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观点:艺术.空间.生活戏剧》里所蒐录的,讨论多年来艺术展演、空间、戏剧活力社区生活的篇章,都是邱坤良对文化行动的观察与体验。而这些观察体验,部份固然受到学院派训练的影响,大部份还是来自个人的生活经验,尤其是空间的移动概念,基本上就是来自青少年时代的游戏趣味。
全书主要脉络从台湾艺术的过往的繁荣谈起、到邱坤良自年轻时代起与台湾民间艺人、匠师黄海岱、李天禄等的交谊以及对他们的怀念,而后是邱坤良担任艺大校长、文建会主委期间,参与或举办的艺文戏剧活动,最后是邱坤良到国外参访的经验谈,及对台湾艺文环境的批评与建言。
本书特色
★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邱坤良精心力作,深入浅出,文图并茂。
★展现台湾文化的生命力,认识国宝级大师的黄海岱、李天禄的艺术及人格魅力,深刻动人。
作者简介
邱坤良
民国三十八年生,台湾宜兰人,法国巴黎第七大学文学博士。曾任国立中正文化中心董事长、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校长、戏剧系主任、剧场艺术研究所所长,现任文建会主委。主要着作有《漂流万里──陈大禹》、《银华飘落──吕诉上》)、《陈澄三与拱乐社──台湾戏剧史的一个研究个案》、《台湾剧场与文化变迁》、《日治时期台湾戏剧之研究》,散文集《马路.游击》、《南方澳大戏院兴亡史》、《昨自海上来》,以及编导作品《一官风波》、《红旗.白旗.阿罩雾》等。
非关文化:移动的观点
1
世界像大剧场,人生如一出戏,这句老话最少已流传百余年。意思是人世间的日常事务反映生活智慧与社会体验,家庭、男女间的悲欢离合与戏剧里的情节、场景也无甚大异。如果用眼睛观察,细心体会,便处处充满「艺术」的影子,生活中也有美学的观照。而在这个人生剧场,每一出戏剧所出现的兴衰起落、分分合合,点点滴滴也无不属于「文化」的范畴。
人类因存在及与环境的互动而开展文化行为,从节庆祭仪、农耕渔猎、社会组织、族群活动,到艺术、文学,无不涵盖,无所不在,也皆与生活有关。但如何展演,却有一定的脉络与规范,也有专业的指涉与约定俗成的认知。如同戏剧反映人生,但不是纪录某人一天二十四小时分分秒秒的流水帐。剧场的表演有角色扮演与关目排场,涉及戏剧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处理,演员的肢体与语言,与包括舞台、服装设计在内的剧场艺术,亦属美学的层次。
与文化有关的事务包罗万象,其是非成败、良窳美丑皆由「心」感受,而「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加上每个人的体态、外貌不同,富贵贫贱有别,生活背景互异,文化展现多元型式与内容,并无绝对标准,未必能像机器量产,按件计酬,或用一个模子制作具象的「文化」,然后放诸四海而皆准。一言以蔽之,文化的要件以人为本,从「心」出发。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如何过生活,以及如何一起过生活,正是文化的核心与发展的动力。
我印象中,成天把文化二字,挂在嘴巴,是三十岁当了「学者」、「教授」以后的事。这两个字有如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大至论着、创作,小至饮食男女,仔细思想,皆与文化有关。正因为如此,许多人聊起与「文化」相关事务,立刻口若悬河,头头是道。
2
