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海洋法论:海域划界与公海渔业

国际海洋法论:海域划界与公海渔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国际海洋法
  • 海域划界
  • 公海渔业
  • 海洋权益
  • 国际法
  • 海洋资源
  • 渔业管理
  • 海洋争端
  • 领海制度
  • 专属经济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海洋资源丰富,在陆地逐渐被开发时,更显出它的重要性。海域边界的划定成为当代国际政治上能否和平安全及经济上能否顺利享用资源的重要课题。岛屿因其所处的位置和面积的大小以及不同的性质,可能获得全效力、部分效力或无效力。针对潜在资源的海床底土,若沿海国同时提出权利主张而成为重叠区域。国际上务实地,暂时搁置政治「主权」问题,而以经济的「共同开发」模式允许相关国家尽早共享资源。

  而东海划界牵涉中日韩台四方利益,更牵动世界的和平安全。「东海北部大陆架划界研究」介绍海洋法学者对陆架划界的理论研究及国际判例实践,引出中方应採取的对策。另海洋鱼群总量日益萎缩,过度捕获不利于海洋资源的持续利用,「公海渔业法律制度」介绍主要的国际渔业公约、文件和渔业管理措施,这标志着公海捕鱼自由时代的结束,而走向「养护与管理」的时代。

作者简介

廖文章

一九五九年九月二十日生

现 职
大叶大学副教授
学 历
法国巴黎第二大学法学博士
辅仁大学法律系学士
经 历
2007年获中华发展基金会奖助
2005年受美国国务院邀请进行International Visitor Leadership Program访问
2003年获日本交流协会奖助为东京拓殖大学访问学者
第二届国民大会代表
中台大学副教授
东海、静宜、朝阳大学兼任副教授
台湾区域发展研究院法政暨社会研究所所长
受邀山东大学、厦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研究讲学

