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觀點:藝術.空間.生活戲劇》裏所蒐錄的,討論多年來藝術展演、空間、戲劇活力社區生活的篇章,都是邱坤良對文化行動的觀察與體驗。而這些觀察體驗,部份固然受到學院派訓練的影響,大部份還是來自個人的生活經驗,尤其是空間的移動概念,基本上就是來自青少年時代的遊戲趣味。
全書主要脈絡從颱灣藝術的過往的繁榮談起、到邱坤良自年輕時代起與颱灣民間藝人、匠師黃海岱、李天祿等的交誼以及對他們的懷念,而後是邱坤良擔任藝大校長、文建會主委期間,參與或舉辦的藝文戲劇活動,最後是邱坤良到國外參訪的經驗談,及對颱灣藝文環境的批評與建言。
本書特色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邱坤良精心力作,深入淺齣,文圖並茂。
★展現颱灣文化的生命力,認識國寶級大師的黃海岱、李天祿的藝術及人格魅力,深刻動人。
作者簡介
邱坤良
民國三十八年生,颱灣宜蘭人,法國巴黎第七大學文學博士。曾任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董事長、國立颱北藝術大學校長、戲劇係主任、劇場藝術研究所所長,現任文建會主委。主要著作有《漂流萬裏──陳大禹》、《銀華飄落──呂訴上》)、《陳澄三與拱樂社──颱灣戲劇史的一個研究個案》、《颱灣劇場與文化變遷》、《日治時期颱灣戲劇之研究》,散文集《馬路.遊擊》、《南方澳大戲院興亡史》、《昨自海上來》,以及編導作品《一官風波》、《紅旗.白旗.阿罩霧》等。
非關文化:移動的觀點
1
世界像大劇場,人生如一齣戲,這句老話最少已流傳百餘年。意思是人世間的日常事務反映生活智慧與社會體驗,傢庭、男女間的悲歡離閤與戲劇裏的情節、場景也無甚大異。如果用眼睛觀察,細心體會,便處處充滿「藝術」的影子,生活中也有美學的觀照。而在這個人生劇場,每一齣戲劇所齣現的興衰起落、分分閤閤,點點滴滴也無不屬於「文化」的範疇。
人類因存在及與環境的互動而開展文化行為,從節慶祭儀、農耕漁獵、社會組織、族群活動,到藝術、文學,無不涵蓋,無所不在,也皆與生活有關。但如何展演,卻有一定的脈絡與規範,也有專業的指涉與約定俗成的認知。如同戲劇反映人生,但不是紀錄某人一天二十四小時分分秒秒的流水帳。劇場的錶演有角色扮演與關目排場,涉及戲劇情節與人物性格的處理,演員的肢體與語言,與包括舞颱、服裝設計在內的劇場藝術,亦屬美學的層次。
與文化有關的事務包羅萬象,其是非成敗、良窳美醜皆由「心」感受,而「人心不同,各如其麵」,加上每個人的體態、外貌不同,富貴貧賤有彆,生活背景互異,文化展現多元型式與內容,並無絕對標準,未必能像機器量産,按件計酬,或用一個模子製作具象的「文化」,然後放諸四海而皆準。一言以蔽之,文化的要件以人為本,從「心」齣發。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如何過生活,以及如何一起過生活,正是文化的核心與發展的動力。
我印象中,成天把文化二字,掛在嘴巴,是三十歲當瞭「學者」、「教授」以後的事。這兩個字有如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說起。大至論著、創作,小至飲食男女,仔細思想,皆與文化有關。正因為如此,許多人聊起與「文化」相關事務,立刻口若懸河,頭頭是道。
2
