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将《红楼梦》置于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崭新的视角,对其文本作了细致的解读,在令人眼花缭乱的红学世界?,尚能自出机杼,时有己见。而书中文字的晓畅生动,保证了阅读趣味。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作者有志于《红楼梦》研究的一种理想,即:以红学的魅力,来展现和传递《红楼梦》的迷人之处。
作者简介
詹丹
上海人,文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主要从事《红楼梦》及古代都市文化的教学研究工作。发表有《红楼梦与古代小说研究》、《红楼情榜》、《红楼梦的物质与非物质》等论着,并主编《大雅中外艺术家画传丛书》。
第一版前言
新版前言
第一章 曹雪芹审度人生的三个视点
一、三种开头的特殊意义
二、情的观照与关怀
(一)贾宝玉与自然的关系
(二)贾宝玉与社会的关系
(三)贾宝玉和「自我」的关系
三、一僧一道的入世说法
四、刘姥姥的价值取向
五、「色」、「情」、「空」的困惑
第二章 论《红楼梦》的女性立场和儿童本位
一、白话小说中性别立场的转换
二、在镜像中完成的女性意识
三、儿童化:确立自我的特殊策略
四、女子与小人的悲哀
第三章 秦可卿的存在方式及其哲学隐喻
一、梦中人的形象特点
二、「情」与「政」的深层隐喻
三、女性人物形象的隐喻谱系
第四章 论贾雨村的含义指向
一、贾雨村的复杂性
二、作为才子的贾雨村
三、混迹于官场的贾雨村
四、贾雨村的哲学反讽性
第五章 「场」与贾宝玉周围女伴的情感定位
一、湘云与妙玉插入情场的意义
二、场中人的个性差异与比较
三、情感交流中的文化底蕴
第六章 从红楼二尤看大观园女性的爱与绝望
一、难以自辩的「不洁」
二、女性的自杀与自相残杀
三、把自己毁灭给男性看的女性
第七章 论《红楼梦》的隐性人物
一、文学人物的分类问题
二、隐性人物的潜在作用
三、隐与显的互相联系
四、隐性人物的时空跨度
五、幽深的人物世界
第八章 论《红楼梦》中的城市与乡村
一、不同人物视角中的城市背景
二、三地城市的对照性
三、外面的世界
四、多元化的价值取向
第九章 论《红楼梦》对情节冲突的特殊处理
一、宝玉挨打的层次解析
二、错位式的冲突与心理冲突之本质
三、日常生活的诗化秘密
第十章 相术、人体语言学和红楼梦的肖像描写
一、相术理论对古代小说创作的实际影响
二、古代小说家对传统相术的吸纳和超越
三、相术的符号学与社会学分析
第十一章 论《红楼梦》人物的醉态描写
一、醉中人的胡闹
二、醉卧的刘姥姥和史湘云
三、以酒醒酒
第十二章 论脂评与「警幻情榜」
一、情榜存在的可能性
二、脂评关于情榜的点评
三、古代小说中的榜传统
四、榜和小说创作的理性意识
第十三章 章回小说与《红楼梦》
一、章回与目录
二、《金瓶梅》、《红楼梦》和章回小说的总体构架
三、章回的单元组合
四、总括全书的楔子设计
第十四章 论古代才子佳人小说的历史谱系
一、才与德的离合关系
二、唐代妓女身份的佳人与才子之关系
三、狭义的才子佳人小说
四、《红楼梦》的继承与超越
(一)郎才女貌,一见钟情的开场模式的改变。
(二)互投诗歌,私下相约过程的背离。
(三)洞房花烛、金榜题名大团圆结局的超越
五、梦想在现实中破灭
第十五章 论贾宝玉与中国古代小说的情僧传统
一、魏晋笔记体小说与情僧形象之初现
二、隋唐传奇与情僧的内心体验
三、宋明小说与情僧形象之蜕变
四、《红楼梦》:情僧形象之终结
五、情僧传统的文化剖析
第十六章 冯梦龙:曹雪芹情本思想的前驱
一、情的形而上意味
二、从人之常情到男女恋情
三、冯梦龙对曹雪芹情本思想之影响
第十七章 论红学中的「真问题」与「假问题」
一、文学和史学中的真假问题
二、考证与索隐
三、历史的错位
四、理论的误用
五、假问题向真问题的转化
后记
**初见,惊为天人,再读,回味无穷** 第一次捧起《重读红楼梦》,是在大学图书馆里,一个下雨的午后。那时我刚从应试教育的泥沼中挣脱出来,对文学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渴望,却又有些茫然。书架上泛黄的《红楼梦》静静地躺在那里,书名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仿佛在邀请我踏入一个未知的迷宫。拿到书的那一刻,沉甸甸的纸张和油墨的香气就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亲切。翻开第一页,贾宝玉和林黛玉初见的场景便如同一幅画卷在我眼前展开,那些细腻的情感描写,那些含蓄的对话,瞬间就抓住了我。我曾几何时如此痴迷于一个故事,一个发生在遥远年代的家族兴衰,一群鲜活而又令人扼腕的女子。我被曹雪芹的笔力所折服,他能够将人情世故、社会百态描摹得如此入木三分,让人感叹世事无常,命运多舛。那些诗词歌赋,那些生活细节,都仿佛带着旧时代的余温,一点点渗透进我的心扉。我曾一度以为,《红楼梦》不过是一部言情小说,却不曾想,它背后承载的是如此深沉的历史厚重感和人文关怀。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发现新的意境,新的思考。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见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也照见我对人生的困惑与追寻。
评分**字里行间的匠心,细微处见真章** 《重读红楼梦》最让我赞叹的,莫过于曹雪芹那近乎极致的匠心。这本书,你越是细读,越会发现其中的精妙之处。从人物的命名,到服饰的描写,再到园林的景致,无一不蕴含深意。比如“怡红院”和“潇湘馆”,名字本身就带着人物的性格特征,暗示了他们的命运走向。还有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对话,往往暗藏玄机,预示着未来的情节发展。我常常会花很长时间去揣摩一些词句的含义,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考究。那些食物的描写,比如茄鲞,光是听名字就让人垂涎欲滴,更别提它的制作工艺了,简直是把生活描摹到了极致。还有那些诗社的吟咏,不仅仅是为了展现人物的才情,更是对他们内心世界的写照。我曾一度认为,写小说很容易,但读懂《红楼梦》后,才明白真正的文学创作,是需要多么深厚的功力。它不是简单的故事堆砌,而是将生活、历史、人性、哲学融为一体的艺术品。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次寻宝游戏,总能在不经意间发现新的宝藏。
