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美」學?:電腦時代的藝術創作及文化潮流剖析

數位「美」學?:電腦時代的藝術創作及文化潮流剖析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數字藝術
  • 媒介藝術
  • 新媒體藝術
  • 計算機藝術
  • 藝術史
  • 文化研究
  • 數字文化
  • 美學
  • 科技藝術
  • 當代藝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作者以輕鬆、風趣的文筆,剖析數位藝術及文化,與其說這是一本數位藝術專書,倒不如說,這是在數位時代的洪流中,人人都可以親近閱讀的一本好書。
——颱灣藝術大學校長∕前北美館館長 黃光男

  自從數位科技介入當代藝術,數十年來,它在藝術創作、市場和教育等層麵吹皺的一池春水,把我們帶到瞭當代藝術最啓人疑竇的一連串問題上:怎樣的作品可以被稱為(當代)藝術?挪用與剽竊之間的區彆為何?藝術的價值應如何判定?藝術創作者能否、又如何以作品維生?以及,為當代藝術劃定美學範疇是否可能?在如本書所言的「科技藝術主流化」的此刻,數位藝術與當代藝術環境之間的諸般齟齬,尤其可作為理論地探測數位藝術潛力的入口。

  本書與其說是數位美學的工整陳述,不如說是後設地從美學建構的源頭,鋪陳當代藝術切麵的文章集結。首章著眼於科技藝術與當代藝術的接點,從創作意圖的角度,切入科技藝術創作的陷阱與可能。六章相對獨立的篇幅,則次第陳述科技藝術的挪用、數位懷舊主義、草根創意、駭客精神、藝術市場與數位藝術教育等議題,藉由數位藝術在當代藝術中掀起的紛紜爭議,帶動對於其美學構成的思考。書末附錄作者為國立颱灣美術館製作「數位藝術專輯」期間,為國內外當代數位藝術傢所進行的訪談與報告,階段性地總結瞭作者近年對於數位藝術的思考。

  本書作者葉謹睿,於九○年代末起投身數位藝術的策展、創作、教學與撰述,現任教於紐約州立大學FIT學院(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FIT)與普拉特藝術學院(Pratt Institute)。在本書中,作者卸下學術用語的艱澀難解,以詼諧淺白的文字齣入科技藝術的種種議題,為國內的數位藝術研究提齣瞭兼具說明與觀點的少有論述。

作者簡介

葉謹睿

  現任紐約州立大學FIT學院(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FIT)專任助理教授、紐約普拉特藝術學院(Pratt Institute)客座助理教授。曾任《藝術傢》雜誌、《典藏今藝術》雜誌專欄作傢,紐約Parsons設計學院兼任助理教授。

著作:
《數位「美」學》(藝術傢,2008)
《數位藝術概論》(藝術傢,2005)
《大蘋果英雄傳:紐約藝術導覽》(典藏,2004)
《藝術語言@數位時代》(典藏,2003)

展覽:
「隨插即用數位創作展」,數位藝術方舟,颱灣國立美術館
「颱澳新媒體藝術展」,颱灣關渡美術館
「NEXUS」,紐約皇後美術館(Queens Museum)
「正言世代」,紐約強森美術館(Herbert F. Johnson Museum of Art)
「Beyond Ethnic Stereotype」,俄亥俄州甘迺迪美術館(Kennedy Museum of Art)
「Net Archives」,義大利MAXXI美術館
「Seven Ways To Say Internet with Net Art」,2007新媒體藝術節(NewMediaFest2007)

發錶文章:

  〈來!讓咱們一起拿肉麻當有趣〉,《電影欣賞季刊——97年春季專題企劃:電影與新媒體藝術之間》
〈野薑花與塑膠玫瑰:談數位藝術之典藏與市場〉,《颱灣美術》第66期
〈一隻惹人心煩的蒼蠅,一隻討人喜歡的粉蝶:談李明維的過程藝術〉,《現代美術》111期
〈在雲的南方、色相裏麵,看浮世眾生相:談李小鏡的影像世界〉,《現代美術》111期
〈你想要的是天長地久還是曾經擁有:從數位藝術的角度看文化創意産業的深耕〉,《當代藝術傢之言》夏至號
〈華人當代藝術的雙軌突破〉,《2004華人美術年鑑》, 典藏齣版社
〈從紐約經驗看藝術都市的發展〉,《文建會文化環境年專輯——當代藝術風》
〈粉墨豋場:談李小鏡之夜生活係列〉,《颱北國際藝術博覽節專刊——藝術開門》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作者序 這個「美」字兒,為什麼要倒過來?
導論 看門道還是看熱鬧?——從當代藝術的演進談科技藝術之未來
0-0 前言
0-1 你真看得懂當代藝術嗎?
0-2 觀念一斤值多少?
0-3 神祕的藝術光環
0-4 給當代科技藝術傢的諫言
0-5 沒有答案的問題纔值得窮極一生去追求

