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这一名词,现今已成为流行词汇,给人一种高级的、美丽的、有价值的、细致的等等感觉,这些感觉其实是一种混淆误用。美学在西方起源于哲学,是哲学的一个部门,许多哲学及美学家都试图给美的本质及范围下一个定义,但随着人类智慧的累积及发展,美学的研究进程有许多的发展,美学的定义也一再的提出新的看法,本书是以一种摘要且历史发展进程的方式,简要的讨论分析美学。
本书分四部份,第一章:探讨美学的意义、范围与本质,希望利用本章的讨论,将生活中对美学的认知观念给予釐清,对美学易混淆的想法做一比较分析,希望能对美学有更深刻讨论。第二章:美学研究的思考及推理方法,主要借着哲学的思考方式及逻辑推理能力做一介绍,对美学的讨论及研究的方法,提供观点及意见。第三章:美学的历程之西方美学,针对西方美学,各时代的观点与讨论,以时间为序,让读者累续各家各派对美学的摘要看法,有一历史进程且较广的视野去看待美学。第四章:审美态度及美术的形式,将在生活中有许多不同的审美态度及经验,提出来以美学的观点给予讨论,也对艺术的构成形式做一简介。最后在附录上加入近代中国美学摘要,透过近代中国美学家对中西美学的融会贯通,再对美学作一复习。
美学的研究工作是非常的浩瀚复杂的,随着人类对美学的看法不同,美学及艺术的定义也不同,学美的研究会一直不断下去,透过各时代的标竿人物,核心思想的介绍,或许对美学能有一些轮廓及概念,但美学是什么呢?应该会是一种历史进程不断演化的合理猜测。另外也必须说明是透过美学的研究,也只是美学的研究,美学的研究与美术创作是不一样的,如果想透过美学的研究,进而能完成美术的创作,会是一种根本的错误。
美学导论这本书的编写完成,要感谢的真的很多,包括妻子的鼓励,师长的意见,都是让本书能完成的动力,但因为是摘要式且历史进程的研究,难免挂一漏万,希望大家给予指正,让本书的编写有更大的订正及成长的空间。
作者简介
张忠明
现职
高雄餐旅学院通识教育中心副教授
经历
国立高雄餐旅学院通识教育中心教师评议委员
国立高雄餐旅学院通识教育中心公共艺术设置执行小组委员
国立高雄餐旅学院校务委员及校务基金委员
国立高雄餐旅学院教务处出版组组长
国立高雄餐旅学学务处课外活动组组
国立高雄餐旅学院筹备处专任讲师兼课外组组长
第一章 美学的意义、范围与本质
1-1 哇!到处都是美学
1-2 美学的意义与范畴
1-3 美及艺术的本质
1-4 美学可以很浪漫吗
第二章 美学研究的思考及推理方法
2-1 美学的逻辑概念
2-2 推理的重要性及归纳的方法
2-3 美学推理常有的错误观念
第三章 美学的历程之西方美学
3-1 美的历程
3-2 希腊三哲对美的看法
3-3 中古世纪阿奎那斯对美的看法
3-4 康德的无目的说
3-5 黑格尔对美的看法
3-6 托尔斯泰的传达论美学
3-7 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简述
3-8 表现主义美学
3-9 精神分析美学
3-10 贝尔的形式主义
3-11 符号论美学
3-12 实用主义美学
3-13 格式塔美学
第四章 审美态度及艺术的形式
4-1 审美态度
4-2 艺术的整体形式与构成形式
附录一 中国近代美学摘要
附录二 中英文参考书目
我最近在寻找一本关于美学入门的书籍,偶然看到了《美学导论》,作者是张忠明。这个名字听起来很有分量,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一直以来,我都对“美”这个概念很感兴趣,但常常觉得它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感觉,很难用语言准确地表达。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系统地为我梳理美学的基本概念,比如什么是“美”,美的标准是什么,以及不同文化、不同时代对于美的理解有哪些差异。我尤其希望能从书中了解到,美学理论是如何发展演变的,那些伟大的哲学家和美学家们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关于美的思想体系的。从柏拉图的“理念论”,到亚里士多德的“形式与质料”,再到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关于美的论述,以及黑格尔对“绝对精神”与美的关系探讨,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对这些经典的美学理论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本书出版于96/9,我很好奇在那个年代,美学的研究有哪些侧重点,又有哪些独特的学术思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带领我领略美学的魅力,让我不仅在艺术作品中,更能在生活中,找到并理解美的存在。