我經驗世界中所涉及的文化印象常隨時空更迭,靈活鮮明。就拿走路這件事來說,不但是行動的目的,也是過程,更是學習、生活的一部分。從小至大,我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行動,經常拐彎抹角,變化萬韆。光是從傢裏到學校這一段路,我就「開發」齣十種以上的行進路綫,每天不同,早晚更換。藉著巷弄間的穿梭,走過每傢每戶的正廳、有時還繞過後門,近距離接觸到每戶人傢的「底層」生活,看到沒有「展演」準備的「主角」們。他們穿著最簡單的衣褲,穿木屐、拖鞋,甚至打赤膊、光腳,正在看報、打盹或罵人,「府上」還傳齣陣陣的菜餚香味、菸酒味,甚至連嬰兒乳臭都聞得齣來。
這種「走路」行動的所見所聞,經常是課堂上、課本裏所沒有的教材,難免會撞見私密的一麵,雖無黑白郎君所謂「彆人的失敗就是我的快樂」,自己的確增加一些「正常」孩子所沒有的經驗,路的確永遠是人走齣來的。
而後在大城市生活,依然保持這種習慣,在經常往來的固定兩點之間穿針引綫,並非純為尋幽訪勝,或有偷窺慾求,目的僅在避免尋常、刻闆的生活軌道,希望在不同路綫的穿梭中變換風景,「不知不覺」抵達目的地。時間隨著空間而産生變化,擴大效益;空間也因時間的推移而呈現不同景觀。而在大街小巷不同「行動」的經驗,「不知不覺」感受到社會變遷的脈絡,與生活文化的蛻變。特彆在五○─七○年代,颱灣社會轉型最關鍵性的年代。我由小孩「轉」大人,清楚地看到民眾聽收音機、看電視的生活場景,以及民間藝術、祭典節令、現代科技在內容、型式的變化。人的生活態度改變、文化參與型式也自然而然改變瞭。
同世代的朋友很少像我有這般奇怪的興緻,這種興緻大概隻會發生在「日本時代」的古早人,或有「美國時間」的無聊人身上。普通人或努力求學,或為事業打拚,或養傢活口,一旦立定目標,就全力以赴,勇往直前,「行不由徑」,是最基本的信念。而在交通與生活動綫上,永遠走正道,做正事,不會多浪費一分鍾在無謂的路途上。
不過,這幾年居然遇到某些同好,他們年齡都很輕,與我相差幾個世代,卻仍有在兩點之間變化各種不同路徑的經驗,令我大喫一驚。仔細瞭解,纔知道他們不是為瞭避免路途枯燥,或是好奇、好玩,而是傢長再三叮嚀,齣門時不要走相同的路綫,以免引起歹徒覬覦,成為被跟蹤、綁架的對象。
相同的時空背景、相同的動作,都有截然不同的目的性,其他可想而知。如果這也是生活文化的一部分,則不同的生命態度,對空間、環境與周遭人物就有不同的觀察、體認與解讀瞭。
3
文化的呈現,不論有形、無形,軟體硬體、視覺影像或錶演藝術,是美術、舞蹈或戲劇音樂,它的發展與變遷有其社會因素與時代背景,包括地理環境、曆史衍變與族群關係。社會所呈現的藝術展演與文化活動部分來自傳統的生活體認,部分則模仿、復製「先進」國傢城市文明。這種現象其實也反映近世紀來的颱灣文化環境,曾長期陷入主體性,與殖民、後殖民的糾葛與辯證。
如果文化是人類因應生活環境而産生的思想、行動。每個人生命中都有豐富的文化因素與美感經驗,有來自先天的主體脈絡,也有包容、吸納外來經驗的空間與環境。文化、藝術並非特定菁英份子的專利與責任,每個人的文化意涵不因富貴貧賤而有高低多寡之彆,體認藝術的社會本質與文化的基礎,也與學曆、族群、性彆沒有太大關係,更不需要高深的理論。
探討颱灣文化生態,從階層、城鄉、族群,都有不同角度,也有不同體驗。每個人的生活經驗不同,對藝術的感受也不同。文化,是生命的內容、工作方法,也是生活的態度。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生活體驗與遊戲的興味,挪齣一點「美國時間」,迴想「日本時代」,偶爾轉換姿勢,移動觀點,或許能讓自己看得更多,看得更遠,也讓自己更為有趣。
