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之戒:一个艺术家376天的曼陀罗日记

镜之戒:一个艺术家376天的曼陀罗日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曼陀罗
  • 艺术疗愈
  • 日记
  • 手绘
  • 冥想
  • 自我成长
  • 灵性
  • 心理学
  • 创意
  • 绘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第一段婚姻失败,让侯俊明陷入孤单、无助的困境,为了重建自我,千禧年的第一天,他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曼陀罗绘画艺术治疗。

  「曼陀罗」(梵语Mandala,即圆轮)原是佛教修行观想的场域,被视为佛陀觉悟境地。后来,心理学家荣格发现绘画曼陀罗,具有暗示个人潜能和独特的力量,于是将其发展成艺术治疗的理论与工具。

  对侯俊明来说,绘制曼陀罗就好像是铸造圣杯。任何恐惧、痛苦、悲伤、沮丧、愤怒,见不得人的邪念、慾望、秘密,都可以丢进圣杯里被搅动、涤泸、沉淀、转化。

  我告诉自己:不要倒头就睡。不要松手。不要让一天轻易就过去了。要记得松土,这样你的土地就不会是一块硬梆梆的死土,在你耙疏过的土地上有芽会冒出,有花会开,有果子会结籽,然后,你就可以享受这一切的丰美。

  就这样,我透过每日画曼陀罗来整合我自己,从2000年的1月1日到2001年1月10日我的三十八岁生日,整整一年又十天,我画了402幅曼陀罗。

  我发觉圆形的曼陀罗像一面镜子,照应着自己的内心世界,可以在简单的涂绘中和自己相逢。

  圆形的曼陀罗也像是子宫、种子、蛋,孕育着、隐藏着各种可能性。

  更重要的是:我当它是一个坚实的钵。持戒托钵,我以此焠炼我自己。

  在侯俊明的曼陀罗画和文字里,我们看到了一个艺术家打开自己朴素、直率的初心,胡言乱语的自我对话(画),却充满坚韧的生命力。

  每天持续绘画不间断,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高难度的讨战,曼陀罗绘画日记进行到六月年中,侯俊明有一种画不下去的苦痛,于是,他决定转换一种形式,在曼陀罗绘画之外加入自由书写,让心情有另一种抒发的感受。所以我们在七、八月的日记中,看到了有图有文的日志,其独特的文字思维叙述,让内容极富创意和启发性。

作者简介

侯俊明.六脚侯氏

  1963年出生嘉义县六脚乡,贯以「六脚侯氏」署名,毕业于国立艺术学院〈现改制为国立台北艺术大学〉美术系。90年代以装置、版画形式进行艺术创作,大胆挑战禁忌、富仪式性。曾受邀威尼斯双年展等国际展。近年创作转向心灵探索的随手画和自由书写。着有《搜神记》(时报出版)、《三十六岁求爱遗书》(大块出版)、《谷雨?不伦》(华艺文化)。