第一章 你的、他的,都是我的!——談科技藝術之轉化、藉用、竄改以及剽竊

1-0 前言
1-1 創作不是動詞而是形容詞
1-2 應該要閤情、閤理還是閤法?
1-3 曾經犯過的錯,是否就值一錯再錯?
1-4 著名的侵權案例:Rogers vs. Koons

第二章 在求新求變的潮流中逆流而「下」?——談數位懷舊主義

2-0 前言
2-1 八位元世代的自省
2-2 重新運用(Repurpose)
2-3 修改(Modify)
2-4 處理(Prepare)
2-5 讓記憶的聲響再度搖滾:Chiptune
2-6 Game Boy音樂
2-7 以挑戰的態度擁抱科技

第三章 來,讓咱們一起拿肉麻當有趣!——從Web 2.0風潮談草根創意時代的藝術與文化革命

3-0 前言
3-1 何謂草根創意?
3-2 大傳世代文化創意産業體係的崩解
3-3 草根當道 = 專業之死?
3-4 高人氣 = 高品質?
3-5 草根動態影音創作列車啓航的觸媒:DV
3-6 3D動畫電影DIY:Machinima
3-7 KUSO:菁英、專業化的大眾傳播體係壓抑後的反動

第四章 什麼!連駭客都算是藝術?——從駭客精神談當代科技藝術中的童心未泯

4-0 前言
4-1 駭客的起源與定義
4-2 駭客文化
4-3 以駭客為主題的藝術展覽
4-4 打破遊戲規則的另類錶現
4-5 資訊共享的理想國
4-6 開放_原始碼_藝術_駭客行為

第五章 藝術是有錢人的玩意兒?——從市場談科技藝術創作

5-0 前言
5-1 市場利益與廣大創作族群的分裂狀態
5-2 藝術體係及市場的解析
5-3 科技藝術與藝術市場體係的差異
5-4 山不轉路轉:科技藝術作品與市場的強製結閤
5-5 路不轉人轉:放棄市場換取創作自由
5-6 人不轉心轉:改變以珍貴物件為基礎的藝術消費習慣
5-7 路是人走齣來的

第六章 Can Techies be Creative?(科技人是否可以很創意?)——我對數位藝術教育之觀察與建議

6-0 前言
6-1 創意是否有類彆或界綫?
6-2 科技是否有可能成為創意的阻礙?
6-3 創意和技術在教學中要如何平衡?
6-4 數位藝術教育所麵臨的幾個問題
6-5 我對大學數位藝術教育之建議
6-6 結語

另記 野薑花與塑膠玫瑰——談數位藝術作品之保存、典藏與市場
前言
如果藝術有期限,你希望它的日期是____?
數位藝術作品是否有與生俱來的原罪?
如果觀念纔是藝術,藝術經驗可以無限重建,請問你收藏的是什麼?
因應市場需求産生的塑膠玫瑰
獨立於溫室之外的野薑花
結語
附錄:數位藝術市場、典藏以及保存之問捲調查結果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作者序

這個「美」字兒,為什麼要倒過來?   葉謹睿/b>

  看到本書封麵的朋友,也許心中會感到好奇:「美學就美學吧,還弄什麼玄虛、搞什麼花俏,沒事乾啥把這個美倒著放?」在此先做一些聲明:這個美字倒瞭過來,絕對不是排版上的錯誤;也不是呼應國際上暗潮洶湧的反美(國)情緒;更重要的是,盡管作者不帥是個不爭的事實,但應該還不至於淪落到讓美這個字兒都跌倒的地步。

  我刻意要求在封麵上把「美」倒過來,其實想要反映的,是我在來到美國之後,所感受的第一個文化震撼(culture shock)。在當時,我對藝術的認知很傳統。我喜歡創作漂亮、有美感、帶有詩意的作品。後來慢慢發現,美國當代藝術圈,還真是一個奉行「美色隻不過是一層皮」(Beauty is only skin deep)的族群。美麗(beautiful)、漂亮(pretty)這些形容詞,在他們的心中,其實往往是一種褒貶參半的警告。他們寜願聽到彆人用意味深長(thoughtful)、犀利(edgy)甚至挑釁(provocative)來形容自己的作品。當然並不是說他們的觀點就是真理,但我認為,這種層麵的思考與自我要求,確實為藝術開拓齣瞭另外一個戰場。甚至可以說,這種思考模式,讓「創作」成為一種強悍的社會批判力量,使藝術傢不自我設限於美化人生的功能,更避免瞭讓藝術品淪為一種金玉其外的裝飾。這也就是為什麼,傳統的美學,一旦到瞭當代藝術的領域,就必須要重新被界定,不能單純以視覺上的美或感動來做論述。

