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灣佛教美術」叢書,全套書共分三冊,包括:(1)供像篇、(2)繪畫篇、(3)建築篇。
本書著者陳清香教授,為身兼「學術」、「田野」多元麵嚮佛教藝術的研究學者,從事佛教美術研究近四十年,不但考察全世界的佛教史蹟,足跡更踏遍全颱灣佛教名所,是國內專研颱灣佛教美術著名的專傢。
〈颱灣佛教美術--繪畫篇〉主要敘述:颱灣自清代經日治時代至當代的佛教繪畫發展,內容分析曆代的畫人、畫題、畫蹟與畫風。畫人包括僧侶及非僧侶畫傢;畫題可分具體的佛菩薩形像,以及非佛像的景物畫二大類。
就錶現材質而言,演變至當代,已有佛寺壁畫、樑枋畫、門扉畫、法會掛軸畫、水墨畫、膠彩畫、油畫、水彩畫、木刻版畫、陶版畫、數位佛畫等,十分豐富多樣,反映著不同時期佛教流布的興盛景光,以及傳統與創新的畫風流變。而從不同的畫題,更可捕捉到畫人對佛法的體認與悟境。
本書蒐集瞭曆來為人忽略的佛教畫蹟,十分珍貴,允宜多加瀏覽欣賞。
作者簡介
陳清香
1970年獲中國文化學院文學碩士 現任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史學所係教授,以及國立颱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教授 1977年任日本天理大學交換教授 1986年主編佛教藝術雜誌兩年 1990年策畫當代佛教藝術創作展三屆 2004年策畫颱灣淨土藝術學術研討會及創作展 巡禮全球佛教史蹟,足跡遍颱灣南北寺廟,華南、華北、甘肅、新疆石窟寺院,印度南北石窟寺院,東南亞佛塔寺院,韓日佛寺名所。
考察歐、美、亞各國博物館重要的佛教藝術文物收藏 佛教藝術的研究與教學垂三十年 齣版有關佛教藝術的學術論著、發錶有關颱灣宗教藝術學術論著計四十餘種 主篇慧炬〈藝苑〉專欄二十餘年 主持大溪齋明寺、劍潭寺、颱南彌陀寺、颱南法華寺、颱北艋舺龍山寺古剎的寺誌編纂計畫 現任現代佛教學會理事長。
導 論 明清文人畫風的入颱
第一章 清代僧侶藝人的佛畫遺風
第一節 擅長書畫的僧侶事蹟及畫蹟
第二節 清代寓颱畫傢筆下的佛畫蹟
第二章 清末日治時代的文人水墨畫
第一節 佛像畫的題材
第二節 文人畫傢筆下的佛像畫
第三章 清末日治時代僧侶畫傢與畫風
第一節 愧南禪師
第二節 本圓法師
第三節 妙禪法師
第四章 日治時代的掛軸佛畫
第一節 大溪齋明寺所藏掛軸佛畫
第二節 擅長掛軸佛畫名傢何信嚴
第五章 颱府展入選畫傢筆下的佛教畫
第一節 日治時期颱展與府展
第二節 入選颱府展的佛教繪畫
第三節 颱府展畫傢的佛教畫遺存
第六章 當代佛教繪畫
第一節 佛寺繪畫
第二節 法會儀式掛軸畫
第三節 僧侶水墨繪畫
第四節 水墨畫或彩墨畫佛像
第五節 膠彩畫佛像
第六節 油彩畫佛像
第七節 木刻版畫佛像
第八節 陶版畫佛像
第九節 數位畫佛像
前言
自17世紀中葉以來,颱灣先受荷蘭、西班牙人的殖民統治,而後是鄭成功趕走荷蘭人,建立明鄭時代,隨著島上漢人政權的建立,帶來瞭漢人文化,最早的明末遺臣如瀋光文,曾官至太僕寺卿,先鄭成功到颱灣,成功登陸後,禮遇瀋光文,光文曾變服為僧,教習漢文,組詩社,是颱灣漢文化的濫觴。其他不少明末遺臣,不願仕清,流寓在颱,隱於園宥,日課佛經,或被名之曰「名士佛教」,卻使颱島民間初聞梵音。
到瞭康熙二十二年滅明鄭王朝時,颱灣的漢文化已稍見萌芽,清初再設一府三縣,內地文人接踵入颱,或是是朝廷命官,或其官吏幕賓,或是應豪紳請來的畫師巨匠等等,他們點點滴滴的將明清文人畫風帶到瞭颱灣來。
自晚明以來,京城有董其昌一派,倡擬模北宋及元四大傢的筆法,開清初四王六大傢的宮廷畫風,江南一帶則有陳洪綬等變革畫風的齣現,清初八大、石濤等明遺民畫傢繼之,乾隆、嘉慶以下,又有金陵八傢、揚州八怪,以及清末的海上畫派等,其中明中葉倡寫意花鳥畫的青藤、白陽畫風,和揚州畫派畫風等,都對颱灣畫壇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颱灣佛教美術(Ⅲ)繪畫篇》這本書,我最近剛收尾拜讀完。說實話,在翻開之前,我對颱灣佛教繪畫的認識僅限於一些寺廟裏的壁畫和佛像畫像,以為無非就是那些姿態、色彩上的套路。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不僅僅是羅列作品,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覽者,帶我走進瞭颱灣佛教繪畫的韆年畫廊。 從早期受大陸影響的工筆重彩,到融入本土民俗元素的寫意水墨,再到近代西方技法與東方審美交織齣的新景象,這本書的梳理脈絡清晰得就像一幅精心繪製的地圖。我尤其喜歡關於“護法神像”那一章節的論述,過去我總覺得這些形象有些凶神惡煞,但作者通過對佛教教義和神話傳說的深入解讀,讓我看到瞭他們背後守護正法、慈悲為懷的深層含義。那些精細的描繪,比如鎧甲的紋理、眼神的銳利,甚至是飄帶的飛舞,都仿佛在訴說著一個古老而充滿力量的故事。而且,書中對不同時代、不同流派畫傢風格的對比分析,讓我學會瞭如何“看懂”一幅畫,不僅僅是欣賞它的美,更能體會到作者的情感和時代背景。
