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逃者

匿逃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悬疑
  • 犯罪
  • 推理
  • 惊悚
  • 心理
  • 反转
  • 律政
  • 黑暗
  • 人性
  • 失踪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彷彿玩着编造剧情恶戏的小孩。小说家躲藏于故事隐僻处,逃避读者疑惑之境,且在一旁偷偷笑着,嘿嘿,看懂了吧!被我吓到了吗?一步步进入小说家设下的情节天罗地网,读者总要震慑、沉醉、深陷或不解,情绪与故事余留回转不歇,「我看到的是什么?」「原来,写的是这个?」男男情结、恋虫(尸)癖、音乐炫技、身体残毁、自渎、母(父)爱依存……小说家与读者一起文字捉迷藏,甚者,玩故事鬼屋,尖叫,匿逃,专注用心,好随时准备大喊:「我抓到你了!」

  林荣三文学奖与宝岛文学奖首奖。季季、林俊颖、蔡素芬真爱推荐
skeleton in the closet,衣橱里的骷髅。
每一篇都有一个小说的「夹层」,故事储藏的密室。一旦打开,过往的时间化为烟尘,独留最后一人于苍茫中。
越过了年龄的限制,小说家在幽深密室获得了时间老人的邀约,进入故事的核心……

作者简介

赖志颖

民国七十年生于台北,小说作品曾获宝岛文学奖、林荣三文学奖、全国台湾文艺营创作奖。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时间织者的回响》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不涉及任何与《匿逃者》相关的信息。 《时间织者的回响》 一部关于记忆、选择与失落的史诗 图书概述 《时间织者的回响》是一部宏大而细腻的叙事作品,它深入探讨了一个古老而永恒的主题:当记忆成为一种可以被篡改的货币时,个体存在的意义何在?本书以其复杂精妙的叙事结构、令人窒息的哲学思辨和丰富立体的人物群像,构建了一个既熟悉又全然陌生的未来世界。这不是一个关于英雄拯救世界的故事,而是一场关于个体如何在浩瀚的时间洪流中,试图抓住一缕真实自我救赎的旅程。 故事的核心围绕着“织者”——一个负责维护“历史连续性”的神秘组织。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历史不再是既定的过去,而是可以被精心编织、甚至重塑的叙事。在这个世界里,痛苦的记忆可以被移除,辉煌的成就能够被植入,每一个人的“真实自我”都成为了一个不断被修正的草稿。 主要情节与世界观 “编织者之城”:一个完美的谎言 故事设定在一个被称为“新巴别塔”的巨型城邦。这里的居民享受着由“时间织者议会”精心调配的、无冲突、无遗憾的完美生活。他们相信,幸福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达成的稳定状态。然而,这种稳定建立在对“原始记忆”的系统性清除之上。 主角伊莱亚斯·维恩,是一名低阶的“记忆校准师”。他的工作是审核那些因“记忆冲突”而申请干预的公民的申请,确保修改后的历史叙事能够平滑过渡,不留下逻辑上的破绽。伊莱亚斯自己也生活在被植入的“模范人生”中,他拥有一个完美和谐的家庭,一份受人尊敬的工作,以及对历史的绝对信任。 裂缝的出现:一个不该存在的碎片 一切始于一次例行的记忆数据清理。伊莱亚斯在处理一批旧时代数据残片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被系统标记为“零散噪声”的片段。这段记忆碎片异常清晰,描绘了一个他从未经历过的场景:一个被暴雨冲刷的街道,一个不属于他妻子的女人的面容,以及一种他从未体验过的、灼烧般的绝望感。 这个碎片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伊莱亚斯内心深处被压抑的好奇心。他开始秘密追查这个“噪声”的来源,这让他接触到了一个隐藏在城市阴影之下的群体——“残存者”。 残存者与古老的知识 “残存者”是一群拒绝“记忆净化”的异见者。他们认为,人类的价值正是在于其不完美、其痛苦和其错误选择。他们聚集在城市下层结构中,试图保留那些被“织者”视为危险的“原初记忆”。 伊莱亚斯与残存者中的一位年迈的语言学家,塞莱妮,建立了联系。