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彿玩着编造剧情恶戏的小孩。小说家躲藏于故事隐僻处,逃避读者疑惑之境,且在一旁偷偷笑着,嘿嘿,看懂了吧!被我吓到了吗?一步步进入小说家设下的情节天罗地网,读者总要震慑、沉醉、深陷或不解,情绪与故事余留回转不歇,「我看到的是什么?」「原来,写的是这个?」男男情结、恋虫(尸)癖、音乐炫技、身体残毁、自渎、母(父)爱依存……小说家与读者一起文字捉迷藏,甚者,玩故事鬼屋,尖叫,匿逃,专注用心,好随时准备大喊:「我抓到你了!」
林荣三文学奖与宝岛文学奖首奖。季季、林俊颖、蔡素芬真爱推荐
skeleton in the closet,衣橱里的骷髅。
每一篇都有一个小说的「夹层」,故事储藏的密室。一旦打开,过往的时间化为烟尘,独留最后一人于苍茫中。
越过了年龄的限制,小说家在幽深密室获得了时间老人的邀约,进入故事的核心……
作者简介
赖志颖
民国七十年生于台北,小说作品曾获宝岛文学奖、林荣三文学奖、全国台湾文艺营创作奖。
遇到赖志颖 季季
记忆的力量如此强大,无法抵抗,抹除,甚至也无法扭转。所以,关于赖志颖,以及他的作品,我必须听命于记忆,忠实的从二○○四年的初遇说起。
那年夏天赖志颖参加了印刻文学承办的「2004全国台湾文学营」小说组,十月一日,我(与苏伟贞)在评审创作奖时第一次读到他的小说〈无声蝉〉。后来从主办单位得知作者赖志颖,笔名汤巨源,二十三岁,就读于台大微生物与生化学研究所,「居于毛翁社磺溪畔」﹔笔名也许由此而来。
十一月,创作奖作品由印刻结集为《远行的声音》出版。我在「小说组评审的话」里,以〈留白与土地公庙〉阐释两个重点。其一「留白」,说的是获得首奖的卢慧心作品〈安静。肥满〉﹕
作者的文字有一种慵懒疏离的节奏,缓缓的烘托出女主角的心情转折,而且善用留白,关键处不着一字,而读者脑中已意象盪漾了。
其二「土地公庙」,说的是获得佳作的汤巨源作品〈无声蝉〉﹕
想像的真实可以随心所欲创造,但如触及生活的真实,人间事还是需要仔细观察,尊重事实。例如获得佳作的〈无声蝉〉,作者很用心的营造全篇的故事与意象,书写公车司机的境遇与公车里的特殊生态也很感人,但作为全篇特殊场景的「土地公庙」,却都写成了「土地庙」﹔在台湾民俗里,「土地公庙」是绝不能简称为「土地庙」的。
就题材的广度与叙述的饱满度而言,那届的参赛作品我最喜欢的是〈无声蝉〉。然而,在评审的平台上,缺点越少的作品越能胜出。〈无声蝉〉里的「土地庙」,与「土地公庙」虽仅一字之差,但「土地公庙」是台湾民间最普遍的土地神信仰,一字也不能误差。〈无声蝉〉因此而失分,确实颇让我遗憾。
十二月十八日,主办单位邀我去台南「台湾文学馆」颁奖。典礼结束后,赖志颖拿着那本作品集来到我面前,腼腆的笑着说﹕
「老师,对不起,我真的不知道,那应该叫土地公庙。」
「哦——」
我有点惊愕。但也随即安慰他﹕「现在知道也不为晚呀。」
后来我常想起那让我惊愕的初遇。想起他来到我面前说那句话时,在腼腆的笑容背后,有着怎样纯洁的勇气。——如果是其他的作者,也许没有勇气走来坦承自己的错误吧?
