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名艺术家、设计界传奇人物马科姆.葛瑞尔论设计的大师之作
★罗德岛设计学院教学精华,通往设计师之路的必修课
◎数百件设计实作精采蒐罗,设计大师最完备的经典作品
◎从自然界的影像及造形、字体排版设计到展场设计,完整解析设计关键议题
◎设计应用范例一应尽揽,设计案思考、提案、沟通、执行全纪录
◎从内到外、从平面到空间、从理论到实践,不可不读的设计书
◎从学校到工作室、从学生到专业人士,把设计做为一门生意的专业实务书
着名艺术家暨设计界传奇人物马科姆.葛瑞尔,用他的作品、演说、写作和教学,为设计领域立下了永久的典范。葛瑞尔检视物体内部结构、过程或整体构想,并以此思考设计。和许多现代设计教育的简化教法正好相反,他相信造形和结构才是有效设计的根基。
在这本长销经典作品里,葛瑞尔将现实和哲学、具体和抽象结合在一起。除了灵巧、朴实地捕捉到他所要陈述的主题本质,葛瑞尔还以自然界的影像及造形、字体排版设计、艺术和设计,为设计过程提供了独特的视野。
本书具体呈现了葛瑞尔在罗德岛设计学院三十余年教学经验的精华,今日已成为专业设计师的学生过去的课堂习作,以及声誉卓着的马科姆葛瑞尔设计公司为知名客户创作的设计案。这些来自教学(内)和专业实作(外)的范例,均由设计难题起始,并以如何寻得最佳解决方案的过程作结。书中没有任何艰深和速成的规则,从平面到空间、从理论到实践、从学校到工作室、从学生到专业人士,广泛蒐罗设计应用范例,设计案思考、提案、沟通、执行全纪录。
这部大师之作让我们跳脱日常的思考,将平凡无奇的物件转化为设计的要素,巧妙地为设计理论和现实世界实作,搭起了一道桥樑,是一本不可不读的设计书。
作者简介
马科姆.葛瑞尔(Malcolm Grear)
四十八年来,葛瑞尔在视觉传播领域扮演了一个生气勃勃的设计家兼教育家的角色。而成立于1960年的马科姆葛瑞尔设计公司(Malcolm Grear Designers),曾为许多客户制作广受瞩目的商标,包括大都会歌剧院(Metropolitan Opera)、古根汉美术馆(Guggenheim Museum)、哈佛大学设计研究所(Harvard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贺轩卡片(Hallmark Cards),以及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等,也在美术馆和画廊办过多达二十八场个展。
葛瑞尔在偏远的肯塔基州农村长大,高中毕业后加入海军四年,受训成为海事铁匠,让他得以顺利进入辛辛那提艺术学院(Art Academy of Cincinnati)。1958年毕业后,他回到老家从事设计工作。
1960年至1998年间,葛瑞尔任教于罗德岛设计学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在那里,因为「……成为国际认可之平面设计师的专业成就,而带给罗德岛设计学院平面设计系及其毕业同学无比的荣耀」,获颁杰出校友奖。
葛瑞尔获颁五个荣誉博士学位,并被一百九十个机构共同组成的全国艺术与设计学院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ols of Art and Design)遴选为视觉艺术杰出服务奖得主。他持续在全美各地演讲、设计、主持设计营,偶尔教授研究所的设计课程。
除了教学生涯之外,葛瑞尔的设计作品屡获美国国内及国际奖项,包括获得美国平面设计协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Graphic Arts)和国际字型艺术中心(The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Typographic Arts)等诸多组织的肯定,着作广泛流传。
这本《设计的表里》给我带来了全然意想不到的惊喜。在翻开它之前,我曾设想过它会是一本偏重理论,或是侧重某个具体设计领域(例如平面设计或建筑空间)的著作。然而,它的内容远比我预期的要丰富和深刻。书中对“内”与“外”、“造形”与“结构”、“平面”与“空间”的探讨,并非孤立存在的概念,而是被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设计元素,比如一块画布上的留白,一个建筑物的体块比例,一个产品的手感。作者并非直接给出“如何做”的指令,而是引导读者去“如何思考”。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这些案例涵盖了从微观的细节到宏观的整体,从艺术品的创作到工业产品的设计,从平面海报的视觉传达,到城市景观的整体规划。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表里”二字的多重解读,它既指物质层面的内在结构与外在形态,也指向了设计背后的意图、情感以及文化内涵。这种哲学层面的思辨,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洞见,仿佛打开了一扇扇通往设计世界深处的大门。它不像一本速成的“秘籍”,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设计导师,循循善诱,带领我进行一场深度对话,共同探索设计的本质与可能性。
