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佛教美术」丛书,全套书共分三册,包括:(1)供像篇、(2)绘画篇、(3)建筑篇。
本书着者陈清香教授,为身兼「学术」、「田野」多元面向佛教艺术的研究学者,从事佛教美术研究近四十年,不但考察全世界的佛教史蹟,足迹更踏遍全台湾佛教名所,是国内专研台湾佛教美术着名的专家。
〈台湾佛教美术--绘画篇〉主要叙述:台湾自清代经日治时代至当代的佛教绘画发展,内容分析历代的画人、画题、画蹟与画风。画人包括僧侣及非僧侣画家;画题可分具体的佛菩萨形像,以及非佛像的景物画二大类。
就表现材质而言,演变至当代,已有佛寺壁画、樑枋画、门扉画、法会挂轴画、水墨画、胶彩画、油画、水彩画、木刻版画、陶版画、数位佛画等,十分丰富多样,反映着不同时期佛教流布的兴盛景光,以及传统与创新的画风流变。而从不同的画题,更可捕捉到画人对佛法的体认与悟境。
本书蒐集了历来为人忽略的佛教画蹟,十分珍贵,允宜多加浏览欣赏。
作者简介
陈清香
1970年获中国文化学院文学硕士 现任中国文化大学艺术研究所、史学所系教授,以及国立台北大学民俗艺术研究所教授 1977年任日本天理大学交换教授 1986年主编佛教艺术杂志两年 1990年策画当代佛教艺术创作展三届 2004年策画台湾净土艺术学术研讨会及创作展 巡礼全球佛教史蹟,足迹遍台湾南北寺庙,华南、华北、甘肃、新疆石窟寺院,印度南北石窟寺院,东南亚佛塔寺院,韩日佛寺名所。
考察欧、美、亚各国博物馆重要的佛教艺术文物收藏 佛教艺术的研究与教学垂三十年 出版有关佛教艺术的学术论着、发表有关台湾宗教艺术学术论着计四十余种 主篇慧炬〈艺苑〉专栏二十余年 主持大溪斋明寺、剑潭寺、台南弥陀寺、台南法华寺、台北艋舺龙山寺古剎的寺志编纂计画 现任现代佛教学会理事长。
导 论 明清文人画风的入台
第一章 清代僧侣艺人的佛画遗风
第一节 擅长书画的僧侣事蹟及画蹟
第二节 清代寓台画家笔下的佛画蹟
第二章 清末日治时代的文人水墨画
第一节 佛像画的题材
第二节 文人画家笔下的佛像画
第三章 清末日治时代僧侣画家与画风
第一节 愧南禅师
第二节 本圆法师
第三节 妙禅法师
第四章 日治时代的挂轴佛画
第一节 大溪斋明寺所藏挂轴佛画
第二节 擅长挂轴佛画名家何信严
第五章 台府展入选画家笔下的佛教画
第一节 日治时期台展与府展
第二节 入选台府展的佛教绘画
第三节 台府展画家的佛教画遗存
第六章 当代佛教绘画
第一节 佛寺绘画
第二节 法会仪式挂轴画
第三节 僧侣水墨绘画
第四节 水墨画或彩墨画佛像
第五节 胶彩画佛像
第六节 油彩画佛像
第七节 木刻版画佛像
第八节 陶版画佛像
第九节 数位画佛像
前言
自17世纪中叶以来,台湾先受荷兰、西班牙人的殖民统治,而后是郑成功赶走荷兰人,建立明郑时代,随着岛上汉人政权的建立,带来了汉人文化,最早的明末遗臣如沈光文,曾官至太仆寺卿,先郑成功到台湾,成功登陆后,礼遇沈光文,光文曾变服为僧,教习汉文,组诗社,是台湾汉文化的滥觞。其他不少明末遗臣,不愿仕清,流寓在台,隐于园宥,日课佛经,或被名之曰「名士佛教」,却使台岛民间初闻梵音。
到了康熙二十二年灭明郑王朝时,台湾的汉文化已稍见萌芽,清初再设一府三县,内地文人接踵入台,或是是朝廷命官,或其官吏幕宾,或是应豪绅请来的画师巨匠等等,他们点点滴滴的将明清文人画风带到了台湾来。
自晚明以来,京城有董其昌一派,倡拟模北宋及元四大家的笔法,开清初四王六大家的宫廷画风,江南一带则有陈洪绶等变革画风的出现,清初八大、石涛等明遗民画家继之,干隆、嘉庆以下,又有金陵八家、扬州八怪,以及清末的海上画派等,其中明中叶倡写意花鸟画的青藤、白阳画风,和扬州画派画风等,都对台湾画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这样对台湾佛教美术充满好奇但又缺乏专业知识的普通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馈赠。作者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将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艺术史和宗教义理,融入到对一幅幅画作的解读之中。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地藏王菩萨”主题绘画的分析。地藏王菩萨的大愿,以及他普度众生的慈悲形象,在台湾的民间信仰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创作的地藏王菩萨画像,从其经典的标准形象,到一些更具本土化特色的演绎。我注意到其中一些画作,融入了许多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和人物,仿佛是在诉说着身边人的故事。作者不仅指出了这些画作的艺术价值,更深入探讨了它们如何回应了台湾民众在生老病死、祈福消灾等方面的心理需求。这种将艺术与生活、信仰紧密结合的解读方式,让我对台湾佛教绘画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再仅仅将其视为高高在上的宗教符号,而是感受到它们与普通人生活息息相关的温度。