我经验世界中所涉及的文化印象常随时空更迭,灵活鲜明。就拿走路这件事来说,不但是行动的目的,也是过程,更是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从小至大,我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行动,经常拐弯抹角,变化万千。光是从家里到学校这一段路,我就「开发」出十种以上的行进路线,每天不同,早晚更换。借着巷弄间的穿梭,走过每家每户的正厅、有时还绕过后门,近距离接触到每户人家的「底层」生活,看到没有「展演」准备的「主角」们。他们穿着最简单的衣裤,穿木屐、拖鞋,甚至打赤膊、光脚,正在看报、打盹或骂人,「府上」还传出阵阵的菜餚香味、菸酒味,甚至连婴儿乳臭都闻得出来。
这种「走路」行动的所见所闻,经常是课堂上、课本里所没有的教材,难免会撞见私密的一面,虽无黑白郎君所谓「别人的失败就是我的快乐」,自己的确增加一些「正常」孩子所没有的经验,路的确永远是人走出来的。
而后在大城市生活,依然保持这种习惯,在经常往来的固定两点之间穿针引线,并非纯为寻幽访胜,或有偷窥慾求,目的仅在避免寻常、刻板的生活轨道,希望在不同路线的穿梭中变换风景,「不知不觉」抵达目的地。时间随着空间而产生变化,扩大效益;空间也因时间的推移而呈现不同景观。而在大街小巷不同「行动」的经验,「不知不觉」感受到社会变迁的脉络,与生活文化的蜕变。特别在五○─七○年代,台湾社会转型最关键性的年代。我由小孩「转」大人,清楚地看到民众听收音机、看电视的生活场景,以及民间艺术、祭典节令、现代科技在内容、型式的变化。人的生活态度改变、文化参与型式也自然而然改变了。
同世代的朋友很少像我有这般奇怪的兴致,这种兴致大概只会发生在「日本时代」的古早人,或有「美国时间」的无聊人身上。普通人或努力求学,或为事业打拚,或养家活口,一旦立定目标,就全力以赴,勇往直前,「行不由径」,是最基本的信念。而在交通与生活动线上,永远走正道,做正事,不会多浪费一分钟在无谓的路途上。
不过,这几年居然遇到某些同好,他们年龄都很轻,与我相差几个世代,却仍有在两点之间变化各种不同路径的经验,令我大喫一惊。仔细了解,才知道他们不是为了避免路途枯燥,或是好奇、好玩,而是家长再三叮咛,出门时不要走相同的路线,以免引起歹徒觊觎,成为被跟踪、绑架的对象。
相同的时空背景、相同的动作,都有截然不同的目的性,其他可想而知。如果这也是生活文化的一部分,则不同的生命态度,对空间、环境与周遭人物就有不同的观察、体认与解读了。
3
文化的呈现,不论有形、无形,软体硬体、视觉影像或表演艺术,是美术、舞蹈或戏剧音乐,它的发展与变迁有其社会因素与时代背景,包括地理环境、历史衍变与族群关系。社会所呈现的艺术展演与文化活动部分来自传统的生活体认,部分则模仿、复制「先进」国家城市文明。这种现象其实也反映近世纪来的台湾文化环境,曾长期陷入主体性,与殖民、后殖民的纠葛与辩证。
如果文化是人类因应生活环境而产生的思想、行动。每个人生命中都有丰富的文化因素与美感经验,有来自先天的主体脉络,也有包容、吸纳外来经验的空间与环境。文化、艺术并非特定菁英份子的专利与责任,每个人的文化意涵不因富贵贫贱而有高低多寡之别,体认艺术的社会本质与文化的基础,也与学历、族群、性别没有太大关系,更不需要高深的理论。
探讨台湾文化生态,从阶层、城乡、族群,都有不同角度,也有不同体验。每个人的生活经验不同,对艺术的感受也不同。文化,是生命的内容、工作方法,也是生活的态度。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游戏的兴味,挪出一点「美国时间」,回想「日本时代」,偶尔转换姿势,移动观点,或许能让自己看得更多,看得更远,也让自己更为有趣。