塞莱妮向伊莱亚斯揭示了一个惊人的真相:时间织者的技术并非仅仅是“修正”过去,而是通过改变集体潜意识的“时间锚点”,来实现对现实的微观操纵。伊莱亚斯发现,他自己家庭中的“完美”也可能只是一个精心构建的剧本。 抉择的重量:重构的代价 随着调查的深入,伊莱亚斯发现,他所追寻的那个“原始记忆”中的女人,正是他被抹除的“第一任妻子”,一个因挑战“织者议会”而被系统彻底清除的异议者。而他现在的美满生活,正是他“背叛”了她的代价——他选择了遗忘以换取安逸。 故事的高潮发生在伊莱亚斯必须做出选择的时刻: 1. 接受修正: 销毁所有证据,继续在虚假的幸福中沉沦,确保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2. 恢复真实: 冒着被彻底“格式化”的风险,将“原始记忆”释放回公众的意识流中,揭露“新巴别塔”建立在一个精心策划的谎言之上。 核心主题与深度探讨 《时间织者的回响》通过伊莱亚斯的旅程,探讨了以下深刻议题: 记忆的本质与主体性: 如果痛苦和错误都可以被移除,我们是否还拥有真正的“自我”?记忆的连续性是构建身份的唯一基石吗? 自由意志与舒适的牢笼: 完美的稳定与充满风险的真实之间,人类最终会倾向于哪一方?当自由意味着承担痛苦时,这种自由还有价值吗? 叙事的权力: 谁有权决定历史的书写方式?集体叙事如何被用来压制异见和维持统治? 人物群像(节选) 伊莱亚斯·维恩: 一个在信仰与怀疑之间挣扎的知识分子。他的内心冲突是全书的情感驱动力,他必须在被爱的幻象与残酷的真相中做出抉择。 塞莱妮: “残存者”的精神导师。她代表着对历史不可磨灭性的坚守,她的智慧和她所承担的巨大孤独感,构成了对伊莱亚斯行动的哲学支撑。 奥菲莉亚(现任妻子): 一个被完美编织的爱的象征。她对伊莱亚斯的爱是真挚的,但她对伊莱亚斯正在追寻的“真实”一无所知,她的存在成为了伊莱亚斯最大的道德困境。 执政官·卡西乌斯: “时间织者议会”的最高负责人。他坚信他的行为是为了人类的整体福祉,是一位深信“必要的牺牲”高于个体权利的冷酷理想主义者。 艺术特色与文风 本书的文风融合了硬科幻的严谨逻辑与古典文学的抒情笔触。叙事节奏张弛有度,前期的悬疑铺陈层层深入,后期的哲学辩论与动作场面交织,将读者带入一个既有技术奇观,又充满人道主义挣扎的世界。作者运用大量隐喻和象征手法,尤其是在描述记忆被“裁剪”和“重塑”时的感官体验上,笔力老辣,令人难忘。 《时间织者的回响》不仅仅是一部科幻小说,它是一面映照我们自身对过去、现在与未来认知的棱镜。它邀请读者一同思考:你愿意为了一个无痛的现在,付出多少真实作为代价? 推荐读者: 喜爱探讨记忆、身份与哲学思辨的读者。 对反乌托邦、赛博朋克及复杂叙事结构着迷的爱好者。 欣赏精妙世界构建和深刻人物内心描写的文学读者。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一  遇到赖志颖        季季
序二 密室曝光了之后    林俊颖
1. 红蜻蜓      第六届宝岛文学奖,收录于九十四年度小说选
2. 无声蝉      2004全国台湾文学营创作奖佳作,收录于《远行的声音》
3. 蚰蜒变文    刊登于《幼狮文艺》2006年三月号
4. 四重奏    改编自〈网中蝶〉,2006全国台湾文学营创作奖佳作,收录于《航行,在我们的岛上》
5. 盗墓者      刊登于《印刻文学生活志》2006年十二月号
6. 猕猴桃     第二届林荣三文学奖首奖,收录于九十五年度小说选
7. 飘泊的法国号   刊登于《印刻文学生活志》2007年八月号
8. 童志铭        刊登于《两人出品》六,2007年六月
9. 旅乡       刊登于《自由时报副刊》2007年7月16~17日
10. 亲子丼     刊登于《幼狮文艺》2006年九月号
附录  玉楼声断     红楼文学奖,收录于建中八十六年度文选 

图书序言

遇到赖志颖 季季

  记忆的力量如此强大,无法抵抗,抹除,甚至也无法扭转。所以,关于赖志颖,以及他的作品,我必须听命于记忆,忠实的从二○○四年的初遇说起。

  那年夏天赖志颖参加了印刻文学承办的「2004全国台湾文学营」小说组,十月一日,我(与苏伟贞)在评审创作奖时第一次读到他的小说〈无声蝉〉。后来从主办单位得知作者赖志颖,笔名汤巨源,二十三岁,就读于台大微生物与生化学研究所,「居于毛翁社磺溪畔」﹔笔名也许由此而来。

