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美学家宗白华(1897-1986),毕其一生,悠悠然,散步于美学和艺术的林间花径。宗氏的美学思想是以中国为出发点来探讨美的课题。作者就此一特点论述了宗氏的审美本质论、美感论、艺术美论、中西比较美论、诗歌美学论、美学理想和风格等,提出了宗氏独创的「化景物为情思」的意境说;「错采镂金」和「芙蓉出水」两种美感类型以及「时空合一」的空间意识。并着重宗白华不从抽象哲理,而从艺术实际出发、重视资料发掘、不讲虚妄之理的学术风格。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宗白华(1897-1986)的美学思想,影响当代美学至深。是对美的共同理念,1982年的朗润园宗寓里,一位年轻的美学研究者与这一位美学大师,共同激发出了对美的曼妙。两位对美学坚持的老少,少年对长者的孺慕之情,让长者在不经意间将其毕生对美学研究之精髓倾囊而出,两相辉映。王德胜的宗白华研究于是深邃精湛;宗白华的美学思想得以完整呈现。
编辑的话
轻松自在、无牵无挂。散步是灵感闪现、精神自由的时刻。也是宗白华美学研究方法的自我写照。宗白华的美学思想,道道地地的解读了东方的美学情调,他的「意境」之说,更是灵犀的点出了美和艺术的鑑赏热情。本书作者为大陆当代杰出的美学研究工作者,现为中国首都师范大学美学研究所所长,从北京大学求学期间,即与宗氏结下了深厚的学术情谊,二人从师承关系至美学的追求,终在此书开花结果,让宗白华的美学思想得以严谨、淋漓的呈现。除了学术情怀,经由宗氏家人的热情协助,作者并整理了一份完整而无可取代的「宗白华学术年谱」附于书中,提供了宝贵的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王德胜,1963年生于中国上海市。文学博士。
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美学研究所所长,山东大学特聘教授,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美学》及《中国美学年鑑》主编。多次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教育部重大项目、北京市规划课题,着有《扩张与危机》、《文化的嬉戏与承诺》、《美学的历史》、《宗白华评传》、《当代处境中的美学问题》、《视象与快感》及《美学原理》等,发表论文160余篇。曾获中国「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奖」、「北京市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全国青年优秀美学学术成果奖」及「新时期20年优秀文艺理论论文奖」等。
序
台湾版自序
中文摘要
导 论 廿世纪中国美学及其研究的几个问题-宗白华美学的启示
第一章 宗白华美学的哲学背景
第一节 叔本华、康德的影响
第二节 素朴的唯物论立场
第三节 崇「真」的科学观
第二章 宗白华的审美本质观
第一节 美学对象:人生、生活与艺术创造
第二节 美的性质:客观特性与主体体验的统一
第三节 美的形式:被赋予自由生命意义的抽象
第三章 宗白华的美感理论
第一节 美感类型:「错采镂金」与「芙蓉出水」
第二节 美感发生:「移情」与「静照」
第一节 「艺术贵乎创造」
第二节 意境创造:「化景物为情思」
第三节 艺术空间:节奏化、音乐化的「时空合一体」
第五章 宗白华的中西比较美论
第一节 中西美学形态:生命的活泼与理性的严肃
第二节 中西审美空间意识:弛情入幻、追求无穷与无往不复、饮吸无穷
第三节 中西艺术创造理想:模仿自然与气韵生动
第六章 宗白华的诗歌美学观及其创作
第一节 诗美的寻访
第二节 诗美的创造
第七章 宗白华的人生理想及其美学追求
第一节 歌德的启示
第二节 人生艺术化
第三节 淡泊宁静的优美灵魂
余 论 宗白华美学的风格
附录一 宗白华生平及学术年谱
附录二 论宗白华关于哲学史问题的一般观念
参考文献
今年,正是宗白华先生诞辰110周年。
在这样一个很有意义的时候,这本小书能与台湾的读者见面,虽属机缘凑巧,倒也令我别有一番感触:在我从事美学研究的二十年时间?,虽已陆续出版了十几本着作、百多篇文章,却有好几个「第一」是同「宗白华」联系在一起的:第一篇学术处女作、也是我的大学毕业论文,是发表在1984年第四期《文艺研究》上的〈宗白华美学思想初探〉,它也是当时大陆学界第一个专题研究宗白华美学的成果;我的第一本学术着作,是1987年香港新闻出版社的《朱光潜宗白华论》;我写的第一本人物评传,是由大陆商务印书馆2001年出版的《宗白华评传》;而第一次在台湾发行的,则是这本专事讨论宗白华思想的《散步美学》。
感触之余,也有几分欣喜;早在三十一年前,南京钟山书局1933年出版,宗白华与周辅成合作编辑并被当时学界誉为「国人介绍歌德最大最光荣的成就」的歌德研究文集《歌德之认识》,就曾在台湾重排出版。及至1981年,宗先生名着《美学的散步》,由洪范书店在台湾正式刊行。今天,在台湾读者对「宗白华」这个名字已不陌生的时候,这本小书又得以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在此地印行,借使宗先生的思想获得更多读者认识与响应,至少,对于我来说,实在是有一种特殊的意味,不为别的,只因为心?那份永远的记忆:
「那是一段叫人如何能够忘怀的时光!
