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蝴蝶食草与蜜源植物大图鑑(上)

台湾蝴蝶食草与蜜源植物大图鑑(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蝴蝶
  • 台湾蝴蝶
  • 食草
  • 蜜源植物
  • 植物图鉴
  • 台湾植物
  • 昆虫
  • 自然
  • 科普
  • 园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湾有着「蝴蝶王国」的美誉,但生态环境的剧变却让许多蝴蝶失去了踪影。如果没有可供蝴蝶产卵的植物,没有毛毛虫需要的食物,没有蝴蝶需要的蜜源植物,就不可能看得到美丽的蝴蝶。植物与蝴蝶两者环环相扣的亲密关系一直是备受忽视的部份,如果想要保护蝴蝶,第一步一定要先保护蝴蝶的食草与蜜源植物。

  以往的蝴蝶图鑑的功能仅止于种类的鑑别,本书提供更全面性的观点,堪称蝴蝶的生活史。

  蝴蝶与植物的亲密关系,在这本台湾首见的跨物种图鑑中首次揭露。没有蝴蝶食草或蜜源植物,就不会有漫天飞舞的彩蝶,想要保育蝴蝶,一定要先保护蝴蝶原生地的植物生态。上册介绍113种蝴蝶食草与其相关的蝴蝶种类。

  下册介绍37种蝴蝶食草及其相关蝴蝶种类,以及60种蜜源植物,书末并有309种台湾蝴蝶的生态图鑑。全书共收录约1,600张精采照片。


作者简介

林春吉

  1966年生于兰阳平原,孩提时代起对于自然界中的鱼类、虾类、兰花、蝴蝶、甲虫、水生植物、森林树木、两栖爬虫、鸟类、哺乳动物、恐龙及U.F.O充满热情与兴趣,也奠定了往后写作和生态摄影的基础。目前在兰阳平原的自家庭园「阿吉的绿世界」中培育多种水生植物、鱼类、蝶类、兰花及其它野生树木花草。着有『台湾淡水鱼虾生态大图鑑﹝上﹞』和『台湾淡水鱼虾生态大图鑑﹝下﹞』﹝以上均由天下文化出版﹞。

