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相较于过去上人的着作,特别的是,针对于「静思法脉,慈济宗门」的理念,以图表制编,裨益读者能全盘清楚了解。全书分「缘起」、「信解」、「行证」三篇,铺陈理念意涵。
「慈济宗门」的缘起,可溯自慈济早年逐步走出四大志业(慈善、医疗、教育、人文),只是秉持着做该做与对的事,所以「做就对了」,在付出爱心当中,真实地体会佛法。上人从四圣谛(苦、集、灭、道)引领慈济人,见苦知福而再造福;为了让启发的爱心清泉不枯竭,而持续掘井辟福田,广邀天下善士共同耕耘,在此过程中,发心立愿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信解」篇阐释了「静思法脉,慈济宗门」所依循的佛典,即秉持《法华经》的精神,深入其精髓《无量义经》,内修「诚正信实」、外行「慈悲喜舍」,弘扬佛法不只人道关怀,也疼惜大地万物,形成跨越宗教、种族、国界的「大爱」精神,以及慈济人在行动中,流露出的亲和与真诚,以及人性中至善、至美的人文清流形象。
慈济走过四十二年,慈济宗已立、宗门已开;欲净化人心、祥和社会,仍需「人间菩萨大招生」,如上人长年勉众的那句话语:做,就对了!
作者简介
证严法师
一九三七年,出生于台湾省台中县清水镇。
一九六三年,依印顺导师为亲教师出家,师训「为佛教,为众生」,奉持不懈。
一九六六年,创办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
一九九一年,获菲律宾麦格塞塞奖。
二○○一年,获颁香港大学社会科学荣誉博士学位。
二○○二年,获颁交通大学社会与文化学名誉博士学位。
二○○三年,获颁中华民国二等景星勋章。
二○○四年,获颁加州美国亚裔联盟亚美人道关怀奖。
二○○七年,获颁日本庭野和平奖。
慈济世界在法师慈悲呵护下,数十年来,一步一步地坚实茁壮;发展为慈善、医疗、教育、人文四大志业,以及国际赈灾、环保、社区志工、骨髓捐赠八大脚印,透过亲手拔除众手艰苦痛,以善与大爱肤慰人间。
最近偶然翻到一本《真实之路:慈济年轮与宗门》,光看书名就觉得颇有分量。慈济,这个名字在台湾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所代表的慈善精神、人文关怀,早已深入人心。而“年轮”二字,则让人联想到时间、积累,以及生命中那些深刻的印记。更何况还有“宗门”二字,更是引人好奇,究竟慈济的“宗门”是指什么?是佛教的宗派,还是它自身发展出的一种独特的组织形态和精神传承?我一直觉得,慈济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它大规模的济助活动,更在于它背后有着一套非常稳定且充满凝聚力的运作体系和价值理念。这本书如果能深入剖析慈济的成长历程,从一开始的点滴善举,如何一步步发展壮大,形成如今这样遍及全球的慈善网络,并且探讨其中所蕴含的“年轮”式的经验沉淀,我想这对于理解台湾的社会发展,乃至全球的非营利组织运作,都会有非常宝贵的启示。我特别期待它能描绘出那些在幕后默默付出、将慈济精神发扬光大的人们的故事,他们的坚持、他们的智慧,以及他们如何将一份善心,变成改变世界的强大力量。或许,这本书能带领我们看到,在现代社会快速变迁的浪潮中,一种古老的仁爱精神,如何依然能够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评分对于《真实之路:慈济年轮与宗门》这本书,我光是看书名就觉得内容会很扎实,很有深度。慈济在台湾的地位,用“举足轻重”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它所做的各种善事,我们从小到大都看在眼里,也深受其影响。书名里的“年轮”二字,让我联想到生命的成长和历史的积淀,慈济一路走来的发展轨迹,必定是充满了故事和智慧。它如何从一个小小的开始,一步步成长为今天的规模,这中间一定有很多值得学习的经验。而“宗门”这个词,更是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总觉得,一个组织之所以能够长久地存在并发挥影响力,背后一定有一种超越物质层面的东西在支撑,一种精神上的共识和传承。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挖掘慈济的精神源头,探讨它的核心价值理念,以及它如何将这些理念贯彻到实际的运作中?我期待它能揭示出,慈济是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保持自己独特的精神气质,并不断适应时代的挑战。或许,它能让我们看到,在现代社会中,一种基于人文关怀和奉献精神的“宗门”,是如何构建并发挥其积极作用的。