评分我对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它极大地拓展了我对“佛教艺术”的理解边界。在阅读之前,我可能会将它局限于寺庙的装饰,或者一些佛经的插图。但《台湾佛教美术(Ⅲ)绘画篇》让我意识到,台湾佛教绘画是一个多么广阔而丰富的领域。书中不仅涵盖了常见的佛陀、菩萨、罗汉等形象,还深入探讨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壁画、变相图、以及与民俗信仰相结合的绘画形式。 我尤其赞叹书中对“变相图”的介绍。这种艺术形式,将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等抽象概念,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现出来,对于当时缺乏文字基础的普通民众来说,无疑是最直观的教化方式。书中精选的几幅变相图,虽然年代久远,但画面细节的处理,人物表情的刻画,以及故事情节的流畅性,都让我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和艺术造诣。作者还通过对比不同寺庙、不同时期的变相图,揭示了其风格演变和主题侧重,让我看到了艺术在社会教化功能上的变迁。这种挖掘被忽视的艺术形式,并对其进行系统性梳理和解读,是我认为本书最珍贵之处。
评分《台湾佛教美术(Ⅲ)绘画篇》这本书,我最近刚收尾拜读完。说实话,在翻开之前,我对台湾佛教绘画的认识仅限于一些寺庙里的壁画和佛像画像,以为无非就是那些姿态、色彩上的套路。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不仅仅是罗列作品,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览者,带我走进了台湾佛教绘画的千年画廊。 从早期受大陆影响的工笔重彩,到融入本土民俗元素的写意水墨,再到近代西方技法与东方审美交织出的新景象,这本书的梳理脉络清晰得就像一幅精心绘制的地图。我尤其喜欢关于“护法神像”那一章节的论述,过去我总觉得这些形象有些凶神恶煞,但作者通过对佛教教义和神话传说的深入解读,让我看到了他们背后守护正法、慈悲为怀的深层含义。那些精细的描绘,比如铠甲的纹理、眼神的锐利,甚至是飘带的飞舞,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古老而充满力量的故事。而且,书中对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画家风格的对比分析,让我学会了如何“看懂”一幅画,不仅仅是欣赏它的美,更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和时代背景。
评分《台湾佛教美术(Ⅲ)绘画篇》这本书,就像一本打开了新世界大门的钥匙。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以为台湾的佛教美术,尤其是绘画,只是模仿大陆的风格,缺乏自己的特色。但这本书让我大开眼界,它系统地梳理了台湾佛教绘画的发展脉络,展现了其独特的美学风格和文化内涵。 书中对“水墨风格”的深入探讨,让我重新认识了台湾佛教绘画的可能性。从早期较为写实的工笔,到后期更加写意、抒情的水墨,我看到了艺术家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如何融入自己的情感和对自然的理解。尤其是一些描写山水人物的佛教绘画,意境悠远,笔墨精妙,完全不输给纯粹的山水画。作者还特别介绍了在台湾佛教绘画中,如何运用“留白”的艺术手法,营造出一种虚实相生、禅意盎然的画面效果,这让我领略到了东方艺术独特的审美趣味。这本书不仅让我欣赏到了精美的画作,更让我对台湾的佛教文化和艺术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它证明了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与创新,在于与本土文化的深度融合。
评分这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它并非只停留在学术理论的层面,而是真正地将台湾佛教绘画的“在地性”和“生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以往接触的书籍,往往将佛教艺术视为一种纯粹的宗教表达,但《台湾佛教美术(Ⅲ)绘画篇》却教会我,艺术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作者细致地探讨了台湾当地的信仰习俗、民间传说,甚至是对自然山川的描摹,是如何巧妙地融入到佛教绘画创作中的。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观音造像”的讨论。书中不仅展示了不同时期观音菩萨形象的多样性,从庄严的圣者到慈祥的母亲,再到充满智慧的导师,甚至还出现了结合了本土神祇形象的观音。这让我看到了台湾人民对观音菩萨深厚的“在地情感”,不仅仅是虔诚的信仰,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文化的传承。书中的许多图像都配有详尽的说明,不仅介绍画作本身,还挖掘了画作背后的故事、绘制者的生平,以及它在当地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这种“故事性”的解读,让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绘画欣赏,变得生动有趣,充满人情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