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以轻松、风趣的文笔,剖析数位艺术及文化,与其说这是一本数位艺术专书,倒不如说,这是在数位时代的洪流中,人人都可以亲近阅读的一本好书。
——台湾艺术大学校长∕前北美馆馆长 黄光男
自从数位科技介入当代艺术,数十年来,它在艺术创作、市场和教育等层面吹皱的一池春水,把我们带到了当代艺术最启人疑窦的一连串问题上:怎样的作品可以被称为(当代)艺术?挪用与剽窃之间的区别为何?艺术的价值应如何判定?艺术创作者能否、又如何以作品维生?以及,为当代艺术划定美学范畴是否可能?在如本书所言的「科技艺术主流化」的此刻,数位艺术与当代艺术环境之间的诸般龃龉,尤其可作为理论地探测数位艺术潜力的入口。
本书与其说是数位美学的工整陈述,不如说是后设地从美学建构的源头,铺陈当代艺术切面的文章集结。首章着眼于科技艺术与当代艺术的接点,从创作意图的角度,切入科技艺术创作的陷阱与可能。六章相对独立的篇幅,则次第陈述科技艺术的挪用、数位怀旧主义、草根创意、骇客精神、艺术市场与数位艺术教育等议题,借由数位艺术在当代艺术中掀起的纷纭争议,带动对于其美学构成的思考。书末附录作者为国立台湾美术馆制作「数位艺术专辑」期间,为国内外当代数位艺术家所进行的访谈与报告,阶段性地总结了作者近年对于数位艺术的思考。
本书作者叶谨睿,于九○年代末起投身数位艺术的策展、创作、教学与撰述,现任教于纽约州立大学FIT学院(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FIT)与普拉特艺术学院(Pratt Institute)。在本书中,作者卸下学术用语的艰涩难解,以诙谐浅白的文字出入科技艺术的种种议题,为国内的数位艺术研究提出了兼具说明与观点的少有论述。
作者简介
叶谨睿
现任纽约州立大学FIT学院(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FIT)专任助理教授、纽约普拉特艺术学院(Pratt Institute)客座助理教授。曾任《艺术家》杂志、《典藏今艺术》杂志专栏作家,纽约Parsons设计学院兼任助理教授。
着作:
《数位「美」学》(艺术家,2008)
《数位艺术概论》(艺术家,2005)
《大苹果英雄传:纽约艺术导览》(典藏,2004)
《艺术语言@数位时代》(典藏,2003)
展览:
「随插即用数位创作展」,数位艺术方舟,台湾国立美术馆
「台澳新媒体艺术展」,台湾关渡美术馆
「NEXUS」,纽约皇后美术馆(Queens Museum)
「正言世代」,纽约强森美术馆(Herbert F. Johnson Museum of Art)
「Beyond Ethnic Stereotype」,俄亥俄州甘迺迪美术馆(Kennedy Museum of Art)
「Net Archives」,义大利MAXXI美术馆
「Seven Ways To Say Internet with Net Art」,2007新媒体艺术节(NewMediaFest2007)
发表文章:
〈来!让咱们一起拿肉麻当有趣〉,《电影欣赏季刊——97年春季专题企划:电影与新媒体艺术之间》
〈野姜花与塑胶玫瑰:谈数位艺术之典藏与市场〉,《台湾美术》第66期
〈一只惹人心烦的苍蝇,一只讨人喜欢的粉蝶:谈李明维的过程艺术〉,《现代美术》111期
〈在云的南方、色相里面,看浮世众生相:谈李小镜的影像世界〉,《现代美术》111期
〈你想要的是天长地久还是曾经拥有:从数位艺术的角度看文化创意产业的深耕〉,《当代艺术家之言》夏至号
〈华人当代艺术的双轨突破〉,《2004华人美术年鑑》, 典藏出版社
〈从纽约经验看艺术都市的发展〉,《文建会文化环境年专辑——当代艺术风》
〈粉墨豋场:谈李小镜之夜生活系列〉,《台北国际艺术博览节专刊——艺术开门》
作者序 这个「美」字儿,为什么要倒过来?
导论 看门道还是看热闹?——从当代艺术的演进谈科技艺术之未来
0-0 前言
0-1 你真看得懂当代艺术吗?