那样的勇气,标志的是一个青年写作者自我省思的高度。
一年之后,赖志颖以〈红蜻蜓〉获得第六届「宝岛文学奖」小说首奖。次年更以〈猕猴桃〉得到《自由时报》第二届「林荣三文学奖」小说首奖。这些肯定与荣耀,想必都源于那高度自我省思的无限延伸。
「林荣三文学奖」创设于二○○五年,短篇小说首奖奖金高达五十万,备受文艺界瞩目。二○○六年十月十九日,我与叶石涛、廖炳惠、黄凡、邱贵芬参与第二届小说决审,主办单位宣佈得奖人后,我暗自庆贺着赖志颖的写作获得另一高度的肯定,也记得叶老说了这么一句意涵深刻的双关语﹕
「哇,一粒猕猴桃五十万,这个少年人真有价值!」
十一月二十六日,在内湖的《自由时报》新厦颁奖给他后,赖志颖抱着奖座又来到我的面前。
「老师,〈猕猴桃〉去年曾参加文建会的台湾文学奖,老师也是评审,不知老师记不记得这篇﹖」
又是一次让我惊愕的自白,我也只能坦白以对。
「记得啊,就是去年的今天在台南评审,但不知道是你写的。」—那次的评审也有苏伟贞﹔还有李乔。
「老师,我觉得,那次我没有写好——,」他又露出了腼腆的笑容﹕「这次我很用心的再修改过,没想到,会得首奖。」
「很好啊,」我以常说的一句话回应他﹕「文本永远在创造之中。」
两次的颁奖典礼,让我窥见了青年赖志颖的内心,有着多么谦卑的能量和多么强韧的坚持。获得佳作,他坦然走到我的面前,承认他的无知﹔获得首奖,他仍然走到我的面前,坦承他的失败。如果是其他的作者,在五十万奖金的荣耀之后,还愿意谦卑的承认自己的失败吗?
「这个少年人真有价值﹗」
叶老的那句话,再次来到我的耳边。
那一刻,「价值」指涉的是「品格」﹔那是更高层次的意涵。
终结了这些听命于记忆的,关于人之机缘的书写之后,我终于能够回到文本之前,以一个读者的身分,自由面对赖志颖的第一本小说集﹕《匿逃者》。这书名显然是作者的自我隐喻。因为书中并没有一篇同名的小说。
在目录的安排上,赖志颖把他的第一篇小说〈玉楼声断〉「附录」于全书十一篇作品之末,似乎有意与「匿逃」意象遥相唿应。〈玉楼声断〉是他十六岁就读建中高一时获得该校「红楼文学奖」小说组第二名的少作﹔其他十篇则是他二十三岁(二○○四)至二十六岁(二○○七)的作品。其间的七年,作者匿逃于何处﹖
与赖志颖同世代的写作者,大多陷于网路,名牌,情慾,宠物等等的现实魔障,写作题材也大多耽溺于颓废甚至暴力美学的书写。但是赖志颖,从层层的现实魔障中匿逃,沉潜于一种清明的理念,「不与时人弹同调」。
高一时,之所以开始提笔写作,是因为一时兴起,把篇六朝笔记小说改成白话短篇交给当时任教国文的叶红媛老师。过了几堂课,她和我说,你何不试试写短篇小说,投学校的文学奖呢?
