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段婚姻失败,让侯俊明陷入孤单、无助的困境,为了重建自我,千禧年的第一天,他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曼陀罗绘画艺术治疗。
「曼陀罗」(梵语Mandala,即圆轮)原是佛教修行观想的场域,被视为佛陀觉悟境地。后来,心理学家荣格发现绘画曼陀罗,具有暗示个人潜能和独特的力量,于是将其发展成艺术治疗的理论与工具。
对侯俊明来说,绘制曼陀罗就好像是铸造圣杯。任何恐惧、痛苦、悲伤、沮丧、愤怒,见不得人的邪念、慾望、秘密,都可以丢进圣杯里被搅动、涤泸、沉淀、转化。
我告诉自己:不要倒头就睡。不要松手。不要让一天轻易就过去了。要记得松土,这样你的土地就不会是一块硬梆梆的死土,在你耙疏过的土地上有芽会冒出,有花会开,有果子会结籽,然后,你就可以享受这一切的丰美。
就这样,我透过每日画曼陀罗来整合我自己,从2000年的1月1日到2001年1月10日我的三十八岁生日,整整一年又十天,我画了402幅曼陀罗。
我发觉圆形的曼陀罗像一面镜子,照应着自己的内心世界,可以在简单的涂绘中和自己相逢。
圆形的曼陀罗也像是子宫、种子、蛋,孕育着、隐藏着各种可能性。
更重要的是:我当它是一个坚实的钵。持戒托钵,我以此焠炼我自己。
在侯俊明的曼陀罗画和文字里,我们看到了一个艺术家打开自己朴素、直率的初心,胡言乱语的自我对话(画),却充满坚韧的生命力。
每天持续绘画不间断,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高难度的讨战,曼陀罗绘画日记进行到六月年中,侯俊明有一种画不下去的苦痛,于是,他决定转换一种形式,在曼陀罗绘画之外加入自由书写,让心情有另一种抒发的感受。所以我们在七、八月的日记中,看到了有图有文的日志,其独特的文字思维叙述,让内容极富创意和启发性。
作者简介
侯俊明.六脚侯氏
1963年出生嘉义县六脚乡,贯以「六脚侯氏」署名,毕业于国立艺术学院〈现改制为国立台北艺术大学〉美术系。90年代以装置、版画形式进行艺术创作,大胆挑战禁忌、富仪式性。曾受邀威尼斯双年展等国际展。近年创作转向心灵探索的随手画和自由书写。着有《搜神记》(时报出版)、《三十六岁求爱遗书》(大块出版)、《谷雨?不伦》(华艺文化)。
读到一半,我越发觉得《镜之戒:一个艺术家376天的曼陀罗日记》就像一本精心调配的香水,初闻是淡淡的色彩,再品则涌现出层次丰富的气味,直至最后,那留香许久的芬芳,在脑海中挥之不去。书中的曼陀罗,我想绝不仅仅是几何图形的堆砌,它们更像是艺术家内心的地图,记录着情绪的起伏、思绪的走向,甚至潜意识的低语。我惊叹于艺术家如何能将如此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如此具体而又极具感染力的视觉语言。每一幅曼陀罗,在我看来,都像是一个独立的宇宙,有着自己的规则,自己的演变,自己的生命力。我开始尝试去“读”这些图案,去感受其中的节奏,去捕捉那些不曾言说的故事。376天,这不仅仅是时间长度的累积,更是艺术家心境变化的缩影。从最初的探索与尝试,到中期的沉淀与熟稔,再到后期的升华与顿悟,我都仿佛能从那些色彩与线条的变化中窥见一二。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艺术家的创作,很多时候是一种直觉的引导,是一种与未知世界的深层连接,而曼陀罗,恰好成为了他们与内心宇宙沟通的绝佳媒介。
评分当我合上《镜之戒:一个艺术家376天的曼陀罗日记》的最后一页时,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充实感,仿佛自己也曾参与了那376天的艺术旅程。这本书没有提供任何“秘诀”或“教程”,它只是静静地展示了艺术家如何通过曼陀罗这个载体,去记录、去理解、去转化自己的生活。我从中看到的,是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一种对生命本源的追寻。那些色彩的碰撞,线条的交织,构成了艺术家与世界对话的独特语言。我发现,曼陀罗的意义远不止于美学层面,它更是一种精神的修行,是一种回归内心秩序的方式。376天,对于艺术家来说,这是一段探索自我、释放创造力的漫长而美好的时光。我开始思考,在我自己的生活中,是否也可以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曼陀罗”,一个能够让我沉静下来,重新审视自己,并从中汲取力量的出口。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激发读者内在的思考,唤醒他们对生活的热情与对艺术的感知。