好的,以下是一部虚构的、关于台湾特有植物的图鉴的详细简介,内容涵盖了其结构、特色、研究价值及目标读者群,并且完全避开了您提到的那本特定书籍的内容。 --- 《福尔摩沙秘境:台湾高山特有植物图谱与生态奥秘(下卷:兰科与天南星科专论)》 (The Endemic Wonders of Formosa: A Comprehensive Atlas of Taiwanese Mountain Flora, Volume II: Orchids and Araceae) 内容概要与编撰理念 本书是《福尔摩沙秘境:台湾高山特有植物图谱与生态奥秘》系列的第二卷,聚焦于台湾岛上最具代表性、分布最特殊且保育需求迫切的两大科——兰科(Orchidaceae)与天南星科(Araceae)。本卷旨在提供一个前所未有的、兼具学术严谨性与视觉冲击力的植物学参考工具,深入剖析台湾山地生态系统中这两个引人入胜的植物家族的演化历程、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当前气候变迁下的生存挑战。 台湾,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复杂的垂直气候带,孕育了惊人的植物多样性。兰科与天南星科的物种,尤其是在中高海拔山区,展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适应性与形态分化。本书集合了近二十位长期深耕台湾高山生态研究的植物学家、分类学家与生态摄影师的集体智慧与心血,历经十余年的野外调查、标本比对与分子系统学分析,力求呈现最精准、最全面的物种描述。 卷首特色与结构安排 本图鉴的下卷内容结构严谨,共分为三大核心板块:基础知识导论、兰科专题剖析、天南星科专题剖析,并附有详尽的索引与保育现状评估报告。 第一部分:高山植物群落的演化与生态位(导论) 在正式进入物种描述之前,本部分首先奠定了宏观的生态学背景。 1. 台湾山地垂直植被带的形成与物种隔离机制: 探讨欧亚大陆板块漂移与岛屿地质活动如何促成台湾特有种的形成。重点分析冰期与间冰期对高山物种基因库的影响。 2. 兰科与天南星科在台湾的起源与扩散: 基于最新的线粒体与叶绿体DNA分析结果,重建这两个科在岛上的播迁路径与适应性辐射事件。 3. 共生关系与传粉媒介特化: 详细描述高山环境下的植物-传粉者互动网络,特别是针对特定兰花的微环境依赖性,以及天南星科“腐食性模拟”策略的生态学意义。 第二部分:台湾兰科植物的精细图鉴与分类修订 台湾的兰科植物种类繁多,许多种间的界限长期处于争议之中。本卷对兰科的处理采取了极其审慎的态度,结合形态学观察与分子数据进行整合。 涵盖范围: 本卷共收录台湾特有或具重要分布意义的兰科植物约 180 余种,包括附生兰、地生兰、腐生兰及气生兰。 核心内容展示(以“一物种一档案”为原则): 高清彩色原寸大图(三视图): 涵盖植株全貌、花部结构特写(唇瓣、蕊柱、萼片细节),以及干燥标本图。图像分辨率达到可用于学术研究的精度。 详细的形态学描述: 严格遵循植物分类学术语规范,精确描述叶片排列、假鳞茎形态、花序分枝模式及花被片长度、宽度、毛被特征等关键分类特征。 分子系统发育树(Phylogenetic Trees): 选取关键物种,展示其在最新的兰科亚科和族群中的系统位置,厘清易混淆种(如Dendrobium属与Anoectochilus属内物种)的亲缘关系。 生境特异性分析: 记录每个物种的精确海拔范围、寄主树种(若为附生)、土壤酸碱度偏好及光照需求。例如,对台湾特有、生长在云雾带的“幽灵兰”进行详细的微气候数据记录。 保育状态与名录更新: 根据IUCN标准与台湾“野生动植物保育法”进行分类评级,并附上最新的野外监测点位信息。 特别聚焦: 针对台湾特有属(如Pleione属台湾种群的区分)、以及新近发现或重归定名的物种,设立“分类学修订札记”专栏,解释其命名的依据。 第三部分:天南星科的巨型化与微观适应(天南科专论) 天南星科以其独特的肉穗花序和佛焰花序著称,其在台湾山地生态系统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本卷的撰写着重于其营养器官的极端形态变化。 涵盖范围: 本卷收录了台湾分布的约 70 余种 天南星科植物,涵盖了芋属(Colocasia)、榔头芋属(Alocasia)、龟背芋属(Monstera,仅限归化种及特有种记录)及多种野生芋类。 核心内容展示: 生活史的图解: 天南星科物种的地下块茎(球茎)形态变化复杂。本部分提供了多种模式的块茎横切面图,揭示其营养储备策略。 花序发育时间轴: 详细记录了不同物种从花序分化到成熟果实的精确时间点,这对于理解其传粉生物学至关重要。 毒理学与民族植物学关联: 概述了台湾原住民传统中对部分天南星科植物(如野生芋类)进行“去毒”处理后食用的方法与安全性评估,并标记出明确的毒性物种。 叶片结构的高分辨率显微照片: 针对叶片穿孔(Fenestration)现象,展示了叶脉结构如何支持这种特殊的形态,避免机械损伤。 研究价值: 本部分特别关注了天南星科在台湾的“巨型化”现象(如某些高山物种的叶片面积远超平地亲缘种),并探讨了这是否是长期营养物质竞争的结果。 目标读者群与使用价值 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植物学工具书,更是生态学、园艺学及自然教育领域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植物分类学家与研究人员: 提供了基于最新分子数据的分类修订,是进行区域植物区系研究和物种鉴定时的权威参照。 高山生态保护工作者: 精准的生境数据和保育等级划分,为制定栖地保护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专业园艺及植物引进机构: 详细的栽培要求(光照、湿度、介质),有助于人工繁育和濒危物种的迁地保护。 自然文学爱好者与摄影师: 极其精美的野外照片,捕捉了这些珍稀植物在原生境中难以察觉的瞬间美感与复杂的生态互动。 《福尔摩沙秘境:台湾高山特有植物图谱与生态奥秘(下卷)》汇集了尖端科学研究与顶尖视觉艺术,是深入理解台湾高山植物生命力的里程碑式著作。本书的出版,旨在激发更多对这片“百岛之岛”独特生物遗产的关注与保护热情。 ---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出版序    4
推荐序    5
作者的话   6
认识台湾蝶类、食草与蜜源植物  10
台湾蝴蝶食草大图鑑       15

