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那些想要一窥当代哲学美学之堂奥的人,本书是可靠、通达且可亲近的 指南。它採取问题导向,直探核心议题,而不拘泥于历史发展的顺序。……其不仅 为哲学美学之相关议题作了全貌导览,更印证了哲学美学的重要及多姿多彩。不论 是初学或进阶学者,本书都值得一读。」--英国美学期刊 主编 连马克教授(Professor Peter Lamarque)
本书是美学和艺术哲学之核心议题及基本方法的精彩导引,探索问题时兼顾分 析及史实,并旁征博引诸多生动实例,一以激发阅读兴趣,另则强化理论探究的说 服力。
《美学概论》可说是哲学新手的理想教本。它从美感问题及美感语言之定义 入手,继而检视艺术家、艺术作品及观众的关系,并在此过程中引出三种在哲学上 互为争胜的重要美学理论:参与美学、美感经验论及美感机制论。透过这种介绍方 式,作者希望能激发读者对美学理论进行最深刻及最多元的理解。
本书还提供附录 (收录书中引述到的重要文本)和完整的名词解释集,另外也详细介绍进阶参考书 目,以指引读者深入探究。
导论 1
第一章 艺术和美感的语言 13
第一节 序幕 13
第二节 美感谓语 40
第三节 评论和价值语词 50
第四节 定义的问题 66
参考文献及延伸阅读 88
第二章 美感分析及其对象 95
第一节 形式分析 95
第二节 美感对象 108
参考文献及延伸阅读 160
第三章 艺术家和艺术作品 165
第一节 艺术家的意向 166
第二节 灵感 178
第三节 创造力和原创性 194
第四节 切断艺术家和艺术的联结关系 207
参考文献及延伸阅读 221
第四章 观众和艺术作品 227
第一节 观众的态度 227
第二节 评论家和评论 257
第三节 机制和观众的任务 272
参考文献及延伸阅读 284
第五章 艺术家和观众 291
第一节 接受美学 292
第二节 神话创造观:神话与仪式 311
第三节 机制论及后机制论美学 323
第四节 没有结论的结论 347
参考文献及延伸阅读 350
附录 357
名词解释 369
索引 391
译序
在人类的三大基本价值──真、善、美之中,最有普遍吸引力者,当属美。诚然,美之于人,有如阳光之于植物;植物向光,人向美。心理学家马斯洛(A. H. Maslow)发现美是人类健康的要素。他说:「某些人确实有基本的美感需求,丑的事物使他们产生(特殊的)病痛,然而一来到优美的环境,这些病痛就消除了;他们热烈渴求美的事物,而且只有美的事物,才能使他们得到满足。这种现象,几乎可以普遍在每一个健康的孩子身上见到。而每种文化,每一年代,甚至史前的穴居人,也都可以找到一些这种美感冲动的证据。」质言之,美感冲动得不到满足,乃是人类身心发狂的主因之一。美对人似乎只有太少的问题,不会有太多的疑虑。当某一对象的美「太多」的时候,我们说它「太美」,适如大家所知,这时的「太美」是一种赞美,而非贬抑。正因为美对于人的吸引力是自然的、不绝的,所以美感研究乃成理解人心、创造人之幸福的必经途径。我作为教育的研究者,对于这个途径的探索,充满期待,而这也是促使我翻译唐山德教授这本《美学概论》的主要理由。
这本译作从动笔到定稿,超过五年的光阴,其中艰辛,实为我始料未及。几乎和我熟识的朋友,都在这过程中帮上忙了。我特别要感谢台湾师大教育学系的洪仁进教授及叶坤灵教授,他们花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和我一同研究艰涩的文本;另外,研究生黄启伦、曹孝元、陈紫屏、林京霈、王怡婷、苏致娴和李虹,忍耐我潦草至极的初稿,将几近无法辨识的文字,梳理成可读的容貌。启伦甚至在服役前,用了足足一个月的时间,逐字阅读译稿,考证文献,用力之深,令人动容。而我的幸运还不止于此,台湾师大英语研究所的研究生郭虹伶和耿尚瑜,协力检视了附录的文学作品;美术研究所的陈书敏则就本书的艺术译词,提供许多宝贵的建议。最后,是我最需要感谢却不知如何表述才完整的贾馥茗教授。贾先生是我一辈子的导师,这本书能在先生智慧顶峰中得到批阅、教示,实为大幸。
最后必须向读者、方家声明及致歉的是:我的美学研究尚处于学步阶段,因此译文之中,谬误、失真之处必定不胜枚举,心里甚是惶恐,只有恳求海涵,并请不吝赐教。
林逢祺 谨识
2008 年 8 月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那种简约却又充满艺术感的排版,让我对即将阅读的内容充满了好奇。我一直觉得美学离我们很近,但又好像有点遥远,似乎是属于那些艺术家、哲学家们的领域,普通人难以触及。拿到《美学概论》这本书,我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理解美的线索。 翻开书,我首先被书中描绘的关于自然之美的一些例子所打动。比如,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夕阳染红天际的壮丽,雨后初霁彩虹的绚烂,或是山间潺潺流水带来的宁静。这些场景,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都曾经历,但经过作者的笔触,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让我重新审视了身边那些被忽略的美好。我开始思考,原来美并不总是需要复杂的理论支撑,它就蕴藏在最平凡的时刻,等待我们去发现和品味。
