界更能亲近此一传统。他不仅是举世闻名的内观禅大师、内观学社(Insight Meditation)与灵磐中心(Spirit Rock Center)的创办者,还是临床心理学博士,也是下笔如诗的作家。他擅长结合现代心理学与禅修思想,将灵性修行落实于日常生活,着有《当代南传佛教大师》(圆明)、《佛陀的法音》(谛听)、《原谅的禅修》、《狂喜之后》(橡树林)等书。
译者简介
易之新
开业医师、文字工作者,译有数本与超个人心理学有关的书,如《存在心理治疗》、《圣徒与疯子》(张老师文化),《超个人心理治疗》、《超越自我之道》、《疾病的希望》、《关系花园》(心灵工坊)。
黄璧惠
政大教育系学士、政大教育研究所硕士、美国威斯康辛州立大学麦迪逊校区教育心理学博士,专长发展心理学。曾任台北市立体育学院师资培育中心助理教授,目前为台北科技大学通识中心兼任助理教授。对超个人灵性发展、禅观与心理的现代对话有持续的关注与兴趣。
释自鼐
美国加州整合学院哲学博士,现任香光尼众佛学院副院长。曾任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亚洲文化语言客座讲师,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推荐序一 如实知如实见 郑振煌 005
推荐序二 灵性-体验生命中伟大的乐章 赵可式 008
推荐序三 勘破传统修行的迷思,走入现代修行的心路 余德慧 012
导 读 心理治疗有如灵性修行的道路 易之新 017
第一部 踏上心灵幽径:基本法则 023
序 曲 灵性修行与心理治疗的结合:我的亲身经历 024
第一章 我是否好好爱过 033
第二章 停止战争 046
第三章 坐定 057
第四章 必要的疗癒 068
第五章 训练小狗:观唿吸 087
第二部 灵性生活的前景与危险 101
第六章 稻草变黄金 102
第七章 为魔鬼命名 116
第八章 困难的问题与固执的访客 138
第九章 灵性的云霄飞车:拙火与其他副作用 156
第十章 自我的扩展与消融:暗夜与再生 173
第十一章 寻找佛陀:一盏照亮自己的灯 199
第三部 扩大修行的范围 211
第十二章 灵性生活的週期 212
第十三章 神圣之地,没有疆界 227
第十四章 我是谁:无我或真我? 243
第十五章 慷慨与慈悲 263
第十六章 你无法独自完成:寻找老师的带领 278
第十七章 心理治疗与禅修 295
第十八章 国王的新衣:老师的问题 305
第十九章 业:心是我们的园地 324
第二十章 扩大修行的范围:不分彼此的心 344
第四部 灵性的成熟 369
第二十一章 灵性的成熟 370
第二十二章 伟大的乐章 386
第二十三章 开悟就是与万物亲密 398
附 录 内观禅修老师的伦理准则 407
译后记 生命、心灵与文字共舞之旅 释自鼐 412
推荐序一
灵性-体验生命中伟大的乐章
赵可式
是歌,还是唱歌的歌者?
在我们身旁,在世界上,我们随时随处可以发现有些人的生命如同一篇动人的乐章,如此美好,可以萦绕人们心头,久久无法忘怀;有些人的生命却聒噪刺耳,成不了谱。是歌曲本身,还是歌者的缘故?亦即是「人」有「好命」,还是「人」将「命变好」?