第一部份  地生性草本植物    16
糯米团             18
火炭母草            20
节花路蓼            22
马齿苋             24
平伏茎白花菜          26
焊菜              28
倒吊莲             30
火燄草             32
假含羞草            34
炼荚豆             36
琉球山蚂蝗           38
波叶山蚂蝗           40
决明              42
望江南             44
菽草              46
合萌              48
穗花木蓝            50
酢酱草             52
冬葵              54
喜岩堇菜            56
短毛堇菜            58
台湾前胡            60
乌面马             62
台湾肺形草           64
马利筋             66
甘薯              68
风轮菜             70
阿里山紫花鼠尾草        72
泥花草            74
赛山蓝            76
爵床             78
台湾鳞球花          80
兰崁马蓝           82
台湾马蓝           86
柳叶水蓑衣          88
大车前草           90
白花鬼针草          92
台湾芭蕉           94
岛田氏月桃          96
月桃             98

第二部份 禾草、竹类与棕榈  100
台风草            102
台湾芦竹           104
早熟禾            106
李氏禾            108
水稻             110
川上短柄草          112
柔枝莠竹           116
刚莠竹            118
芒草             120
桂竹             124
玉山箭竹           128
麻竹             132
山棕             136

第三部份 裸子植物与中小型灌木 138
苏铁             140
沙楠子树           142
青苎麻            146
落尾麻            148
阿里山十大功劳        150
笑靥花            152
毛胡枝子           154
篦麻             156
石苓舅            158
乌柑仔            160
小叶铁仔           162
吕宋荚?            164

第四部份 常绿乔木      166
长尾尖叶槠          168
赤皮             170
青刚栎            174
锥果栎            180
卷斗栎            184
狭叶栎            186
短尾叶石栎          190
山黄麻            194
榕树             196
小叶桑            198
玉兰             200
大头茶            204
秀柱花            206
水丝梨            208
铁色             210
台湾假黄杨          212
细叶馒头果          214
野桐             216
血桐             218
柑橘属            220
山刈叶            224
罗氏盐肤木          226
樟叶槭            228
树杞             230
大花灰木           232
山黄栀            234
水金京            236
樟树             238
土肉桂            242
青叶楠            244
龙眼             248

第五部份 落叶乔木      250
水柳             252
台湾赤杨           254
阿里山千金榆         256
山毛榉            258
台湾朴            260
朴树             264
榉木             268
台湾?树           272
山樱花            278
合欢             280
阿勃勒            282
鱼木             284
贼仔树            286
食茱萸            290
无患子            294
钟萼木            296
山猪肉            298
蝴蝶食草植物学名索引     300
蝴蝶学名索引         302

图书序言

出版序

营造蝴蝶花园的第一步  张蕙芬

蝴蝶在花丛间飞舞的景象,大概很少人不爱,特别是蝴蝶多采多姿的色彩以及优雅曼妙的舞姿,每每吸引人们的目光。对于生活在台湾的人而言,蝴蝶就像是每个人熟悉的老朋友,甚至在台湾经济起飞的时代,蝴蝶也曾贡献一己之力,为台湾赚取了许多外汇,也让台湾赢得「蝴蝶王国」的美誉。
但曾几何时,生态环境的剧变让许多蝴蝶悄悄失去了踪影,以往春夏间满天飞舞的画面成了许多人脑海中的回忆,只有在人迹罕至的山林间或国家公园里还看得到一些过去台湾蝴蝶的盛况。
蝴蝶的数量向来是数以百万计,怎么可能会消失?长久以来台湾空有「蝴蝶王国」的美誉,却对珍贵自然资源的调查十分有限,许多蝴蝶的生活史付之阙如,又如何有效保护牠们呢?
如果没有可供蝴蝶产卵的植物,没有毛毛虫需要的食物,没有蝴蝶需要的蜜源植物,就不可能看得到美丽的蝴蝶。植物与蝴蝶两者环环相扣的亲密关系一直是备受忽视的部份,如果想要保护蝴蝶,第一步一定要先保护蝴蝶的食草与蜜源植物。但这一部份的资料却是少得可怜。
作者林春吉先生从小就是个狂热的爱蝶人,他的蜕变历程也有几分类似他所热爱的蝴蝶。从热衷蒐罗珍奇蝴蝶标本的少年,到以生态摄影留下蝴蝶倩影的青年时期,乃至现阶段的再造蝴蝶花园,一切都是知识的累积与持续不断的热情,让他走出不同于学者的路。
但这些点点滴滴的资料无疑是台湾图鑑的崭新呈现,以往蝴蝶图鑑的功能仅止于种类的鑑别,但无法提供任何蝴蝶生活史的资料。如今『台湾蝴蝶食草与蜜源植物大图鑑』的问世,将提供更为全面性的观点,也是台湾首见的跨物种图鑑。
从蝴蝶的食草与蜜源植物的种类不难看出,原生地的植物生态是否保护良好,对蝴蝶的生存实在攸关重大,许多其貌不扬的野草、野花,提供了美丽蝴蝶的生活所需。其实还有许多蝴蝶的生活史尚待揭露,特别是许多森林里的种类,但台湾生态环境所面临的剧变,让许多自然研究像是与时间赛跑,但愿这两本图鑑的出版是抛砖引玉,让更多爱蝶人投入此领域,以期使台湾蝴蝶的秘密生活不再是秘密。