评分我最近在书店无意间看到了《真实之路:慈济年轮与宗门》这本书,感觉名字很有意境。慈济这个牌子在台湾几乎家喻户晓,从早期的医疗、济贫,到后来的环保、教育,它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了一个标志性的社会力量。书名中的“年轮”,让我想到了时间的力量,以及事物在岁月的沉淀中逐渐成熟和升华的过程。慈济的“年轮”,是不是记录了它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努力和成就?有没有经历过什么关键的转折点?它又是如何克服挑战,不断壮大的?我特别好奇的是“宗门”这两个字。它暗示了慈济可能有一种独特的组织文化和精神信仰,这种精神信仰是如何形成的?又如何能够凝聚这么多的追随者,并且让他们甘愿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探讨慈济的组织哲学,它如何将宗教的关怀精神,转化为现代化的社会服务模式,并且让这种模式能够持续运作,甚至被其他组织借鉴,那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看到慈济的“软实力”是如何被构建和维系的,以及它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所扮演的独特角色。
评分说实话,当初拿到《真实之路:慈济年轮与宗门》这本书,我心里是带着些许敬畏和好奇的。慈济的名声太大,我平时虽然也接触到不少慈济的活动信息,但总觉得对于它内部的运作机制、精神内核,了解得并不深入。书名中的“年轮”二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时间的流逝,以及事物在时间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智慧和经验。慈济在台湾的足迹,几乎与台湾经济起飞、社会转型的过程同步,它的“年轮”,就像是记录了台湾这片土地上,人道主义精神的演变和深化。而“宗门”,这个词更是耐人寻味。我个人理解,它可能并非指传统意义上的佛教宗派,而更多的是强调一种精神上的传承、一种共同的价值认同,以及一种强大的组织凝聚力。慈济能够吸引如此多的志工,并能有效地组织起庞大的社会服务体系,这背后一定有着一套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力量在支撑。我很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慈济如何建立起这套精神体系?它在发展过程中,又经历了哪些挑战和变革?是否会对“慈济模式”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分析,并从中提炼出可以借鉴的普适性原则?我很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更宏观、更深邃的视角,去理解慈济作为一个社会现象,它的独特性和普遍性究竟在哪里。
评分《真实之路:慈济年轮与宗门》这个书名,一下子就勾起了我作为台湾本地人的共鸣。慈济,对我而言,早已不仅仅是一个慈善组织,它更像是台湾社会价值观的一个重要载体。每当有天灾人祸,总是第一时间看到慈济的身影,那种及时的关怀和无私的援助,让人深感温暖。书名里的“年轮”,非常形象地描绘了慈济几十年来一步一个脚印的成长过程,仿佛看到它在岁月的打磨中,不断积累智慧,不断提升服务的能力,也更加坚定了它的初心。而“宗门”这个词,则让我浮想联翩。我一直觉得,要维系一个如此庞大且活跃的组织,光靠热情是不够的,一定有一种强大的精神纽带,一种共同的信念,才能让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们,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这本书如果能剖析慈济在精神层面是如何构建和传承的,它是如何将一种理念,内化成无数志工的行为准则,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这对我来说会非常有吸引力。我希望它能描绘出慈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脉络,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它如何平衡世俗的运作和精神的追求。或许,它能揭示出,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如何保持一份纯粹的初心,并将其转化为持久的社会影响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