高一下学期,我得到了红楼文学奖。到现在,我仍记得老师在明道楼破旧的走廊上,微笑和我报知这个讯息的画面……
这篇附于〈盗墓者〉之后的〈创作自述〉(2006.12.《印刻文学生活志》),赖志颖坦陈他的第一篇小说是从一千多年前的六朝笔记汲取养分的。且看〈玉楼声断〉第一节「太平」首句﹕
大蜀广政二十六年遂州方义县……
再看第六节「玉鸣寺」尾句﹕
禅房外,老尼姑露出一抹微笑,愉快地注视着苏轼父子……
古老的六朝从遥远的时光彼端涓涓而来又涓涓而去,许多年少的学子也许视而未见,也许不屑一视,十六岁的赖志颖却从其中掬起了一滴甘泉,成就了他的小说启蒙。
这一步匿逃,比起同世代的小说启蒙者,相距何其之遥。
〈玉楼声断〉也是赖志颖尝试向文学前辈致敬的首篇。二○○四年发表第二篇作品〈无声蝉〉时,延续这样的方式,向苏联小说家萧洛霍夫致敬﹕
早晨又吹起同样的号声,各种不同,同时又和孪生子一般相同的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静静的顿河》卷三)
然后,第三篇〈红蜻蜓〉,向五○年代白色恐怖时期神秘死亡的台籍作家吕赫若致敬﹕
「自己无法忍受一抹寂寞之感的根源何在﹖……是感伤于无法填满的青春吗﹖……心灵的空虚到底是为了什么﹖感觉放在窗边的手极为无力,视野逐渐朦胧……」(吕赫若《清秋》)
其余各篇的引述,包括了晚唐词人李珣,元曲名家薛昂夫,苏联银色时期女诗人安娜.阿亨玛托娃,日本小说家三岛由纪夫,大陆当代女作家王安忆,以及台湾中生代诗人陈黎与陈克华……。这些作家的一首诗,或者一句话,矗立于赖志颖的小说之前,彷如一座高塔,他要阅读者先仰望那座高塔,再低眉进入他的小说场域。这是他对汲取写作养分的前行者的礼敬,也是他作为写作追随者的谦卑。
赖志颖自小即学习钢琴等乐器,且长期参加合唱团,大学读农业化学,研究所读生物化学,这些融合音符与理化的成长背景,使他的小说书写更具一种严谨写实,讲求节奏意象的特色。例如〈红蜻蜓〉中这一段﹕
「……我不太懂你说的那一天是什么,只记得夜灯下,你的喉结是一幅美丽的剪影,随着说话的节奏上下跳动,这是一种喉结的舞蹈,声控的皮影戏。是的,我开始剪开你的颈子,脖子里面的血管空空洞洞,死灰色,我特别剪开你的气管,找寻着声带,曾经让我荡漾的源头静静地镶在气管上,像两瓣凋萎的新芽。……」
〈红蜻蜓〉是赖志颖的再一次匿逃﹕从二○○五逃回一九四七,从一则二二八之后的历史偶然,一刀刀解剖表哥与表弟的成长记忆与生死隔离。〈红蜻蜓〉是表弟到台北读书后,表哥唱给他听的一首日本歌谣﹕「如火烧的晚霞中,红蜻蜓哟,最后一次看到你是哪一天呢﹖」表哥则是吕赫若的音乐学生,于二二八事件的某天深夜被警察带走。就读于医学院的表弟,何曾料到在解剖台上与被枪决了的表哥重逢﹔「最后一次看到你是哪一天呢﹖竟是在上大体解剖课、掀开裹尸布的那一瞬间!」
具有同样书写特色的是〈猕猴桃〉﹕
「……窸窸窣窣的交谈逐渐紧张,逐渐扩大,妳听见自己的唿吸声,也听见那两位年轻医生的。冷,手术室的冷气好强,妳的脸被蒙上,裸露的背贴着冰冷的钢制手术台,妳是具活尸。
(怎么办﹖找不到那条血管,要不要找另一个开口﹖)
(不是那一条,那一条是通到肺静脉的。)
口干,妳听到心跳,无法克制的紧张。清醒是最严重的疾病。
(这不过是一个小手术罢了,妳放心,不会有问题的。)
主治医师告诉不安的妳,装人工血管,是比割除乳房还要小的手术。乳房割掉了,这个不可能熬不过。……」
但是这次赖志颖没有匿逃。他返归人子之心,贴近生活现实,书写疾病对人性的微妙考验﹕母亲罹患乳癌了,她与家人如何度过那段徨乱的岁月﹖其中尤以儿子左胸开始鼓起,疑似罹患「男性女乳症」的转折最为特殊。叶老在评审意见里的几句话,贴切点出了它的特点﹕