自序

爱上蝴蝶的那一刻  林春吉

  犹记得在小二那年的暑假前夕,放学回家的路上,经过亲友家门前的那排花篱时,突然被眼前的景致给震摄住了,那是一幅蝶恋花的夏日风情画,几只红纹凤蝶悠游于扶桑花间,蝶只访花的曼妙镜头,就好像仙子下凡般,让人感觉向往无比,迷恋蝴蝶的种子就此在我心里扎根。
  如果说后续有什么力量继续推波助澜的话,升上小六那年的春节,我在书店里发现一本由陈维寿老师撰写的『台湾的蝴蝶』一书,无疑将我爱蝶的热情完全套牢。或许命运早有安排,就在踏出校园的前几週,班导林晴亮老师居然也开始迷恋蝴蝶,多了这么一位恩师陪同,我的野外採集经历就此灿烂展开。
  国一那年夏天,才拥有第一个真正的捕虫网,迄今还记忆犹新,当时拿?由奶奶亲自缝制的网子,在田野里捕获到孔雀纹蛱蝶及琉璃紫蛱蝶的那份喜悦,真是难以形容。而标本制作过程虽然克难,却也十分管用,像展翅板材料取自保丽龙、大头针取代昆虫针、饼干盒充当标本箱等,这些用具成为早期收藏昆虫的最佳组合。
  或许是抵不过採集过程的快乐引诱,有了网子的隔年初秋,竟然约了邻居的学弟,一起逃学上山採蝶。我们三人共同计划了几天,到了履行日的当天,便将书包藏匿在稻田中,校服的更换也是必要的,否则遇到学校老师,后果可真不堪设想。在一个多小时忧喜参半的脚踏车之行后,终于顺利抵达目的地「大礁溪」;随后採集到的大琉璃纹凤蝶、枯叶蝶及台湾麝香凤蝶,真让我欢喜若狂,完全忘了明天要向老师解释请假的烦恼,如今回想起来,那真是一段为蝶疯狂的日子。
  其实在那段岁月里,也就是民国60年代的中晚期时间,根本不用前进山区,在我们兰阳平原里,每到了春夏季节,到处都有彩蝶的踪迹。只要踏出家门的水稻田环境,大型蝶道年年发生,往来的成员众多且数量庞大,如淡黄蝶、端红蝶、琉球青斑蝶、青带凤蝶及乌鸦凤蝶等。
  这些蝶类看似普通,但是对于当时还是初学者的我来说,只只意义非凡。为了捕捉这些彩蝶,田埂及马路便成为理想的守候地点,那些飞行快速的淡黄蝶或青带凤蝶,也成为当时最大的挑战,烈日下的长时间曝晒常导致中暑连连,父母的责备简直就是家常便饭,但为了蝴蝶受点苦也是值得的。
  随着岁月的增长,到了70年代,也开始有机会远征台湾各处的蝴蝶栖地,许多梦幻的珍稀彩蝶逐一发现,如闪电蝶、宽尾凤蝶及珠光凤蝶等,其间探询过程及经历趣事,将分散记述在各单元中。
  退伍后因为某些机缘巧合,让我有机会定居梨山,结果一住就是六年,靠着果园经营维生,当时家人及亲朋好友对我的作法,深感不解。的确,那段远离人群的岁月孤寂难免,但是想要深入了解中海拔山区蝶类生态的慾望,也只能借此机会达成,得失之间也只能选择自己想要的方向前进。
  现在回想起来,假如没有历经那段艰苦的日子,如今对于一般人深感陌生的高山蝶类习性,也不会如此熟悉,精华点滴便是打从那一刻起才源源不绝地吸收,进而蕴酿出浩瀚的知识泉源。那一段岁月是在民国78至83年之间,或许因地利之便,许多以往被视为珍贵的蝶类,久而久之见到牠们的次数,反而变成稀松平常,像大紫蛱蝶、黄凤蝶、马拉巴绿蛱蝶或白蛱蝶等,感觉就像平地出产的无尾凤蝶那般容易发现,生态拍摄过程也就顺畅无比。
  谈到蝴蝶生态摄影,那要从我住在梨山的隔年谈起,在这之前,对于蝴蝶的兴趣仅止于标本蒐集。尔后经由几位友人的游说,才逐渐放弃採蝶的行为,改由镜头所取代。
  其实在我「弃网投影」的初期,曾经挣扎过一段时间,毕竟採集行为也持续十几年了,那种乐趣一时要放手,并不是那么容易。尔后在摄影与採集方面不断发生冲突,以及日渐领悟对于自然生命的尊重,事隔两年后才完全放弃标本的蒐集。
  举个实例来说,有次在中横支线南山村附近的森林中,看见一只井上乌小灰蝶,相信台湾现有的标本不会超过十只,这么稀有的蝶类出现在眼前时,原始慾望蛊惑我要採集牠,新观念则提醒我赶快对焦按下快门,就在左右为难的过程中,蝶只飞离,结果就是两头落空,一次又一次的冲击累积之后,最终才真正领悟,摄取蝶影生态才是永恆之道。
  这些年来,由迷蝶、採蝶、蒐蝶到摄蝶,过往经历有道不尽的故事,本书仅是节录部分精华而已,往后若有机会将会陆续出版相关书籍,再与读者们分享那些喜悦的成果。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真的让我惊喜连连。我一直对蝴蝶很有兴趣,尤其是在家里后院和户外踏青的时候,看到它们翩翩起舞,总是忍不住想知道它们究竟在吃些什么,又为什么会被某些植物吸引。以前也零零星星地看过一些图鉴,但总觉得不够系统,不够深入。而这本《台湾蝴蝶食草与蜜源植物大图鉴(上)》,光是这个名字就足够吸引我了,它承诺了一个系统性的、关于台湾本土蝴蝶与其食物来源的深度探索,这一点对我来说太重要了。我期望的不仅仅是认出几种常见的蝴蝶和它们吃的草,而是希望能够理解它们之间那种微妙而又紧密的生态联系。比如,某些蝴蝶为什么只在特定的季节出现?它们是否有固定的迁徙路线?而这些路线上的植物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是否会介绍那些可能被我们忽略,但对蝴蝶生存至关重要的“不起眼”的植物?我更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深入台湾的山林、田野,甚至是我们生活周遭的公园绿地,去发现那些隐藏在美丽翅膀背后的生命故事。它是否能用清晰易懂的语言,解释那些复杂的生物学概念,让即便是对植物学不太了解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入门?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能够唤起我对自然界好奇心和保护意识的“启蒙书”,让我重新审视我们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并且能够真正地动手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在自家阳台上种上一些适合蝴蝶的植物,为它们提供一个安全的栖息和觅食场所。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我的蝴蝶观察之路终于有了一个坚实可靠的指引,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开始这场关于台湾蝴蝶与植物的奇妙旅程。