  十一月,创作奖作品由印刻结集为《远行的声音》出版。我在「小说组评审的话」里,以〈留白与土地公庙〉阐释两个重点。其一「留白」,说的是获得首奖的卢慧心作品〈安静。肥满〉﹕

  作者的文字有一种慵懒疏离的节奏,缓缓的烘托出女主角的心情转折,而且善用留白,关键处不着一字,而读者脑中已意象盪漾了。

其二「土地公庙」,说的是获得佳作的汤巨源作品〈无声蝉〉﹕

  想像的真实可以随心所欲创造,但如触及生活的真实,人间事还是需要仔细观察,尊重事实。例如获得佳作的〈无声蝉〉,作者很用心的营造全篇的故事与意象,书写公车司机的境遇与公车里的特殊生态也很感人,但作为全篇特殊场景的「土地公庙」,却都写成了「土地庙」﹔在台湾民俗里,「土地公庙」是绝不能简称为「土地庙」的。

  就题材的广度与叙述的饱满度而言,那届的参赛作品我最喜欢的是〈无声蝉〉。然而,在评审的平台上,缺点越少的作品越能胜出。〈无声蝉〉里的「土地庙」,与「土地公庙」虽仅一字之差,但「土地公庙」是台湾民间最普遍的土地神信仰,一字也不能误差。〈无声蝉〉因此而失分,确实颇让我遗憾。

  十二月十八日,主办单位邀我去台南「台湾文学馆」颁奖。典礼结束后,赖志颖拿着那本作品集来到我面前,腼腆的笑着说﹕
「老师,对不起,我真的不知道,那应该叫土地公庙。」
「哦——」
我有点惊愕。但也随即安慰他﹕「现在知道也不为晚呀。」

  后来我常想起那让我惊愕的初遇。想起他来到我面前说那句话时,在腼腆的笑容背后,有着怎样纯洁的勇气。——如果是其他的作者,也许没有勇气走来坦承自己的错误吧?
那样的勇气,标志的是一个青年写作者自我省思的高度。

  一年之后,赖志颖以〈红蜻蜓〉获得第六届「宝岛文学奖」小说首奖。次年更以〈猕猴桃〉得到《自由时报》第二届「林荣三文学奖」小说首奖。这些肯定与荣耀,想必都源于那高度自我省思的无限延伸。

  「林荣三文学奖」创设于二○○五年,短篇小说首奖奖金高达五十万,备受文艺界瞩目。二○○六年十月十九日,我与叶石涛、廖炳惠、黄凡、邱贵芬参与第二届小说决审,主办单位宣佈得奖人后,我暗自庆贺着赖志颖的写作获得另一高度的肯定,也记得叶老说了这么一句意涵深刻的双关语﹕
「哇,一粒猕猴桃五十万,这个少年人真有价值!」
十一月二十六日,在内湖的《自由时报》新厦颁奖给他后,赖志颖抱着奖座又来到我的面前。

  「老师,〈猕猴桃〉去年曾参加文建会的台湾文学奖,老师也是评审,不知老师记不记得这篇﹖」
又是一次让我惊愕的自白,我也只能坦白以对。

  「记得啊,就是去年的今天在台南评审,但不知道是你写的。」—那次的评审也有苏伟贞﹔还有李乔。

  「老师,我觉得,那次我没有写好——,」他又露出了腼腆的笑容﹕「这次我很用心的再修改过,没想到,会得首奖。」
「很好啊,」我以常说的一句话回应他﹕「文本永远在创造之中。」

  两次的颁奖典礼,让我窥见了青年赖志颖的内心,有着多么谦卑的能量和多么强韧的坚持。获得佳作,他坦然走到我的面前,承认他的无知﹔获得首奖,他仍然走到我的面前,坦承他的失败。如果是其他的作者,在五十万奖金的荣耀之后,还愿意谦卑的承认自己的失败吗?
「这个少年人真有价值﹗」
叶老的那句话,再次来到我的耳边。
那一刻,「价值」指涉的是「品格」﹔那是更高层次的意涵。

  终结了这些听命于记忆的,关于人之机缘的书写之后,我终于能够回到文本之前,以一个读者的身分,自由面对赖志颖的第一本小说集﹕《匿逃者》。这书名显然是作者的自我隐喻。因为书中并没有一篇同名的小说。

