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为台湾美术史的基础入门书,从欧洲的海上冒险者惊唿Formosa开始,历经清代传统水墨;日治时期的展览会传奇;战后传统与现代、本土与怀乡的论辩;到颠覆权威的当代艺术创作……,为您勾勒台湾自十六世纪以来迄今的美术面貌。
作者李钦贤是位资深的美术史作者,长年投入于台湾美术史研究,累积丰厚的人文涵养,而风靡铁道的他,也喜爱搭着火车四处旅行,足迹遍及台湾各地,在故乡风土间,探索时代曾经印下的足迹。
基于对美术、历史、乡土的热爱,作者以字字珠玑将台湾美术不断变化递嬗的历程,转化作一篇篇的美术地图,由艺术家的原乡出发,依循其创作生涯的艺术行旅,反映时代变迁的风土纪行,在阅读间,邀您一同展开台湾美术的知性之旅!
作者简介
李钦贤
迷历史、疯铁道、爱书成痴,也是勤于写作的美术史学者。基于对乡土的热爱与关怀,其写作总结合历史与风土的眼光,来描写艺术家的创作历程;余暇更经常循着铁轨踏遍全台地方乡野,默默探索时代曾经印下的足迹。
近着有《台湾人文风景100点》、《台湾城市记忆》、《车站四季》、《台湾火车知性之旅》、《台湾的古地图》;还有多本美术史着作,如《大地.牧歌.黄土水》、《色彩.和谐.廖继春》、《气质.独造.郭柏川》、《高彩.智性.李石樵》、《绿野.乐章.廖德政》(雄狮图书),包含童书绘本等共41册。
现任国立编译馆教科书审定委员、基隆市政府历史建筑审议委员、台北市立美术馆典藏审议委员、国立台湾科技大学驻校艺术家等。
第一章 从安平出发
一、福尔摩沙图像──十七世纪荷兰人画台湾
二、台谚:若会勿过虎尾溪,就返来府城做杂差──台湾传统水墨画
三、族群工艺放异彩──民间器物与原住民美术
第二章 新美术学习之道
一、旧美术并未绝迹──一九二○年代前的传统文化与民间雕刻:李松林
二、新式教育的图画课──台湾近代美术最初的种籽
三、日籍美术老师催生「台展」──石川钦一郎、盐月桃甫、乡原古统、木 下静涯
第三章 淡水河水系孕育的艺术家
一、大稻埕人文荟萃──黄土水、曹秋圃、郭雪湖
二、基隆河岸的新人文景观──倪蒋怀、陈植棋
三、大汉溪流域老街风采──吕铁州、李梅树、李石樵
四、新店溪畔的工作坊──杨三郎、李鸣鵰
第四章 传统文教重镇的转型
一、台南古都的蜕变──陈玉峰、郭柏川、颜水龙
二、新兴木材之都嘉义──陈澄波、吴梅岭、林玉山
三、竹风兰雨画境殊异──李泽藩、陈进、陈云程、蓝荫鼎、杨英风
第五章 中部地主子弟的留学风
一、纵贯铁路绕道米仓彰化──第一家本土资金的银行诞生
二、大甲溪南岸的艺术家──廖继春、林葆家、林之助
三、大肚溪河口美术菁英──陈慧坤、陈夏雨
第六章 鸟瞰台湾博览会世相
一、台湾观光地图大流行──吉田初三郎
二、国民风景入画──艺术家眼中的淡水
三、三0年代台湾的美术与文学──「台阳美协」创会
第七章 烽火照见的地域色彩
一、体制外集团曙光乍现──张万传、洪瑞麟、陈德旺
二、高雄港的美术磁场──黄清埕、刘启祥
三、镜头台湾与民俗台湾──邓南光、立石铁臣
第八章 战后台北画展新动线
一、渡海水墨画家群像──张大千、黄君璧、溥心畬、傅狷夫
二、战中派艺术从六条通起步──廖德政、张义雄、张才
三、欧风美雨沐浴西门町──现代绘画运动余绪:陈庭诗
第九章 美术产业的推移
一、美术杂志与绘画市场先后兴起──《雄狮》、《艺术家》、画廊
二、写生也写意的真趣与造境──来台后成名的彩墨、水彩画家(沈耀初、刘其伟、马白水、陈其宽、席德进、江兆申)
三、台湾在地美术的异色品种──郎静山、余承尧、王攀元、洪通
第十章 现代美术版图重划区
一、乡土运动接壤当代写实──连建兴
二、颠覆本事──吴天章、杨茂林、姚瑞中、侯俊明
三、国际艺术对话的平台──台北与威尼斯双年展
台湾美术行旅地图
有别于一般美术史的断代史观,以艺术家原乡的风土纪行,併成台湾美术地图,作一趟台湾美术知性之旅。由艺术家诞生地出发,或渡台艺术家的落脚点起始,求出风土的原味和异文化的特质。
回首艺术家的脚印,巡访他们的足迹,我们发现每位艺术家都经历过一生中的「身体移动」,也就是出生、成长、求学、功名等等过程,每一阶段的「身体移动」,有交通工具的更新,有新环境景观的冲击,也有人脉网络的拓展。凡是要成为艺术家之前,大多数人都得离开故乡到城市发展,因为大都会才有艺术的资源。从艺术家的原生地寻找风土,是笔者尝试连结的美术地图,就地方的人文资源,再开挖地方文化的深度,这对出身当地的人来说,也会以自己的家乡出艺术家感到与有荣焉。艺术家来自乡土,荣耀也将归于乡土。
台籍第一代艺术家亲历不同政权、两种语文,甚至两面国旗的认同错乱;战后来台的艺术家,尽管佔尽文化优势,然而又何尝没有慨叹去国怀乡的心情。台湾近代史上,文化人有如此特殊的时代体验,乃至文化适应的难题,是其他地区所罕见的。
台湾频频改朝换代,每次政权更迭就出现文化断层,试问,没有累积的文化,美术史如何传承?廿世纪末开始活跃在台湾画坛的年轻世代,他们冲破禁忌题材,再造主体意识与国际同步,如今已佔有一席之地,却亦陷入老少代沟断层。但我们也发现,新一代青年艺术家反映的台湾真相,也反映了台湾风土的时代性,其实这是有叛逆才有创新的美术史无以回避的潮流。
这是一本从艺术家身世与际遇探源的台湾美术入门书,以「台湾美术行旅地图」作为序,试写出台湾风土的地域性与风土的时代性,以及大陆渡台画家移植风土的异质性,于是打散美术史的年代轴线,横置成地理区块的拼图,寻索岛国美术的精神风土。提出土地、环境与美术的关连,台湾美术因不同文明的撞击,经自我调适显现出来的文化性格,或可以找到台湾美术的精神史源流。
简单的说,当初执笔的愿望,就是先铺陈艺术家创作底层的风土元素,所以也属于另一种台湾美术的初探,文中几乎收进了雄狮美术出版之「家庭美术馆」丛书的所有艺术家,通通分佈在这一张土地与时空交叉的美术拼图里,希望成为台湾美术之旅轻松上路的一本导览书。