镜之戒:一个艺术家376天的曼陀罗日记 一个艺术家376天的沉潜、探索与蜕变 引言: 艺术创作的本质,往往是一场与自我内心深处的对话。在这场漫长的对话中,我们既是观察者,也是被观察的对象。本书并非一部传统的创作技巧手册,也不是一部浮夸的个人传记,它是一份珍贵的、近乎原始的记录,描摹了一位艺术家在特定时间跨度内,如何利用“曼陀罗”这一古老而强大的符号体系,来梳理、重构和升华其艺术生命力的过程。 第一部分:阈限之境:开始与挣扎(第1天至第100天) 故事始于一个创作的瓶颈期。在第376天之前,这位艺术家——我们姑且称他为“创作者”——正处于一种精神上的失重状态。他感到技艺的僵化与灵感的枯竭如同一堵厚重的墙,阻碍了他通往下一个艺术阶段的门槛。他拥有精湛的技法,却失去了“语感”,作品流于形式,缺乏内在的穿透力。 在友人(或自我引导)的建议下,创作者决定启动一个极度个人化、近乎禁欲的创作实验:每日绘制一个曼陀罗,不设主题,不求完美,只求过程的忠实记录。 前一百天是建立“仪式感”的阶段。曼陀罗的绘制过程从最初的抗拒与敷衍,逐渐转变为一种不得不为之的必需。最初的作品充满了焦虑和混乱的几何结构。圆心往往偏离、线条犹豫不决、色彩的组合充满了潜意识的冲突。 创作者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这一时期的心理波动:对“是否在浪费时间”的自我怀疑、对传统艺术理论的挣扎,以及对那些看似随机落笔背后所隐藏的童年阴影或未解决的情感纠葛的初次触碰。例如,第42天的一个“黑白旋涡”,被创作者解读为对完美主义的恐惧;而第88天一个色彩失衡的“爆炸式构图”,则预示着即将爆发的创作需求。 这个阶段的重点在于“降维”:将复杂的问题简化为圆、点、线、色的重复运动,强迫大脑进入一种类似冥想的、高度集中的状态,从而绕过意识层面的批判,直接与潜意识对话。 第二部分:共振之环:发现与校准(第101天至第250天) 进入第二阶段,曼陀罗的绘制开始呈现出一种内在的秩序感。创作者不再是机械地填补空间,而是开始“聆听”纸上的结构。 这一阶段的日记详细描述了创作者如何从对“曼陀罗”这一概念的既有认知(多为宗教或心理学定义)中抽离出来,将其视为一个“动态的个人生态系统模型”。他发现,某些色彩的偏好(例如,持续大量使用靛蓝和赭石的组合)在特定情绪下会反复出现,成为一种可识别的“心理签名”。 日记中记录了多次“破戒”和“修正”的尝试。例如,第155天,创作者尝试在曼陀罗中加入文字符号,结果发现这破坏了图案的纯粹性,导致后续几天的构图更加晦涩难懂,这为他带来了关于“媒介的纯粹性”的深刻反思。 第180天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创作者在绘制一个看似简单的同心圆时,忽然捕捉到了一种“流动性”的体验——仿佛手不是自己在控制笔尖,而是笔尖引领着手。他将此描述为“进入了绘画的内在频率”。从此刻起,曼陀罗不再是反映现实的镜子,而是塑造现实的微缩宇宙。 这一时期的作品开始展现出更复杂的层次感和更精妙的细节处理,不再是简单的几何图形,而是充满了“建筑感”和“生命感”的微观结构。 第三部分:无界之域:整合与超越(第251天至第376天) 最后阶段,日记的笔触变得更为简洁和有力。曼陀罗的绘制已经成为创作者呼吸的一部分。此时,他不再记录每一次落笔的细节,而是专注于记录“完成”的感受。 超越了早期的焦虑和中期的校准,创作者开始大胆地打破曼陀罗的“圆”的限制。出现了方形、三角形的结构嵌套,甚至有作品完全脱离了二维平面,开始探索三维的可能性。这标志着曼陀罗的“仪式”已经内化,其精神不再受限于具体的形态。 最引人入胜的是第320天左右的记录。创作者开始将他在曼陀罗中发现的色彩、光影和结构逻辑,反哺到他其他的艺术创作中——那些被搁置已久的大幅画布、雕塑草图,乃至他看待世界的方式,都受到了“曼陀罗视界”的浸润。作品开始拥有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光晕”。 第376天的最后一篇日记,篇幅极短,只记录了一个简单的陈述:“圆已满。镜自净。” 这意味着,376天的自我观照,最终使他得以重新审视并清洁那面曾映照出困境的“镜子”。他没有宣布自己成为“大师”,而是宣布自己回到了一个更真实、更有力量的创作起点。 结语:一场漫长的觉醒之旅 《镜之戒:一个艺术家376天的曼陀罗日记》是一份诚实的、去魅化的记录。它揭示了伟大的艺术并非凭空而降,而是通过严格的自我纪律、无情的自我审视以及对重复劳动的敬畏心所孕育的结果。 本书适合所有在创作路上寻求突破的艺术家、设计师、作家,以及任何一位渴望通过系统性、结构化的方法来探索内心深处秘密的求索者。它提供了一个具体的路径图,展示了当一个人愿意全身心投入一个看似简单的符号系统时,能够解锁的内在宇宙的广阔与深度。这376天,是一场自我加冕的仪式,也是一次面向未来的郑重承诺。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一半,我越发觉得《镜之戒:一个艺术家376天的曼陀罗日记》就像一本精心调配的香水,初闻是淡淡的色彩,再品则涌现出层次丰富的气味,直至最后,那留香许久的芬芳,在脑海中挥之不去。书中的曼陀罗,我想绝不仅仅是几何图形的堆砌,它们更像是艺术家内心的地图,记录着情绪的起伏、思绪的走向,甚至潜意识的低语。我惊叹于艺术家如何能将如此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如此具体而又极具感染力的视觉语言。每一幅曼陀罗,在我看来,都像是一个独立的宇宙,有着自己的规则,自己的演变,自己的生命力。我开始尝试去“读”这些图案,去感受其中的节奏,去捕捉那些不曾言说的故事。376天,这不仅仅是时间长度的累积,更是艺术家心境变化的缩影。从最初的探索与尝试,到中期的沉淀与熟稔,再到后期的升华与顿悟,我都仿佛能从那些色彩与线条的变化中窥见一二。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艺术家的创作,很多时候是一种直觉的引导,是一种与未知世界的深层连接,而曼陀罗,恰好成为了他们与内心宇宙沟通的绝佳媒介。

