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東西也能有新創意,
中國藝術如何次次突破,美齣新花樣?
中國,很藝術
它的美感淩駕於形式
體現成一種生活態度
獰厲的青銅紋飾何以稱為美?
漢字波磔中,蘊藏著什麼獨有的美感?
宗教、音樂與舞蹈又有何錯綜的關係?
詩意之美與世俗之美何時何地分流?
傳神與意境為什麼不衝突?
鬍笳十八拍、牡丹亭何以傷人以美?
本書透過十個章節,四個大時代,細數每個時代變遷中,中國繪畫、雕塑、音樂、舞蹈、戲劇等各類藝術的流變與精髓,有係統的結閤各類圖片,融閤學術性、知識性與趣味性的文字,提綱挈領,完整傳達齣中國藝術的曆程之美。
作者簡介
李曉
研究員。1982年畢業於南京大學中文係戲劇專業,獲碩士學位。曆任上海藝術研究所理論研究室主任、常務副所長。現任中國戲麯錶演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戲麯現代戲研究會理事、上海古典文學研究會理事、上海比較文學研究會理事。齣版著作四種,發錶論文一百五十萬字,十次榮獲全國、省市級奬項,部分作品在國內外産生一定影響。
主要作品有:著作《古劇結構原理》、《戲劇與戲劇美學》、《邯鄲記評注》、《中國戲劇現代戲史》(主編之一),論文《中國南方睏局的錶演藝術及其創造法則》、《麒派藝術論》、昆劇《長生殿》(閤作)等。曾任《中國麯學大辭典》編委,現任《上海話劇誌》主編。
曾遂今
研究員。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音樂研究所學術情報研究室主任。《音樂學術資訊》主編、文化部國傢音像製品審核幾個專傢委員會委員。現任中國音樂傢協會會員。中國輕音樂學會常務理事。北京音樂傢協會理事。全國鏇律學煙具會秘書長,中國社會音樂研究會常務理事。國際流行音樂協會(IASPN)會員。齣版著作七種,發錶論文三百萬字,論文好音樂作品曾多次獲奬。主要作品有:著作《音樂社會學概論》、《中國樂器誌‧氣鳴捲》、《樂譜中的光環》、《現代通俗歌麯觀念與技法》、《消逝的音樂:中國古代樂器鑒思錄》、《大眾音樂概論》,多篇論文好八百餘首各類聲樂器樂作品。
序
導言
第一章 遠古的情思與想像力
一、龍與鳳在圖騰崇拜中飛舞
二、彩陶紋畫的原始美
三、遠古傳說中的原始樂舞
四、古陶塤隱藏的奧祕
五、虞舜時代的音樂傢夔
第二章 三代藝術由濫觴走嚮祭壇
一、女樂三萬晨噪於端門
二、製禮作樂興禮樂之邦
三、撲朔迷離的三代繪畫
四、青銅紋飾的獰厲美
五、漢字綫條美之源
第三章 理性與情感的美的交融
一、孔子對《詩經》音樂的貢獻
二、《九歌》的浪漫情調
三、壯觀華美的春鞦「萬舞」
四、震驚世界的曾侯乙編鍾
五、非凡的音樂天纔們
六、戰國帛畫的幻想色彩
七、令人驚詫的大篆《石鼓文》
八、巫、儺遺風和古優
第四章 大氣而浪漫的秦漢藝術
一、皇權威嚴下的秦小篆
二、開放而灑脫的漢隸運動
三、浪漫而多彩的漢畫藝術
四、華麗眩目的百戲歌舞
五、角抵妙戲《東海黃公》
六、漢樂府與協律都尉李延年
七、鼓吹樂與相和歌
八、感傷古琴歌《鬍笳十八拍》
第五章 飄逸超然的魏晉風度
一、韆姿百態的舞容舞風
二、浩渺的音樂長河由源成流
三、七弦琴流瀉齣韆古情韻
四、早期的石窟壁畫藝術
五、「六朝三傑」與早期畫論
六、稀世翰寶天下第一帖
七、形神兼備 晉書三王
八、「二爨」之奇與魏碑之趣
九、百戲餘風及情節性錶演伎藝
第六章 輝煌而多元的隋唐藝術
一、自娛自舞蔚然成風
二、精妙絕倫的宮廷樂舞
三、民間音樂
四、宮廷音樂與音樂機構
五、琳琅滿目的樂器與記譜法
六、隋碑、智永與「初唐四傑」
七、「顛張醉素」與「顔筋柳骨」
八、敦煌壁畫的世俗美
九、煥爛非凡的人物鞍馬畫
十、從青綠山水到水墨山水
十一、紛繁復雜的「唐戲」藝術現象
第七章 詩意美與世俗美的分流
一、楊凝式獨得《蘭亭》遺韻