从大学二年级起,因为与几位外系同学共同创办学术社团『学海社』的缘故,我开始了与宗白华先生长达两年多时间的接触与交往。记得『学海社』初创,同学们在一起商量聘请校内外知名学者担任社团的『学术顾问』,我提议请哲学系的宗白华先生,得到大家一致同意。1982年冬的一天,我们第一次来到郎润园宗先生的寓所。宗先生正坐在门前的平台上,手捧一册《浪诗话》,直襟长褂,风范儒雅。待进入屋?,最先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那摆在书案上『低眉瞑目,秀美慈祥』的唐雕佛头。那天,宗先生不仅欣然答应了担任『学海社』的顾问,还热情地同我们谈美学,谈艺术,谈中国文化,谈怎样做有真价值的学问……言语间流露出许多的鼓励和期待。几天以后,我在宗先生那?拿到了他特意为『学海社』所写的题词:『泛舟学海,孰为指南?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因宗先生手颤,落在十六开白纸上的字迹稍稍有些斜,然意味深长,殷殷之情无限。我们把宗先生的题词刊在了『学海社』社刊《学海》创刊号上,大家为之鼓舞。
自那以后,我便时常有事无事地往宗先生那?跑。或是在他的书房?聆听美的教益,或是一起在未名湖边散步、闲谈,于树影湖光间留连赏玩。在这位爽朗、健谈、和蔼的前辈面前,我很少有那种如谒严师的紧张与拘谨。这期间,宗先生曾同我有一次很长的谈话,讲到研究中国美学史要注意对实物的考察,尤其要重视考古文物,讲到研究中国文化不能忘记同西方进行比较,要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讲到做学问应该走自己的路,不要走人后尘,只要多尝试就一定会有所得。至今,他那句深情的话仍记在我的脑海?:『未来的美学研究是你们的,未来的一切科学研究都是你们的。坚持走下去吧!』后来,我把这次谈话内容整理了出来,经宗先生审阅并亲自定了题目,发表在《学海》第二期和《北大校刊》1983年11月23日的学术专版『红楼』上。这也就是现在收入《宗白华全集》?的那篇〈漫谈中国美学史研究〉。
1983年冬,『学海社』成立一周年之际,我专门到宗先生那?,想请他出席庆祝会。奈因当时宗先生身体不好,无法亲往参加活动。但他仍当即提笔写下,『学海忽已一载,望来年更能以争鸣活跃北大学术空气』的祝词,表达了对青年后学的期望。
19874年6月。毕业前夕,我又一次来到朗润园的宗寓。当得知我要回上海时,宗先生显得颇有些动情,悠悠的,又一次对我畅谈起自己二○年代在上海的生活:少年中国学会、《学灯》、郭沫若的诗、『大世界』?热闹的气氛和艺人的演出……兴奋中,夹了那么一丝淡淡的感伤。在我那本自制的毕业纪念册上,宗先生以深情的笔调,写下了『勿忘北京四年,德胜同学』。
「无以淡忘的记忆。难以忘情的岁月。」
上面的这段文字,转引自我在大陆商务印书馆版《宗白华评传》「后记」中的记述。这?特地摘抄下来,以向台湾读者表白我的心绪,同时也是想说明,与宗先生的学术缘分,其实系于我自己内心深处对于他的精神人格的感动、思想学问的服膺。即如我在一份「学术自述」?所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朱光潜、宗白华两位在精神上完成了对我的美学启蒙:朱先生的《西方美史》和《谈美书简》,是我最早读到的美学书籍,它把我引入光彩斑斓的美学圣殿,心仪于那一片充满生命诱惑而又神秘深邃的审美世界,从中感悟人与自然的伟大创造;宗先生在《美学散步》中的那种隽永超逸的思想体悟、博大深厚的生命关怀,及其空灵出尘的人格智慧魅力,则深深感动了我对『美』的追蹑之心,启迪了我对审美人生的不悔探寻」。确乎此!许多年来,缘于这份永远的记忆和精神的导引,我在「美学」这一学问堂奥?乐而不疲,且一直把探寻由宗白华等一辈现代思想大师所构筑的现代中国美学学术历史,作为自己的研究领域。这,不能不说是因了宗白华先生的缘故。
也因此,当年在山东大学曾繁仁教授门下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我再一次把「宗白华美学」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完成了博士论文《宗白华美学思想研究》的写作。现在的这本小书,就是在这篇博士论文基础上,经修改、增删而完成的。其所欲尝试的,是把宗先美学思想置于整个廿世纪中国美学学术进程中,放在对现代中国美学理论建构的整体认识之上,作一番认真的审视,以呈现宗白华美学深邃的学理精神和历史价值。当然,较之宗先生学问的深刻、思想的精妙,我在这?的思考和讨论,仍是相当肤浅的。
