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深厚国学功力,与美学涵养的前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霖灿,以幽默风雅的文笔写成 《中国美术史稿》,全书二十九个单元,大体以时为序、以类为纲,其中又以历朝绘画为主调,对于玉石、雕塑、书法、铜器、陶瓷的论列亦精辟独到。今以彩色实用版的方式,重新设计、校订,以及补充资料,增录图片至五百多张,再度推出这本近十九万字的经典好书,期待提供更好的视觉享受外,更希望读者能够透过本书,无障碍地汲取中国美术那高、深、广、远的养分。
全书除了引人入胜的内容外,诠释中国艺术之简炼精准语汇更是俯拾皆是,如「中国画是线条的雄辩」、「中国书法是最纯粹又最自由的艺术形式」、「孙过庭书谱是双料瑰宝」、「云冈雕像犷野硕大、端庄肃穆的表情,可能是北魏鲜卑族的精神和印度文化结合的综合效果」与「范宽得山之真貌、真情和真骨,人亦磊落不羁如山如川」等。史稿篇篇文字优美,易读、好懂,引人入胜。
好书值得一读再读,《中国美术史稿》更不在话下。细心读者当会发现它们不只是美术文化的最佳引导书,篇篇也如散文般清淡幽奥,更是结合李老师生活哲理的现代人的案头良伴。美术与文学的相得益彰,也是文学与哲思的美妙结合,三者合而为一,为世人留下了可贵的人文典范。
作者简介
李霖灿
1913年出生河南省辉县。1938年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毕业之后,于云南丽江从事边疆民族艺术调查的工作。1941至43年任职于中央博物院,1943调任国立故宫博物院,1984年于该院副院长任内届龄退休。之后仍继续于艺术史的研究,并在台大、师大等学校任教中国美术史及古画品鑑研究等课程。1995病逝,享寿八十七岁。着有《艺术欣赏与人生》、《中国美术史稿》、《西湖雪山故人情》、《阳春白雪集》、《活活泼泼的孔子》、《么些象形文字字典》、《南诏大理国新资料的综合研究》、《山水画皴法、苔点之研究》、《玉龙大雪山》(西南游记)等书。
序言一 中国美术者的耕耘者--李霖灿∕张临生
序言二 学问功夫上水船∕朱惠良
序言三 李霖灿的山水诗情∕李贤文
原版序 李霖灿
一、汉画象石之遐想
二、晋人风采顾虎头
三、王羲之和中国书法
四、敦煌的艺术宝藏
五、雕塑艺术的光辉
六、陶瓷王国.华夏之光
七、延年益寿说铜器
八、温其如玉--化干戈为玉帛,人间最美之事
九、山水画的黄金时代 (上)
十、山水画的黄金时代 (下)
十一、山水画的白银时代
十二、山水画的青铜时代
十三、山水画的白铁时代--沈文仇唐和四王吴恽
十四、中国的花鸟画 (上)
十五、中国的花鸟画 (中)-- 册页画的精美世界
十六、中国的花鸟画 (下)--水墨精神的发挥
十七、花鸟画中的墨竹画
十八、中国的仕女画
十九、中国的肖像画
二十、道释画的超越追求--从平凡中涌现圣洁光辉
二十一、历史故事画
二十二、畜兽画 附昆虫
二十三、鱼藻画的活泼生意
二十四、人物画的水墨丹青
二十五、自由主义的新风格--八大山人、石涛和龚贤等
二十六、扬州八怪的新形象
二十七、赵之谦和吴昌硕
二十八、白石老人新论
二十九、中国绘昼的文艺复兴
我最近刚结束一项关于中国近现代美术思潮的课题,在资料搜集阶段,《中国美术史稿(彩色实用版)》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很多人可能觉得“美术史稿”听起来会比较偏向历史学或者学院派,但这本书的“彩色实用版”定位,让它在内容的选择和呈现上,更加贴近普通读者以及对近现代艺术感兴趣的人。它并没有回避近现代美术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复杂性,反而通过大量的彩色图片,生动地展现了从传统绘画向西画的引进、发展,以及油画、版画、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兴起。书中对鲁迅、徐悲鸿、齐白石等近现代艺术巨匠的介绍,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都写得非常详细,而且配合着他们创作的代表作品,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他们的艺术理念和对中国美术发展的影响。尤其是一些我之前只在模糊黑白图片中见过的作品,在这本书里都能看到清晰的彩色版本,这对于研究作品的色彩运用、笔触细节至关重要。它不仅仅是罗列艺术家和作品,更重要的是,它梳理了不同时期艺术流派的产生和演变,比如对写实主义、印象派、现代主义等在中国的传播和融合,都有一定的介绍。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中国近现代美术的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信息,而是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清晰的脉络。
