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的蒲松龄,在家道中落,怀才不遇的日子里,以免费在路旁招待路人喝茶抽烟,换取民间轶闻的方式,蒐集、润饰而完成了近五百篇作品所构成的着名笔记小说──《聊斋志异》。
春天的聪明节就要到了,吉祥的孔雀会从花仙子那儿得到一粒金黄灿烂的种子,嘱咐喜鹊送给新的一年中最聪明的孩子,到底是巧娘、小林林,还是王小虎会得到这个奖品呢?……《聊斋》故事时而真情流露,时而发人深省,是老少咸宜的清新小品。
本书特色
1.本书选译自古典文学小说代表作之一的《聊斋志异》,特别邀请赵忠庆女士写成简明的语文,作者富有说书人风格的独特文字,正能引领大小读者们接触并徜徉于这部名作之中。
2.本书有别于时下惊悚腥羶的手法,呈现有爱、有恨、有亲切感的神鬼故事,在虚假束缚的现实社会中,提供一个别具清新气息的空间。
3.本书附录「聊斋谈天室」,以轻松的笔法向小读者们介绍《聊斋志异》的作者、创作背景、作品特性等,有助于小朋友们在读完故事后,对这部中国经典文学有更深的认识。
作者简介
赵忠庆
赵忠庆,一九五五年十月一日生于昆明,祖籍云南澄江。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曲协理事,昆明市曲协常务副主席,云南第一位女评书演员。在中国大陆演讲、故事等大赛中多次获创作奖、表演奖、导演奖。做过律师、记者、艺术教师、公司经理、厂长等工作。擅说能写,生性豁达,嗜读书,喜创作,童心未泯。其个人事蹟已选入「中国当代演讲新秀名录」、「中国当代艺术界名录」、「世界名人录」等书中。
序
鬼故事大王---蒲松龄
没有一个孩子不爱听鬼故事!尽管有时候被吓到半夜不敢起床尿尿,但越刺激的故事似乎越吸引人。三百多年前,有个大人也向小朋友一样为鬼故事着迷。这怪人不止爱听,更爱把它们当作宝贝来收藏。他才不管故事是真是假、是梦是幻,只怕不够玄、不够妙,唬不了人!他,就是鼎鼎有名的鬼故事大王──蒲松龄。
蒲松龄是明末清初人,出身于山东省淄川县的一户地主人家。他从小聪敏好学,培养了很高的文学修养。十九岁那年,蒲松龄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秀才。不料好景不常,在往后的举人考试中,他都履试不中;加上家道中落,蒲松龄只好当个薪俸微薄的私塾先生,以图温饱。在这样怀才不遇,穷困潦倒的日子里,蒲松龄却在一种嗜好中得到些许安慰,那就是「搜集民间故事」。他喜欢在村边的大路旁,放一缸茶,装一袋烟;每当有人经过,他便请路人歇歇脚,免费请他喝茶抽烟;不过,这路人却必须说个故事当作回报。久而久之,蒲松龄累积了许多诡谲荒诞的轶闻。他埋首在一个名为「聊斋」的书房里,将搜集来的故事加以整理、润色,再加上自己的创造,汇成一部由近五百篇作品构成的文言巨着──《聊斋志异》。
在《聊斋志异》这部书中,蒲松龄建构出一个充满神仙道士、奇人异兽、花妖狐魅的幻想世界。书中的精灵鬼怪在作者的笔下一点儿也不吓人,反而对读者有一股莫名的亲切感,因为蒲松龄为这些「非人类」注入了浓厚的「人性」。
「它」们和我们一样,有着七情六欲;但由于它们不必受人世礼教的束缚,因此往往比我们更敢去爱、去恨。和现实世界中许多虚伪的人类比起来,它们似乎更真挚、更勇敢、更可爱!难怪清代诗人王渔洋有读《聊斋》诗曰:「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也许,蒲松龄正是厌倦了那冷酷的现实世界,而宁愿躲进《聊斋》,与笔下的角色作伴吧!