「这是一篇写实的小说,写母亲患病以后的各种治疗,肉体上的变化,重要的是仔细纪录了母亲外观的变化和精神生活的变异。透过小说的叙述,我们完全了解了母亲患病前的她的容貌以及精神生活情绪的起伏。这些病前的肉体和快活的精神,病后完全改观几乎变成了另一个人。作者以莫大的爱心,精细的观察,仔细纪录了母亲的病前生活全貌和病后的沮丧和悲观。……
这篇小说不管结构、情节、描写都有现代人的敏锐感觉。
描写人性以及描写现实生活是一个作家永远要达成的任务。不过最后一句话,我很喜欢这篇小说,这也是我选它为首奖的理由。」
我与叶老一样,也是选它为首奖的。
书中的其余篇章,隐藏着各种的「匿逃」故事,但都严守细腻写实的书写,此处不再赘述。
今年三月一日,我在国家音乐厅聆赏青?合唱团三十五周年演出,赖志颖唱男高音,并朗诵了他为青?三十五周年所写的一首诗〈一种年轻的雀跃自远方奔来〉(由陈树熙先生作曲)﹕
一种年轻的雀跃自远方奔来
携着下课的钟声
时光的守卫总是 准确
无语
一种年轻的雀跃自远方奔来
我几乎看见那阵急切的风
吹开蒙尘的原文书
点亮熬尽的夜
撕开层层包裹的塑胶膜
像面包般酦酵
笑着,唱一首骆驼和云雀交织的晨歌
所有的沙漠都像草原般甦醒
点缀一道道曙光筑起的彩虹
踏沙行,踏莎行
踏过花间尊前冯延已温飞卿
踏过苏轼的风波不定
吟啸何妨﹖
这是一种年轻的雀跃
有点躁进,却又腼腆
奔来了,自远方
那些模煳的笑靥已然清晰可见
如同雾散的湖心
那些传说尽褪的森林
赖志颖的这首诗,写着年轻欢快的雀跃,却和他的小说一样隐藏着匿逃的灵魂。听说他今夏将要出国深造,祝福他在年轻的雀跃中继续匿逃前进。
二○○八年四月二十八日
(七) 我是一個比較挑書的人,一般不太容易被市面上的暢銷書所吸引,因為很多時候都覺得它們缺乏一些深度。但是,《匿逃者》這本書,卻讓我徹底改變了看法。作者的文字功力非常深厚,他能夠用非常精煉的語言,描繪出極具感染力的場景,讓讀者彷彿置身其中。書中的角色,每一個都非常立體,他們的個性鮮明,他們的掙扎,都讓人感同身受。我尤其欣賞作者對細節的把握,他能夠在看似平淡的敘述中,隱藏著重要的線索,讓整個故事充滿了懸念。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因為一些意想不到的轉折而感到驚喜,也會因為一些深刻的情感描寫而感動。作者的敘事結構也非常巧妙,他不會一下子就把所有的資訊都告訴你,而是讓你慢慢去發掘,去拼湊。這種引導讀者參與的寫作方式,真的非常吸引人。這是一本能夠讓人沉浸其中,忘記時間的書。
评分(四) 拿到《匿逃者》時,我正處於一個比較低潮的時期,覺得生活有點乏味,缺乏一些刺激。結果這本書就像一股清流,瞬間點燃了我對閱讀的熱情。作者的寫作風格很有辨識度,他能夠用非常精煉的語言,描繪出極具畫面感的場景,讓讀者彷彿置身其中。書中的角色,每一個都活靈活現,有著鮮明的個性,他們的對話也很有意思,常常能在看似平常的交流中,透露出一些不尋常的訊息。我特別喜歡作者對於角色內心掙扎的描寫,那種細膩的情感流露,非常真實,也讓人感同身受。我常常會在讀到某些情節時,停下來思考,如果是我,我會怎麼做?這種思考的過程,也讓我對自己有了更多的認識。而且,這本書的結構也很巧妙,不是那種一眼就能看穿的套路,而是充滿了各種意想不到的伏筆和反轉,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一直保持著高度的專注。這是一本能讓人忘記時間的書,一旦開始讀,就很容易沉迷其中。
