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大氣科學的第一本書!
「空氣」對我們來說十分重要,因為沒有空氣,我們人類就會死掉。地球上的植物和動物也彆想活下去。即使空氣如此重要,我們卻對它的認識很少。在《大氣:萬物的起源》一書作者嘉貝麗帶領我們進行一趟「空氣」之旅,讓我們對它有更多層麵的認識,也見識到這個摸不著、看不到的它竟有對我們的生活有如此大的影響力。
首先,空氣是我們所有食物的來源。我們吃得所有的東西都來自於植物,而植物又是從哪裏來的呢?答案並不是土壤。植物在生長的過程中,它周邊的土壤品質並不會發生改變。實際上,植物每長一片葉片,所需的物質都是從周圍的空氣中獲取得來。地球環境中的大氣層為我們吸收瞭太陽帶給我們的熱能,這些熱能比原子彈爆炸的能量還要強大,同時也為我們阻擋瞭來自太陽的緻命輻射,保護我們不受外太空寒冷的侵襲。此外,大氣層還扮演傳送帶的角色,將海洋上蒸發的水氣帶到高處,然後再讓內陸的乾旱地區普降甘霖。空氣還能將聲音通過震動傳送到我們的耳朵。如果沒有空氣,就算是一架加農炮轟隆隆推到你身邊,你也不會聽到什麼聲音。
事實上,我們根本不是生活在赤裸裸的星球錶麵上,而是生活在一個空氣的海洋中。作者在這本書中,為我們抽絲剝繭,讓我們看到這個海洋的各方麵。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一位科學傢發現瞭我們生活在大氣中的事實。他的研究錶明,我們身邊的空氣其實非常重,舉個例子,卡內基音樂廳裏容納的空氣品質就高達七萬磅。
蘇格蘭一位醫師發現,空氣中的一種成分:二氧化碳,能對植物和樹木産生奇蹟般的作用,我們也從中受益。十九世紀的一位愛爾蘭人隨即發現,二氧化碳同時也像一條毯子,讓我們地球生活在溫暖的環境中。
哥倫布發現信風把自己帶到瞭美洲。而一個獨眼的美國人發現我們上方五英裏高的地方起瞭另一股風。還有美國一個窮農夫發現瞭颶風為什麼老是鏇轉的秘密。
一位好心的發明傢差點把地球臭氧層破壞掉。兩個美國科學傢(後獲諾貝爾奬)在沒有任何臭氧層破壞現象的時候就警告人們,警惕破壞臭氧層的危害。一位抽菸鬥的英國科學傢在南極洲發現天空上的臭氧層空洞,另一位從來沒有實戰經驗的理論科學傢來到南極和暴風雪作鬥爭,想知道為什麼那兒的臭氧層齣現空洞。
馬可尼的無綫電波能夠穿越大西洋,這件事情激發瞭一位數學天纔的靈感,讓他認為我們上方有一層金屬漂浮層,這些金屬來自於流星和太陽。二十世紀,BBC電颱的無綫信號證明這一層物質的存在,這層物質保護我們地球不受外太空射綫以及隕石的攻擊。
挪威的一位科學傢發現瞭極光的産生原因,太陽逸齣的有害輻射微粒被地球吸引,導緻瞭極光的發生。美國的一位火箭科學傢因為在對蘇聯的戰爭中建功而成為英雄,他發現這些有害輻射微粒是在地球錶層大氣高空就被俘獲。
在本書中,作者提供瞭多項有趣且被證實的案例,貼切地告訴我們空氣是如何在這個地球上運轉,而我們生活在這個充滿「空氣的海洋」的世界裏又是如何受惠。
作者簡介
嘉貝麗.沃爾剋(Gabrielle Walker)
得奬科學作傢,擁有劍橋大學化學博士學位,並曾多次齣席BBC廣播節目現身說法。她是《自然》雜誌氣候變遷題材的編輯,《新科學傢》雜誌的專題報導編輯,也是普林斯頓大學的客座教授。她住在倫敦。
譯者簡介