评分

当我合上《镜之戒:一个艺术家376天的曼陀罗日记》的最后一页时,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充实感,仿佛自己也曾参与了那376天的艺术旅程。这本书没有提供任何“秘诀”或“教程”,它只是静静地展示了艺术家如何通过曼陀罗这个载体,去记录、去理解、去转化自己的生活。我从中看到的,是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一种对生命本源的追寻。那些色彩的碰撞,线条的交织,构成了艺术家与世界对话的独特语言。我发现,曼陀罗的意义远不止于美学层面,它更是一种精神的修行,是一种回归内心秩序的方式。376天,对于艺术家来说,这是一段探索自我、释放创造力的漫长而美好的时光。我开始思考,在我自己的生活中,是否也可以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曼陀罗”,一个能够让我沉静下来,重新审视自己,并从中汲取力量的出口。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激发读者内在的思考,唤醒他们对生活的热情与对艺术的感知。

评分

初翻开《镜之戒:一个艺术家376天的曼陀罗日记》,我便被它沉静而充满力量的书名所吸引。总觉得“镜”字本身就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是映照,是审视,是穿越,而“曼陀罗”,这个古老而神圣的图案,又总让人联想到内心的秩序与宇宙的和谐。我满心期待着,这本书将如何带领我踏上一场关于艺术、关于自我、关于时间流转的奇妙旅程。艺术家,一个常常被光环笼罩的词汇,但更多时候,我愿意相信他们是那些比常人更敏感、更细腻地捕捉着世界细微之处的人。376天,这并非一个寻常的数字,它暗示着一种坚持,一种日复一日的投入,一种从不间断的探索。我好奇,在这漫长的日子里,艺术家的内心发生了怎样的潮起潮落?他们的画笔如何在纸上留下时间的痕迹,又如何将那些转瞬即逝的情绪与感悟凝固成永恒的色彩?我期待,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日记,更是一面镜子,能够映照出我内心深处那些被日常琐碎遮蔽的角落,引发我对于生命、对于创造的重新思考。它让我感到,艺术创作并非总是轰轰烈烈,更多时候,它是一种内省的修行,是与自我对话的深刻过程。

评分

《镜之戒:一个艺术家376天的曼陀罗日记》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个邀请,邀请读者一同进入一个宁静而又充满智慧的空间。我常常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翻开它,让那些曼陀罗图案在眼前舒展开来,它们并不需要我用理性去分析,只需要我用感受去回应。渐渐地,我发现自己似乎也能从中找到一些久违的平静。那些密集而又规律的线条,在不知不觉中,抚平了我内心的焦虑;那些鲜活而又和谐的色彩,点亮了我生活中可能被忽略的细节。我开始想象,艺术家在创作这些曼陀罗时的状态,那种全神贯注、物我两忘的境界,该是多么令人向往。376天,这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足够让一个人完成许多事情,但对于艺术家而言,这可能只是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内在探索。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艺术创作的另一种可能,它并非一定要张扬个性的表达,也可以是沉静的内观,是与自身灵魂的对话。它提醒我,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我们需要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以及一颗愿意去感受美的心。

评分

《镜之戒:一个艺术家376天的曼陀罗日记》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一种对时间的全新理解。376天,一个看似普通的时间跨度,但在艺术家的笔下,却被赋予了如此丰富而深邃的意义。我能感受到,在这段日子里,艺术家不仅仅是在绘画,更是在经历,在感受,在成长。每一个曼陀罗,都是当时心境的写照,是岁月流淌的痕迹。我惊叹于艺术家能够以如此纯粹而专注的方式,去拥抱创作的过程,去从每一个细微之处发现美。这本书让我明白,艺术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蕴藏在我们生活的点滴之中,需要我们用心去捕捉,去表达。我期待,未来我也能像这位艺术家一样,找到属于自己的创作方式,用一种独特而有意义的方式,去记录属于我自己的376天,甚至更长的生命旅程。这本书,如同一面清澈的镜子,映照出艺术家的内在世界,同时也激发了我内心深处对美好与创造的渴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