评分拿到《美学导论》这本书,我首先被它的书名所吸引。《美学导论》——一个听起来就很厚重、很学术的词汇。张忠明这个名字,对于我这个对艺术哲学略有涉猎的人来说,并不陌生,他的研究在学界有着不错的口碑。我最希望的是,这本书能够以一种非常“入地”的方式,将美学这个原本可能显得高高在上的学科,变得亲切易懂。我希望它能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这个初学者,穿梭于美学的迷宫。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我更期待作者能够用生动的语言,辅以大量的实例,来阐释那些复杂的概念。比如,当我们谈论“形式美”时,它究竟是什么?是黄金分割?是色彩的和谐?还是线条的流畅?我又希望书中能够分析一些具体的艺术品,比如梵高的《星空》,莫扎特的《安魂曲》,或者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从美学的角度去剖析它们为何能触动人心,为何能被奉为经典。更进一步,我希望它能拓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一杯咖啡的香气,到一次日落的壮丽,甚至是一个人温柔的微笑,都能在美学的框架下找到其独特的意义。这本书出版于96/9,那个年代的学术思考,或许会有一种独特的时代印记,是带着一种沉静和深入的内省,还是已经开始拥抱更开放的视野?这都让我充满了好奇。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吸引力:《美学导论》。我一直对艺术和美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生活中处处都隐藏着美的痕迹,但往往又难以言喻。张忠明教授的名字更是让我充满了期待,毕竟这是一位在学术界享有盛誉的学者。我之前读过一些关于美学的入门书籍,但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晦涩,要么过于浅显,难以真正触及到美学最核心的奥秘。这本书的出版信息是96/9,这让我好奇,在那个年代,人们对于美学的理解和研究是怎样的?是更偏向于古典的哲学思辨,还是已经开始融合现代的学科视角?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全面而又深刻的视角,带领我走进美学的殿堂,去理解那些关于“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某个东西美”的根本原因。或许它会从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讲起,追溯美学的源头,然后逐步过渡到康德、黑格尔等人的思想,再到现代的现象学、结构主义,甚至后现代主义的解构。我期待着作者能够清晰地梳理出美学思想的发展脉络,让我能够理解不同时代、不同学派的美学观点是如何相互影响、又如何演变的。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结合一些经典的艺术作品,比如绘画、雕塑、音乐、文学,甚至建筑和设计,来生动地阐释那些抽象的美学概念。毕竟,美学最终是要落脚到我们对艺术和生活体验的理解上的。
评分关于《美学导论》这本书,张忠明先生的名字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一直对“美”这个概念感到既熟悉又陌生,它似乎无处不在,却又难以捉摸。一本导论性的书籍,对我来说,正是寻找理解美的钥匙。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系统性的框架,帮助我理清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流派。也许会从古希腊哲学家的“模仿说”开始,探讨美的客观性;然后深入到康德的“审美判断”,理解美的普遍性和主观性之间的张力;再到席勒的“游戏说”,探索美的自由与解放的意义;乃至现代的符号学、接受美学等,它们又如何解释我们对美的感知和评价。我更期待的是,作者能够清晰地勾勒出这些理论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避免让读者感到碎片化和混乱。这本书的出版日期是96/9,那个年代,信息传播远没有现在这样发达,学者们能够沉下心来做深入的研究,相信这本书的论证会更加扎实。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的启迪,能够让我用更具批判性和反思性的眼光去审视身边的世界,去发现和创造属于自己的美。
评分《美学导论》这本书,单看书名就觉得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作品。张忠明这位作者,在美学领域的研究,应该是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一直觉得,美学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哲学高谈阔论,而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走出“纸上谈兵”的困境,让我真正理解“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某样东西美”。例如,在音乐领域,为什么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能让人热血沸腾,而一首简单的摇篮曲又能带来宁静?在绘画领域,莫奈的印象派画作为何能捕捉到瞬间的光影之美?这些背后,是否有共通的美学原理在支撑?我期待作者能够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结合大量的艺术案例,去解释那些可能让初学者望而却步的美学理论。这本书的出版年份是96/9,那个时期,社会思潮可能正处于一个变革的节点,不知道这本书是否会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特点,是更加强调人文精神,还是已经开始探索新的理论路径?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重新认识美的本质,并学会欣赏生活中的各种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