《全球环境治理的法律与实践:从气候变化到生物多样性保护》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代全球环境治理体系的复杂性、多层次性及其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在全球化深入发展、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影响日益显著的背景下,环境问题已不再是孤立的区域性或国家性事务,而是需要全球协作应对的共同危机。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分析框架,探讨驱动全球环境治理的法律基础、关键行为体、制度安排及其在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跨境污染等核心议题上的实践成效与困境。 第一部分:全球环境治理的理论基础与演变 本部分首先追溯了全球环境治理理念的兴起,从早期的关注资源保护到现代的可持续发展范式。重点阐述了主权、责任共性与差异性原则、预防原则、污染者付费原则等核心法律原则在国际环境法中的具体含义和适用范围。 1.1 国际环境法的起源与发展脉络 考察了20世纪中叶以来,国际社会如何从零星的区域性协定(如《拉姆萨尔公约》)发展到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多边环境协定(MEAs)。详细分析了《斯德哥尔摩宣言》和《里约宣言》作为全球环境治理基石的历史地位。 1.2 法律与治理的交织:多层次治理模型的构建 本书超越了传统国际法视角,引入了“多层次治理”(Multi-Level Governance, MLG)的分析工具。探讨了国际条约、区域性机构(如欧盟环境政策)、国家法律以及非国家行为体(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NGOs)在环境决策制定和执行中的互动关系。特别关注了“软法”(Soft Law)工具,如原则声明、最佳实践指南,在填补硬法真空和推动标准提升方面的关键作用。 1.3 利益冲突与权力结构:环境治理中的政治经济学 环境治理往往是国家利益、经济发展需求与生态保护目标之间复杂博弈的结果。本章批判性地审视了全球权力结构,特别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责任承担、资金援助和技术转让上的长期争论。探讨了全球北方与全球南方在环境正义维度上的分歧,以及这些分歧如何影响重大国际环境谈判的进程。 第二部分:气候变化治理的法律前沿与制度构建 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治理中最紧迫的议题。本书聚焦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及其《巴黎协定》下的制度设计、融资机制以及问责体系。 2.1 《巴黎协定》下的国家自主贡献(NDCs)与合规机制 详细解读了《巴黎协定》从自上而下的刚性目标转向自下而上“国家自主贡献”模式的深刻变革。分析了NDCs的制定过程、目标设定(如1.5°C路径)的科学基础,以及协定中设立的“全球盘点”(Global Stocktake)机制在周期性评估和提升雄心方面的法律效力。 2.2 气候融资的法律困境与“损失与损害”基金 气候适应和减缓所需的巨额资金是治理成功的关键瓶颈。本章深入分析了绿色气候基金(GCF)的运作模式、资金分配的公平性问题。着重探讨了新兴的“损失与损害”(Loss and Damage)议题,分析了其法律基础(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历史排放责任上的诉求),并评估了近期设立的专门基金在制度构建上面临的法律和操作层面的复杂性。 2.3 碳市场机制与跨境环境责任 探讨了国际碳排放交易体系(如《京都议定书》下的清洁发展机制CDM的经验教训)以及区域性碳市场(如欧盟ETS)的法律结构。重点分析了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等贸易工具在环境目的下的合法性争议,以及如何避免其演变为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壁垒。 第三部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跨界生态系统管理 本书将目光投向生物多样性危机,分析了《生物多样性公约》(CBD)及其近期通过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法律约束力。 3.1 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ABS)的法律实践 详细解析了《名古屋议定书》的核心内容,即如何平衡生物资源的使用权与遗传资源提供国的主权,确保“公平和公正地分享”从利用遗传资源中产生的益处。探讨了数字序列信息(DSI)纳入ABS框架的最新谈判僵局及其对生物技术产业的潜在影响。 3.2 公海生物多样性(BBNJ)协定的历史性突破 聚焦于《养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生物多样性》(BBNJ)协定的达成,分析其对公海治理的重大意义。重点阐述了区域海洋管理组织(RMFOs)与国际海底管理局(ISA)等现有机构在公海保护中的角色划分,以及对海洋保护区(MPAs)设立的法律工具和决策程序。 3.3 跨境生态系统与水资源治理 研究了国际河流和跨界湿地治理的法律框架,例如《赫尔辛基规则》和《联合国国际水道法公约》。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探讨了“不显著损害”原则在共享水资源开发项目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制度安排促进上游国家与下游国家的合作共赢。 第四部分:环境问责、合规与司法挑战 环境法律的有效性最终取决于其执行和问责机制。本部分集中讨论了违规行为的识别、制裁以及国际环境司法的前景。 4.1 国际环境法合规的非正式机制研究 分析了诸如“会议之友”(Friends of the Chair)、专家咨询组、以及专家技术审查等非正式、灵活的合规促进机制(Compliance Mechanisms)在MEAs中的运行实践。评估了这些机制如何平衡国家主权与国际义务的履行。 4.2 国际环境法在国家法院的适用与冲突解决 考察了国际环境条约在国内法层面的转化(Incorporation)和解释问题。探讨了环境影响评估(EIA)在跨境项目中的法律要求,以及国内法院在处理违反国际环境义务的案件时所面临的管辖权挑战。 4.3 国际环境司法的未来:国际法院与国际法庭的角色 评估了国际法院(ICJ)和国际海洋法法庭(ITLOS)在环境争端解决中的现有判例。讨论了将环境损害引入国际责任框架的法律障碍,以及起诉“环境犯罪”进入国际刑事法院(ICC)的理论可能性和现实难度。 本书旨在为政策制定者、法律学者、国际组织工作人员以及关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专业人士,提供一个全面、深刻且具有前瞻性的法律与实践指南。它强调,在面对相互关联的全球环境危机时,法律创新、制度整合和多方合作是实现有效全球治理的必由之路。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自 序 i

第壹章 岛屿在海洋划界中效力的研究 1
第一节 引 言 2
第二节 岛屿的制度及定义的演变 2
第三节 相关国际组织、会议对岛屿在海洋划界效力的看法 6
一、国际法委员会对岛屿在海洋划界中效力的意见 6
二、第一次海洋法会议对岛屿制度的讨论和1958年《大陆礁层公约》的规定 8
三、第三次海洋法会议对岛屿制度的讨论和1982年《海洋法公约》的规定 10
第四节 岛屿在海洋划界中效力的相关实践 16
一、岛屿享有全效力(full effect) 16
二、岛屿获得部分效力(partial effect)的情形 21
(一)岛屿获得一半或更少部分效力 21
(二)飞地(enclave) 24
三、岛屿获得零效力(inefficiency)的情形 30
(一)极小的岛屿或荒礁 30
(二)主权归属发生争议 32
第五节 小 结 34