人是「有灵性」的动物,因此才有「灵性修行」的渴望。「灵性修行」不再是修道者的专利,而是现代人追求的生命境界。现代人的生活或内心常被迫为诸多状态所盘据,如:痛苦、欲望、悲伤、寂寞、恐惧、分裂、执着、妄想、懊悔、挫败、诱惑、羞愧、愤怒、不满足、逃避、困惑、无价值感、冲突、无意义感等。人们渴望有方法克服,有途径能引领自己达到光明、整全、爱与觉醒的境界,于是东方或西方便出现各种法门,来协助这些渴望的灵魂,唱出自己生命的动听乐章,在扰攘的外在环境中,也能平静自己喧闹的心灵。
开启智慧与慈悲的心门
本书作者杰克.康菲尔德是「内观禅」(vipassana)的大师兼心理治疗师。他天衣无缝地整合了西方心理治疗与佛教禅修,创造出一套能够学习并实行的「内观禅修」,开启智慧与慈悲的心门,使现代孤寂焦躁的心灵找到触动生命核心的修行方法。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作者运用的「密集禅修」,用无数的小故事或禅学公案点醒迷惘的修行者。这部二十三章的巨着,面面俱到地介绍了内观禅修的理论基础与实务方法,各章末还附上「冥想练习」让读者具体修炼。这种教导人们找出转化并触动生命核心道路的修行方式,并不只限于佛教徒,任何宗教信仰者或无特定宗教的人士都可以修炼。作者是美国人,具基督宗教的文化背景,后又在佛寺出家成为僧侣,最后从僧侣生涯还俗,攻读心理治疗。这些生命经历使他洞察普世人类的灵性需要,因而创作出如此佳作。书中引用了许多耶稣基督的教导,以及现代圣者印度德蕾莎修女的灵性蹊径,更使本书具有普世价值。
人类的痛苦常是「自我的」,例如战争,发动战争者不但承担了仇恨之苦,也让许多无辜者深陷苦海。书中有云:「真正的慈悲所具有的非凡力量,可以转化我们遇到的痛苦。」而慈悲的开启来自人们的「觉醒」,「觉醒」却需要「灵性的修为」。灵性修行从觉察开始,经过觉醒,终至开启了智慧与慈悲的心门。 疗癒与放下
这是一个「受伤的世界」,人们心中经常伤痕累累,外表却光鲜亮丽。我曾经问一位专治忧郁症病人的精神科医师:「您每天治疗那么多的忧郁症患者,当您自己忧郁时怎么办?」他回答:「我只好关起门,和着眼泪,吞服抗忧郁的药!」
在灵性修行的过程中,人们能够发现自己心灵深处的创伤。本书介绍的内观禅修,能在四个领域培养觉察力,是觉醒与洞识的基础,即:身体与感官的觉察、心与感受的觉察、心智与思想的觉察及管理生命的原则之觉察。从觉察到疗癒,作者提出了五种有益的方法,即:放下、转化能量、搁置一旁、想像的行动与在觉察中演出。这些灵修方法并不能一步登天,而需要每日做灵修功课,天天练习,就像运动员每天的例行锻鍊一样,直至真正的「疗癒」,放下内在的战争,达到自由与爱的灵性修行目标。
从小我到连结后的大我
本书最伟大的论述在于:「人类有一种共同的渴望,就是要超越自身的限制,连结到某种比『我』更大的东西,一种比『我的小故事』更大的东西,碰触到一种能含融万物的广大生命体,如此才是灵性修行的真正目的,也才能在自己里面发现和平与连结。」
这段话点出「灵性的真谛」,人的「灵性」是「与天人物我的连结」。人如果天天往内心去舔舐自己的伤口,日日活在自己的「小我」中,便无法达到灵性的成长境界,就像小狗追逐尾巴,永远只是在原地绕圈子。这也是世间有人做「灵性修行」一辈子,却仍无法觉醒与开悟的理由,因为「开悟就是与万物亲密」,天人物我连结成一个真正的「我」。
追寻灵性生命者的必读好书
我多年来照顾成千上万的临终病人,看到形形色色的死亡景象。有些病人平静安详,犹如天使般的形貌,在爱与自由中离世;有的却在挣扎、恐惧、怨恨苦毒中断气。作者说:「灵性修行使我们与『死亡与再生』的奥祕有最亲密的接触,因为我们每天、每时、每刻都活在许多『结束与开始』的连续过程中。」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灵性的修为在临终时更能发现其平时下的工夫。这本书,是人人必读的好书!