评分《设计的表里》绝对是近期我读过最“有料”的书籍之一。如果你以为它只是一本关于设计技巧的书,那你就大错特错了。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真正触及了设计的“灵魂”。作者在“内×外”、“造形×结构”、“平面×空间”这些看似基础的概念上,挖掘出了极其深邃的内涵。举个例子,书中关于“结构”的阐述,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支撑,更是信息传达的逻辑,是形式生成的骨架。而“造形”则不再是单纯的视觉美化,而是承载了功能、文化、情感的载体。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将这些看似割裂的元素,如“平面”与“空间”,进行了意想不到的连接。它让我明白,即使是最简单的平面设计,也蕴含着空间维度的思考,而宏大的空间设计,也离不开对平面构成要素的精妙运用。书中的案例选择也十分独到,很多都是我之前未曾留意或未曾深入思考过的。它们并非那些被媒体反复报道的“明星设计”,而是更贴近生活、更具普适性的例子,这使得理论的阐述更具说服力,也更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它教会我,设计不是孤立的技艺,而是一种整体的、系统性的思维方式,需要将表象之下的逻辑与内在的意图,以及所处的环境与所要达成的目标,都纳入考量。
评分《设计的表里》所探讨的内容,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启发。在此之前,我对于设计的理解,或许停留在“美感”、“功能性”这些比较表面的认知上。而这本书,则像一把手术刀,将设计的肌理一层层剥开,让我看到了隐藏在“造形”之下的“结构”,理解了“外在”之中的“内在”的奥秘。作者对“平面”与“空间”的结合性思考,尤其让我耳目一新。它打破了我对这两种概念的固有边界,让我认识到,即使是最简单的二维平面,也蕴含着三维空间的想象,而宏伟的空间,也需要通过巧妙的平面布局来构建。书中的案例分析,并非只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智慧的洞察。它展示了如何通过对“内”与“外”的精准把握,创造出既符合逻辑又具有情感共鸣的设计。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结构”的定义,它不仅仅指物理上的支撑,更包含了信息传递的逻辑,组织的可能性,以及使用者与设计对象互动的方式。这种多维度的理解,让我开始审视我过去所做的每一个设计,思考其中是否遗漏了某些重要的“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思考设计的框架,而不是一套现成的答案,让我能够用更系统、更深刻的视角去理解和实践设计。
评分我曾一度以为,设计无非是关于美学和创意的堆砌,但《设计的表里》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这本书以一种非常深刻且系统化的方式,将设计的本质——“内×外”、“造形×结构”、“平面×空间”——进行了抽丝剥茧般的剖析。它不仅仅是在讨论设计,更是在探讨一种思维模式。书中关于“表里”的解读,让我明白了设计的核心是如何将内在的逻辑、功能、甚至情感,转化为外在可感知的美学形式。我开始理解,一个成功的“造形”并非凭空而来,而是背后严谨的“结构”支撑的结果。而“平面”与“空间”的界限,在书中也变得模糊而又融洽,我看到了二维的构成如何影响三维的感知,反之亦然。我尤其欣赏作者通过大量精心挑选的案例,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这些案例覆盖了从产品到建筑,从艺术到日常用品的方方面面,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这些设计原则如何在实际中发挥作用。它像是在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窥见设计背后更宏大、更深刻的逻辑体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看待和理解设计的全新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入地思考设计中的每一个细节,并将其与整体的目标联系起来。
评分对于那些渴望超越“表面功夫”的设计从业者或爱好者而言,《设计的表里》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它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拆解了设计过程中的核心要素——“内”、“外”、“造形”、“结构”、“平面”、“空间”——并将其置于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动态框架中进行审视。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表里”概念的延展解读,它超越了物质层面的理解,深入到设计的动机、用户体验、文化语境等更深层次的思考。作者并没有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设计公式,而是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案例分析,引导读者去理解设计思维的形成过程。我发现,无论是在进行一个微小的界面图标设计,还是一个宏大的城市规划,书中提出的这些基本原则都具有普适性和启发性。它促使我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势,开始审视设计的“根”与“叶”,理解为何一个设计能够成功,而另一个则可能流于平庸。书中对于“造形”与“结构”之间关系的阐释,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明白优美的形式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源于对内在逻辑的精准把握。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深入的设计“溯源”之旅,它帮助我建立起一套更扎实、更系统化的设计认知体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