评分(三) 這本《匿逃者》最讓我覺得佩服的地方,在於它處理題材的方式。作者並沒有刻意去渲染什麼,而是用一種很平靜、很客觀的視角,去呈現故事中的一切。這反而讓整個故事更加真實,也更加震撼。書中的一些細節,可能看似微不足道,但卻蘊含著深層的意義,需要讀者用心去體會。我尤其喜歡作者對於時間的運用,他能在寥寥數語之間,構築出一個完整的情境,也能透過時間的跳躍,巧妙地展現人物的成長或轉變。這使得整個故事的結構非常緊湊,但又不顯得倉促。閱讀的過程中,我不斷地被一些意想不到的轉折所吸引,也時常會被一些細膩的情感描寫所打動。書中很多地方,都讓我產生了強烈的代入感,彷彿我就是書中的某個角色,正在經歷著相似的困境。這種感覺非常奇妙,也讓我對書中的人物更加理解和同情。這是一本需要慢慢讀、細細品的書,絕對不是那種一目十行的讀物。
评分(十) 我一直認為,一本好的書,不應該只是提供娛樂,更應該能夠引發思考,甚至觸動人心。《匿逃者》這本書,就完美地做到了這一點。作者的文字非常有感染力,他能夠用最簡潔的語言,描繪出最深刻的情感。書中的人物,每一個都如此真實,他們的困境、他們的選擇,都讓人感到無比的揪心。我尤其欣賞作者對細節的把握,他能夠在不經意間,用一些極小的物件或場景,來烘托出人物的內心狀態,這使得整個故事更加富有層次感。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因為一些情節而產生強烈的共鳴,彷彿書中的主角就是我自己,正在經歷著相似的迷茫和掙扎。作者的敘事結構也非常巧妙,他並沒有把所有的線索都一次性地呈現給你,而是讓你隨著故事的推進,一點點地去揭開謎底。這種留白的藝術,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始終保持著高度的專注。這是一本能夠讓人回味無窮,並且會讓你對生活有新的感悟的書。
评分(二) 老實說,一開始拿到《匿逃者》這本書,我對它的期望值不高,畢竟現在市面上的書太多了,要找到一本真正能打動人的不容易。但沒想到,這本書卻給我帶來了很大的驚喜。它給我的感覺,有點像是一杯陳年的威士忌,初入口可能覺得有些微苦,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那股醇厚的香氣和複雜的層次感就會慢慢散發出來,越品越有滋味。書中的角色塑造非常立體,沒有絕對的好人或壞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衷和掙扎,也都有人性的軟弱和光輝。作者對這些複雜人性的描寫,非常真實,不會讓人覺得誇張或刻意,而是像我們生活中遇到的許多人一樣,有著各種各樣的面向。故事的推進也很有張力,雖然不像一些暢銷書那樣大起大落,但那種暗流湧動的懸疑感,會一直抓住讀者的心。你會忍不住想知道,這些角色之間的關係到底是如何形成的?他們各自的秘密又藏在哪裡?這種慢慢揭開謎底的過程,真的非常過癮。這本書讓我思考了很多關於選擇、關於後果、關於人性的課題,讀完之後,心裡久久不能平靜。
评分(八) 我最近讀了《匿逃者》這本書,心裡真是百感交集。作者的文字有一種特別的魔力,能夠輕易地觸動人心最深處的情感。書中的故事,雖然發生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但卻反映了很多人性的普遍困境,讓人讀來不禁產生強烈的共鳴。我尤其喜歡作者對人物內心世界的細膩描寫,他能夠將那些複雜、矛盾的情緒,轉化為生動的文字,讓讀者感同身受。書中的場景描寫也很有味道,即使是最平凡的角落,在他的筆下,也能夠散發出獨特的光芒。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因為一些情節而停下腳步,細細地回味。作者的敘事節奏掌握得非常好,既不會讓人覺得拖沓,也不會讓人覺得過於倉促。他能夠透過一些巧妙的鋪墊,來營造出緊張的氛圍,也能透過一些細膩的情感描寫,來打動讀者。這是一本能夠讓人沉思,也能讓人感動的好書。