由于《聊斋志异》拥有曲折瑰丽的情节,刻画鲜明的角色,它很快便虏获许多大、小朋友的心。但因为它是以文言文写成的古典文学作品,对现代的小朋友来说,可能会有阅读上的困难。本书的作者赵忠庆阿姨,特别为小朋友选了一些富童话性质的聊斋故事,以生动活泼的笔触,改写成白话文版的《童话聊斋》。此外,由于赵阿姨本身也是一位杰出的说书人,她那风格独具的文字,自然也散发出丰富的声韵。小朋友在阅读时,可以试着当个小小说书人,运用自己的想像力,把故事给「演」出来。你将发现,文字、语言、表情与动作的结合,是件多有趣的事哩!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种古朴的水墨风格,搭配上一些若隐若现的鬼魅剪影,瞬间就勾起了我对于中国传统鬼故事的遐想。拿到书的那一刻,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尽管书名中带有“鬼故事”,但我并没有把它仅仅当作一本消遣读物。我一直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尤其是那些根植于民族文化传统的作品,总能带给我们超越故事本身的启示。这本书的序言部分,作者便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阐述了他创作的初衷,以及对传统聊斋故事的解读。他没有回避那些超自然的情节,反而深入挖掘了其中蕴含的人性、道德以及社会现实的投射。这让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故事复述,而是一次对古典文学魅力的现代重塑。在阅读过程中,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讲述鬼故事之余,穿插的那些关于汉字演变、词语典故的讲解。这些“语文”的元素,并非生硬地塞入,而是与故事的情节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仿佛鬼故事本身就带着浓厚的语言学气息。例如,在讲到某个涉及“冤”字的故事时,作者会顺带解释“冤”字的字形如何体现了“头”与“冖”的组合,暗示了被压抑、被遮蔽的不公;在讲述一个关于“狐”的传说时,又会引申出“狐狸精”在不同时代语境下的文化含义变迁。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让我在享受惊悚诡谲的故事情节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吸收了丰富的语文知识,体验到了文字的生命力和文化底蕴。
评分我一直认为,能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知识体系完美融合的作品,是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的。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为了追求“鬼故事”的刺激性而牺牲内容的深度,也没有为了“学语文”而让故事变得枯燥乏味。相反,作者以一种非常聪明的方式,将两者融为一体,互为补充。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生僻字和典故时的处理方式。在讲述一个关于“狐魅惑书生”的故事时,作者会自然地引出“魅”字的多种含义,以及它在不同语境下的引申意义,甚至会对比“妖”和“魅”的区别。这种讲解,让我觉得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就像是在破解一个个隐藏在故事中的密码,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而且,作者的选材也非常有代表性,既有耳熟能详的经典鬼故事,也有一些相对小众但同样精彩的民间传说。在解读这些故事时,作者不仅仅是复述,更是加入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分析,让故事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比如,在讲述一个关于“还魂”的故事时,作者会探讨“还魂”在不同文化和宗教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它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地位。这种跨文化的、深层次的解读,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坦白说,起初我购买这本书,是被其“鬼故事”的标签所吸引,想着能读到一些惊悚刺激的情节,打发一下闲暇时光。然而,当我深入阅读后,才发现这本书的内涵远不止于此。作者在对古典聊斋故事进行再创作时,并没有一味地追求猎奇和恐怖,而是更侧重于挖掘故事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百态和人性幽深。他笔下的鬼,不再是单纯的妖魔鬼怪,而是常常承载着生者的遗憾、委屈,或是对世俗偏见的控诉。这些故事,虽然披着一层神秘的外衣,却常常能触及到读者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书中有一篇关于某书生屡试不中,最终在梦境中与一位“判官”对话的故事,读来令人唏嘘。作者借由这个故事,巧妙地探讨了古代科举制度对个体命运的禁锢,以及士人内心的挣扎与无奈。而更令我惊喜的是,作者在叙事过程中,时不时会跳出来,对故事中出现的某个词语、某句诗文进行深入的解读。这些讲解,并非简单的词典式的解释,而是结合了历史背景、文化语境,甚至是对词语字形演变的溯源。例如,在讲述一个关于“执念”的故事时,作者会详细分析“执”与“念”这两个字的构造,以及它们组合在一起所蕴含的深刻含义,甚至会追溯到古代哲学中关于“意念”的讨论。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我觉得学习语文不再是枯燥的背诵和记忆,而变成了一场充满趣味和启发的探索之旅。
评分这是一本我非常愿意推荐给身边朋友的书。它不像市面上很多所谓的“鬼故事”那样,只会堆砌血腥和惊悚的元素,也不同于那些刻板的语文教材,让学习者望而却步。这本书以一种极其巧妙和富有创意的方式,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作者在讲述那些引人入胜的鬼故事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学语文”的初心。他会抓住故事中的每一个可以挖掘的语文知识点,然后以一种非常自然、流畅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我记得有一篇关于“画皮”的故事,作者在讲述过程中,会顺带讲解“画”字的演变,以及“画”在古代所包含的“描绘”、“记录”乃至“塑造”等多重含义,并且会分析“画皮”这个词语在故事中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即外表的美好往往掩盖着内在的丑陋。这种讲解,让我觉得学习语文不再是孤立的知识点记忆,而是与具体的故事和情境紧密相连。而且,作者的叙事风格也非常多变,时而细腻委婉,时而奔放泼辣,能够很好地把握不同鬼故事的特点,并用最恰当的语言去呈现。这种高质量的写作,让我觉得读这本书,既能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又能获得知识上的提升,真是一举两得。
评分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来看,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内容本身,更在于它所提供的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作者巧妙地将中国传统鬼故事与现代语文教学相结合,创造了一种“情境式”的学习模式。我之前对一些古典小说中的某些词语和表达方式感到困惑,但通过这本书,我仿佛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在阅读一个关于“兰若寺”的鬼故事时,作者会顺带解释“兰若”一词的梵文起源,以及它在中国文化中演变出的意境,并分析了在不同文学作品中,“兰若”所代表的隐喻意义。这种讲解,不仅让我理解了故事本身,更让我对相关的文化符号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包含了一些对古代民间俗语和谚语的解读。例如,在讲述一个关于“因果报应”的故事时,作者会引用一些流传甚广的俗语,并解释它们在故事中的应用,以及这些俗语背后所蕴含的传统价值观。这种解读方式,让我在品味故事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国民间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既有古典故事的韵味,又不失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他能够用简洁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那些虚幻飘渺的鬼魅世界描绘得栩栩如生,同时又能将那些复杂的语言知识阐释得通俗易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