  在目录的安排上,赖志颖把他的第一篇小说〈玉楼声断〉「附录」于全书十一篇作品之末,似乎有意与「匿逃」意象遥相唿应。〈玉楼声断〉是他十六岁就读建中高一时获得该校「红楼文学奖」小说组第二名的少作﹔其他十篇则是他二十三岁(二○○四)至二十六岁(二○○七)的作品。其间的七年,作者匿逃于何处﹖

  与赖志颖同世代的写作者,大多陷于网路,名牌,情慾,宠物等等的现实魔障,写作题材也大多耽溺于颓废甚至暴力美学的书写。但是赖志颖,从层层的现实魔障中匿逃,沉潜于一种清明的理念,「不与时人弹同调」。

  高一时,之所以开始提笔写作,是因为一时兴起,把篇六朝笔记小说改成白话短篇交给当时任教国文的叶红媛老师。过了几堂课,她和我说,你何不试试写短篇小说,投学校的文学奖呢?

  高一下学期,我得到了红楼文学奖。到现在,我仍记得老师在明道楼破旧的走廊上,微笑和我报知这个讯息的画面……

  这篇附于〈盗墓者〉之后的〈创作自述〉(2006.12.《印刻文学生活志》),赖志颖坦陈他的第一篇小说是从一千多年前的六朝笔记汲取养分的。且看〈玉楼声断〉第一节「太平」首句﹕
大蜀广政二十六年遂州方义县……
再看第六节「玉鸣寺」尾句﹕
禅房外,老尼姑露出一抹微笑,愉快地注视着苏轼父子……

  古老的六朝从遥远的时光彼端涓涓而来又涓涓而去,许多年少的学子也许视而未见,也许不屑一视,十六岁的赖志颖却从其中掬起了一滴甘泉,成就了他的小说启蒙。
这一步匿逃,比起同世代的小说启蒙者,相距何其之遥。

  〈玉楼声断〉也是赖志颖尝试向文学前辈致敬的首篇。二○○四年发表第二篇作品〈无声蝉〉时,延续这样的方式,向苏联小说家萧洛霍夫致敬﹕

  早晨又吹起同样的号声,各种不同,同时又和孪生子一般相同的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静静的顿河》卷三)

  然后,第三篇〈红蜻蜓〉,向五○年代白色恐怖时期神秘死亡的台籍作家吕赫若致敬﹕

  「自己无法忍受一抹寂寞之感的根源何在﹖……是感伤于无法填满的青春吗﹖……心灵的空虚到底是为了什么﹖感觉放在窗边的手极为无力,视野逐渐朦胧……」(吕赫若《清秋》)

  其余各篇的引述,包括了晚唐词人李珣,元曲名家薛昂夫,苏联银色时期女诗人安娜.阿亨玛托娃,日本小说家三岛由纪夫,大陆当代女作家王安忆,以及台湾中生代诗人陈黎与陈克华……。这些作家的一首诗,或者一句话,矗立于赖志颖的小说之前,彷如一座高塔,他要阅读者先仰望那座高塔,再低眉进入他的小说场域。这是他对汲取写作养分的前行者的礼敬,也是他作为写作追随者的谦卑。

  赖志颖自小即学习钢琴等乐器,且长期参加合唱团,大学读农业化学,研究所读生物化学,这些融合音符与理化的成长背景,使他的小说书写更具一种严谨写实,讲求节奏意象的特色。例如〈红蜻蜓〉中这一段﹕

  「……我不太懂你说的那一天是什么,只记得夜灯下,你的喉结是一幅美丽的剪影,随着说话的节奏上下跳动,这是一种喉结的舞蹈,声控的皮影戏。是的,我开始剪开你的颈子,脖子里面的血管空空洞洞,死灰色,我特别剪开你的气管,找寻着声带,曾经让我荡漾的源头静静地镶在气管上,像两瓣凋萎的新芽。……」

  〈红蜻蜓〉是赖志颖的再一次匿逃﹕从二○○五逃回一九四七,从一则二二八之后的历史偶然,一刀刀解剖表哥与表弟的成长记忆与生死隔离。〈红蜻蜓〉是表弟到台北读书后,表哥唱给他听的一首日本歌谣﹕「如火烧的晚霞中,红蜻蜓哟,最后一次看到你是哪一天呢﹖」表哥则是吕赫若的音乐学生,于二二八事件的某天深夜被警察带走。就读于医学院的表弟,何曾料到在解剖台上与被枪决了的表哥重逢﹔「最后一次看到你是哪一天呢﹖竟是在上大体解剖课、掀开裹尸布的那一瞬间!」