评分对于我这样刚入门的中国画爱好者来说,《中国美术史稿(彩色实用版)》简直就是福音!我之前尝试过一些美术史的书籍,但往往看得云里雾里,各种名词术语太多,加上黑白印刷的图片,实在提不起兴趣。而这本《中国美术史稿(彩色实用版)》简直是为我们这种“小白”量身定做的。首先,它开篇就把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梳理得非常清晰,从原始社会一直讲到近现代,每个时期都有代表性的作品和详细的介绍。最重要的是,书中的图片真的太给力了!大量的彩色图片,而且印刷质量非常好,我以前只能在网上搜集一些模糊的图片,现在终于能看到高清、色彩鲜艳的原作了。翻阅这本书,感觉就像在看一本精美的画册,各种名家名作,无论是水墨山水、人物仕女,还是花鸟虫鱼,都能近距离欣赏。更重要的是,它在介绍作品的同时,还会穿插介绍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风貌,这样一来,我不仅能看到“是什么”,更能理解“为什么”。比如,讲到唐代的仕女图,书里不仅有精美的图片,还会分析唐朝社会开放、以丰腴为美的审美情趣是如何体现在画作中的。这种解读方式让我觉得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殿堂,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评分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颇感兴趣的研究者,《中国美术史稿(彩色实用版)》无疑是一本极具价值的参考书。我一直觉得,相对于绘画和书法,中国古代的工艺美术,例如玉器、青铜器、漆器、丝织品等,往往在普及性的美术史著作中被提及得相对较少,或者仅作简单罗列。然而,这本《中国美术史稿(彩色实用版)》在工艺美术部分的篇幅和深度上,给了我很大的惊喜。书中对各个时期的代表性工艺品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从材质、工艺、纹饰到其在当时的社会文化、宗教信仰中所扮演的角色,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例如,在介绍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时,不仅仅展示了精美的器物图片,还详细解释了饕餮纹等神秘纹饰的象征意义,以及鼎、尊、簋等礼器在当时社会等级制度中的重要地位。又如,在陶瓷部分,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唐宋的唐三彩、宋代五大名窑,再到明清的青花瓷、珐琅彩,都有非常详尽的图文说明,让我对中国陶瓷工艺的悠久历史和高超技艺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书中的彩色图片质量极佳,许多细节都清晰可见,为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视觉资料。这本书的实用性体现在其资料的丰富性和呈现方式的直观性,为我这种需要深入研究特定领域的读者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中国美术史稿(彩色实用版)》的上市,我真是太惊喜了!作为一名业余的美术爱好者,我一直想找一本既能系统了解中国美术发展脉络,又不会过于学术晦涩的书。市面上很多美术史书籍要么是枯燥的文字堆砌,要么就是图片质量不高,看完之后依然是一知半解。这本《中国美术史稿(彩色实用版)》恰恰解决了我的痛点。首先,它的“彩色实用版”名副其实,书中的插图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让我印象深刻。无论是古代的壁画、雕塑,还是近代的油画、版画,都以清晰、生动的色彩呈现,很多作品我都是第一次见到如此精美的图像。配合着详细的文字介绍,仿佛穿越时空,亲身置身于那些艺术的殿堂。书中的内容编排也很有条理,从远古时期的史前艺术,到各个朝代的绘画、书法、雕塑、陶瓷、建筑等,都有深入浅出的讲解。它没有刻意去拔高或者神化某些艺术形式,而是以一种客观、梳理的视角,展现了中国美术发展的整体图景。尤其让我受益的是,书中对于不同时期艺术风格的形成原因、社会背景的分析,让我更能理解艺术作品背后的深层含义,而不只是停留在视觉的欣赏层面。它不是一本照本宣科的教材,更像是一位资深艺术导览者,耐心地为我解读每一件艺术品的来龙去脉,让我对中国美术史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浓厚兴趣。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哲学与艺术的关联性感兴趣的学者,《中国美术史稿(彩色实用版)》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来审视中国美术的精神内核。我一直认为,理解中国艺术,离不开对其背后哲学思想、美学理念的探究。这本《中国美术史稿(彩色实用版)》在梳理艺术史发展的同时,非常巧妙地融入了对这些深层内容的阐释。例如,在介绍山水画的形成时,它不仅仅展现了谢灵运、王维等人的画作,还深入探讨了道家“天人合一”、儒家“文以载道”等哲学思想如何影响了中国文人画家对自然景观的理解和表现,以及“气韵生动”等美学范畴的形成。在分析佛教艺术在中国的传播和本土化时,书中也很好地结合了佛教义理和中国传统审美习惯,解释了为何佛像的塑造会逐渐呈现出本土化的特征。书中的彩色图片,不仅是艺术品本身,更像是承载着这些思想的载体,通过对这些图像的细致解读,我仿佛能感受到古人的精神世界。这本书的叙述方式,相较于一些纯粹的图像解析或者历史编年,更具一种哲学思辨的深度,它鼓励读者去思考艺术背后的“道”,而非仅仅停留在“技”的层面。对于我这样希望从更深层次理解中国美术独特魅力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次宝贵的思想启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