本书原由河南人民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此次台湾商务印书馆重新印行,除删去了原版中「英文摘要」及「附录」之三、四、五以外,其他均未作改动。
借着这本小书在台湾出版的机会,我要谢谢曾繁仁教授。由于先生的悉心指导,我不仅提前一年完成了博士阶段的学习,且论文获得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荣誉。
谢谢大陆美学界、文艺理论界诸多前辈、专家的厚爱。本书的前期研究工作,曾得到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汝信先生的热情肯定。其他还有聂振斌、陆贵山、胡经之、童庆炳、杜书瀛、陈传才、夏之放、朱立元、梁一儒、滕咸惠诸先生。
谢谢陈智英女士。她不仅是本书大陆版的责任编辑,也是我在学问旅途上的一位良友。
谢谢台湾商务印书馆,让这本小书跟台湾的读者见面。
祈望台湾读者能够喜欢它。
谨以此书纪念宗白华先生诞生110周年。
王德胜 2007年10月识于北京
阅读《散步美学-宗白华思想新探》,我体验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思想启发。在此之前,宗白华先生在我心中是一位严谨的学者,他的思想体系仿佛一座高耸入云的艺术殿堂,令人敬畏,却又难以企及。然而,这本书以“散步”这一看似平凡的活动为载体,却为我打开了通往这位思想家内心世界的另一扇门。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宗白华先生如何在每一次的漫步中,将自然之美、生活之趣、人生之哲巧妙地融合。我惊叹于他如何能够从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之中,捕捉到生命的脉动,体悟到宇宙的奥秘。书中关于“虚实相生”、“动静相宜”的阐述,通过“散步”的动态过程得到了生动的诠释,让我真正理解了中国传统美学中那些看似难以言说的境界。这种将抽象理论融入具体生活体验的叙述方式,让我感到既亲切又深刻。我开始意识到,原来伟大的思想并非总是诞生于象牙塔中,它也可以在广阔的天地间,在一次次的脚步丈量中悄然显现。这本书让我反思,我们是否过于追求宏大的叙事,而忽略了生活本身所蕴含的深邃智慧。宗白华先生的“散步美学”,是对生活最真挚的热爱,也是对生命最深刻的敬畏。
评分这本书《散步美学-宗白华思想新探》给我的冲击是全方位的,它让我看到了一位思想家如何将“闲适”与“深刻”巧妙地结合。我以往对宗白华先生的印象,更多的是他作为一位杰出的艺术史家、美学家,他的思想体系庞大而严谨,仿佛是一座需要攀登的峻岭。但这本书却让我发现,原来在他那深邃的学术背后,藏着一颗热爱生活、珍视日常的心。作者以“散步”为切入点,挖掘出宗白华先生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敏感与热爱。我读到他如何从一次次的散步中,捕捉到自然界微妙的变化,如何从行走的节奏中,体悟到人生的哲理。他笔下的“散步”,不再仅仅是简单的肢体活动,而是成为了一种主动与世界连接的方式,一种对美的积极追求。这种从“慢”中悟“道”的哲学,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真正的智慧往往蕴藏在不经意间,隐藏在那些看似琐碎的日常活动里。书中的一些描写,比如他对不同季节、不同时间散步感受的细腻刻画,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那种悠然自得、精神充盈的状态。它教会我,学会“停下来”,去感受,去思考,去与周遭的世界建立更深的联结。
评分读完《散步美学-宗白华思想新探》,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我一直以为宗白华先生的研究是关于古典艺术的“静态美”,是那种需要静坐在书斋里、怀着敬畏之心去品读的。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通过深入剖析宗先生的“散步”美学,展现了他思想中更为鲜活、更具动态的一面。我看到了他如何在行走中观察,在流动中思考,将瞬间的感悟转化为永恒的哲思。书中的论述,从“境”的生成到“神”的体悟,从“空”的境界到“韵”的流转,都与他“散步”的体验紧密相连。我尤其被书中对“气韵生动”的解读所吸引,作者将这一中国画的最高审美范畴,与宗先生在散步时对万物内在生命力的感知联系起来,这种联系既大胆又极具说服力。我开始理解,原来美并非仅仅是凝固的形态,更是流动的生命力,是潜藏在事物内部的脉动。宗先生的“散步”哲学,是一种“在路上”的体悟,是一种与世界融为一体的舒展。这让我反思,我们很多时候过于执着于“目的地”,而忽略了“过程”中的风景。这本书鼓励我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每一个当下,去发掘平凡生活中的不凡之美,去拥抱那种自然而然、不受束缚的精神状态。