评分读完《美学概论》,我感觉自己的视野被大大拓宽了。以前,我可能只关注一些显而易见的“美”,比如山水画、古典音乐。但现在,我开始意识到,生活中处处皆是美,只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比如,一个街头艺人即兴的表演,一段充满生活气息的对话,甚至是一段精心设计的广告,都可能蕴含着独特的美学价值。 作者在书中对“日常美学”的强调,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它不是一本高高在上的理论书,而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朋友,引导我们去发现生活中的诗意。我发现,审美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培养的。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起点。
评分我一直对艺术史的发展脉络很感兴趣,总觉得其中蕴含着人类文明的变迁和审美的演进。《美学概论》这本书在这方面给予了我不少启发。作者梳理了不同历史时期代表性的美学思潮,从古希腊的和谐与比例,到中世纪的象征与宗教,再到近现代的多元与反叛,都进行了清晰的阐释。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没有将这些思潮割裂开来,而是强调了它们之间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独特表现。这让我明白,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美,并非凭空产生,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和无数艺术家的探索。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艺术之旅,让我对人类的审美观念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收获之一,是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与艺术的关系。我一直觉得自己不太懂艺术,看到一些现代艺术作品,常常感到困惑。但《美学概论》的出现,打破了我这种隔阂。作者在书中探讨了“再现”与“表现”两种艺术创作的倾向,以及不同艺术形式如何捕捉和传达情感。 这让我明白,艺术的价值并不在于是否“写实”或者“看得懂”,而在于它能否触动观者的内心,引发思考,或者传递某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我开始尝试以一种更开放的心态去欣赏不同的艺术作品,不再因为“看不懂”而否定它们。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艺术是一种对话,而我,也可以是这场对话的积极参与者。
评分一开始,我担心这本书会充斥着晦涩难懂的理论和术语,但事实并非如此。作者巧妙地将一些抽象的美学概念,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讲解,变得生动易懂。比如,在谈到“崇高”这个概念时,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定义,而是通过描写壮阔的山川、浩瀚的星空,以及那些令人心生敬畏的自然力量,让我们切身体会到那种超越个体渺小感的震撼。这让我意识到,美学不仅仅是关于“好看”,更是关于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和精神体验。 这本书也引发了我对一些日常物品的重新思考。我一直以为自己的品味是比较随意的,但读完关于设计美学的部分,我开始留意身边的家具、器皿,甚至是衣物的线条和色彩。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形式追随功能”以及“简洁即是美”的理念,让我对一些经典的设计有了更深的理解。原来,一件看似普通的物品,其背后可能蕴含着深刻的美学思考和匠心独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