评分

我一直觉得,我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对周围的动植物了解得太少了。《台湾蝴蝶食草与蜜源植物大图鉴(上)》,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非常喜欢蝴蝶,它们的美丽总是能让人心情愉悦,但同时,我也知道它们的存在离不开植物的支持。我最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系统性的视角,来展现蝴蝶与它们所依赖的植物之间的“生态契约”。我希望它能够详细介绍,究竟哪些植物是不同蝴蝶幼虫的“专属食谱”,而这些植物又具备哪些特殊的“营养价值”或者“化学信号”,能够吸引蝴蝶在上面产卵和生长。比如,是不是有些植物的叶片含有某些特定的化合物,是蝴蝶幼虫赖以生存的?或者,蝴蝶是否能够通过嗅觉或者视觉来辨别哪些植物是它们的“安全屋”?同时,我也对“蜜源植物”部分充满期待。蝴蝶成虫需要吸食花蜜来维持生命活动,而不同的蝴蝶,对花蜜的需求和选择可能也不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介绍,哪些台湾本土的植物,是蝴蝶们最喜欢的“能量补给站”,它们的花朵特征,比如颜色、形状、气味,以及花期,是如何吸引不同种类的蝴蝶前来觅食的?我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这些植物的生长习性、分布范围等信息,这样我以后在户外活动的时候,也能更有目的地去观察和寻找。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原来我们身边就隐藏着如此丰富而又迷人的生命故事,我希望它能够成为我进一步探索台湾自然之美的起点,让我更加珍惜和爱护我们身边的每一个生命。