具有同样书写特色的是〈猕猴桃〉﹕

  「……窸窸窣窣的交谈逐渐紧张,逐渐扩大,妳听见自己的唿吸声,也听见那两位年轻医生的。冷,手术室的冷气好强,妳的脸被蒙上,裸露的背贴着冰冷的钢制手术台,妳是具活尸。
(怎么办﹖找不到那条血管,要不要找另一个开口﹖)
(不是那一条,那一条是通到肺静脉的。)
口干,妳听到心跳,无法克制的紧张。清醒是最严重的疾病。
(这不过是一个小手术罢了,妳放心,不会有问题的。)

  主治医师告诉不安的妳,装人工血管,是比割除乳房还要小的手术。乳房割掉了,这个不可能熬不过。……」

  但是这次赖志颖没有匿逃。他返归人子之心,贴近生活现实,书写疾病对人性的微妙考验﹕母亲罹患乳癌了,她与家人如何度过那段徨乱的岁月﹖其中尤以儿子左胸开始鼓起,疑似罹患「男性女乳症」的转折最为特殊。叶老在评审意见里的几句话,贴切点出了它的特点﹕

  「这是一篇写实的小说,写母亲患病以后的各种治疗,肉体上的变化,重要的是仔细纪录了母亲外观的变化和精神生活的变异。透过小说的叙述,我们完全了解了母亲患病前的她的容貌以及精神生活情绪的起伏。这些病前的肉体和快活的精神,病后完全改观几乎变成了另一个人。作者以莫大的爱心,精细的观察,仔细纪录了母亲的病前生活全貌和病后的沮丧和悲观。……
这篇小说不管结构、情节、描写都有现代人的敏锐感觉。

  描写人性以及描写现实生活是一个作家永远要达成的任务。不过最后一句话,我很喜欢这篇小说,这也是我选它为首奖的理由。」
我与叶老一样,也是选它为首奖的。

书中的其余篇章,隐藏着各种的「匿逃」故事,但都严守细腻写实的书写,此处不再赘述。

  今年三月一日,我在国家音乐厅聆赏青?合唱团三十五周年演出,赖志颖唱男高音,并朗诵了他为青?三十五周年所写的一首诗〈一种年轻的雀跃自远方奔来〉(由陈树熙先生作曲)﹕
一种年轻的雀跃自远方奔来
携着下课的钟声
时光的守卫总是 准确
无语

一种年轻的雀跃自远方奔来
我几乎看见那阵急切的风
吹开蒙尘的原文书
点亮熬尽的夜
撕开层层包裹的塑胶膜
像面包般酦酵

笑着,唱一首骆驼和云雀交织的晨歌
所有的沙漠都像草原般甦醒
点缀一道道曙光筑起的彩虹
踏沙行,踏莎行
踏过花间尊前冯延已温飞卿
踏过苏轼的风波不定
吟啸何妨﹖
这是一种年轻的雀跃
有点躁进,却又腼腆

奔来了,自远方
那些模煳的笑靥已然清晰可见
如同雾散的湖心
那些传说尽褪的森林

  赖志颖的这首诗,写着年轻欢快的雀跃,却和他的小说一样隐藏着匿逃的灵魂。听说他今夏将要出国深造,祝福他在年轻的雀跃中继续匿逃前进。

二○○八年四月二十八日

图书试读

「用杯子喝你倒的茶,
用杯子喝从你指尖流下的
春的寒意。」
《小宇宙.二十六》陈黎

多年后某夜,小妹在自己赁居的套房就寝前,会发现床边的窗台有条缓缓移动的朦胧影子,她本能地抓起眼镜坐起,看见是一条黑的发亮的马陆,牠光亮的壳上还带有深红色的镶边,纤毛般细致的步足密密麻麻像水波被风轻吹拂过在窗台上飘移,小妹心脏收缩了一下,但随即释怀,就像被多年不见的老友突然从身后轻拍的那种震颤。小妹伸出手指,轻戳了还在寻找方向的马陆,马陆备受惊吓立刻缩成一个小圆饼,还在窗台上拉了一小粒黑色的粪便。

(那些将被枪决的人们,不也是这样?往往在被拖到刑场前就脚软,子弹打中的瞬间屎尿满地?)