第贰章 海洋法上共同开发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国家实践 37
第一节 引 言 38
第二节 共同开发法律制度的理论探讨 39
一、共同开发的定义 39
(一)学者的看法 40
(二)主权与主权权利 49
(三)共同开发协定的法律依据 51
二、共同开发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52
(一)临时措施 52
(二)EEZ和大陆架划界应否为单一界限 57
(三)共同开发是否已形成习惯国际法? 58
第三节 共同开发的国家实践 60
一、三个阶段 60
二、跨界矿藏的共同开发 62
(一)跨界矿藏共同开发的法律原则 62
(二)跨界矿藏共同开发的国家实践 64
三、重叠海域资源的共同开发 67
(一)重叠海域及共同开发的产生 67
(二)重叠海域共同开发的国家实践 68
第四节 小 结 79

第参章 东海北部大陆架划界问题研究 83
第一节 引 言 84
第二节 东海北部相关国家的大陆架划界主张 86
一、中国大陆的大陆架划界主张 86
二、日本的大陆架政策 90
三、韩国的大陆架政策 96
第三节 日韩协定与东海北部大陆架划界 97
一、日韩协定的订定 97
二、相关国家的反应 98
三、「日韩协定」是非法的、无效的 101
四、「日韩协定」对大陆架划界的影响 103
第四节 中国解决东海大陆架划界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105
一、划界原则的分歧:地质因素、沖绳海槽的地位 106
(一)地质因素 106
(二)海槽的地位 110
(三)中日间的划界 117
(四)中韩间的划界 120
(五)小结 122
二、比例性(proportionality) 124
三、基线问题 141
四、岛屿的作用 147
第五节 小 结 152

第肆章 台湾遭ICCAT制裁:论公海渔业法律制度演变 157
第一节 引 言 158
第二节 1958年《公海公约》和《捕鱼与养护公海生物资源公约》 161
第三节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162
一、1982年《公约》的主要内容 162
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存在的问题 164
第四节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后的发展 165
一、硬法(hard law) 165
(一)1995年协定 165
(二)1993年《促进公海渔船遵守国际养护和管理措施协定》 172
二、软法(soft law) 173
(一)1995年《负责任渔业行为准则》(Code of conduct for responsible fisheries) 173
(二)200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行动计画 174
第五节 产权制度(the institution of property rights) 176
第六节 渔业管理措施 179
一、根据管理措施学科的分类法 180
二、粮农组织分类法:即技术措施、投入控制和产出控制 180
(一)技术措施 182
(二)投入控制(input controls) 182
(三)产出控制(output controls) 183
第七节 小 结 185

附 件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187
参考书目 305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看到《国际海洋法论:海域划界与公海渔业》这本书的时候,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各种关于海洋权益的国际新闻和纪录片。海域划界,这四个字本身就充满了地缘政治的张力,它不仅仅是法律上的界定,更是国家主权、资源控制权和战略利益的体现。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抽象的国际法原则,比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与现实世界中错综复杂的国家主张相结合的。这本书,想必需要深入剖析大量的国际判例,去解释在不同的地理条件和历史背景下,各国是如何被裁定享有特定的海洋权利的。尤其是那些涉及大陆架延伸、专属经济区划定以及特殊地理因素(如群岛)的案例,都可能成为书中精彩的论述部分。而公海渔业,则是一个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议题,尤其对于像台湾这样的岛屿国家。公海上的渔业资源,理论上属于全人类共享,但如何实现可持续的利用,避免过度捕捞,以及如何分配捕捞配额,都是全球性的难题。我期待书中能详细阐述国际社会是如何通过区域渔业管理组织来协调各国的捕捞行为,如何制定科学的养护措施,以及如何打击非法、不报告和不管制(IUU)捕捞活动。这本书,不仅仅是对法律条文的梳理,更是对如何在复杂的海洋环境中,实现国际合作和资源永续利用的深度思考。