评分**不只是一部小说,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 我一直认为,《重读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小说,它更像是一场精神的洗礼。每次读完,都会让我陷入沉思,对人性、对命运、对社会有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丰富性,无论你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都能从中找到共鸣。年少时,你可能会被宝黛的爱情所吸引,为他们的悲剧命运而唏嘘。成年后,你会更关注书中人物的生存状态,他们如何在那个看似繁华实则危机四伏的大家族中安身立命,又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被无情地卷走。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女性的描绘,她们的美丽、才情、智慧,以及她们所承受的压迫和痛苦。从薛宝钗的圆融世故,到林黛玉的孤傲敏感,再到王熙凤的泼辣果决,每一个女性形象都如此鲜活,如此立体,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曹雪芹并没有简单地去歌颂或批判,而是呈现了一种复杂的人生图景,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光辉与黑暗,看到命运的无常与必然。阅读《红楼梦》,让我学会了用更包容的眼光去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去理解那些无法言说的无奈和悲伤。它让我明白,生活并非非黑即白,而是充满了灰度的层次。
评分**一次心灵的漫游,感受古老中国的脉搏** 每次捧起《重读红楼梦》,都感觉像是在进行一次心灵的漫游。这本经典著作,让我得以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个古老中国的脉搏。书中所描绘的贾府,与其说是一个家族,不如说是一个缩影,它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兴衰,也折射出当时社会方方面面的生活图景。我沉醉于那些细腻的生活描写,从精致的饮食器皿,到华丽的服饰装扮,再到人情往来的礼仪细节,都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我被书中所描绘的女性群像所打动,她们或聪慧,或敏感,或泼辣,或贤淑,每一个都拥有独特的灵魂,也都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经历着属于自己的悲欢离合。林黛玉的清高孤傲,薛宝钗的处世圆融,王熙凤的精明泼辣,史湘云的率真豁达,她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红楼梦》最动人的篇章。阅读这本书,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人性的复杂有了更深的体悟。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关于人生、关于社会的百科全书,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汲取新的智慧,让我对生活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时间的赠礼,越读越懂的深意** 说实话,《重读红楼梦》这本书,第一次读的时候,其实很多地方是囫囵吞枣的。那时候年轻,看重的是故事的跌宕起伏,人物的情感纠葛,对于那些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或者作者埋下的伏笔,都有些一知半解。但随着年岁渐长,经历的事情多了,再回过头来翻阅,那种感觉就截然不同了。我开始懂得,为什么黛玉会葬花,为什么宝钗会劝宝玉走仕途经济。那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是那个时代背景下,女性命运的无奈,以及对封建礼教的反抗。书中的人物,不再是扁平的符号,而是鲜活的生命,他们有自己的挣扎,有自己的无奈,也有自己的光芒。王熙凤的精明能干,在后世看来,既是一种生存智慧,也是一种悲剧的根源。晴雯的率真,在那个压抑的环境里,显得尤为可贵,也注定了她的悲惨结局。每一次重读,都像是与老友重逢,他们身上的故事,依然让我动容,却又多了一份理解和同情。曹雪芹用他天才般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个庞大而细腻的社会图景,也刻画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这本书,就像是时间的赠礼,每一次开启,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对人生有更深的体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