(本文作者为国立成功大学医学院教授.台湾安宁疗护推手)
推荐序二
勘破传统修行的迷思,走入现代修行的心路
余德慧
首先触动我为本书写序的念头有两个来源,一是杏林心灵诊所陈俊钦医师在一篇文章谈到「宗教与心理治疗永远脱钩」的普遍趋势 ,而本书在序曲便开宗明义提出「心理卫生专业需要整合灵性」。以前者的观点来说,宗教本身就含有「自身绝对」的神圣信念,而坊间的心理治疗则在一切皆为相对的情况,拒绝将宗教的「自身绝对」纳入红尘生态,使得宗教的「自身绝对」也被俗世相对化,而成为「信者恆信」的信心疗法的一部分。当然,蕴含社会意识的心理治疗专业能够从圣贤业自行脱钩,不再绑手绑脚,也毋需将圣贤角色往身上揽,确实有其现实的必要;但本书作者认为「精神病患往往会体验到一股巨大的力量,那就如同禅修者面对自己的贪婪、无价值感、愤怒、妄想和浮夸」,因此精神病患不应只是药物的受控者,还需要灵修。此处灵修并不等于宗教修行,却具有宗教修行的内涵。虽然这两个观点对宗教採取不同的立场,结论却没有太大的差别。陈医师主张「精神疾病的生态观」,认为许多经疾病涉及其周遭亲密他人之间的键结关系,不能只是从个体的病理矫治观点妄下干预;本书作者则将「内观」领入心理治疗过程,进行深度自我修炼,也希望摆脱目前主流的药物控制。
从这个论点出发,我们的修行生活可以有两层,一层是把肉体放在万丈红尘里,吃喝玩乐与营生,一层放在灵性领域,让身心安顿。这两层能像五花肉般混合,不完全相容,也不全然互斥,而是透过相互的对照获得自我修炼的资质,这一点与传统修行大相迳庭。传统修行主张弃俗求圣,只要纯净地安住在灵性层次,而与本书的做法有所差异:杰克.康菲尔德在缅甸丛林修行五年,返回美国结婚生子、攻读学位,将俗世的心理治疗加入灵性的元素,而产生一种新兴的现代生活修炼。
我们如何理解这种新兴的生活修炼?本书并未提供清楚的答案,但从近年来此股新兴生活修炼的趋势来看,可以从三层的运动循环来了解。现代修行与传统修行不同之处在于:现代修行不再「直指性命」,换言之,传统修行的意识型态是「拚死求悟」,希望用最精进、最勇勐的修持直捣黄龙、勘破生死,所以修行者往往得离开红尘;现代修行却主张俗世生活的必要性,对生活的食衣住行、性爱、生子、就业、养生都不刻意排斥,原因并非「什么都要」的讨便宜,而是有更深刻的理由。其主要论点有二:第一,现代修行没有专一教门的神学论,也没有明确的教门教义,即使作者修的是阿姜查的南传佛教,这位现代修行人并不撷取其传统形式,而只保留其内涵(观处),这种「毁形取质」的做法已蔚为现代修行的共识;第二,这个理由比前一个更重要、也更深入,就是将「学习犯错」当作功课,「清醒地学习犯错的艺术,引导它们成为心的转化力量」(本书第六章),这与传统修行战战兢兢地避免犯错、遵守戒律,完全基于不同的预设立场。传统修行主张纯洁、无垢、无欲,不沾贪、瞋、痴,并避之如蛇蝎;万一不慎沾染,则自责万状,彷彿坠入无间地狱,甚至视之为沉沦。因之,传统修行视俗世需求为贱斥之物;现代修行则以俗世的生发为对体的力量,透过相互较劲的力道生出修炼的精神力量。俗世的诸般作为是修行者的动力来源,如「懒惰和昏沉是正午之魔,每天午餐之后来报到,我们才有修行的必要。」换言之,现代修行将困境当作修行的滋养品,这不是浪漫的思维,而是所谓「真正的力道」的生发。现代修行受尼采哲学的影响,讲究「真正的力道」来自逆境的阻抗,也就是「反力」的作用;不仅如此,有些修行主张进一步借助黑暗的力量,如拉冈(Jacques Lacan)精神分析里的颠峰欲物、克莉丝蒂娃(Julia Kristeva)的负性(negativity)作用 。现代修行接受苦难的折磨并在其中转识成智。这并非苦行,而是苦中行。苦行意识是自己去找苦头来磨练自己,算是模拟训练,而非实战;「苦中行」却是真正的苦集灭道的运作循环,苦难是动态的过程,它带来的苦痛必须进入实修,这与一般仅动脑想像的修炼完全不同。苦痛的实修不再仰赖书本或教条,甚至也非任何冥想或想像的修炼,而是随着苦痛的进程进入「真实本心」的运动,这才是实修。因此,走入黑暗是实修,而端坐禅室却不见得是修行!