  寫這本書,並不想告訴讀者什麼是美、什麼是醜。這種主觀上的好惡,應該交由每一個人自己去做定奪。本書的內容,目的在於把一些藝術的弔詭撥開、敲碎甚至完全打破,讓大傢都有機會重新去瞭解,當代藝術創作在數位的衝擊之下,正在以什麼樣的方式做蛻變。當然,藝術創作並不存在於真空包裝之中,它與社會的其他環節,一定是相依共存的。因此,本書也刻意跨齣形而上的學理討論,從生活、教育和市場的各個層麵,全方位檢視文化潮流因應科技而産生的波動。

  現代人的生活很匆忙,經過數位科技的搧風點火之後,更忙。在手機、PDA、筆電、無綫網路、國際漫遊的全球緊迫盯人之下,還真可以說是逃到天涯海角都無所遁形。在這種環境之下,我們要記住好萊塢喜劇《蹺課天纔》(Ferris Bueller’s Day Off)裏麵的一句話:在飛速奔馳的生活裏,若你不偶爾停下來四處張望,你將會錯過一切。其實,藝術和文化,並不是一門艱澀、嚴肅、難懂的學問,而是一種生活態度和心境。它也可以很輕鬆,很自在。我在本書的字裏行間,往往會有些調皮和不循規蹈矩,無非就是想要跳脫藝文界的氣質形象,嘗試以更輕鬆的態度,來探討正在你我周遭發生的一切。

  每次迴到颱灣,看見一群在藝術圈內打拼的朋友,心中其實很慚愧。高中畢業就齣國留學,直至今日,從來也沒能為颱灣的藝術圈做齣任何貢獻。過去幾年,有榮幸在颱灣的藝術刊物上寫專欄和齣版書籍,因此陸續發錶瞭一些人在他鄉的我思我見,這也算是為故鄉的朋友盡一絲棉薄之力吧!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我通常對這類題材的書籍保持著一種既期待又謹慎的態度,因為很多時候它們會流於錶麵,或者過度強調技術細節而忽略瞭人文關懷。然而,這本《數位「美」學?:電腦時代的藝術創作及文化潮流剖析》的書名卻成功地引起瞭我的興趣。它沒有直接給齣答案,而是拋齣瞭一個“?”號,這本身就充滿瞭探討的意味。我一直在思考,在電腦和各種數字軟件的介入下,藝術創作的過程到底發生瞭怎樣的本質性改變?那些曾經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的傳統技法,是否已經被數字工具所取代?或者說,這些數字工具在為藝術創作帶來更多可能性的同時,是否也帶來瞭一些新的挑戰和局限?我特彆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美”在數字時代的不同解讀。例如,像素化的美感, glitch art 的意外之美,或者通過算法生成的抽象藝術,這些是否都能被納入我們傳統的審美範疇?“文化潮流剖析”也讓我對這本書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希望作者能夠從社會學、文化研究的角度,分析數字藝術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如何滲透到商業設計、大眾娛樂,甚至我們的人際交往中。這本書的齣現,正是我想要尋求的,能夠幫助我理清思緒,更深刻地理解這個數字化的時代,以及它賦予藝術的新生命。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簡潔,卻又蘊含著一種莫名的吸引力。我一直對科技與藝術的結閤充滿好奇,尤其是當電腦成為重要的創作工具之後,藝術的邊界究竟被拓展到瞭何種程度?《數位「美」學?:電腦時代的藝術創作及文化潮流剖析》這個書名,準確地抓住瞭我的關注點。“數位”與“美學”的結閤,預示著一場關於新時代審美觀念的探索。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在數字技術賦能下,藝術創作的流程和邏輯是如何發生轉變的。例如,從最初的概念構思,到具體的數字建模、渲染、後期處理,再到最終的呈現方式,每一個環節都可能因為技術的進步而産生顛覆性的變化。我尤其想瞭解,作者是如何看待數字藝術的原創性和版權問題,以及在海量信息和復製傳播的數字時代,藝術傢的身份和價值如何被重新定義。同時,“文化潮流剖析”這個部分也讓我看到瞭這本書的價值所在。我希望作者能夠結閤當下流行的各種數字藝術形式,比如數字繪畫、動態圖形、交互式裝置藝術、甚至是元宇宙中的虛擬藝術品,深入分析它們如何反映和塑造我們時代的文化趨勢,以及它們對社會大眾的審美觀念和消費習慣産生的影響。這本書,我感覺它不僅僅是在介紹技術,更是在引領讀者進行一場關於數字時代藝術與文化的大型思考。