评分

当我看到《国际海洋法论:海域划界与公海渔业》这本书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其内容所蕴含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海域划界,这是一个常常出现在国际新闻中的词汇,它背后牵扯的是国家主权、资源分配以及地缘政治的角力。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看似抽象的国际法原则,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条文,与现实世界中充满争议的海洋边界问题相结合的。这本书,想必会深入剖析大量的国际判例,例如那些关于如何确定大陆架延伸、专属经济区界定以及如何处理因特殊地理构造而产生的重叠主张的案例。我相信,作者必定会详细解读这些判例背后的法律逻辑和政策考量,为我们理解复杂的海洋划界过程提供清晰的视角。同时,公海渔业,作为一个直接关系到全球粮食安全和海洋生态可持续性的议题,也同样至关重要。对于像台湾这样的岛屿国家,渔业更是其重要的经济支柱。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国际社会是如何通过建立各种区域渔业管理组织,来协调各国的捕捞行为,如何制定科学的捕捞配额,以及如何有效地打击非法、不报告和不管制(IUU)捕捞活动,从而实现渔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这本书,无疑是对一个极其重要且敏感领域的深入研究,其内容对于理解全球海洋治理的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都将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

老实说,我收到这本《国际海洋法论:海域划界与公海渔业》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这下有得啃了”。标题里的“海域划界”和“公海渔业”听起来就不是什么轻松的主题,这玩意儿,可是全球最敏感、最复杂的地缘政治和经济议题之一。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作者一定得对国际法有非常扎实的功底,尤其是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每一个条款都了如指掌,并且能够追溯到它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各种修订的细节。划界问题,这可不是小学生画个圈那么简单,它涉及到大陆架的延伸、专属经济区的界定、领海的宽度,还有各种海洋地理特征的解释,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引发国家间的激烈争论。想想看,一块富含石油天然气的海底区域,或者一片鱼类资源丰富的海域,谁能说得清谁的?这背后牵扯的利益太大了。而公海渔业,更是直接关系到我们台湾渔民的生计,以及全球食物供应链的稳定。公海虽然是“国际水域”,但上面的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何合理开发、如何防止过度捕捞、如何分配捕捞配额,这些都是棘手的难题。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那些国家间主张的重叠区域,以及在没有明确划界的情况下,各方是如何行使权利的。书中会不会分析一些经典的划界案例,比如北海大陆架案、英法海底隧道案,甚至是我们东海、南海的一些争议?这些案例的处理方式,往往能够反映出国际法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局限。一本好的海洋法著作,不仅要陈述理论,更要结合现实,剖析症<seg_75>。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走进那些冰冷的法律条文背后,看到一个个鲜活的案例,理解那些充满智慧但也充满妥协的国际谈判。

评分

拿到《国际海洋法论:海域划界与公海渔业》这本书,我内心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我为有人愿意深入研究并出版这样一本专业的著作感到欣喜,因为这说明我们对海洋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对相关法律的探讨也愈发细致。另一方面,我也深知,国际海洋法,尤其是海域划界和公海渔业这两个议题,是国际关系中最具挑战性的领域之一。海域划界,不仅仅是地理上的界定,更是国家主权、资源分配、战略利益的多重体现。想象一下,在浩瀚的海洋上,如何在复杂的海岸线、岛屿群、以及大陆架延伸的地理条件下,公平合理地划定各国管辖的海域,这本身就是一项极其困难的任务。其中涉及到的国际法原则,如等距线原则、自然延伸原则,以及各种特殊情况下的例外处理,都足以让一本厚重的法学著作变得更加充实。而公海渔业,更是直接关系到全球粮食安全和海洋生态的可持续性。公海上的资源,理论上属于全人类共享,但如何在共享的同时避免过度开发和资源枯竭,如何平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捕捞需求,如何打击非法、不报告和不管制(IUU)捕捞活动,这些都是摆在全球面前的严峻课题。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在这本书中,对这些复杂的议题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深入的分析。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条文的堆砌,更希望它能展现出不同国家在实践中是如何运用这些法律原则,以及在面对实际冲突时,是如何通过协商、仲裁甚至是武力来解决问题的。这对于我们理解台湾周边海域的现状,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评分