评分《颱灣佛教美術(Ⅲ)繪畫篇》這本書,就像一本打開瞭新世界大門的鑰匙。在讀這本書之前,我以為颱灣的佛教美術,尤其是繪畫,隻是模仿大陸的風格,缺乏自己的特色。但這本書讓我大開眼界,它係統地梳理瞭颱灣佛教繪畫的發展脈絡,展現瞭其獨特的美學風格和文化內涵。 書中對“水墨風格”的深入探討,讓我重新認識瞭颱灣佛教繪畫的可能性。從早期較為寫實的工筆,到後期更加寫意、抒情的水墨,我看到瞭藝術傢們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如何融入自己的情感和對自然的理解。尤其是一些描寫山水人物的佛教繪畫,意境悠遠,筆墨精妙,完全不輸給純粹的山水畫。作者還特彆介紹瞭在颱灣佛教繪畫中,如何運用“留白”的藝術手法,營造齣一種虛實相生、禪意盎然的畫麵效果,這讓我領略到瞭東方藝術獨特的審美趣味。這本書不僅讓我欣賞到瞭精美的畫作,更讓我對颱灣的佛教文化和藝術發展有瞭全新的認識,它證明瞭藝術的生命力在於傳承與創新,在於與本土文化的深度融閤。
评分我對這本書最大的感受是,它極大地拓展瞭我對“佛教藝術”的理解邊界。在閱讀之前,我可能會將它局限於寺廟的裝飾,或者一些佛經的插圖。但《颱灣佛教美術(Ⅲ)繪畫篇》讓我意識到,颱灣佛教繪畫是一個多麼廣闊而豐富的領域。書中不僅涵蓋瞭常見的佛陀、菩薩、羅漢等形象,還深入探討瞭許多鮮為人知的壁畫、變相圖、以及與民俗信仰相結閤的繪畫形式。 我尤其贊嘆書中對“變相圖”的介紹。這種藝術形式,將佛教的因果報應、輪迴轉世等抽象概念,通過生動形象的畫麵展現齣來,對於當時缺乏文字基礎的普通民眾來說,無疑是最直觀的教化方式。書中精選的幾幅變相圖,雖然年代久遠,但畫麵細節的處理,人物錶情的刻畫,以及故事情節的流暢性,都讓我驚嘆於古人的智慧和藝術造詣。作者還通過對比不同寺廟、不同時期的變相圖,揭示瞭其風格演變和主題側重,讓我看到瞭藝術在社會教化功能上的變遷。這種挖掘被忽視的藝術形式,並對其進行係統性梳理和解讀,是我認為本書最珍貴之處。
评分這本書的齣版,對於我這樣對颱灣佛教美術充滿好奇但又缺乏專業知識的普通讀者來說,無疑是一份寶貴的饋贈。作者以一種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將原本可能晦澀難懂的藝術史和宗教義理,融入到對一幅幅畫作的解讀之中。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地藏王菩薩”主題繪畫的分析。地藏王菩薩的大願,以及他普度眾生的慈悲形象,在颱灣的民間信仰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書中詳細介紹瞭不同時期、不同地域創作的地藏王菩薩畫像,從其經典的標準形象,到一些更具本土化特色的演繹。我注意到其中一些畫作,融入瞭許多現實生活中的場景和人物,仿佛是在訴說著身邊人的故事。作者不僅指齣瞭這些畫作的藝術價值,更深入探討瞭它們如何迴應瞭颱灣民眾在生老病死、祈福消災等方麵的心理需求。這種將藝術與生活、信仰緊密結閤的解讀方式,讓我對颱灣佛教繪畫有瞭更深的理解,不再僅僅將其視為高高在上的宗教符號,而是感受到它們與普通人生活息息相關的溫度。
评分這本書的另一大亮點在於,它並非隻停留在學術理論的層麵,而是真正地將颱灣佛教繪畫的“在地性”和“生命力”展現得淋灕盡緻。以往接觸的書籍,往往將佛教藝術視為一種純粹的宗教錶達,但《颱灣佛教美術(Ⅲ)繪畫篇》卻教會我,藝術從來不是孤立存在的。作者細緻地探討瞭颱灣當地的信仰習俗、民間傳說,甚至是對自然山川的描摹,是如何巧妙地融入到佛教繪畫創作中的。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觀音造像”的討論。書中不僅展示瞭不同時期觀音菩薩形象的多樣性,從莊嚴的聖者到慈祥的母親,再到充滿智慧的導師,甚至還齣現瞭結閤瞭本土神祇形象的觀音。這讓我看到瞭颱灣人民對觀音菩薩深厚的“在地情感”,不僅僅是虔誠的信仰,更是一種情感的寄托和文化的傳承。書中的許多圖像都配有詳盡的說明,不僅介紹畫作本身,還挖掘瞭畫作背後的故事、繪製者的生平,以及它在當地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這種“故事性”的解讀,讓原本可能顯得枯燥的繪畫欣賞,變得生動有趣,充滿人情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