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书】
本书收入的写作年份不一,从一九八七年最早的一篇至二○○五年,前后相距十多年。各文虽都是围绕着中国陶瓷所发出的议论,但彼此之间既乏连贯性,所涉及的陶瓷年代亦早自唐代,下迄清朝,所以只能总括地称为《中国陶瓷集论集》。
【作者简介】
谢明良
台湾台北市人,祖籍台南县。一九五五年生。日本成城大学文学博士。曾任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助理研究员、国立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副教授、德国海德堡大学客座教授,现任国立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曾编集《中国陶瓷史论文索引1900-1994》(石头出版社,1998)主要着作有《贸易陶瓷与文化史》(允晨出版社,2005;台湾大学杰出专着奖)、《六朝陶瓷论集》(国立台湾大学出版社,2006)
这本书带来的感受如同穿越时光,仿佛置身于一场宏大的陶瓷艺术展。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生动,不像教科书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和画面感。当我读到书中关于明清时期青花瓷的描述时,我几乎能闻到海边港口运送瓷器的海风,看到那些精美的青花图案如何被远销海外,成为东西方交流的使者。书中的图片和插画也为我的阅读增色不少,那些历经千年沧桑的瓷器,在现代的影像下依然熠熠生辉,诉说着它们曾经的辉煌。作者对不同时期陶瓷风格的演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中国陶瓷艺术是如何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的。从洪武的雄浑,到永乐的精致,再到康熙的典雅,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韵味,都值得细细品味。这本书让我对中国陶瓷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从单纯的欣赏者变成了一个对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理解的观赏者。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进行一场严谨的学术考察,让我对中国陶瓷的历史和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在书中对陶瓷的社会功能、文化内涵以及在当时社会经济中的地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例如,书中关于宋代陶瓷作为士大夫阶层审美趣味的体现,以及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对陶瓷生产和销售的影响等论述,都极具启发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陶瓷作品时,不仅关注其艺术价值,更将其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解读。这种多维度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中国陶瓷的意义。书中关于官窑与民窑的区分,以及不同窑口在社会经济结构中的作用,都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梳理了陶瓷的历史脉络,更在于它揭示了陶瓷与中国社会、文化、经济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部非常具有思想深度和学术价值的作品。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完全不同的体验,感觉像是在探寻一个失落的文明。作者的论述风格非常严谨,每一处论断都有翔实的史料支撑,读起来让人心服口服。尤其是在探讨不同窑口的技术特点和艺术风格时,简直是把那些冰冷的瓷器碎片重新赋予了生命。我尤其喜欢关于哥窑和汝窑的章节,作者通过对釉色、开片、胎质的细致分析,勾勒出了这两种宋代名窑的独特魅力,那种“雨过天青”的釉色,那种“蟹爪纹”的开片,仿佛就在眼前,让人忍不住想要亲眼一睹其风采。书中还提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古代陶瓷工艺,比如当时工匠们如何调配釉料,如何控制窑温,这些细节的揭示,让我对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毅力充满了敬意。这本书无疑是陶瓷研究领域的精品,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陶瓷历史的读者来说,是一部不容错过的宝藏。
评分最近读了《中国陶瓷史论集》,虽然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挺学术的,但读起来却出乎意料地引人入胜。作者的笔触细腻,仿佛能将我带回到那个瓷器刚刚诞生的时代,亲眼见证工匠们如何用双手捏塑出惊艳世界的器物。书中对各个朝代陶瓷发展的脉络梳理得非常清晰,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萌芽,到唐三彩的绚丽多姿,再到宋瓷的内敛雅致,每个阶段的特色都描绘得淋漓尽致。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景德镇瓷器发展的那部分,作者不仅介绍了其技术上的突破,还深入探讨了景德镇如何一步步成为“瓷都”,其背后蕴含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读完之后,我对中国陶瓷的认识不再停留在表面的“好看”,而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工匠们的心血与智慧。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陶瓷史,更是一部浓缩了中华民族数千年审美情趣与工艺传承的史诗。
评分捧读《中国陶瓷史论集》,感觉像是在一个知识的宝库里徜徉。作者的文笔洒脱而富有洞见,将原本可能晦涩的陶瓷历史讲解得妙趣横生。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中国陶瓷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那一章节,作者通过列举大量史实,说明了中国陶瓷是如何影响了西方乃至全球的审美和工艺发展。这种宏大的视角,让我感到自豪,也让我意识到中国陶瓷不仅仅是中国的骄傲,更是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书中对不同时期陶瓷的创新和演变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创造力。从最初的朴素实用,到后来的精致华美,再到与异域文化的融合,中国陶瓷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生动的创新史。这本书让我对中国陶瓷有了更宏观和深入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无限热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