《国际海洋法论:海域划界与公海渔业》这本书名,立刻勾起了我对于大学时期那段苦读国际法的回忆。当时,对于海洋法的研究,总有一种“高不可攀”的感觉,觉得那是一个充满专业术语和复杂判例的领域。然而,正是因为它的复杂,才显得格外迷人。海域划界,听起来就很“硬核”,这可不是简单的在地图上画几条线就能解决的问题。它背后牵扯到地缘政治、国家主权、资源开发权,以及历史遗留问题等等。想想看,一块富含石油的区域,或者一条重要的航道,谁能拥有它的控制权,背后可能就是一场漫长的法律战和外交博弈。作者在这本书中,必然需要梳理大量的国际法渊源,比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及历次重要的海牙国际法庭、国际海洋法法庭的判例,去解释这些界定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而公海渔业,则是一个更贴近民生的议题。对我而言,台湾是一个海岛,渔业是我们重要的产业之一。公海上的渔业资源,如何分配、如何管理,直接影响到我们渔民的生计,也关系到全球的渔业可持续性。我特别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探讨,在公海自由的原则下,如何通过国际合作来养护和管理渔业资源,如何应对过度捕捞和非法捕捞的挑战。这本书,如果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清晰的语言去阐释那些复杂的法律概念,并结合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我相信一定能为我们这些对海洋法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深入了解的窗口。

评分

这部《国际海洋法论:海域划界与公海渔业》的题目本身就充满了厚重感,让我联想到大学时在图书馆里搜寻相关文献的场景。当时我对国际法,尤其是海洋法的部分,总是充满了好奇但又觉得门槛颇高。海域划界,这个词汇本身就带着地缘政治的张力,想想看,国家之间因为一寸海疆的争议,背后牵扯的是多少历史、经济、战略的考量,这可不是简单的地图测量那么简单。而公海渔业,更是直接关系到我们台湾这样一个岛屿经济体,以及全球无数渔业从业者的生计。我一直认为,国际海洋法的研究,不仅是学术上的精深,更是对现实世界冲突与合作的深刻洞察。作者在书中,想必是梳理了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的诞生,到历次海域划界案件的判决,再到关于公海自由、资源养护与管理的复杂议题。我特别期待作者如何处理那些具有争议性的案例,比如一些在国际法上尚未有明确判例的“灰色地带”,以及不同国家之间在解释和适用条约时的立场差异。这些内容,对于理解当前东海、南海的局势,以及台湾在区域海洋事务中的角色,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我猜想,书中可能会引用大量的国际法判例、学术论文,甚至是一些外交文件,来支撑其论证。这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来说,阅读起来可能会有一定挑战,但正如同考古学家在层层泥土下发掘遗迹,每一次深入阅读,都能让我们对这门学科有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或许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们窥见国际法庭上唇枪舌剑的辩论,以及各国代表在谈判桌上争分夺秒的博弈。我想,作者的用心,在于将如此庞大且复杂的体系,以一种逻辑清晰、论证严谨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即便对国际法领域涉猎不深的人,也能领略其精髓,并从中获得启发。

评分

这本《国际海洋法论:海域划界与公海渔业》的光是书名就让人感受到其学术的深度与广度。海域划界,这个词汇在新闻中经常出现,但其背后的法律逻辑与国际实践,我一直觉得十分模糊。我理解,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地理测量,更涉及到复杂的国际法原则,例如大陆架的界定、专属经济区的划定,以及如何处理那些因为地理条件而产生的重叠主张。我猜想,书中一定会详细阐述《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相关条款,并且会引用大量的国际法院和仲裁庭的判例,来解释不同国家是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这些法律来维护自身权益的。我尤其好奇,在一些存在争议的海域,例如南海,书中是如何分析不同国家的主张,以及国际法在这些复杂的争端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作为一种解决争端的工具,还是仅仅作为一种论证的依据?另一方面,公海渔业,这个议题更是直接关系到全球海洋生态的可持续性以及沿海国家,特别是像台湾这样的岛屿经济体的经济利益。公海虽然属于全人类共享,但如何有效管理,防止过度捕捞,保护濒危物种,以及如何应对非法捕捞行为,都是巨大的挑战。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对国际渔业管理机构的角色、配额分配的原则,以及各国的渔业管理政策进行深入的探讨。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法律条文的解读,更是关于如何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寻找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思考。我想,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去收集整理相关的资料,并用清晰的逻辑将其呈现出来。