(而我手指的轻触之于马陆就像子弹一样令牠失禁?)

小妹满怀愧疚将牠拿起,装到刚吃完的维他命丸罐子里,今天已经太晚了,明天喔,明天我再带你到草地去,小妹说完,把盖子旋上,没旋紧。

(听说裤管还要绑好,否则拖尸体的人很难处理呵。)

「别旋太紧,不然虫子会闷死喔。」小妹攀着高过她视线的木桌,看着爷爷从柜子高头拿下方形的红色塑胶盆,上面盖着一层纱网,成千上万黄澄澄的蠕虫在颜色雷同的米糠中钻动。爷爷把纱网打开,用镊子夹起三条虫,放到一个比拇指大一点的圆柱形小罐中,再向一旁目不转睛的小妹说了这句话,最后把盛满虫子的盆子再放回高头,把小罐子放到左胸前衬衣的口袋中。

小妹在棉被里想着小时候的画面,那些在他眼前钻动的虫茫然无知于接下来的命运,除了在被镊子夹起时身体的前半段和后半段扭曲成阿拉伯数字八字型稍微表达了抗议,便温顺安憩于小罐子中,或许,在爷爷胸前的口袋中还可以感受到人体温暖的热气,那是牠们在柜子的高头无法感觉到的。

牠们的下场无一例外,最后都成为爷爷给擅鸣的画眉鸟的礼物。小妹知道,小罐子出动时,有几只盖在帘幕中的画眉鸟,就会被爷爷放上他的达可达轻型机车,然后再慢慢地骑到隔壁里的朋友家,他们会围着这些鸟赞赏牠们的声音,小妹去过几次,他们浓重的乡音并无法让小妹理解,但是仍可以从他们激动的言谈和笑声中听出欢愉的气氛,也只有在这个地方,小妹才会看到爷爷多话的时刻。

(啊,今早……)

小妹摸了摸脖子,脖子右边的肌肉还隐隐作痛,今早上班途中,经过居处附近的街道,听见了一阵断断续续的「啪」、「啪」声,像是有什么东西掉落打到了停在路旁的汽车,她一时以为是下雨了,那还真像夏日的暴雨落在金属遮雨棚上的声音,只不过没那么密集。正当她边走边放慢脚步犹疑要不要从包包中拿出雨伞时,脖子右边突然一阵剧痛,小妹大叫了一声,愣在路旁。

一个西装毕挺提个公事包的男人从她身边躲瘟疫似地绕了半个圆经过,还回头看了一下。

小妹又听到几声「啪」、「啪」,她想到了什么,往对街一排公寓看上去。

什么都没有,除了阳台加盖的铝窗和铁栅。

但那声音也停了。

有人在对街把路人当射击的练习靶,可能是钢弹,可能是BB弹。

刚开始,小妹很气愤前后徘徊想找出隐藏在公寓的狙击手是谁,可是来回恶狠狠地瞪了几次也不知该朝哪边瞪后,还是得先离去。上班途中,小妹激动的心情有点难以褪去,她考虑要不要报警,可是这种事报警有什么用呢?

用户评价

评分

(七) 我是一個比較挑書的人,一般不太容易被市面上的暢銷書所吸引,因為很多時候都覺得它們缺乏一些深度。但是,《匿逃者》這本書,卻讓我徹底改變了看法。作者的文字功力非常深厚,他能夠用非常精煉的語言,描繪出極具感染力的場景,讓讀者彷彿置身其中。書中的角色,每一個都非常立體,他們的個性鮮明,他們的掙扎,都讓人感同身受。我尤其欣賞作者對細節的把握,他能夠在看似平淡的敘述中,隱藏著重要的線索,讓整個故事充滿了懸念。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因為一些意想不到的轉折而感到驚喜,也會因為一些深刻的情感描寫而感動。作者的敘事結構也非常巧妙,他不會一下子就把所有的資訊都告訴你,而是讓你慢慢去發掘,去拼湊。這種引導讀者參與的寫作方式,真的非常吸引人。這是一本能夠讓人沉浸其中,忘記時間的書。