这本书的文字如同台湾特有的温润气候,带着一股悠然自在的气息,但又蕴含着深刻的洞察力。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作者对于不同时期台湾美术发展的细致梳理,他能够精准地捕捉到每个阶段的时代脉搏,并将其转化为艺术创作的驱动力。例如,书中关于解严后台湾艺术的论述,充满了活力和实验性,作者详细介绍了艺术家们如何开始探索身份认同、历史记忆和社会议题,那种解放后的激情和大胆的尝试,在文字中跃然纸上。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艺术发展中的争议和挑战,而是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去呈现,鼓励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断。这种循循善诱的写作方式,让我觉得自己在主动探索,而不是被动接受信息。读完后,我对台湾艺术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未来台湾艺术的发展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是一种静谧而深刻的启迪。作者的笔触细腻且富有诗意,他在梳理台湾美术发展脉络的同时,也融入了对台湾这片土地的深情。我尤其被书中对于地方性艺术的关注所吸引,作者并没有将目光仅仅局限于主流的艺术展览和知名艺术家,而是挖掘了许多在地方上默默耕耘的艺术实践,展现了台湾艺术的多样性和生命力。他对于一些传统工艺如何被现代艺术重新诠释的描述,让我看到了艺术在不同形式之间的流动和转化。读这本书,就像是在漫步台湾的街头巷尾,不经意间发现隐藏在角落里的艺术瑰宝。作者用一种平和而充满智慧的方式,引导我进入台湾艺术的深处,去感受那份独特的美学气质,以及艺术家们与土地之间难以割舍的羁绊。
评分这本书真是太出乎我意料了!我本来以为它会是一本干巴巴的艺术史介绍,但实际上,它更像是一位资深艺术评论家带着我进行了一场身临其境的台湾美术探索之旅。从书页中散发出的,是一种对台湾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艺术脉络的深厚情感和细致观察。作者在叙述上非常巧妙,不是简单地罗列艺术家和作品,而是将历史背景、社会变迁、文化思潮与艺术创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我能深刻理解每一幅画、每一件雕塑背后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和艺术家个人的挣扎与追求。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日治时期台湾美术发展的章节,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其视为殖民地文化,而是深入剖析了西方艺术如何与台湾本土的写实主义、水墨传统碰撞融合,催生出独特的风格。那种既有时代感又不失地域特色的描绘,让我仿佛亲眼看到艺术家们在画架前,用画笔捕捉着台湾独特的山川景致和人文风情。读完这一部分,我对台湾美术的认知一下子被打开了,不再是模糊的印象,而是有了鲜活的血肉和骨架。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台湾现代美术的了解可以说是知之甚少,甚至有些偏见。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复杂的艺术史概念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让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聊天,听他娓娓道来台湾艺术的变迁。他对于不同流派、不同世代艺术家的描绘,不仅仅是客观的评价,更充满了人文关怀。比如,在谈到战后台湾美术的蓬勃发展时,他详细介绍了“东方画会”等重要艺术团体如何打破传统束缚,拥抱抽象表现主义,为台湾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尤其被书中对于艺术家个人经历的挖掘所打动,他们如何在政治高压和社会动荡的环境下坚持创作,那种对艺术理想的执着,让我由衷地感到敬佩。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学习艺术知识,更是在感受一种精神,一种在困境中绽放的艺术生命力。
评分我平时对于艺术的接触并不多,总觉得艺术史类的书籍会比较枯燥乏味,但这本书完全打消了我的这种顾虑。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独特,他能够巧妙地将学术性的内容与个人化的情感体验融为一体。在描述一些抽象的艺术理论时,他会用生动的比喻和鲜活的例子来解释,让我这个艺术门外汉也能轻松理解。更重要的是,他对台湾美术的介绍,不仅仅停留在作品本身,更深入地挖掘了艺术家们的生活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他们与这片土地的情感联结。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早期留洋艺术家回台后的作品的分析,他们如何在异国吸收了西方艺术的精华,又如何在回到台湾后,将这些外来元素与本土的情感和视角相结合,创造出既有国际视野又不失台湾独特韵味的艺术品。这种跨文化的融合过程,在书中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让我大开眼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