评分

《国际海洋法论:海域划界与公海渔业》这本书的标题,一出现就给我一种“高精尖”的感觉。海洋法,特别是海域划界和公海渔业,这两个议题,我一直觉得非常复杂和具有挑战性。海域划界,这背后不仅仅是地理上的问题,更是国家主权、经济利益和战略安全的博弈。我猜想,书中一定会深入分析《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的关键条款,比如关于大陆架的延伸、专属经济区的确定,以及如何处理那些因为海岸线形状、岛屿分布而产生的复杂划界问题。我相信,作者必定会引用大量的国际法判例,去说明这些原则是如何在实践中被应用和解读的。例如,某些判决是如何处理“中间线”的,又或者是在面对一些“特殊情况”时,法律是如何进行调整的。这些内容,对于理解一些地区,特别是台湾周边海域的法律地位,以及潜在的争议,非常有帮助。而公海渔业,对我来说,则是一个更具民生和生态意义的议题。公海上的资源,表面上是“人人有份”,但如果没有有效的管理和国际合作,很容易被过度捕捞,最终导致资源的枯竭。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探讨,国际社会是如何通过建立各种区域渔业管理组织,来协调各国的捕捞行为,如何制定可持续的捕捞配额,以及如何应对非法捕捞活动。这本书,无疑是对一个极其重要且敏感领域的深入探索,其研究成果对于理解全球海洋治理的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

手捧这本《国际海洋法论:海域划界与公海渔业》,我不禁联想起小时候看过的那些关于海洋探险和海权争夺的纪录片。这本书的名字,就自带一种“大洋之上,规则之争”的厚重感。海域划界,这可不是什么小事,想想看,国家之间因为一寸海疆的争执,背后牵扯的是多少历史恩怨、经济利益和战略考量。我猜想,书中一定会详细解读《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的核心条文,比如关于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规定,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定来解决国家之间的边界争议。特别是那些复杂的地理状况,例如群岛的划界,或者有争议的岛礁,如何确定它们的海洋管辖范围,这绝对是考验作者功力的部分。我会非常关注书中对于一些经典海域划界案例的分析,比如北海大陆架案、英法海底隧道案等等,看看这些判例是如何塑造了现代海洋法的实践。而公海渔业,更是与我们这些生活在海洋边缘的民族息息相关。公海,理论上是所有国家的“公共空间”,但如果缺乏有效的管理,丰富的渔业资源就可能被过度开发,导致生态崩溃。我期待作者能够深入探讨,国际社会是如何通过各种国际渔业管理组织,来协调各国的捕捞活动,如何制定捕捞配额,以及如何打击非法、不报告和不管制(IUU)捕捞行为。我想,这本书不仅仅是对法律条文的阐述,更是对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海洋环境中,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国际合作的深刻思考。

评分

《国际海洋法论:海域划界与公海渔业》这个书名,让我感觉非常“接地气”,因为台湾作为一个岛屿,海洋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空间。海域划界,这可是个大问题,涉及到的不仅仅是法律条文,还有国家利益、历史主张和战略考量。我猜想,书中一定会详细解读《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相关条文,比如关于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划分原则,以及在实践中是如何应用这些原则来解决国家间的边界争端的。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引用一些在国际法庭上的经典案例,比如那些涉及到如何处理特殊海岸线形状、岛屿归属等问题的判决,因为这些案例往往能最直观地展现国际法在实践中的复杂性和应用性。而公海渔业,更是直接关系到我们台湾渔民的生计以及全球海洋生态的可持续性。公海虽然是国际水域,但渔业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国际社会是如何通过各种区域渔业管理组织,来协调各国的捕捞活动,如何制定捕捞配额,以及如何打击非法捕捞行为,从而实现渔业资源的有效养护和可持续利用。这本书,无疑是对一个极其重要且复杂的领域进行的深入研究,其内容对于我们理解台湾在国际海洋事务中的地位,以及如何维护我们的海洋权益,都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