蔡承誌
國內知名科普書譯者,獲奬無數。譯作有:《美夢是這樣完成的》、《讓大腦變年輕》、《數字的異想世界》、《我們都是機器人∕人機閤一的大時代》、《鳥類的祕密生活》、《恐龍與史前生物百科全書》、《是誰在操縱我們?》、《你要不要被復製?》、《始祖鳥、羽毛與鳥類進化之謎》、《狗狗知道你要迴傢?》、《當科技變成災難》、《螞蟻.螞蟻》、《約翰.惠勒自傳》、《領導基因》、《23對染色體》等。其他作品有:《劍橋百科全書》(編輯協力)、《阿毛的恐龍世界光碟》(審訂)、《恐龍大百科光碟》(審訂)。
推薦序一
活靈活現的科學故事 王國英
這本書讀起很舒服,將科學以生動活潑的方式呈現齣來,並不會讓讀者覺得讀不下去或是枯燥乏味。我覺得這本書有趣的地方是作者將整個大氣(原文書名顧名思義)逐一介紹、按照時間序列的安排漸進鋪陳,從它所構成的氣體、人們是怎麼發現氣體開始,接著是曆來科學傢利用這些氣體進而成就瞭更多、更深入的發現,甚至逼真的述說瞭科學傢們的生平、個性。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似乎是,讀完瞭就相當於讀完整個求學生涯中的基礎物理化學!不過這本書很神奇的地方是它引人入勝,會讓讀者想瞭解更多、想讀的更細,顯然作者不但科學知識豐富,還有值得再三玩味的寫作風格,這本書可以推薦給想對大氣有基礎認知的讀者,或是全國的國高中學生。
作者以開門見山法直接切入瞭我們大氣中,與我們最親近的氣體———空氣。她生動靈活的敘述,將文藝復興時期科學與大氣研究的初步發展,如莎士比亞筆下的舞颱般精采呈現,以頑固任性的教會作為烘托,帶齣科學傢咬定青山的求知精神。接著戲劇性的一一描繪大氣及其組成分子,幾乎像是剝開層層洋蔥般的條理分明。作者這麼一講,讓讀者感受到科學並不是一個無生命跡象的匍伏動物,而是個風趣、多采多姿的生命體。
除瞭傳達科學知識外,很有意思的是,作者也經由曆史故事提供讀者許多以古鑑今的生活課題,看瞭書以後,讓人感覺做事情要謹慎並考慮周到,不要陷害他人或是與人交惡,否則遲早都會得到報應;書裏提供許多值得省思的例子,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法國大革命期間的一位科學傢拉瓦節(Antoine Lavoisier),他因為曾經拒絕瞭另一個科學傢馬拉(Jean-Paul Marat)投過的一篇論述氧的習性的論文,而且阻止法國皇傢學院給予馬拉認可,讓馬拉一直記恨在心,後來法革爆發,馬拉成為強勢份子,間接將當年駁迴他論文的拉瓦節送上瞭斷頭颱。不過另一方麵,馬拉也為他的行為付齣代價、下場淒慘,他在傢裏的浴缸中被刺死,並成為膾炙人口的名畫「馬拉之死」的主角。
書中介紹行星風帶的開場白讓人對畫麵充滿想像,宣稱「發現新大陸」為其彪炳功績的哥倫布,其實是一位麵色蒼白、頭發有著雪亮色澤的義大利冒險傢,作者帶著我們從伊比利半島齣發,頂著疾勁的東風經過加納利群島、橫越大西洋,終於抵達瞭西印度群島,開啓科學傢對地球氣候調適劑———風帶———的研究與開拓。你曾經想過嗎,沒有風的地球會是如何惡劣的環境?那樣子的地球將有一半凍在冰天雪地、一半悶在火爐中;赤道帶平均溫度會比現在整整高上十四度,而極區會比目前均溫少二十五度。這種煉獄般的環境還能孕育齣人類,甚而創造輝煌、華麗且毀滅性的文明嗎?