0-2 观念一斤值多少?
0-3 神祕的艺术光环
0-4 给当代科技艺术家的谏言
0-5 没有答案的问题才值得穷极一生去追求
第一章 你的、他的,都是我的!——谈科技艺术之转化、借用、窜改以及剽窃
1-0 前言
1-1 创作不是动词而是形容词
1-2 应该要合情、合理还是合法?
1-3 曾经犯过的错,是否就值一错再错?
1-4 着名的侵权案例:Rogers vs. Koons
第二章 在求新求变的潮流中逆流而「下」?——谈数位怀旧主义
2-0 前言
2-1 八位元世代的自省
2-2 重新运用(Repurpose)
2-3 修改(Modify)
2-4 处理(Prepare)
2-5 让记忆的声响再度摇滚:Chiptune
2-6 Game Boy音乐
2-7 以挑战的态度拥抱科技
第三章 来,让咱们一起拿肉麻当有趣!——从Web 2.0风潮谈草根创意时代的艺术与文化革命
3-0 前言
3-1 何谓草根创意?
3-2 大传世代文化创意产业体系的崩解
3-3 草根当道 = 专业之死?
3-4 高人气 = 高品质?
3-5 草根动态影音创作列车启航的触媒:DV
3-6 3D动画电影DIY:Machinima
3-7 KUSO:菁英、专业化的大众传播体系压抑后的反动
第四章 什么!连骇客都算是艺术?——从骇客精神谈当代科技艺术中的童心未泯
4-0 前言
4-1 骇客的起源与定义
4-2 骇客文化
4-3 以骇客为主题的艺术展览
4-4 打破游戏规则的另类表现
4-5 资讯共享的理想国
4-6 开放_原始码_艺术_骇客行为
第五章 艺术是有钱人的玩意儿?——从市场谈科技艺术创作
5-0 前言
5-1 市场利益与广大创作族群的分裂状态
5-2 艺术体系及市场的解析
5-3 科技艺术与艺术市场体系的差异
5-4 山不转路转:科技艺术作品与市场的强制结合
5-5 路不转人转:放弃市场换取创作自由
5-6 人不转心转:改变以珍贵物件为基础的艺术消费习惯
5-7 路是人走出来的
第六章 Can Techies be Creative?(科技人是否可以很创意?)——我对数位艺术教育之观察与建议
6-0 前言
6-1 创意是否有类别或界线?
6-2 科技是否有可能成为创意的阻碍?
6-3 创意和技术在教学中要如何平衡?
6-4 数位艺术教育所面临的几个问题
6-5 我对大学数位艺术教育之建议
6-6 结语
另记 野姜花与塑胶玫瑰——谈数位艺术作品之保存、典藏与市场
前言
如果艺术有期限,你希望它的日期是____?
数位艺术作品是否有与生俱来的原罪?
如果观念才是艺术,艺术经验可以无限重建,请问你收藏的是什么?