评分

(四) 拿到《匿逃者》時,我正處於一個比較低潮的時期,覺得生活有點乏味,缺乏一些刺激。結果這本書就像一股清流,瞬間點燃了我對閱讀的熱情。作者的寫作風格很有辨識度,他能夠用非常精煉的語言,描繪出極具畫面感的場景,讓讀者彷彿置身其中。書中的角色,每一個都活靈活現,有著鮮明的個性,他們的對話也很有意思,常常能在看似平常的交流中,透露出一些不尋常的訊息。我特別喜歡作者對於角色內心掙扎的描寫,那種細膩的情感流露,非常真實,也讓人感同身受。我常常會在讀到某些情節時,停下來思考,如果是我,我會怎麼做?這種思考的過程,也讓我對自己有了更多的認識。而且,這本書的結構也很巧妙,不是那種一眼就能看穿的套路,而是充滿了各種意想不到的伏筆和反轉,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一直保持著高度的專注。這是一本能讓人忘記時間的書,一旦開始讀,就很容易沉迷其中。

评分

(三) 這本《匿逃者》最讓我覺得佩服的地方,在於它處理題材的方式。作者並沒有刻意去渲染什麼,而是用一種很平靜、很客觀的視角,去呈現故事中的一切。這反而讓整個故事更加真實,也更加震撼。書中的一些細節,可能看似微不足道,但卻蘊含著深層的意義,需要讀者用心去體會。我尤其喜歡作者對於時間的運用,他能在寥寥數語之間,構築出一個完整的情境,也能透過時間的跳躍,巧妙地展現人物的成長或轉變。這使得整個故事的結構非常緊湊,但又不顯得倉促。閱讀的過程中,我不斷地被一些意想不到的轉折所吸引,也時常會被一些細膩的情感描寫所打動。書中很多地方,都讓我產生了強烈的代入感,彷彿我就是書中的某個角色,正在經歷著相似的困境。這種感覺非常奇妙,也讓我對書中的人物更加理解和同情。這是一本需要慢慢讀、細細品的書,絕對不是那種一目十行的讀物。

评分

(十) 我一直認為,一本好的書,不應該只是提供娛樂,更應該能夠引發思考,甚至觸動人心。《匿逃者》這本書,就完美地做到了這一點。作者的文字非常有感染力,他能夠用最簡潔的語言,描繪出最深刻的情感。書中的人物,每一個都如此真實,他們的困境、他們的選擇,都讓人感到無比的揪心。我尤其欣賞作者對細節的把握,他能夠在不經意間,用一些極小的物件或場景,來烘托出人物的內心狀態,這使得整個故事更加富有層次感。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因為一些情節而產生強烈的共鳴,彷彿書中的主角就是我自己,正在經歷著相似的迷茫和掙扎。作者的敘事結構也非常巧妙,他並沒有把所有的線索都一次性地呈現給你,而是讓你隨著故事的推進,一點點地去揭開謎底。這種留白的藝術,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始終保持著高度的專注。這是一本能夠讓人回味無窮,並且會讓你對生活有新的感悟的書。

评分

(二) 老實說,一開始拿到《匿逃者》這本書,我對它的期望值不高,畢竟現在市面上的書太多了,要找到一本真正能打動人的不容易。但沒想到,這本書卻給我帶來了很大的驚喜。它給我的感覺,有點像是一杯陳年的威士忌,初入口可能覺得有些微苦,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那股醇厚的香氣和複雜的層次感就會慢慢散發出來,越品越有滋味。書中的角色塑造非常立體,沒有絕對的好人或壞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衷和掙扎,也都有人性的軟弱和光輝。作者對這些複雜人性的描寫,非常真實,不會讓人覺得誇張或刻意,而是像我們生活中遇到的許多人一樣,有著各種各樣的面向。故事的推進也很有張力,雖然不像一些暢銷書那樣大起大落,但那種暗流湧動的懸疑感,會一直抓住讀者的心。你會忍不住想知道,這些角色之間的關係到底是如何形成的?他們各自的秘密又藏在哪裡?這種慢慢揭開謎底的過程,真的非常過癮。這本書讓我思考了很多關於選擇、關於後果、關於人性的課題,讀完之後,心裡久久不能平靜。

评分

(八) 我最近讀了《匿逃者》這本書,心裡真是百感交集。作者的文字有一種特別的魔力,能夠輕易地觸動人心最深處的情感。書中的故事,雖然發生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但卻反映了很多人性的普遍困境,讓人讀來不禁產生強烈的共鳴。我尤其喜歡作者對人物內心世界的細膩描寫,他能夠將那些複雜、矛盾的情緒,轉化為生動的文字,讓讀者感同身受。書中的場景描寫也很有味道,即使是最平凡的角落,在他的筆下,也能夠散發出獨特的光芒。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因為一些情節而停下腳步,細細地回味。作者的敘事節奏掌握得非常好,既不會讓人覺得拖沓,也不會讓人覺得過於倉促。他能夠透過一些巧妙的鋪墊,來營造出緊張的氛圍,也能透過一些細膩的情感描寫,來打動讀者。這是一本能夠讓人沉思,也能讓人感動的好書。