评分初翻开《镜之戒:一个艺术家376天的曼陀罗日记》,我便被它沉静而充满力量的书名所吸引。总觉得“镜”字本身就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是映照,是审视,是穿越,而“曼陀罗”,这个古老而神圣的图案,又总让人联想到内心的秩序与宇宙的和谐。我满心期待着,这本书将如何带领我踏上一场关于艺术、关于自我、关于时间流转的奇妙旅程。艺术家,一个常常被光环笼罩的词汇,但更多时候,我愿意相信他们是那些比常人更敏感、更细腻地捕捉着世界细微之处的人。376天,这并非一个寻常的数字,它暗示着一种坚持,一种日复一日的投入,一种从不间断的探索。我好奇,在这漫长的日子里,艺术家的内心发生了怎样的潮起潮落?他们的画笔如何在纸上留下时间的痕迹,又如何将那些转瞬即逝的情绪与感悟凝固成永恒的色彩?我期待,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日记,更是一面镜子,能够映照出我内心深处那些被日常琐碎遮蔽的角落,引发我对于生命、对于创造的重新思考。它让我感到,艺术创作并非总是轰轰烈烈,更多时候,它是一种内省的修行,是与自我对话的深刻过程。
评分《镜之戒:一个艺术家376天的曼陀罗日记》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个邀请,邀请读者一同进入一个宁静而又充满智慧的空间。我常常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翻开它,让那些曼陀罗图案在眼前舒展开来,它们并不需要我用理性去分析,只需要我用感受去回应。渐渐地,我发现自己似乎也能从中找到一些久违的平静。那些密集而又规律的线条,在不知不觉中,抚平了我内心的焦虑;那些鲜活而又和谐的色彩,点亮了我生活中可能被忽略的细节。我开始想象,艺术家在创作这些曼陀罗时的状态,那种全神贯注、物我两忘的境界,该是多么令人向往。376天,这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足够让一个人完成许多事情,但对于艺术家而言,这可能只是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内在探索。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艺术创作的另一种可能,它并非一定要张扬个性的表达,也可以是沉静的内观,是与自身灵魂的对话。它提醒我,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我们需要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以及一颗愿意去感受美的心。
评分《镜之戒:一个艺术家376天的曼陀罗日记》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一种对时间的全新理解。376天,一个看似普通的时间跨度,但在艺术家的笔下,却被赋予了如此丰富而深邃的意义。我能感受到,在这段日子里,艺术家不仅仅是在绘画,更是在经历,在感受,在成长。每一个曼陀罗,都是当时心境的写照,是岁月流淌的痕迹。我惊叹于艺术家能够以如此纯粹而专注的方式,去拥抱创作的过程,去从每一个细微之处发现美。这本书让我明白,艺术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蕴藏在我们生活的点滴之中,需要我们用心去捕捉,去表达。我期待,未来我也能像这位艺术家一样,找到属于自己的创作方式,用一种独特而有意义的方式,去记录属于我自己的376天,甚至更长的生命旅程。这本书,如同一面清澈的镜子,映照出艺术家的内在世界,同时也激发了我内心深处对美好与创造的渴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