二、「宋四傢」與尚意書風
三、五代兩宋之畫院
四、傳神寫照的人物畫
五、山水畫詩意美的追求
六、花鳥畫派之流變
七、兩宋舞蹈的新發展
八、古器樂藝術漸趨齊備
九、空前繁榮的民間音樂與詞歌麯
十、宋金雜劇麵麵觀
十一、古老南戲的早期形態
第八章 文人意識強烈的元代藝術
一、遒麗秀媚的元代書風
二、文人畫傢的山水意境
三、墨竹、墨梅與人物畫
四、繁盛一代的元雜劇
五、關漢卿與王實甫
六、元南戲的繁榮和發展
七、宮廷舞蹈的宗教色彩
八、興旺發達的民間音樂藝術
第九章 審美意識大變遷中的新浪潮
一、流派競勝的山水畫
二、花鳥畫派與人物畫
三、以古齣新的明代書風
四、南戲四大聲腔之流變
五、開創以南麯為主的傳奇時代
六、湯顯祖與《牡丹亭》
七、舞蹈的魅力來自民間
八、宮廷音樂、民間小麯、古琴藝術
第十章 從封建末世的復古中走齣
一、已趨僵化的宮廷樂舞藝術
二、日益發展的民間舞蹈與音樂
三、尊碑求變的清代書風
四、「四僧」、「四王」山水畫及其他
五、競放異彩的花鳥畫與人物畫
六、嶺南畫派與海上畫派
七、李玉與蘇州派戲麯
八、《長生殿》與《桃花扇》
九、花部勃興與昆麯衰微
十、四大徽班進京與京劇的誕生
後記
參考文獻
今年是敦煌藏經洞發現一百周年,我已兩次來莫高窟朝拜。第一次是年初,我乘坐吉普車賓士數萬公裏考察世界各個文明故地迴來,途經這裏,在冰天雪地的嚴寒中,比過去更深入地讀解瞭它在中外文明發展長途中的身分;第二次是現在,驕日炎炎,我準備投入新一輪的考察,將曆時半年,到這裏來告個彆。 此刻已是深夜,我在鳴沙山下的敦煌山莊旅捨中翻閱著隨身帶來的李曉、曾遂今兩位先生所著的《美的盛宴——閱讀中國.藝術史捲》(中國大陸齣版原書名)校樣,心情寜靜而渺遠。百年前以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為標誌,中華民族濛受空前的奇恥大辱,就在這時敦煌藏經洞被發現瞭,不早不遲,像扭開瞭一個鎖眼,像針刺到一個穴位,中華文明的全身經絡剎時醒豁。塵封的韆年,祕藏的輝煌,使得陷於血火悲號中的大地又酸又痛。藏經洞刷新瞭敦煌的意義,而敦煌又刷新瞭藝術文化對於民族精神的意義。
那些柔美的綫條,那些斑剝的色塊,那些破損的泥雕,那些綿薄的經捲,居然關及一個龐大人種的曆史尊嚴,其意義甚至不下於疆土的盈縮、城池的得失,這是按照庸常實利邏輯難以理解的,然而僅僅一個敦煌,人們便全然領悟。
我想,這也正是近百年來不斷有高層學者從各個不同塊麵齣發來梳理中國藝術史的原因。從王國維開始,到魯迅、鬍適等人,都為中國藝術史中某些門類、某些作品的研究作齣瞭示範性的貢獻。藝術史中許多門類的研究,在以往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而在二十世紀也就強悍地進入瞭經典學術視野。
但是,對中國藝術史的整體著述和齣版,還是近二十年的事。這是因為:一,一場新的文化浩劫方過,人們對藝術文化重新産生瞭一種痛惜後的珍重;二,地下文物的大量齣土,流散文物的發現和匯聚,使大規模的研究增加瞭資料上的可能;三,國門的開放帶來瞭國際文化視野,藝術的哲學、社會心理學和文化人類學中的地位開始被國內學術界廣泛確認;四,隨著社會經濟生活的快速發展,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文化素養成瞭一個急待解決的課題,讓更多的人瞭解中國藝術史也自然成瞭題中之義。
眼前的這部《美的盛宴——閱讀中國.藝術史捲》正是在這種文化走嚮中産生的一個令人注目的成果。匯集古往今來既有的研究成果,提齣自己明晰的分期和裁斷,以乾淨易懂的語言方式娓娓道來,再配上大量的插圖,既係統深入又便於閱讀,是本書的特色,十分可喜。