评分

(九) 老實說,我對《匿逃者》的期待,是建立在書本的質感上。封面的設計很有質感,紙張的觸感也很好,讓人拿到手就有種想翻閱的衝動。翻開書頁,果不其然,作者的文字也同樣充滿了質感。他沒有使用華麗的辭藻,也沒有刻意製造驚悚的情節,而是用一種平實卻極具力量的筆觸,娓娓道來一個關於選擇與逃避的故事。書中的人物,每一個都好像從現實生活中走出來的,有著真實的煩惱和掙扎。我特別喜歡作者對角色心理活動的描寫,那種細膩的層次感,讓我能夠非常清楚地感受到他們的內心世界。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因為一些情節而感到揪心,也會因為一些角色的決定而感到無奈。作者的敘事方式也很吸引人,他並不是簡單地線性敘述,而是巧妙地運用時間線索,讓故事充滿了懸念。這是一本能夠讓人讀得很過癮,也很能引發思考的書。

评分

书名:《匿逃者》 (一) 最近在書店裡偶然翻到這本《匿逃者》,封面設計就蠻吸引人的,有點低調又充滿神秘感。雖然我對書名還沒什麼概念,但翻開幾頁試讀,就被作者的文字功力給吸引住了。他不是那種華麗辭藻堆砌的風格,反而用一種很沉穩、很有節奏感的筆觸,像在娓娓道來一個藏得很深的故事。書中的場景描寫特別細膩,讀著讀著,好像自己也身處其中,能感受到那股壓抑的氛圍,也能聞到空氣中若有似無的氣息。尤其是對人物內心世界的刻畫,那種細微的情緒波動,作者都能捕捉得很準確,讓人讀來非常有共鳴。我蠻喜歡這種能讓我產生代入感的書,彷彿主角的每一個決定、每一個掙扎,都是我自己在經歷一樣。而且,作者的敘事結構也很巧妙,不是線性地發展,而是透過一些零散的線索,慢慢拼湊出全貌,這也增加了閱讀的趣味性,讓我想一直往下讀,想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總之,這是一本讓人讀了會沉浸其中的書,值得細細品味。

评分

(五) 《匿逃者》這本書,讓我想起了很多過去的經歷。作者的文字有一種很特別的力量,能夠輕易地觸動人心最柔軟的部分。書中的故事,看似簡單,但背後卻蘊含著複雜的人性糾葛,讓人讀來不禁深思。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人物情感的細膩刻畫,他能夠將那些難以言喻的情緒,轉化為生動的文字,讓讀者感同身受。書中的場景描寫也很有畫面感,即使沒有圖片,也能夠在腦海中勾勒出清晰的畫面。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因為某些情節而產生強烈的共鳴,彷彿書中的主角就是我自己,正在經歷著相似的困境。這種代入感,是很多書無法給予的。而且,作者的敘事結構也非常巧妙,他不會一下子就把所有的事情都攤開,而是透過一些細節的暗示,讓讀者慢慢去猜測、去拼湊。這種留白的方式,反而更能激發讀者的想像力,讓整個故事更加引人入勝。這是一本值得反覆閱讀的書,每次讀都會有新的體會。

评分

(六) 我一直對那些能夠深入探討人性和社會議題的作品很感興趣,而《匿逃者》恰恰就是這樣一本讓我愛不釋手的書。作者的筆觸非常沉穩,卻充滿力量,他能夠用最樸實的語言,揭示出最深刻的道理。書中的角色,每一個都如此真實,他們的困境、他們的選擇,都讓人感到揪心。我特別喜歡作者對比喻手法的運用,他能夠在不經意間,用一些看似尋常的意象,來象徵人物內心的狀態,這使得整個故事的意境更加深遠。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被書中的某些情節所觸動,也會為角色的命運感到擔憂。作者的敘事結構也很獨特,他不會按照時間順序來講述故事,而是透過一些巧妙的穿插和回憶,來構築整個情節。這種非線性的敘事方式,反而增加了故事的懸疑感,讓讀者不斷地去猜測。這是一本能夠引發深度思考的書,讀完之後,會讓你對周遭的世界有更深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