评分

翻開這本書,一股濃鬱的知識氣息撲麵而來,封麵設計簡約而不失格調,仿佛為即將展開的數字藝術世界拉開瞭序幕。我一直在尋找能夠幫助我理解當代藝術創作新趨勢的讀物,尤其是在電腦技術的飛速發展下,藝術創作的方式和理念究竟經曆瞭怎樣的演變。《數位「美」學?:電腦時代的藝術創作及文化潮流剖析》這個書名,就精準地擊中瞭我的痛點。我渴望在這本書中看到,作者如何從宏觀角度梳理數字藝術的發展曆程,從早期的計算機圖形學,到如今的AI藝術生成,技術的進步是如何一步步推動藝術形式的革新的。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介紹各種數字藝術創作軟件和工具,並分析它們在藝術創作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們為藝術傢提供瞭哪些前所未有的可能性。更吸引我的是“文化潮流剖析”這一部分,我期待作者能夠深入探討數字藝術與流行文化、社會思潮之間的內在聯係。例如,那些在網絡上廣為流傳的數字插畫、短視頻中的視覺特效、以及新興的NFT藝術品,它們是如何反映當代人的情感需求、價值觀念,又如何影響著我們的審美偏好和文化認同。這本書,我認為它不僅是一本關於數字藝術的百科全書,更是一次深入洞察我們所處時代文化脈搏的寶貴機會,我迫不及待地想從中汲取養分,拓展我的視野。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眼球瞭,那種簡潔而又充滿未來感的字體,搭配著一抹深邃的藍色,仿佛在預示著一場關於數字藝術的探索之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深入淺齣地講解數字時代藝術創作的書籍,市麵上充斥著太多過於技術化或者過於浮泛的作品,很難找到一個平衡點。這本書的書名“數位「美」學?”就成功地激起瞭我的好奇心,它不僅僅是關於“美”的探討,更是對“數位”這個概念與“美學”之間關係的深度挖掘。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闡述,在電腦這樣一個強大的工具介入之後,我們對美的定義是否有所改變?那些傳統的藝術理論,在數字媒介下又呈現齣怎樣的生命力?我想象著作者會從曆史的長河中梳理齣藝術發展的脈絡,然後聚焦到電腦齣現後的那些革命性的變革,比如數字繪畫、3D建模、虛擬現實藝術等等。同時,“文化潮流剖析”也讓我看到瞭這本書的深度,它不隻是在介紹技術和作品,更是試圖去理解這些數字藝術形式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如何成為當下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希望能在這本書裏看到對當下各種數字藝術現象的深刻洞察,例如那些在社交媒體上病毒式傳播的數字插畫,或者是在虛擬空間中舉辦的藝術展覽。總之,這本書的氣質讓我覺得它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次與作者共同進行哲學思考的邀請,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看看作者究竟是如何解構和重塑“數位美學”這個概念的。

评分

這本書的書脊就透露齣一種嚴謹和學術的氣息,沉甸甸的質感讓我覺得裏麵一定蘊含著豐富的信息。我最近在研究數字媒體對當代社會審美意識的影響,尤其是年輕人對流行文化和藝術形式的接受方式。這本書的書名“數位「美」學?”立刻吸引瞭我,因為它直接點齣瞭我要尋找的核心問題。我猜想,作者一定對從前工業時代的藝術理論有著深入的理解,然後纔能在此基礎上,清晰地勾勒齣數字時代藝術的獨特之處。我非常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關於“數位”如何改變藝術創作流程的詳細論述,比如數字工具帶來的效率提升,以及它如何解放瞭藝術傢的雙手,讓他們能夠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創意本身。更重要的是,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分析數字藝術與傳統藝術之間的界限,以及這種界限的模糊化對藝術市場和藝術史研究帶來的影響。另外,“文化潮流剖析”這個副標題讓我看到瞭這本書的廣度和深度,我希望作者能夠結閤具體的案例,分析數字藝術是如何與網絡文化、遊戲文化、甚至電影和音樂産業相互滲透,共同塑造我們這個時代的審美趣味。我特彆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在藝術創作中的角色,以及這種新興技術對未來藝術發展方嚮的可能影響。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瞭解數字藝術的工具,更是希望能夠獲得一種批判性的視角,去審視我們當下所處的這個信息爆炸、視覺文化盛行的時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