评分这本《散步美学-宗白华思想新探》让我惊喜地看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宗白华。我一直以为他对美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学院派的理论层面,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和繁复的论证,总让我觉得遥不可及。然而,这本书却像一把钥匙,轻轻推开了通往他内心深处的大门。作者巧妙地将宗白华先生对“散步”这一行为的细致观察与他对艺术、人生、宇宙的深刻洞察融为一体。我读到他如何从一次次的漫步中捕捉到流动的线条、光影的变幻,如何从山水的起伏、云霞的舒卷中体悟到生命的律动和精神的升华。这不再是枯燥的哲学说教,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感悟,仿佛我正跟随宗先生的脚步,一同走过那片充满诗意的风景。他笔下的“散步”,不仅仅是身体的移动,更是一种精神的游弋,一种与自然、与自我对话的仪式。这种将日常行为提升到美学高度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美的认知边界,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散步”时刻,并从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美学体验。书中的一些片段,比如他对月下漫步的描写,对雨中独行的感悟,都充满了画面感和情感共鸣,让我不禁放慢了脚步,去感受那些被现代社会快节奏所掩盖的宁静与美好。
评分《散步美学-宗白华思想新探》这本书,让我对宗白华先生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我一直觉得他的理论是高高在上的,是属于学者的、研究的范畴,与普通人的生活似乎有些距离。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亲切、极其生活化的方式,将他的思想“落地”了。作者通过“散步”这个大家都能理解的行为,将宗先生关于“意境”、“韵味”、“神似”等抽象的美学概念,变得生动而具象。我读到他如何在散步中观察山石的纹理,感受水流的韵律,仿佛这些自然之物都成了他思想的灵感源泉。书中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的探讨,更是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将宗先生在散步中所体悟到的那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联系起来,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深刻智慧。这不再是教科书式的解读,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思想碰撞。我开始理解,原来美学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蕴藏在我们的日常行走之中,蕴藏在我们每一次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之中。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散步”的意义,它不仅仅是锻炼身体,更是一种精神的滋养,一种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绝佳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