评分

在我心中,一本好的图鉴,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能够引导我去探索、去发现的“邀请函”。《台湾蝴蝶食草与蜜源植物大图鉴(上)》这个书名,就充满了这种邀请的意味。我一直以来都对蝴蝶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台湾这片生物多样性如此丰富的土地上,我常常在想,那些翩翩起舞的身影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一段与植物共生的生命故事?这本书,恰好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我特别希望它能够深入地介绍蝴蝶的“食草”部分,不仅仅是列出它们吃什么植物,更能详细地描述不同种类的蝴蝶,在它们幼虫阶段,对于特定食草的“口味”偏好。比如,为什么有些毛毛虫只吃某种叶片,而对其他植物毫无兴趣?这种专一性背后,是否有着特殊的化学物质或者营养成分的考量?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这些“口味偏好”的科学解释,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蝴蝶与植物之间的协同进化。另外,关于“蜜源植物”,我也充满了期待。蝴蝶成虫需要花蜜来维持生命活动,而不同的蝴蝶,对于花蜜的来源,是否也有着不同的选择?这本书是否会介绍,比如某些特定花朵的颜色、形状、气味,如何吸引特定的蝴蝶种类?是否会提到,在台湾的哪些地区,哪些蜜源植物是蝴蝶们最常光顾的“餐厅”?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更能进一步探讨“为什么”。比如,为什么某些植物能够成为蝴蝶的食草或蜜源,而另一些植物却不能?是否存在一种“化学语言”,让蝴蝶与植物之间能够进行信息交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博学的导师,用清晰、生动的方式,为我揭示这些隐藏在自然界中的奥秘,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台湾蝴蝶的美丽与智慧。

评分

对于我这种在城市里生活的人来说,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并不多,但每次看到关于自然生态的书籍,总是忍不住想要去了解更多。这本《台湾蝴蝶食草与蜜源植物大图鉴(上)》,光是这个名字就足够让我产生浓厚的兴趣了。我一直觉得,蝴蝶真的是一种很奇妙的生物,它们的美丽让人赏心悦目,但同时又带着一种脆弱感,它们的生存离不开周围的环境,尤其是那些它们赖以生存的植物。我最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用非常直观的方式,来展现台湾本土的蝴蝶和它们所依赖的植物之间的关系。我希望能够看到大量的、高质量的图片,不仅是蝴蝶成虫的美丽照片,更希望能够看到它们在不同生命阶段,比如幼虫、蛹期的样子,以及它们正在“享用”的食草。这样,我才能更直观地了解到,原来一种蝴蝶的生命周期,是如此依赖于特定的植物。而且,“食草”和“蜜源”这两个词,对我来说也很有吸引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地介绍,究竟是哪些植物,为蝴蝶提供了它们成长所需的营养,又有哪些植物,为它们提供了维持生命的能量。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不会介绍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但却可能被我们忽略的植物,它们其实是蝴蝶重要的食物来源?或者,会不会介绍一些只有在台湾特定地区才能找到的“独家”蜜源植物,它们如何吸引着那些珍稀的蝴蝶?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我走进台湾的自然角落,让我认识那些默默奉献的植物,以及那些依靠它们生存的蝴蝶。我希望它能够让我感受到,原来我们身边的环境,隐藏着如此丰富而又精彩的生命故事,并且能够激发起我去保护这些宝贵自然资源的意识。

评分

老实说,我买这本书,更像是冲着“图鉴”这个名头来的,我一直觉得,台湾的自然生态真的很有意思,尤其是那些飞舞在花丛中的蝴蝶,它们的美丽总让人惊叹,但同时又觉得有点神秘。我一直想知道,这些漂亮的蝴蝶,它们到底吃什么?特别是它们小时候,那些毛毛虫,看起来好像什么都吃,但实际上肯定有它们特别喜欢的“菜单”吧?这本书光看名字,就感觉它能回答我这个问题。《台湾蝴蝶食草与蜜源植物大图鉴(上)》,听起来就像一本非常专业的、涵盖了从吃到住全方位的蝴蝶生活指南。我特别想知道,它会不会介绍一些台湾特有的蝴蝶种类,以及它们只有在台湾才吃或者才会被吸引的植物?我很好奇,有时候在野外看到一些长得很像的蝴蝶,但好像又不太一样,这本书会不会有详细的区分方法,以及它们各自的“偏好”?而且,“蜜源植物”这个词也让我很有兴趣。蝴蝶吸食花蜜,这一点大家都知道,但到底哪些花对它们来说是“米其林三星”的美味,哪些又是“随便吃吃”的快餐?这本书会不会深入介绍,比如花朵的形状、颜色、气味,甚至是花期,对吸引不同种类的蝴蝶有什么影响?我希望它不仅仅是列出植物的名字,还能提供一些关于植物的“小贴士”,比如它们的生长环境、开花季节,甚至是在哪里比较容易找到它们。作为一本“大图鉴”,我期待它能够包罗万象,但同时又足够精炼,不会让人感到 overwhelming。我希望它能够让我看到,原来我们身边那些不起眼的野草野花,在蝴蝶的世界里,可能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台湾的蝴蝶观察充满了期待,我感觉它会是一本能够带我进入一个全新视角的自然读物,让我重新认识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