作者举了两个例子来阐释这点,令我颇为欣赏。他举耶喜喇嘛在加护病房被药物击垮的临终感受,「我的心灵像反对神的异教徒,我的话语如狂吠的老疯狗」,唯其领悟到必须沉静以对,才逐渐获得安宁;铃木大拙临终前亦言,临死的痛苦挣扎不是问题,修行人毋需羞耻。这与传言的「临终示瑞」的庄严法相完全相反,却是道地的修行。
修行可以如此令人动容,并不是因为修行者每天坐禅守戒,而是修行者的心能让他自由地做任何事,而且充满灵性的真实。在本书第十三章提到瑜伽行者维玛拉.沙卡尔,她曾随克里希纳穆提修行,成为瑜伽师,但不久后又回到农村服务。她并不在乎自己是否以瑜伽师的身分修行,而是「当我看到农民没东西吃而挨饿,没有干净的饮水而生病,我怎能不停下来回应这苦难呢?」相对于这种令人动容的修行,则是徒具修行形式的「假灵性」:假借灵性逃避自己的弱点,或者沉溺于某种境界,无视众生之苦。
若要破除假修行,我们只消从日常生活中反省哪些部分缺乏慈悲喜舍,我们甚至可以从性爱中体验慈悲、从营生赚钱中体验喜舍、从最庸俗的工作里察觉神圣,而不是事先分类哪些行为是修行,哪些不是。诚如前述,现代修行为俗圣两者所缠绕,我们可以「无我」,也可以「有我」,两者表面矛盾,却都必须真实地实现,人才能觉悟。传统修行过度强调「无我」而陷入空虚的概念,所谓「无我」的本质其实是诸种我的流转,亦即各种的我不断蜕变,我只处在蜕变的自由里,我如潮汐般无常,这里既有我、也没有我,我只是「心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来来去去,我的真如就如此般望尽千帆;是梦也行,是暮霭也好,是朝露也罢,是唿吸之间亦可。只有不以任何方式执着,或者如大圆满(Dzogchen)教法的理论,让本然之心安住在闲散的状态下,就是修行的功夫。
本书在区别修行的真相与假相方面有相当独到之处。传统修行蒙混了许多似是而非的假修行,例如在喜舍方面,许多慷慨解囊的心思却是自私自利,人们常送出去一些,然后冀望收回来另一些,表面上喜舍,骨子里却巴望别人的互报;表面上「众生平等」,其实却对他人缺乏关注的兴趣;表面慈悲,实则滥情;表面隐居修行,实则放任自己的孤僻;表面普渡众生,实则沽名钓誉。几乎所有表面上看似修行的形式都可能是假相。作者清楚地区辨修行的真相与假相,其中一项颇值得玩味,即他主张「健康的自我」是修行的基础。他认为如果没有「健康的自我」为前提,就无法辨识所有的假修行,造成假修行的矫情、做作、浮夸、虚伪都会拗成修行的「特征」。因此,他採取有限的慈悲观,而非滥情的施舍。如此一来,他才能区辨慈悲与怜悯,前者内心温柔,却能坚定地对过分的事端说「不」;后者内心激动,无法说「不」,以致事端恶化。
这是一本好书,若读者因为误解修行而对修行有所忌惮,本书可以帮你解套;若读者曾被传统修行綑绑得喘不过气,本书可以让你舒缓身心。顺着全书读下来,会让人感到现代人能修行其实是最幸福的事,比起医学上建议的「心理卫生」习惯或通俗的「心理健康之道」,其高明不知凡几。当我们静下来,内心通透,比起那红尘里的吃喝玩乐,可以想哭,可以想笑,充满了自由。
(本文作者为慈济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