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美术论衡

台湾美术论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美术
  • 美术史
  • 艺术理论
  • 台湾艺术
  • 文化研究
  • 艺术批评
  • 近代美术
  • 当代美术
  • 视觉文化
  • 艺术史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多重身分的「艺」者──倪再沁,美术馆馆长、艺术评论者、创作者、艺术教育者……身陷台湾美术书写二十余载,以百万余字,交织出台湾美术观察系列──《台湾美术论衡》、《台湾美术的人文观察》

  议题包含台湾的美术教育、后现代美术、当代艺术发展、美术文字工作者、美术环境变迁等,从点到面,流畅的文字、事件的申论、清朗的见解,构筑出大视野的台湾美术生态之演变。

作者简介

倪再沁

1955年生于台北县
1997至2000年──任国立台湾美术馆馆长
2001至2004年──任东海大学美术系系主任暨美研所所长
2004至2007年7月──任东海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篇西方美术.台湾制造-台湾现、当代美术的批判............7
第一节  艺术运动与社会思潮
第二节  西方现代艺术的脉络
第三节  台湾现代美术的历史分期
第四节  台湾现代美术的萌芽
第五节  荒芜中的乐园
第六节  无根与放逐
第七节  乡土运动的花瓶
第八节  现代主义的复甦
第九节  混沌与再生
第十节  结语

第二篇「经济的」台湾美术教育--台湾美术教育的批判............49
第一节  功利主义所主导的美术教育
第二节  形式的理想主义
第三节  畸形教育下的牺牲者
第四节  流于形式的通识教育
第五节  被误解了的美术教育
第六节  早熟的儿童美术
第七节  健全国民教育,口号中的花瓶
第八节  美术的升学主义
第九节  封闭的高等美术教育
第十节  看得见的社会美术教育
第十一节  美术教育符合更长远的经济效益

第三篇台湾后现代美术的观察.................................59
第一节  「绘画」的挫败
第二节  强调观念的思潮
第三节  Both?and的承继
第四节  走向Neither?nor
第五节  艺术「行为」崛起
第六节  新具象与社会批判
笫七节  本土的新文人画
第八节  结语

第四篇台湾美术中的台湾意识..................................67
第一节  台湾美术「西化」与「本土化」议题之展开
第二节  从乡土意识到台湾意识
第三节  美术运动中的台湾意识
第四节  结语──由台湾意识到台湾美术

第五篇台湾美术中的台湾意识(续篇).........................101
第一节  台湾美术史的曙光
第二节  美术史观与台湾意识
第三节  台湾美术史中的「非台湾」
第四节  期待完整而宏伟的台湾美术

第六篇台湾美术及其意识的「位置」-
文件大展、K18之后的思索与考量(胡永芬採访)............119

第七篇论一九九○年代台湾美术避难所内匮乏的语言、荒谬的辩证.125
第一节  主体的再釐清
第二节  匮乏的意识修辞?
第三节  割裂、倒置后的错乱
第四节  「现代主义」与「社会现代化」的再混乱
第五节  回到最基本的问题
第六节  另一种共鸣

第八篇颠覆与边缘战斗-九十年代台湾前卫美术的探索...........137
第一节  现代与后现代的「前卫」
第二节  达达与福鲁克萨斯的省思
第三节  二号公寓与「工地秀」的颠覆
第四节 「台湾计划」的边缘战斗

第九篇 国王的新艺评─读奥利瓦〈艺术,在东西方之间无隔阂无障碍〉.143
第一节  管窥奥利瓦的文意
第二节  奥文与李铭盛
第三节  另一种「艺评」?

第十篇台湾美术文字工作者的阶段性困境......................147
第一节  台湾美术研究环境的视野不够开阔
第二节  台湾美术史研究品质有待提升
第三节  台湾美术评论的乱象亟待澄清
第四节  期待专业的美术文字工作者

第十一篇关于战后台湾美术之断代............................153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台湾美术史的断代与其依据
第三节  四个时代的探讨
第四节  夹缝中的一代
第五节  结语

第十二篇台湾南北当代美术性格的观察........................169
第一节较重情感的高雄.较重思考的台北
第二节较为质朴的高雄.较为精致的台北
第三节较为社会的高雄.较为美学的台北
第四节较重经验的高雄.较重讯息的台北
第五节较拙涩的高雄.较成熟的台北
第六节未来

第十三篇寻找台湾美术的母语-评二二八纪念美展..............175
第一节缺席的二二八
第二节美术的主体意识
第三节唯一的选择
第四节穿凿附会的解读
第五节陷落在文字迷障中的二二八美术
第六节意指取代了意符
第七节由暴力走向尊严

图书序言

  八十年代中,我定居在高雄,因此撰写在地的文化观察,偶而也议论古今美术,甚至还斗胆品评艺事,从此和台湾美术的书写结缘;九十年代我把眼光向北望,一发不可收拾,因而有大半岁月都困在文字工作中。 

