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的角度来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特别是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和现代品格,对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全新的看法。本书的基本观点:语言不仅仅只是工具符号,同时还是思想本体,这是两个不同的层面,即「器」的层面和「道」的层面。现代汉语的确立也是现代文化包括现代文学的确立。现代文学的发生在深层的原因上根源于语言的变革,现代汉语从根本上规定了现代文学。五四白话文运动不同于晚清白话文运动和三、四十年代的大众语文运动。胡适的白话文学理论对于中国新文学运动乃至整个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作用是巨大的,但胡适本人并没有从理论上认识到他所提倡的白话与文学革命以及整个文化思想革命之间的深层关系。
作者简介
高玉
1964年生,湖北荆门人。博士、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独立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国博士后基金课题、教育部社科规划课题等6项。获「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等「政府」奖13项、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序 曹顺庆
序 黄曼君
绪论 时间、理论与问题背景
一、研究视角
二、时间段
三、理论基础和问题意识
第一章 语言本质「道器」论
第二章 中国历史上的两次文化及文学转型与语言变革
第一节 古代汉语体系与中国古代文化类型
第二节 现代汉语与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
第三节 两次文学转型的语言学论比较
第三章 语言变革与中国现当代文学转型
第一节 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
第二节 语言变革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
第三节 「世纪末文学转型」的语言学质疑
第四章 五四白话文学理论再认识
第一节 五四白话及其白话文学
第二节 五四白话文学运动与晚清白话文学运动的本质区别
第二节 五四白话文运动与三四十年代大众语文运动的本质区别
第五章 语言运动与思想革命——五四新文学的理论与现实
第一节 五四新文学的理论
第二节 五四新文学的现实
第六章 「异化」与「归化」──翻译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
第一节 翻译本质的「二层次」论
第二节 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的「古代性」
第三节 西方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异化」
第四节 中国文学对西方文学的「归化」
第七章 胡适「学衡派」白话与文言之争及其文化意味
第一节 胡适白话文学理论检讨
第二节 论「学衡派」作?理性保守主义的现代品格
第三节 胡适与「学衡派」在语言观念上的分野
第四节 胡适与「学衡派」在文化建设观念的分野
第八章 鲁迅的语言观与创作及中国现代文学之关系
第一节 鲁迅的语言观
第二节 鲁迅的语言观与创作的关系
第二节 鲁迅文言作品的过渡意义
第九章 「纪元」与「开篇」──中国文学现代转型语言学实证分析
第一节 《关不住了》──「新诗成立的纪元」
第二节 《狂人日记》──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篇之作
参考书目
后记
台湾版后记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可能是在于它将语言和文学这两个看似独立的领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作者在分析现代汉语的演变时,常常会引用文学作品中的例子,而解读文学作品时,又会深入探讨其中的语言特色和创新。这种跨界的视角,让我觉得非常新鲜。我一直认为,语言是文学的基石,但通过这本书,我更深刻地体会到,文学也是语言生命力的重要体现。比如,作者在分析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如何通过创造新的词汇来表达新的思想和观念时,真的让我觉得振奋。那些曾经被视为“白话”的尝试,如今已经成为了现代汉语的基干。而在文学作品中,作者选取的一些片段,虽然篇幅不长,但却能精确地捕捉到时代精神和人物内心世界的细微之处。这种将宏观的语言变迁与微观的个体表达结合的叙事方式,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人文的温度。
评分对于“中国现代文学”这部分,我只能说,作者的选择和解读角度真是独辟蹊径。我一直以为读中国现代文学就是从鲁迅、茅盾、巴金这些大家读起,但这本书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文学史脉络去梳理,而是选取了一些我之前可能不太关注,甚至有些陌生的作家和作品,深入剖析他们的文学理念和创作手法。读到关于早期白话文小说中一些“新词新语”的运用时,我才意识到,文学不仅仅是思想的载体,更是语言创新的试验田。作者对一些被低估的作家,比如在当时受到一些限制,或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那么显赫,但其作品却有着独特价值的作家,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解读。这些解读让我意识到,文学史的评价往往会受到时代和视角的局限,而这本书则试图还原那些被遮蔽的角落。尤其是在分析一些具有实验性的小说时,作者的分析逻辑非常清晰,将复杂的文学技巧掰开了揉碎了讲,即使我不是文学专业的,也能理解其中的精妙之处。
评分坦白说,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比如,作者在论述“口语化”趋势对现代汉语的影响时,引用了一些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口语表达,并且分析了它们如何逐渐被书面语所吸收,甚至成为新的书面语规范。这种分析让我意识到,我们日常生活中不经意的用语,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就会成为“标准”。在文学研究方面,作者对某些作品的解读,与其说是文学评论,不如说是一种“再创造”。他通过对作者生平、创作背景以及当时社会环境的细致梳理,让我们看到了作品背后更丰富的意义。我尤其喜欢他对一些带有乡土情怀的作家作品的分析,那种质朴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升华。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现代”这两个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时间的划分,更是一种文化、思想和语言的持续革新。
评分这本书我断断续续地读了有好几个月,每次翻开都能发现一些新的有趣的点,尤其是关于“现代汉语”的部分,以前总觉得汉语就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到了现代就那么回事儿了,但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语言本身也是一个不断演变、发展、甚至被“塑造”的过程。作者在分析一些词汇的起源和演变时,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比如,一些我们现在司空见惯的词语,放在几十年前甚至是十几二十年前,都可能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或者根本就不存在。这种历史的纵深感,让我觉得特别有意思。而且,书中穿插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有报刊杂志上的,也有民间流传的,这些都让枯燥的语言学知识变得鲜活起来。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革命化”这个词的演变,从一个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词语,到如今可能更多地被用于描述某种激进或彻底的改变,这种语义的迁移和语用的变化,简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变迁的轨迹。读完这部分,我开始更留意身边和媒体上语言的使用,发现很多细微之处都值得玩味。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一种“陌生化”的阅读体验。我本来以为我对现代汉语和中国现代文学算是有一些了解,但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对很多概念和现象都产生了全新的认识。尤其是在探讨现代汉语的“规范化”和“发展”之间的张力时,作者的论述非常深刻。他并没有简单地支持哪一方,而是辩证地分析了语言在国家建设、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以及个体在语言使用中的创造性。这种多层次的分析,让我不再把语言看作是固定不变的规则,而是活生生的、不断被使用者所塑造的有机体。在文学的部分,我尤其被作者对一些“边缘”作家作品的关注所吸引。他像一个考古学家一样,挖掘出了一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珍贵材料,并用敏锐的洞察力揭示了它们独特的艺术价值。这些作品虽然不一定耳熟能详,但读来却别有一番风味,甚至能感受到一种更原始、更纯粹的生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