因应市场需求产生的塑胶玫瑰
独立于温室之外的野姜花
结语
附录:数位艺术市场、典藏以及保存之问卷调查结果
参考书目
作者序
这个「美」字儿,为什么要倒过来? 叶谨睿/b>
看到本书封面的朋友,也许心中会感到好奇:「美学就美学吧,还弄什么玄虚、搞什么花俏,没事干啥把这个美倒着放?」在此先做一些声明:这个美字倒了过来,绝对不是排版上的错误;也不是唿应国际上暗潮汹涌的反美(国)情绪;更重要的是,尽管作者不帅是个不争的事实,但应该还不至于沦落到让美这个字儿都跌倒的地步。
我刻意要求在封面上把「美」倒过来,其实想要反映的,是我在来到美国之后,所感受的第一个文化震撼(culture shock)。在当时,我对艺术的认知很传统。我喜欢创作漂亮、有美感、带有诗意的作品。后来慢慢发现,美国当代艺术圈,还真是一个奉行「美色只不过是一层皮」(Beauty is only skin deep)的族群。美丽(beautiful)、漂亮(pretty)这些形容词,在他们的心中,其实往往是一种褒贬参半的警告。他们宁愿听到别人用意味深长(thoughtful)、犀利(edgy)甚至挑衅(provocative)来形容自己的作品。当然并不是说他们的观点就是真理,但我认为,这种层面的思考与自我要求,确实为艺术开拓出了另外一个战场。甚至可以说,这种思考模式,让「创作」成为一种强悍的社会批判力量,使艺术家不自我设限于美化人生的功能,更避免了让艺术品沦为一种金玉其外的装饰。这也就是为什么,传统的美学,一旦到了当代艺术的领域,就必须要重新被界定,不能单纯以视觉上的美或感动来做论述。
写这本书,并不想告诉读者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这种主观上的好恶,应该交由每一个人自己去做定夺。本书的内容,目的在于把一些艺术的弔诡拨开、敲碎甚至完全打破,让大家都有机会重新去了解,当代艺术创作在数位的冲击之下,正在以什么样的方式做蜕变。当然,艺术创作并不存在于真空包装之中,它与社会的其他环节,一定是相依共存的。因此,本书也刻意跨出形而上的学理讨论,从生活、教育和市场的各个层面,全方位检视文化潮流因应科技而产生的波动。
现代人的生活很匆忙,经过数位科技的搧风点火之后,更忙。在手机、PDA、笔电、无线网路、国际漫游的全球紧迫盯人之下,还真可以说是逃到天涯海角都无所遁形。在这种环境之下,我们要记住好莱坞喜剧《跷课天才》(Ferris Bueller’s Day Off)里面的一句话:在飞速奔驰的生活里,若你不偶尔停下来四处张望,你将会错过一切。其实,艺术和文化,并不是一门艰涩、严肃、难懂的学问,而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心境。它也可以很轻松,很自在。我在本书的字里行间,往往会有些调皮和不循规蹈矩,无非就是想要跳脱艺文界的气质形象,尝试以更轻松的态度,来探讨正在你我周遭发生的一切。
每次回到台湾,看见一群在艺术圈内打拼的朋友,心中其实很惭愧。高中毕业就出国留学,直至今日,从来也没能为台湾的艺术圈做出任何贡献。过去几年,有荣幸在台湾的艺术刊物上写专栏和出版书籍,因此陆续发表了一些人在他乡的我思我见,这也算是为故乡的朋友尽一丝棉薄之力吧!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简洁,却又蕴含着一种莫名的吸引力。我一直对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充满好奇,尤其是当电脑成为重要的创作工具之后,艺术的边界究竟被拓展到了何种程度?《数位「美」学?:电脑时代的艺术创作及文化潮流剖析》这个书名,准确地抓住了我的关注点。“数位”与“美学”的结合,预示着一场关于新时代审美观念的探索。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在数字技术赋能下,艺术创作的流程和逻辑是如何发生转变的。例如,从最初的概念构思,到具体的数字建模、渲染、后期处理,再到最终的呈现方式,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因为技术的进步而产生颠覆性的变化。我尤其想了解,作者是如何看待数字艺术的原创性和版权问题,以及在海量信息和复制传播的数字时代,艺术家的身份和价值如何被重新定义。同时,“文化潮流剖析”这个部分也让我看到了这本书的价值所在。我希望作者能够结合当下流行的各种数字艺术形式,比如数字绘画、动态图形、交互式装置艺术、甚至是元宇宙中的虚拟艺术品,深入分析它们如何反映和塑造我们时代的文化趋势,以及它们对社会大众的审美观念和消费习惯产生的影响。这本书,我感觉它不仅仅是在介绍技术,更是在引领读者进行一场关于数字时代艺术与文化的大型思考。
评分翻开这本书,一股浓郁的知识气息扑面而来,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格调,仿佛为即将展开的数字艺术世界拉开了序幕。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我理解当代艺术创作新趋势的读物,尤其是在电脑技术的飞速发展下,艺术创作的方式和理念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演变。《数位「美」学?:电脑时代的艺术创作及文化潮流剖析》这个书名,就精准地击中了我的痛点。我渴望在这本书中看到,作者如何从宏观角度梳理数字艺术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计算机图形学,到如今的AI艺术生成,技术的进步是如何一步步推动艺术形式的革新的。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各种数字艺术创作软件和工具,并分析它们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为艺术家提供了哪些前所未有的可能性。更吸引我的是“文化潮流剖析”这一部分,我期待作者能够深入探讨数字艺术与流行文化、社会思潮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那些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数字插画、短视频中的视觉特效、以及新兴的NFT艺术品,它们是如何反映当代人的情感需求、价值观念,又如何影响着我们的审美偏好和文化认同。