對於本書將係統性、學術性、知識性與欣賞性、可讀性、可視性結閤起來的展現方式,我很贊成。藝術是一種感性存在,曆史理性和精神意蘊都通過美學途徑,沉澱在感性形式中。對藝術史中各個具體問題的研究,應該運用嚴密而抽象的學理方式,而對一部完整的藝術史而言就不能停留在這個階段瞭,隻有從理性迴歸感性,纔能完成史的整閤。因此,這種感性是一種昇華,不僅是對片斷感性的昇華,而且也是對局部理性的昇華。換言之,我們可以用不美的方式來研究美,卻不可以用不美的方式來敘述美;美的概念推衍可以超逸感性,而美的曆程展現卻應該普遍可感於廣大讀者。
當然,當感性形態已整閤成史,它們也就體現齣一係列理性指嚮。我希望讀者能從這部藝術史中感受到,人類的任何一個群落遲早會把自己的集體精神安頓在美的領域,這個領域一旦形成便自成氣候,自成脈絡,永久地彌補和支援著實利世界的精神缺失;中華民族發展曆程中最柔軟、最容易被忽視的一脈是藝術,但曆史已越來越證明,唯有它在最敏感也最永恆的部位上點化瞭文明。
也許部分讀者還能從中進一步感受到,中國藝術曾經有過一次次靈氣勃發的創造高潮,而這些創造高潮也正是中國人的群體人格比較健康的時期,可惜這種勢頭並沒有一以貫之,或者是兵荒馬亂,或者是精神災難,使中國藝術的創造力斷斷續續,日趨平滑。因此,這部藝術史也是一聲長長的感嘆,一個沉重的警策。藝術史之後的篇章,應該由下一代更強健的生命筆觸來書寫。
戰爭史是不必等待續篇的,而藝術史正好相反。任何一部成功的藝術史都是一種呼喚,包括本書在內。是為序。
餘鞦雨 二韆年夏,於敦煌
這本《玩美中國》的齣現,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全新視角的大門。我一直以為自己對中國有一定的瞭解,但這本書卻用一種極其新穎和深刻的方式,挑戰瞭我固有的認知。書中對一些“被遺忘的角落”的挖掘,讓我看到瞭一個我從未想象過的中國。那些分散在不同地域的獨特民俗、鮮為人知的曆史事件、以及那些默默堅守傳統的手藝人,都在作者的筆下熠熠生輝。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古老智慧的傳承”的討論,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是對一種生活哲學和文化精神的解讀。這本書讓我開始思考,在現代化的浪潮中,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對待那些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作者的文字帶著一種深邃的力量,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溫度,這種結閤讓這本書讀起來既有深度又不乏趣味。我常常在閱讀時停下來,反復咀嚼其中的觀點,並將其與我自己的生活經曆進行對比和反思。總而言之,《玩美中國》是一本能夠引發深度思考的書,它不僅僅滿足瞭我的閱讀興趣,更在某種程度上改變瞭我看待世界的方式。
评分這本《玩美中國》真是一本讓人愛不釋手的書,我簡直被它深深地吸引住瞭!從翻開第一頁開始,我就被作者那充滿魅力的文字帶入瞭一個奇幻的世界。每一段描寫都那麼生動形象,仿佛我親眼所見,親身經曆一般。那些古老的傳說、神秘的地域、以及隱藏在曆史塵埃中的故事,在作者的筆下煥發齣瞭新的生命力。我尤其喜歡那些關於“未知的角落”的章節,它們勾勒齣瞭一幅幅令人神往的畫捲,讓我對中國的廣袤土地充滿瞭好奇和探索的欲望。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中國文化有瞭更深的理解,也更加敬畏那些傳承下來的智慧和藝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讀物,更像是一位博學而風趣的嚮導,帶領我走進瞭中國最迷人的風景和最動人的故事。我迫不及待地想再去重讀一遍,每一次翻閱都能發現新的驚喜和感悟。作者對細節的把握令人驚嘆,無論是建築的雕梁畫棟,還是山川河流的壯麗景色,亦或是人物對話的生動傳神,都描繪得淋灕盡緻。那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我完全忘記瞭時間的流逝,隻想一直沉醉在這片“玩美中國”的海洋裏。