《移动观点:艺术.空间.生活戏剧》所蒐录的,是我多年来讨论艺术展演、空间、生活与戏剧、仪式、社区活动的非学术性文章,都是我个人对当前台湾文化的体验。发表的时间前后差距十年。这些经验部分受到学院派训练的影响,大部分还是来自个人的参与观察,以及长久以来的文化策展经验,尤其是时间与空间的移动概念,基本上就是来自青少年时代的游戏趣味。
二○○七年一月
李天禄可以长眠了
李天禄先生走了,在八月十四日,也就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西秦王爷圣诞前夕走了。
从今年年初以来,李天禄的身体就时好时坏。前几个礼拜,我带一位外国朋友逛北海,特别到三芝看他。他躺在床上,身体背对着我们蜷曲,原来就瘦小的身躯,似乎更虚弱了。我问话他也没回答,好像睡着的样子,他的么儿阿宗带客人到住家对面的「李天禄布袋戏博物馆」参观,并且露了几手。再回到李天禄的床边,他仍然纹丝儿不动。为了让他休息,我没有吵他,迳自与阿宗聊天。阿宗说他父亲最近身体情况还算好,只是成天躺在床上不起来,担心他无法到法国亚维侬艺术节演出,我建议阿宗常扶他走动,突然,听到一阵微弱的声音:「没关系啦!到法国就好了。」他背着我们说这几句话,身体却动也不动一下。
我原来认为,李天禄必定可以站起来,与他的亦宛然一起到亚维侬展现古典布袋戏魅力,他躺在床上,说不定也一直盘算如何站起来吧!在民间艺术家中,李天禄一直是最具生命韧性,也最具现代感的人,看起来弱不禁风的三、四十公斤的身体,一到重要演出就神采奕奕,成为人群中的焦点。虽然年近九十,却拥有一颗青春不老的心,花衬衫、墨镜、谈谈女朋友,有时加两句”merci”(谢谢),永远让人对这位老「黑狗兄」眼睛一亮。
李天禄出生在一个传统的布袋戏家庭,生命中有无数的布袋戏因子,从童稚时代在父亲的严厉督促下,就在山区的庙会中演出,并与这项传统艺术结下不解之缘,而后也用同样的方法,把一身技艺传给他的两个儿子与无数的学生。因为布袋戏,他的人际网络更加宽阔。不论战前战后,李天禄都是统治当局眼中的布袋戏代表,虽然有些样板意味,但在五、六○时代的台湾,李天禄的亦宛然却是让党政要人、大众媒界接触这项艺术的重要窗口,并且由这扇窗口走向国际,在花都巴黎众多的表演艺术中播下一颗小小的种子。
李天禄爱法国不是没有道理,因为有了一些法国人的重视,一九八○年代的台湾人对布袋戏的喜爱更加理所当然,而他也在首届重要民族艺术艺师遴选中成为唯一的布袋戏大师。他几十年的表演生涯,早已把艺术与生活做了最佳诠释──艺术需要长期琢磨,是一辈子的志业──并且提供最佳典范。他能在电影领域中开启艺术生涯的第二春,除了侯孝贤的慧眼之外,也与他浑然天成的表演风格有关,这种风格来自传统艺术的磨鍊以及民间野台的演出经验。在日益开放的现代社会,李天禄的表演观点与生活态度常给艺术界一些惊喜。近年国内对民族艺术重新评价,李天禄个人的关系多少产生一些影响。
他拥有的生命体验与表演技艺虽也出现在许许多多的民间艺术家身上,但只有李天禄,有这个机缘展现,这种艺术特质也因为李天禄的存在而存在。让总统、行政院长及许许多多的公侯将相、中产阶级知道台湾有这么迷人的民间艺术家,有这么深具魅力的传统艺术!
李天禄终究去不了法国,也永远没机会再去了,对他而言,诚属憾事。不过,几年来,他的子孙、徒弟传承衣钵,早已不需要他亲自搭架戏台、打开戏箱,唤起睡在笼底的布袋戏偶了。亦宛然、小宛然、微宛然、新宛然如今活跃于国内外舞台,而布袋戏馆也成为三芝乡的重要景点。生命如此多采多姿,选择在布袋戏戏神西秦王爷生日的前夕往生,阿禄师有他的福气,可以安息了!