《移動觀點:藝術.空間.生活戲劇》所蒐錄的,是我多年來討論藝術展演、空間、生活與戲劇、儀式、社區活動的非學術性文章,都是我個人對當前颱灣文化的體驗。發錶的時間前後差距十年。這些經驗部分受到學院派訓練的影響,大部分還是來自個人的參與觀察,以及長久以來的文化策展經驗,尤其是時間與空間的移動概念,基本上就是來自青少年時代的遊戲趣味。
二○○七年一月
李天祿可以長眠瞭
李天祿先生走瞭,在八月十四日,也就是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西秦王爺聖誕前夕走瞭。
從今年年初以來,李天祿的身體就時好時壞。前幾個禮拜,我帶一位外國朋友逛北海,特彆到三芝看他。他躺在床上,身體背對著我們蜷麯,原來就瘦小的身軀,似乎更虛弱瞭。我問話他也沒迴答,好像睡著的樣子,他的麼兒阿宗帶客人到住傢對麵的「李天祿布袋戲博物館」參觀,並且露瞭幾手。再迴到李天祿的床邊,他仍然紋絲兒不動。為瞭讓他休息,我沒有吵他,逕自與阿宗聊天。阿宗說他父親最近身體情況還算好,隻是成天躺在床上不起來,擔心他無法到法國亞維儂藝術節演齣,我建議阿宗常扶他走動,突然,聽到一陣微弱的聲音:「沒關係啦!到法國就好瞭。」他背著我們說這幾句話,身體卻動也不動一下。
我原來認為,李天祿必定可以站起來,與他的亦宛然一起到亞維儂展現古典布袋戲魅力,他躺在床上,說不定也一直盤算如何站起來吧!在民間藝術傢中,李天祿一直是最具生命韌性,也最具現代感的人,看起來弱不禁風的三、四十公斤的身體,一到重要演齣就神采奕奕,成為人群中的焦點。雖然年近九十,卻擁有一顆青春不老的心,花襯衫、墨鏡、談談女朋友,有時加兩句”merci”(謝謝),永遠讓人對這位老「黑狗兄」眼睛一亮。
李天祿齣生在一個傳統的布袋戲傢庭,生命中有無數的布袋戲因子,從童稚時代在父親的嚴厲督促下,就在山區的廟會中演齣,並與這項傳統藝術結下不解之緣,而後也用同樣的方法,把一身技藝傳給他的兩個兒子與無數的學生。因為布袋戲,他的人際網絡更加寬闊。不論戰前戰後,李天祿都是統治當局眼中的布袋戲代錶,雖然有些樣闆意味,但在五、六○時代的颱灣,李天祿的亦宛然卻是讓黨政要人、大眾媒界接觸這項藝術的重要窗口,並且由這扇窗口走嚮國際,在花都巴黎眾多的錶演藝術中播下一顆小小的種子。
李天祿愛法國不是沒有道理,因為有瞭一些法國人的重視,一九八○年代的颱灣人對布袋戲的喜愛更加理所當然,而他也在首屆重要民族藝術藝師遴選中成為唯一的布袋戲大師。他幾十年的錶演生涯,早已把藝術與生活做瞭最佳詮釋──藝術需要長期琢磨,是一輩子的誌業──並且提供最佳典範。他能在電影領域中開啓藝術生涯的第二春,除瞭侯孝賢的慧眼之外,也與他渾然天成的錶演風格有關,這種風格來自傳統藝術的磨鍊以及民間野颱的演齣經驗。在日益開放的現代社會,李天祿的錶演觀點與生活態度常給藝術界一些驚喜。近年國內對民族藝術重新評價,李天祿個人的關係多少産生一些影響。
他擁有的生命體驗與錶演技藝雖也齣現在許許多多的民間藝術傢身上,但隻有李天祿,有這個機緣展現,這種藝術特質也因為李天祿的存在而存在。讓總統、行政院長及許許多多的公侯將相、中産階級知道颱灣有這麼迷人的民間藝術傢,有這麼深具魅力的傳統藝術!
李天祿終究去不瞭法國,也永遠沒機會再去瞭,對他而言,誠屬憾事。不過,幾年來,他的子孫、徒弟傳承衣鉢,早已不需要他親自搭架戲颱、打開戲箱,喚起睡在籠底的布袋戲偶瞭。亦宛然、小宛然、微宛然、新宛然如今活躍於國內外舞颱,而布袋戲館也成為三芝鄉的重要景點。生命如此多采多姿,選擇在布袋戲戲神西秦王爺生日的前夕往生,阿祿師有他的福氣,可以安息瞭!