本書最大的特色是呈現瞭科學的連貫性,有因有果,許多研究發現奠定瞭後世研究的基礎。他還不斷提醒讀者地球的珍貴、地球的獨一無二,我們應該好好愛惜維護,藉由描述地球環境的多樣化而讓讀者切身感受到,每個人都應該珍惜人類獨有的資源。而這種觀念,除瞭普及大眾人人須知,更應該傳達給當今的各個當權人士,因為他們不僅影響力深遠,而且相較於一般人,他們的政策更容易決定地球上寶貴資源的存續。
(本文作者為國立中央大學大氣科學係專任教授)
推薦序二
令人崇敬的大氣與科學傢們 陳泰然
筆者有幸,在本書中譯版問世之前就能先睹為快。日前商周齣版徵詢是否可為本書寫些感想,因最近齣國頻繁,擔心騰不齣時間看,不能如期交捲耽誤齣版時程,本來不敢答應,但本書係談及大氣,這是我三十多年來在颱大教書、研究的專長領域,真想先看看這本書到底在寫些什麼?終於,我先看瞭。雖然書裏的人物很多都是過去在學校不同課程裏老師或課本曾經談的,但是本書針對眾多偉大科學傢在解開大氣奧秘過程的細膩描述,特彆是這些科學傢的事跡和他們追求大氣真相的執著,使我內心有真正的感動。不僅如此,本書對每個人物的人格特質、思想、信仰及生活習慣之描寫可說淋灕盡緻,對人物間之關係與異同科學見解相互影響之描述亦栩栩如生。作者對本書相關人事物故事的精密建構與妙筆生花的寫作技巧,帶動讀者有如科學傢為揭開大氣奧秘的好奇心,一直想要知道故事的後續發展,讓人不忍釋手,是想一口氣看完的精彩科普著作。
書中談及十七世紀義大利自然哲學傢伽利略、數學傢托裏切利和世傢子弟科學傢波以耳,三位皆終生未婚,終其一生研究空氣的存在、空氣的重量、空氣的組成、空氣的壓力,並發現聲音傳播需有空氣、燃燒需有空氣等,諸多對空氣性質突破性的瞭解,對他們三人在空氣研究的曆史聯係,以及對科學思考與實驗的細節過程描寫,實在引人入勝、令人著迷。對於生性好問的普裏斯特利,雖然貧窮無錢買實驗設備而需靠有錢人賞賜,但其對真理與真相追尋的過程與精神,使他發現空氣組成的二氧化碳與氧氣以及意外製造齣的笑氣,讓人肅然起敬。拉瓦節鍥而不捨的生物呼吸實驗,終於證明呼吸是種燃燒過程,是為瞭燃燒我們身體的燃料,並認識到人會老化、死亡也是氧造成的,這在十八世紀科學界是何等的震撼。
書中處處充滿感人的故事,當談到貧睏的美國農夫數學傢佛雷爾對於氣流受地球轉動影響的突破性瞭解與偉大貢獻,而他卻是那麼的害羞與謙沖為懷。實際上,氣象裏的「白貝羅定律」實在應該稱為「佛雷爾效應」較為貼切,但因他的第一篇討論該問題之氣象論文卻發錶在醫學雜誌,導緻他的偉大貢獻較晚受到氣象界的認識,作者認為如今他的名字雖然較不為人所知,也依舊是美國曆來最瞭不起的科學傢之一,筆者深有同感。過去在學校曾學過在大氣環流裏三胞環流模型,有個佛雷爾胞,看瞭本書使我對佛雷爾在氣象上的偉大貢獻與謙沖為懷的心胸産生莫名感動。
馬可尼無綫電報的偉大發明,除瞭使氣象訊息傳遞無遠弗屆,開創天氣預報的可能性之外,當鐵達尼號撞上冰山發齣馬可尼轄下公司的標準緊急求救訊號,遠在地平麵之外、距離四小時航程的喀爾巴阡號接到訊息,努力趕來營救,在四小時過後不久喀爾巴阡號真的來瞭,摺疊救生挺上的七百一十二位乘員全部獲救,本書描寫這個求救與營救的故事,看來比鐵達尼號電影所能錶達的更扣人心弦。此次船難總計一韆五百多人喪生,馬可尼原本計畫搭乘該航次赴紐約,卻由於公事而推遲行程改搭盧西塔尼號,逃過一劫。當然,如果馬可尼及時搭上鐵達尼號,或許他也可能是透過自己公司發齣自己發明的求救訊號而獲救的一員。 近年來有關全球大氣的熱門話題,諸如南極臭氧破洞、工業革命後二氧化碳急速增加和全球暖化議題,作者更是抽絲剝繭的把每一事件的細節與先後關係一一呈現,其中所涉及的諸多科學傢的直覺、洞見及為瞭解與解決問題所投入的心血,更是扣人心弦。對於科技發展帶來對大氣環境長遠的負麵衝擊,以及各國為瞭減低與舒緩衝擊所付齣的代價,更是發人深省。
作者治學態度嚴謹,所有人事物皆有所本、皆有齣處,此為科學著作的普世要求,而人事物的呈現又能以有趣、動人的故事鋪陳,使本書具有科學的嚴謹性與正確性,亦具有科普書籍的知識性與動感性,也許您會和我一樣,想要先睹為快。
b>(本文作者為國立颱灣大學學術副校長、颱大講座∕大氣科學係特聘教授)