──原载《联合报》,一九九八年八月十五日
这本《移动观点:艺术.空间.生活戏剧》的书名就充满了哲思,它暗示着一种动态的、多维度的观察方式。我设想,这本书会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来审视我们与周遭环境的关系。它可能不仅仅是讨论艺术品本身,更会关注艺术是如何与我们所处的空间发生联系的,以及这种联系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体验的。想象一下,一个艺术家在某个独特的空间里创作,这个空间是他的灵感来源,还是他表达的画布?又或者,一个精心设计的公共空间,它如何通过艺术化的元素,来塑造人们的行为和情绪,从而构成一幅幅生动的“生活戏剧”?我尤其对“移动观点”这个概念感到好奇,它意味着我们将不再以固定的视角去看待艺术、空间和生活,而是能够灵活地切换观察的角度,去发现事物之间隐藏的联系和动态的变化。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带来一种全新的思考框架,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艺术在塑造我们生活空间和感知方式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打破学科界限、将看似不相关的领域巧妙连接起来的作品情有独钟。当我在书店看到《移动观点:艺术.空间.生活戏剧》时,立刻就被它浓厚的探索性所吸引。它不似那些专注于某个单一领域的学术专著,而是呈现出一种更加开放和多元的视角。我预感它会探讨艺术创作如何与物理空间发生互动,例如艺术家如何利用特定的环境来激发灵感,或者他们的作品又如何反过来改变我们对空间的理解。同时,“生活戏剧”这个词组,又让我联想到日常生活中那些充满戏剧性的瞬间,那些普通人在平凡日子里所经历的悲欢离合,以及这些经历如何与艺术和空间产生某种微妙的共鸣。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通过一些生动的案例,来展示艺术家、建筑师、甚至是普通人是如何在空间中“表演”生活,又是如何通过艺术来表达或观照这些生活片段的。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种新的观察视角,让我们能够从艺术、空间和生活交织的独特角度,去理解我们自身的存在和我们所处的世界。这种跨领域的对话,往往能带来最深刻的启示。
评分我最近偶然看到一本叫做《移动观点:艺术.空间.生活戏剧》的书,名字就很有吸引力。我猜想这本书会探讨艺术创作如何与我们所处的物理环境相互作用,以及这些互动如何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一直在思考,我们每天生活在各种空间里,这些空间是如何被艺术所影响的?艺术家又是如何在特定的空间里进行创作,并从中汲取灵感的?“生活戏剧”这个词,又让我想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充满戏剧性的时刻,那些平凡人身上发生的故事,这些故事和艺术、空间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进入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艺术不仅仅是挂在墙上的画作,也不是陈列在展馆里的雕塑,它更是一种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的力量,能够改变我们对空间的感知,甚至塑造我们的人生轨迹。这本书,也许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艺术、空间和生活之间那微妙而又深刻的联系。
评分我最近刚开始阅读一本叫做《移动观点:艺术.空间.生活戏剧》的书,它的主题让我觉得既新颖又贴切。我一直在思考,我们每天身处的空间,比如我们的家、我们通勤的街道、我们工作的场所,它们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和行为的?而艺术,又如何在这些空间中扮演一个角色?是作为装饰,还是作为一种更深层次的表达?这本书似乎就在尝试解答这些问题。我期待它能深入探讨艺术的创作过程,尤其是当它与特定的物理环境相结合时,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同时,“生活戏剧”这个词,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会过于理论化,而是会包含很多真实的生活故事,展现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以及这些情感是如何与我们所处的艺术和空间环境联系在一起的。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获得一些新的思考方式,用一种更具艺术性和空间感的视角去观察和体验我自己的生活,去发现隐藏在日常中的诗意和戏剧性。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了,简洁的配色和大胆的字体,仿佛预示着一场视觉的盛宴。书名“移动观点:艺术.空间.生活戏剧”,光是这几个词语的组合,就充满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看看作者是如何将艺术的抽象与空间的具象,以及生活的日常琐碎编织在一起,构成一出出引人入胜的戏剧。我脑海中已经浮现出一些画面:可能是某位艺术家在工作室里,他的创作过程如何在狭小的空间里展开,又如何影响着他对世界的感知;也可能是城市的一角,建筑的轮廓如何塑造了居民的生活轨迹,其中的喜怒哀乐又如何如同戏剧一般上演。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艺术的理论,也不是单纯的空间测量,更不会是乏味的戏剧分析。它应该是一种融合,一种跨界的探索,试图在这个流动的时代,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灵感,那些隐藏在日常背后的深刻意义。我期待着它能带我进入一个全新的思考维度,让我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空间,我所经历的生活,以及艺术在我们生命中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这本书,无疑将是我近期阅读清单中最具期待的一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