这本书,我认为它不仅是一本关于数字艺术的百科全书,更是一次深入洞察我们所处时代文化脉搏的宝贵机会,我迫不及待地想从中汲取养分,拓展我的视野。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眼球了,那种简洁而又充满未来感的字体,搭配着一抹深邃的蓝色,仿佛在预示着一场关于数字艺术的探索之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数字时代艺术创作的书籍,市面上充斥着太多过于技术化或者过于浮泛的作品,很难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本书的书名“数位「美」学?”就成功地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它不仅仅是关于“美”的探讨,更是对“数位”这个概念与“美学”之间关系的深度挖掘。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阐述,在电脑这样一个强大的工具介入之后,我们对美的定义是否有所改变?那些传统的艺术理论,在数字媒介下又呈现出怎样的生命力?我想象着作者会从历史的长河中梳理出艺术发展的脉络,然后聚焦到电脑出现后的那些革命性的变革,比如数字绘画、3D建模、虚拟现实艺术等等。同时,“文化潮流剖析”也让我看到了这本书的深度,它不只是在介绍技术和作品,更是试图去理解这些数字艺术形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如何成为当下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看到对当下各种数字艺术现象的深刻洞察,例如那些在社交媒体上病毒式传播的数字插画,或者是在虚拟空间中举办的艺术展览。总之,这本书的气质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次与作者共同进行哲学思考的邀请,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看看作者究竟是如何解构和重塑“数位美学”这个概念的。
评分这本书的书脊就透露出一种严谨和学术的气息,沉甸甸的质感让我觉得里面一定蕴含着丰富的信息。我最近在研究数字媒体对当代社会审美意识的影响,尤其是年轻人对流行文化和艺术形式的接受方式。这本书的书名“数位「美」学?”立刻吸引了我,因为它直接点出了我要寻找的核心问题。我猜想,作者一定对从前工业时代的艺术理论有着深入的理解,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清晰地勾勒出数字时代艺术的独特之处。我非常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数位”如何改变艺术创作流程的详细论述,比如数字工具带来的效率提升,以及它如何解放了艺术家的双手,让他们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创意本身。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分析数字艺术与传统艺术之间的界限,以及这种界限的模糊化对艺术市场和艺术史研究带来的影响。另外,“文化潮流剖析”这个副标题让我看到了这本书的广度和深度,我希望作者能够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数字艺术是如何与网络文化、游戏文化、甚至电影和音乐产业相互渗透,共同塑造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趣味。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中的角色,以及这种新兴技术对未来艺术发展方向的可能影响。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了解数字艺术的工具,更是希望能够获得一种批判性的视角,去审视我们当下所处的这个信息爆炸、视觉文化盛行的时代。
评分我通常对这类题材的书籍保持着一种既期待又谨慎的态度,因为很多时候它们会流于表面,或者过度强调技术细节而忽略了人文关怀。然而,这本《数位「美」学?:电脑时代的艺术创作及文化潮流剖析》的书名却成功地引起了我的兴趣。它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抛出了一个“?”号,这本身就充满了探讨的意味。我一直在思考,在电脑和各种数字软件的介入下,艺术创作的过程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本质性改变?那些曾经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传统技法,是否已经被数字工具所取代?或者说,这些数字工具在为艺术创作带来更多可能性的同时,是否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和局限?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美”在数字时代的不同解读。例如,像素化的美感, glitch art 的意外之美,或者通过算法生成的抽象艺术,这些是否都能被纳入我们传统的审美范畴?“文化潮流剖析”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希望作者能够从社会学、文化研究的角度,分析数字艺术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如何渗透到商业设计、大众娱乐,甚至我们的人际交往中。这本书的出现,正是我想要寻求的,能够帮助我理清思绪,更深刻地理解这个数字化的时代,以及它赋予艺术的新生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