评分(九) 老實說,我對《匿逃者》的期待,是建立在書本的質感上。封面的設計很有質感,紙張的觸感也很好,讓人拿到手就有種想翻閱的衝動。翻開書頁,果不其然,作者的文字也同樣充滿了質感。他沒有使用華麗的辭藻,也沒有刻意製造驚悚的情節,而是用一種平實卻極具力量的筆觸,娓娓道來一個關於選擇與逃避的故事。書中的人物,每一個都好像從現實生活中走出來的,有著真實的煩惱和掙扎。我特別喜歡作者對角色心理活動的描寫,那種細膩的層次感,讓我能夠非常清楚地感受到他們的內心世界。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因為一些情節而感到揪心,也會因為一些角色的決定而感到無奈。作者的敘事方式也很吸引人,他並不是簡單地線性敘述,而是巧妙地運用時間線索,讓故事充滿了懸念。這是一本能夠讓人讀得很過癮,也很能引發思考的書。
评分书名:《匿逃者》 (一) 最近在書店裡偶然翻到這本《匿逃者》,封面設計就蠻吸引人的,有點低調又充滿神秘感。雖然我對書名還沒什麼概念,但翻開幾頁試讀,就被作者的文字功力給吸引住了。他不是那種華麗辭藻堆砌的風格,反而用一種很沉穩、很有節奏感的筆觸,像在娓娓道來一個藏得很深的故事。書中的場景描寫特別細膩,讀著讀著,好像自己也身處其中,能感受到那股壓抑的氛圍,也能聞到空氣中若有似無的氣息。尤其是對人物內心世界的刻畫,那種細微的情緒波動,作者都能捕捉得很準確,讓人讀來非常有共鳴。我蠻喜歡這種能讓我產生代入感的書,彷彿主角的每一個決定、每一個掙扎,都是我自己在經歷一樣。而且,作者的敘事結構也很巧妙,不是線性地發展,而是透過一些零散的線索,慢慢拼湊出全貌,這也增加了閱讀的趣味性,讓我想一直往下讀,想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總之,這是一本讓人讀了會沉浸其中的書,值得細細品味。
评分(五) 《匿逃者》這本書,讓我想起了很多過去的經歷。作者的文字有一種很特別的力量,能夠輕易地觸動人心最柔軟的部分。書中的故事,看似簡單,但背後卻蘊含著複雜的人性糾葛,讓人讀來不禁深思。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人物情感的細膩刻畫,他能夠將那些難以言喻的情緒,轉化為生動的文字,讓讀者感同身受。書中的場景描寫也很有畫面感,即使沒有圖片,也能夠在腦海中勾勒出清晰的畫面。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因為某些情節而產生強烈的共鳴,彷彿書中的主角就是我自己,正在經歷著相似的困境。這種代入感,是很多書無法給予的。而且,作者的敘事結構也非常巧妙,他不會一下子就把所有的事情都攤開,而是透過一些細節的暗示,讓讀者慢慢去猜測、去拼湊。這種留白的方式,反而更能激發讀者的想像力,讓整個故事更加引人入勝。這是一本值得反覆閱讀的書,每次讀都會有新的體會。
评分(六) 我一直對那些能夠深入探討人性和社會議題的作品很感興趣,而《匿逃者》恰恰就是這樣一本讓我愛不釋手的書。作者的筆觸非常沉穩,卻充滿力量,他能夠用最樸實的語言,揭示出最深刻的道理。書中的角色,每一個都如此真實,他們的困境、他們的選擇,都讓人感到揪心。我特別喜歡作者對比喻手法的運用,他能夠在不經意間,用一些看似尋常的意象,來象徵人物內心的狀態,這使得整個故事的意境更加深遠。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被書中的某些情節所觸動,也會為角色的命運感到擔憂。作者的敘事結構也很獨特,他不會按照時間順序來講述故事,而是透過一些巧妙的穿插和回憶,來構築整個情節。這種非線性的敘事方式,反而增加了故事的懸疑感,讓讀者不斷地去猜測。這是一本能夠引發深度思考的書,讀完之後,會讓你對周遭的世界有更深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