  由于身在其中当局者迷,不免独具只眼、言词激越并得罪不少同道,所以我对出版台湾美术评论专书颇为犹疑。直到最近,一则因个人已自艺评工作中抽身,可以比较客观看待昔日的论述;二则是时过境迁,从前令人激动不已的文词如今已如往事前尘;三则是台湾美术的主体性已经不再是热门议题,也引不出新的论述(但仍可供凭弔),是可以告一个段落了。 

  当世界各国反全球化运动此起彼落之际,台湾却因为这样、那样,以致过度期待入世(加入WTO),其结果是主体性的逐渐沦丧!何以见得?在此不论农产品、电影业等显而易见的案例,只要看看今日美术界的景况就可知,不久前才号称显学经常有学术会议的台湾美术史研究,如今是多么沉寂!在这样一个仰望全球化,强调与国际接轨的年代,回溯台湾美术的历史,显得颇不合时宜,议论台湾美术诸般现象,想必也无足轻重,大概只有美术学术圈里的极小众还有兴趣略知一、二,美术界的目光大多投射在策展、交流、驻村、连结……心力则投注在拼贴、装扮、挪用、虚拟…此时此地,讯息已取代了沉思,表象也超越了内涵,全球语境当然也掩盖了台湾美术。全民英检越来越重要,中文书写可能就愈来愈笨拙;国际认同越来越渴望,独立自主可能就愈来愈无望。

  台湾的大环境如此,美术怎么可能例外!为什么前辈画家的市价逐渐探底?为什么台北双年展大家都不在乎?为什么重要的个展日渐减少?为什么新世代的风格大同小异?这些和出版台湾美术专书有关系吗?没关系吗?有吗?没有吗? 

  仔细想想,陷身台湾美术书写已二十余载,发表过的文章已逾数百万字,扣掉那些言不由衷或言过其实的部分,删掉那些感情用事或感时兴怀的篇章,能再度复出的剩不到一半,如今以台湾美术观察系列涵盖其中较适合成册的部分,当然也就更有限了。 

  书名特别强调「论衡」而非「研究」,这是实情,仅仅是台湾美术史的分期、脉络,尽管观察了二十几年,每次动笔都有不同的感受,这类细说从头的大叙述之所以写了又写,就因为观察的还不透澈,所以总是想再完整的写一回(仍未完成),台湾美术的论述之所以迷人即在于此。旧稿得以付梓,固是敝帚自珍,还要感激《艺术家》之不弃,不管台湾美术怎么浮沉,对某些人而言,我们永远系念的,仍是台湾美术吧!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台湾美术论衡》这本书,仿佛一位资深收藏家,向我展示了他珍藏多年的宝物,并且娓娓道来每一件藏品的历史与价值。作者对于台湾美术史的梳理,细致入微,充满了对艺术的热情与尊重。我被书中对几位已故艺术家的深情回顾所打动,他们的生命轨迹与艺术创作,共同构成了台湾美术史上一段段动人的篇章。 书中对于“形式主义”在台湾美术中的演变,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探讨。作者分析了不同时期艺术家在形式探索上所做的努力,以及这些探索所承载的时代意义。我通过阅读,逐渐理解了抽象艺术并非空中楼阁,而是艺术家在捕捉时代精神、表达内心世界过程中,对视觉语言的极致追求。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书中对“当代艺术”的观察。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当代艺术视为一种风格的集合,而是关注其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议题与文化现象。例如,书中对几位艺术家如何运用装置、行为等媒介,来探讨社会公平、性别议题,以及环境问题,让我看到了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批判力量的可能性。 《台湾美术论衡》的叙事风格,犹如一位经验丰富的策展人,为读者精心策划了一场关于台湾美术的思想导览。作者的文字,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温度。他能够将复杂的艺术理论,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让非专业读者也能领略到艺术的魅力。 这本书的阅读,是一次对台湾美术的深度巡礼,也是一次对艺术本质的追问。它让我看到了艺术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自我革新、自我超越,并最终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分