评分

我对蝴蝶的热爱,可以说是由来已久,尤其是在台湾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每当我看到那些五彩斑斓的翅膀在花丛中飞舞,心中总会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然而,真正让我感到好奇的,不仅仅是蝴蝶本身的美丽,更是它们与植物之间那种密不可分的联系。《台湾蝴蝶食草与蜜源植物大图鉴(上)》,这个书名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探索这个未知世界的大门。我一直渴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哪些植物是蝴蝶们赖以生存的“食草”,又是哪些植物,为它们提供了生命所需的“蜜源”。这本书,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植物的名称和蝴蝶的种类,更能深入地剖析它们之间的“缘分”。我期待看到,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不同蝴蝶幼虫对特定食草的“挑剔”程度,以及这种“挑剔”背后可能存在的化学或者生理机制。比如,为什么有些毛毛虫只吃某种植物的叶子,而对其他的避之不及?这种专一性,是如何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同样,对于蜜源植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更丰富的信息,比如,不同花朵的颜色、形状、气味,如何吸引不同的蝴蝶种类?花期在蝴蝶的觅食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否存在一些“秘密花园”,只为某些特定的蝴蝶敞开?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在台湾的自然生态系统中,蝴蝶和植物是如何相互依存、共同演进的。它是否能为我揭示一些我们尚未察觉的生态智慧,让我们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保护这些植物,就是保护蝴蝶,进而保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台湾的自然之美有了更深层次的期待,我希望能通过它,领略到蝴蝶与植物之间那场无声而又壮丽的生命之舞。

评分

我对蝴蝶的迷恋,可以说是一种“视觉上的沉醉”,但内心深处,我一直渴望能更深入地理解它们。这本书,《台湾蝴蝶食草与蜜源植物大图鉴(上)》,名字就带着一种“揭秘”的意味,这让我非常好奇。我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有些蝴蝶看起来那么相似,但它们吃的草却完全不一样?这背后一定有着非常精妙的自然选择和演化逻辑。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在这个方面提供一些深入的讲解。我希望它能详细介绍,不同种类的蝴蝶,它们在幼虫阶段,对于特定“食草”的偏好是如何形成的?是口味上的差异,还是营养需求的不同?甚至,是否存在一些“家族秘诀”,代代相传,让它们只认特定植物为“正宗”?我希望能够看到书中对这些“食草”植物的详细描绘,不仅仅是名字,更重要的是它们的形态特征,以及蝴蝶幼虫与它们之间独特的互动方式。另外,“蜜源植物”也是我非常关注的部分。蝴蝶成年后,需要花蜜来维持生命,而不同的花朵,其颜色、气味、花蜜的糖分含量,可能都对蝴蝶的吸引力有不同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地介绍,哪些台湾本土的植物,是蝴蝶们眼中“米其林星级餐厅”,它们为何如此受蝴蝶青睐?书中是否会提到,一些植物可能同时是蝴蝶的食草和蜜源,或者,它们在不同生命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认识台湾的自然世界,让我看到,原来在那些美丽的翅膀背后,隐藏着如此复杂而又令人着迷的生命故事。