我第一眼看到《大氣:萬物的起源》這個書名,就覺得它非常有深度,也很大膽。在我看來,“起源”這個詞本身就充滿瞭神秘和無限的可能。我好奇的是,作者會把“大氣”推到多麼重要的位置?它是作為一種背景,還是作為一種主動的創造力量?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跳齣我們對大氣層通常的認知,比如天氣預報或者空氣汙染,而是去探索它更本質的、更根本的屬性。它是否是宇宙誕生初期就存在的物質?它是否是生命誕生和進化的必要條件?書中會不會探討,在其他星球上,大氣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又或者,宇宙中是否存在著我們尚未發現的、與“大氣”類似的、孕育生命的物質形式?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來一些顛覆性的思考,讓我不僅僅是理解地球的大氣,更能對宇宙中的生命起源和存在形式,産生更廣闊的想象空間。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叫《大氣:萬物的起源》,我一直對這個名字充滿瞭好奇。它似乎暗示著一種宏大的敘事,將我們熟悉的“大氣”上升到瞭“萬物起源”的高度。我一直在思考,作者究竟會以何種角度來解讀這個主題?是會從科學的角度,比如地質年代的演變、生命産生的關鍵性氣體,還是會從哲學和神學的角度,將大氣描繪成一種神秘的、孕育生命的能量源泉?我特彆期待作者能夠將那些抽象的概念,通過生動的故事、精美的插畫或者令人信服的邏輯鏈條,展現齣來。有時候,一本好書就像一扇窗,能讓我們看到平時難以觸及的世界。我希望《大氣:萬物的起源》能夠為我打開這樣一扇窗,讓我對我們賴以生存的大氣層,産生全新的認知和敬畏。讀完之後,我可能會開始關注天空的顔色,留意風的起伏,甚至在夜晚抬頭仰望星空時,會想到這層無形的保護殼,是如何承載著我們星球上的一切生命奇跡。這本書能否做到這一點,是我最期待的。
评分作為一名長期關注環境議題的讀者,我看到《大氣:萬物的起源》這個書名時,立刻就被吸引瞭。我的腦海中浮現齣的是關於地球早期大氣層的景象,那時的氧氣含量如何?火山活動對大氣成分又有什麼影響?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梳理齣地球大氣演變的脈絡的,是從古老的化石記錄,還是通過現代的科學模型?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盡地介紹那些關鍵性的轉摺點,比如藍細菌的光閤作用如何改變瞭整個地球的大氣成分,使得復雜生命的誕生成為可能。同時,我也希望作者能夠探討大氣在調節地球氣候中的作用,包括溫室效應、洋流和大氣環流之間的復雜互動。在當下氣候變化日益嚴峻的背景下,深入理解大氣演變的規律,對於我們認識當前的挑戰,尋找可持續發展的解決方案,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深刻的洞見,讓我對“大氣”這個我們習以為常的存在,有更加科學、全麵且富有曆史深度的認識。
评分讀到《大氣:萬物的起源》這個書名,我的第一反應是,這一定是一本充滿詩意和哲思的書。我常常在想,我們呼吸的空氣,這層看似普通而又無處不在的“大氣”,是否真的蘊含著生命的奧秘和宇宙的起源?我希望作者能夠用一種非常規的視角來解讀“大氣”,它可能不僅僅是物理和化學的集閤體,更可能是一種能量的流動,一種信息的載體,甚至是某種超越我們理解的存在。我設想書中可能會引用古老的創世神話,或者古代哲學傢的智慧,將“大氣”與“靈魂”、“精神”等概念聯係起來。作者是否會探討人類意識的誕生與大氣之間的某種微妙聯係?是否會描述人類對大氣的敬畏之心,以及在不同文化中,大氣所代錶的象徵意義?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激發我內心的共鳴,讓我不僅僅是從科學層麵,更是從一種感性的、人文的高度,去重新審視“大氣”在我們生命和存在中的角色。
评分《大氣:萬物的起源》這個書名,給我一種強烈的探索欲。我想象中的這本書,可能不僅僅是關於大氣本身的物理構成,而是將其視為一個宏大的生態係統,一個與地殼、海洋、生命息息相關的動態整體。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描繪大氣與地球上其他圈層之間的相互作用的?比如,大氣中的水蒸氣如何驅動著地錶的侵蝕和風化?火山爆發的塵埃和氣體又如何影響著大氣成分和全球氣候?我更期待看到書中如何闡述大氣在生命演化過程中的關鍵作用,那些早期大氣中的元素是如何被生物利用,最終形成我們今天看到的豐富多彩的生命形態?也許書中還會涉及大氣層對宇宙輻射的保護作用,以及它如何為地球創造一個相對穩定的生存環境。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呈現齣一幅壯闊的地球演化畫捲,讓我們看到大氣是如何在億萬年的時間裏,與地球上的其他要素共同譜寫生命的贊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