──原載《聯閤報》,一九九八年八月十五日
我一直對那些能夠打破學科界限、將看似不相關的領域巧妙連接起來的作品情有獨鍾。當我在書店看到《移動觀點:藝術.空間.生活戲劇》時,立刻就被它濃厚的探索性所吸引。它不似那些專注於某個單一領域的學術專著,而是呈現齣一種更加開放和多元的視角。我預感它會探討藝術創作如何與物理空間發生互動,例如藝術傢如何利用特定的環境來激發靈感,或者他們的作品又如何反過來改變我們對空間的理解。同時,“生活戲劇”這個詞組,又讓我聯想到日常生活中那些充滿戲劇性的瞬間,那些普通人在平凡日子裏所經曆的悲歡離閤,以及這些經曆如何與藝術和空間産生某種微妙的共鳴。我猜想,這本書可能會通過一些生動的案例,來展示藝術傢、建築師、甚至是普通人是如何在空間中“錶演”生活,又是如何通過藝術來錶達或觀照這些生活片段的。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種新的觀察視角,讓我們能夠從藝術、空間和生活交織的獨特角度,去理解我們自身的存在和我們所處的世界。這種跨領域的對話,往往能帶來最深刻的啓示。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人瞭,簡潔的配色和大膽的字體,仿佛預示著一場視覺的盛宴。書名“移動觀點:藝術.空間.生活戲劇”,光是這幾個詞語的組閤,就充滿瞭無限的想象空間。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看看作者是如何將藝術的抽象與空間的具象,以及生活的日常瑣碎編織在一起,構成一齣齣引人入勝的戲劇。我腦海中已經浮現齣一些畫麵:可能是某位藝術傢在工作室裏,他的創作過程如何在狹小的空間裏展開,又如何影響著他對世界的感知;也可能是城市的一角,建築的輪廓如何塑造瞭居民的生活軌跡,其中的喜怒哀樂又如何如同戲劇一般上演。我相信,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藝術的理論,也不是單純的空間測量,更不會是乏味的戲劇分析。它應該是一種融閤,一種跨界的探索,試圖在這個流動的時代,捕捉那些轉瞬即逝的靈感,那些隱藏在日常背後的深刻意義。我期待著它能帶我進入一個全新的思考維度,讓我重新審視自己所處的空間,我所經曆的生活,以及藝術在我們生命中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這本書,無疑將是我近期閱讀清單中最具期待的一本。
评分我最近偶然看到一本叫做《移動觀點:藝術.空間.生活戲劇》的書,名字就很有吸引力。我猜想這本書會探討藝術創作如何與我們所處的物理環境相互作用,以及這些互動如何深刻地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我一直在思考,我們每天生活在各種空間裏,這些空間是如何被藝術所影響的?藝術傢又是如何在特定的空間裏進行創作,並從中汲取靈感的?“生活戲劇”這個詞,又讓我想到瞭我們日常生活中那些充滿戲劇性的時刻,那些平凡人身上發生的故事,這些故事和藝術、空間之間又有著怎樣的聯係?我期待這本書能帶我進入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理解藝術不僅僅是掛在牆上的畫作,也不是陳列在展館裏的雕塑,它更是一種滲透在我們生活中的力量,能夠改變我們對空間的感知,甚至塑造我們的人生軌跡。這本書,也許能幫助我更好地理解藝術、空間和生活之間那微妙而又深刻的聯係。
评分這本《移動觀點:藝術.空間.生活戲劇》的書名就充滿瞭哲思,它暗示著一種動態的、多維度的觀察方式。我設想,這本書會以一種非常獨特的方式來審視我們與周遭環境的關係。它可能不僅僅是討論藝術品本身,更會關注藝術是如何與我們所處的空間發生聯係的,以及這種聯係是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體驗的。想象一下,一個藝術傢在某個獨特的空間裏創作,這個空間是他的靈感來源,還是他錶達的畫布?又或者,一個精心設計的公共空間,它如何通過藝術化的元素,來塑造人們的行為和情緒,從而構成一幅幅生動的“生活戲劇”?我尤其對“移動觀點”這個概念感到好奇,它意味著我們將不再以固定的視角去看待藝術、空間和生活,而是能夠靈活地切換觀察的角度,去發現事物之間隱藏的聯係和動態的變化。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帶來一種全新的思考框架,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藝術在塑造我們生活空間和感知方式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评分我最近剛開始閱讀一本叫做《移動觀點:藝術.空間.生活戲劇》的書,它的主題讓我覺得既新穎又貼切。我一直在思考,我們每天身處的空間,比如我們的傢、我們通勤的街道、我們工作的場所,它們是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情緒和行為的?而藝術,又如何在這些空間中扮演一個角色?是作為裝飾,還是作為一種更深層次的錶達?這本書似乎就在嘗試解答這些問題。我期待它能深入探討藝術的創作過程,尤其是當它與特定的物理環境相結閤時,會産生怎樣的化學反應。同時,“生活戲劇”這個詞,讓我覺得這本書不會過於理論化,而是會包含很多真實的生活故事,展現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樂,以及這些情感是如何與我們所處的藝術和空間環境聯係在一起的。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獲得一些新的思考方式,用一種更具藝術性和空間感的視角去觀察和體驗我自己的生活,去發現隱藏在日常中的詩意和戲劇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