评分

我一直觉得,台湾的自然生态环境,有着太多值得我们去探索和了解的宝藏。而蝴蝶,无疑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精灵”之一。这本书,《台湾蝴蝶食草与蜜源植物大图鉴(上)》,光是这个名字,就足以点燃我对自然的好奇心。我之所以如此期待这本书,是因为我渴望能更深入地理解,蝴蝶的生命之旅,是如何与它们所依赖的植物息息相关的。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地介绍,究竟有哪些植物,扮演着蝴蝶幼虫的“专属食堂”的角色?它们为何能够成为蝴蝶幼虫的首选食物?是其叶片的营养成分,还是特定的化学物质,能够满足蝴蝶幼虫成长的需求?我希望能够看到书中对于这些“食草”植物的细致描绘,以及蝴蝶幼虫与它们之间那种“命中注定”的联系。同时,“蜜源植物”这个词也让我充满期待。蝴蝶成虫需要花蜜来维持生命活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哪些台湾本土的植物,是蝴蝶们最钟爱的“能量补给站”?它们的花朵特征,比如颜色、形状、气味,以及花期,是如何吸引着不同种类的蝴蝶前来汲取甘露的?我特别想知道,是否有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太起眼,但实际上却对蝴蝶生存至关重要的植物,被这本书发掘出来,并且详细介绍?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原来在我们身边,就隐藏着如此丰富而又精彩的生命故事,我希望它能够成为我认识和理解台湾蝴蝶生态系统的绝佳入门指南,并且激发我进一步去关注和保护这些宝贵的自然资源。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最先被吸引的就是它“图鉴”这个名字。我是一个视觉型学习者,对于那些枯燥的文字描述总是提不起兴趣,而一本好的图鉴,能够用精美的图片和简洁的文字,直接勾勒出事物的特征,让我一眼就能抓住重点。这本《台湾蝴蝶食草与蜜源植物大图鉴(上)》,听名字就知道,它一定是包含了大量的、高质量的图片。我尤其关注的是,这些图片是否能够清晰地展现出蝴蝶的幼虫、蛹以及成虫的不同形态,以及它们与各自食草的生长状态。因为在我看来,蝴蝶的一生是一个充满变数和惊喜的旅程,了解它们在不同阶段的生存需求,对于理解它们的整个生命周期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强调“食草”和“蜜源”这两个关键词。这意味着它不仅仅会展示蝴蝶吃什么草,还会介绍哪些植物能够为成虫提供花蜜,维持它们的生命活力。这两种不同的需求,往往指向不同的植物种类,也决定了蝴蝶在不同生命阶段的活动范围和行为模式。我很好奇,这本书是否会为我们揭示一些“独家”的植物信息,比如那些只在台湾特定地区才能找到的蝴蝶,它们是否有自己独享的“私家菜园”?它是否会介绍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容易忽视,但却对蝴蝶繁衍至关重要的植物,并且解释清楚它们各自的价值?另外,作为一本“大图鉴”,我希望能看到它在内容编排上的逻辑性。比如,是按照蝴蝶的科属来分类,还是按照植物的科属来分类?或者是否有更科学、更直观的分类方式?我希望能有一种方式,让我能够方便地根据我观察到的蝴蝶,或者我看到的植物,来快速查找相关信息,而不是大海捞针。这本图鉴的出现,让我对台湾本土的蝴蝶生态有了更深的期待,我希望它能成为我进行野外观察时最得力的助手。

评分

说实话,我一直是个对自然科学比较感兴趣的人,但又不太喜欢那种枯燥的学术报告。这本书,光听名字就觉得很有意思,《台湾蝴蝶食草与蜜源植物大图鉴(上)》,它把“图鉴”和“蝴蝶”、“植物”这些我感兴趣的元素结合在了一起。我一直很好奇,那些在草丛里、花丛里飞来飞去的蝴蝶,它们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又靠什么生存?特别是它们小时候,那些毛毛虫,看着好像什么都能吃,但实际情况肯定不是这样的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地介绍,到底哪些植物是不同蝴蝶幼虫的首选“食粮”,以及这些植物有什么特别之处,能够吸引蝴蝶在上面产卵、孵化。我希望它不仅仅是列出几个名字,而是能够给出一些具体的描述,比如叶片的形状、颜色、质地,甚至是一些化学成分上的差异,这些都可能成为蝴蝶选择食草的重要依据。另外,“蜜源植物”这个词也让我很期待。蝴蝶长大了,需要能量来飞行、繁殖,它们会去哪里寻找花蜜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介绍一些台湾本土特有的、对蝴蝶来说是“佳肴”的蜜源植物,并且说明它们为什么能够吸引蝴蝶,比如花朵的颜色、香气、花蜜的成分等等。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是否会包含一些“野外生存指南”的意味,比如,如果我想在自己家附近或者郊外观察蝴蝶,应该去哪里寻找这些特定的食草和蜜源植物?书里会不会有一些关于如何辨别这些植物的小技巧?作为一本“大图鉴”,我希望它能够涵盖足够丰富的内容,同时又条理清晰,让我能够轻松地查阅我需要的信息。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台湾的自然生态有了更深的向往,我希望它能够成为我认识和了解台湾蝴蝶及其生存环境的绝佳窗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