这次有幸拜读了《台湾美术论衡》,书中对于艺术理论的探讨,让我这个常年沉浸在商业世界中的读者,着实感受到了另一番天地。开篇引述的几位重要美学家的观点,虽然我并非专业人士,却能从中窥见思想的脉络。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理论,而是通过对这些理论在台湾美术发展历程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展现了理论与实践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 特别是关于“后殖民美学”在台湾的演变,书中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核心议题以及不同艺术家对此的回应。我惊讶于作者能够将抽象的美学概念,与具体的艺术作品、艺术家的创作生涯紧密结合。例如,作者分析某位艺术家如何通过其作品,巧妙地回应西方现代主义的强势,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本土文化身份的认同,这部分内容让我耳目一新。 书中还探讨了台湾美术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比如解严前后美术创作的自由度变化,以及全球化浪潮对本土艺术的冲击与融合。作者并非简单地陈述历史事实,而是透过艺术作品本身,解读出深层的社会、文化、政治含义。这让我深刻体会到,艺术从来都不是脱离社会而存在的,它始终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是集体记忆的载体。 此外,书中对于“在地性”的讨论也颇为精彩。作者并没有将“在地性”狭隘地理解为对传统元素的简单复刻,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动态的、不断生成的过程。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社群的艺术实践的考察,作者勾勒出了台湾美术“在地性”多元而丰富的面貌。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自身所处的环境,思考如何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保持文化的独特性与活力。 整体而言,《台湾美术论衡》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著作。它不仅为我打开了认识台湾美术的一扇窗,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学会了如何以更深刻、更全面的视角去理解艺术。书中严谨的学术态度、流畅的文字表达,以及对复杂议题的清晰梳理,都令人印象深刻。即使是初涉艺术史的读者,也能从中获益良多。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在“阅读”一本书,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台湾美术论衡》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我带入了台湾美术的广阔世界。作者的叙述,既有宏大的历史视野,又不乏细腻的人物刻画。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地方色彩”在台湾美术中的体现。作者并没有将“地方色彩”简单地理解为对民俗元素的照搬,而是深入探讨了艺术家如何从生活经验、自然风光中汲取灵感,并将其转化为具有独特地域气质的艺术作品。例如,书中对几位画家如何捕捉台湾岛屿独特的光影、色彩,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并将其融入创作,让我感受到了艺术与土地的紧密联系。 书中对于“艺术教育”在台湾美术发展中的作用的论述,也给我带来了新的启发。作者分析了不同时期艺术教育的模式,以及这些模式对艺术家成长和艺术风格形成的影响。这让我意识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艺术发展,离不开健全的教育体系和良好的学术氛围。 《台湾美术论衡》的价值,还在于它能够引发读者对当下艺术发展进行思考。作者在对历史进行梳理的同时,也对未来的艺术发展趋势进行了一些前瞻性的探讨。这种将历史与未来相结合的叙事方式,让这本书具有了更强的现实意义。 这本书的阅读,让我对台湾美术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作者的文字,充满了智慧与洞见,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艺术史。

评分

第一次翻开《台湾美术论衡》,就被其严谨而又富有洞察力的文字所吸引。书中对于台湾美术发展脉络的梳理,并非简单的时间线叙事,而是紧紧围绕着“论衡”二字展开,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艺术的批判性审视,展现了艺术思想的碰撞与演进。作者对“现代性”在台湾美术中的不同呈现方式的分析,尤其令人耳目一新。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本土性”与“国际性”之间张力的探讨。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二者对立起来,而是展现了台湾艺术家如何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语境下,寻求自身独特的表达。例如,书中分析几位艺术家如何将西方现代绘画的技法,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意境相结合,创造出既有现代感又不失东方美学的作品,这让我看到了艺术融合的可能性。 书中对于“女性艺术”的论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没有回避女性艺术家在男性主导的艺术史中可能面临的挑战,而是积极发掘她们的声音与贡献。通过对几位代表性女性艺术家的作品分析,展现了她们在艺术创作中注入的独特视角与人文关怀,这让我对台湾美术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台湾美术论衡》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呈现了艺术作品本身,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艺术作品背后的思想、观念与社会实践。作者的论述,充满了思辨的力量,引导读者去思考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复杂关系。这种深入的学术探讨,让我对艺术的理解,从表面的审美愉悦,上升到了对文化与思想的深度认知。 这本书的阅读,无疑是一次智识上的盛宴。作者在梳理大量史料、理论的同时,还能保持清晰的逻辑和流畅的文笔,实属不易。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台湾美术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在多元文化语境下进行艺术创作与思考的范本。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读”书,不如说更像是一场在台湾美术史长河中的奇妙漂流。作者以一种极其克制的笔触,描绘着各个时代艺术家的身影,他们的挣扎、他们的探索,以及他们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与思考。我尤其被书中对几位早期艺术家创作心路历程的描绘所打动。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他们如何在物质匮乏、政治压抑的环境下,依然坚持着对美的追求,对独立的坚持,这本身就是一曲动人的史诗。 书中对于不同艺术流派的梳理,并非机械的分类,而是将它们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展现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对抗与融合。当我读到关于“乡土写实主义”的部分,仿佛能感受到艺术家们笔下那些充满生命力的土地与人物。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技法的赞美,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一流派背后所蕴含的社会关怀与民族情感。这种将艺术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的叙事方式,让我对艺术的价值有了更深的理解。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书中关于“抽象艺术”在台湾的发展。从早期受到西方现代抽象艺术的影响,到逐渐发展出具有东方韵味和本土特色的抽象风格,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张力。作者通过对不同艺术家的作品进行细致的解读,展现了他们在借鉴与创新之间所进行的艰苦探索。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艺术创新,从来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建立在对传统与外来文化的深刻理解之上,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转化。 这本书的论述方式,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们在台湾的美术馆、画廊,甚至是一些鲜为人知的角落,细细品味每一件作品背后的故事。作者并非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引导,让我们自己去发现、去感受、去思考。这种“留白”的处理,反而更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让我们主动参与到对艺术的解读过程中。 总的来说,《台湾美术论衡》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观察台湾社会与文化变迁的独特视角。它让我看到了艺术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记录下时代的痕迹,承载下民族的情感,并不断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本书的阅读,是一次沉浸式的艺术体验,也是一次深刻的文化之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