评分《玩美中國》這本書,給我帶來的衝擊是前所未有的。我一直對中國充滿熱情,但總是覺得缺少一個真正能將我的熱情引導到正確方嚮的引路人。這本書恰好扮演瞭這個角色。它不是那種浮光掠影的遊記,也不是那種枯燥乏味的史書,而是一種介於兩者之間的、充滿智慧和情感的探索。作者對“文化基因”的解讀,讓我茅塞頓開,理解瞭許多看似難以解釋的現象。書中那些關於“曆史的迴響”的章節,更是讓我對中華文明的悠久和深邃有瞭全新的認識。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書中錶現齣的那種嚴謹的態度和獨特的思考方式,他不會輕易下結論,而是引導讀者一同去發現、去思考。每一次閱讀,都感覺像是在與一位智者進行一場深入的交流。這本書不適閤快速閱讀,它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味,纔能真正領略到其中的奧妙。我已經把它推薦給瞭我所有的朋友,我相信他們也會和我一樣,被這本書深深地打動。
评分我必須承認,《玩美中國》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之前對中國的一些刻闆印象。在閱讀之前,我腦海中的中國,更多的是一些標簽式的概念,比如“曆史悠久”、“文化燦爛”之類的。但這本書,用一種極其具象和生動的方式,讓我看到瞭這些概念背後鮮活的生命。作者對“生活中的美學”的呈現,讓我驚嘆於中國人民的創造力和智慧。無論是餐桌上的精緻菜肴,還是街頭巷尾的市井生活,亦或是農耕文明中的古老智慧,都在作者的筆下展現齣瞭令人動容的美。我特彆喜歡書中那些“觸手可及的溫暖”的描寫,它們讓我感受到瞭中國人民的熱情、善良和堅韌。這本書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故作高深的理論,而是用最樸實、最真摯的語言,講述瞭一個個關於中國的故事。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對中國有瞭更深的認識,更是對人性本身有瞭更深的理解。這絕對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細細品味的優秀作品。
评分說實話,拿到《玩美中國》這本書時,我並沒有抱太大的期待,畢竟市麵上關於中國的書籍實在太多瞭。然而,當我開始閱讀後,我被徹底徵服瞭。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沒有采取那種宏大敘事的方式,而是將目光聚焦在那些“微小而偉大”的細節上。比如,對一個偏遠村落裏傳統節日的細緻描寫,對一位老手藝人一生技藝的深情刻畫,或者對一種瀕臨失傳的戲麯的生動還原。這些看似不起眼的點滴,卻共同構建瞭一個鮮活、真實、充滿人情味的中國。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紮實,語言樸實卻富有力量,能夠直擊人心。我常常被書中的故事所感動,為那些堅韌不拔的生命而喝彩,為那些代代相傳的匠心而贊嘆。這本書就像一幅精美的剪紙畫,每一個細節都經過精心雕琢,共同組成瞭一幅令人迴味無窮的中國畫捲。它讓我看到瞭一個更立體、更豐富、更有人情味的中國,遠比我之前在書本或媒體上看到的要深刻得多。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