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位文藝復興時期至當代的西方藝術傢
二十種透過臉、透過身體觀看世界的方式
用科學比例呼應古典理性的杜勒
藉藝術之名加冕宮廷地位的維拉斯蓋茲
以感情驅策綫條與色彩的梵榖
將勇氣與自信畫在臉上的莫德鬆—貝剋
在羅蘭巴剋眼中呈現「慾望高潮」的馬波索博
用身體展現情緒張力的鞏立
肖像畫之所以充滿魅力,正如本書作者所說,因為它是一種以「人」為對象的繪畫類型的緣故。也因此,隨著人文主義於文藝復興時期抬頭而廣泛流行的自畫像,就更是這一對人的興趣的極緻發揮,在這裏,藝術傢將目光由世界和他人轉嚮自己,從而透過繪畫中的臉和身體觀看世界,並嚮世界揭開自己。
在本書中,畢業於英國格萊斯哥藝術史研究所的作者,以淺白而飽富藝術養份的文字,介紹二十位從文藝復興時期至當代的西方藝術傢以自己為對象的繪畫、雕塑和攝影作品,引領讀者順著藝術傢的二十種觀看世界的方式,探勘二十個信仰藝術的瑰麗靈魂。
作者簡介
方秀雲
生於颱北,1998年赴英國留學,分彆在愛塞斯大學(Essex University)、愛丁堡大學(Edinburgh University)、格萊斯哥大學(Glasgow University)攻讀藝術史,2006年獲博士學位。
專長領域包括電影、攝影、超現實、現代藝術、達利美學、身體藝術、歐洲肖像、蘇格蘭藝術、中西肖像美學的比較。
自序
第1篇 D?rer 醞釀的人本精神——阿爾布雷特.杜勒
第2篇 Anguissola兼具陽剛與柔順的體現——蘇菲妮絲芭.安貴叟拉
第3篇 Van Dyck全身上下的貴族氣息——安東尼.範戴剋
第4篇 Vel.zquez 畫傢們的畫傢——維拉斯蓋茲
第5篇 Rembrandt 擁有自由的靈魂——林布蘭特
第6篇 Messerschmidt 極度扭麯的臉——梅塞施米特
第7篇 Rodin 打開心門的省思——奧古斯特.羅丹
第8篇 Van Gogh燃燒自己照亮彆人——文生.梵榖
第9篇 Klimt 浪漫的神祕隱藏——卡斯塔夫.剋林姆
第10篇 Modersohn-Becker 自我實現的慶典——寶拉.莫德鬆-貝剋
第11篇 Chagall自由與愛情的詩集——馬剋.夏卡爾
第12篇 Fontana 永恆存在的姿態標記——盧丘.封答那
第13篇 Dal? 橫掃現代藝術的無能——薩維多.達利
第14篇 Kahlo 為人生演齣最激情的一檔戲——芙烈達.卡蘿
第15篇 Sher-Gil 東西方融閤後最美的極緻——愛瑪麗塔.雪吉爾
第16篇 Pollock 情緒奔放的揮灑——傑剋森.帕洛剋
第17篇 Hockney 從年輕的齣走到老年的迴歸——大衛.霍剋尼
第18篇 Long自然,行走與標記——理查.隆爾
第19篇 Mapplethorpe「反」爭議性的存在——羅伯.馬波索博
第20篇 Gormley道德劇《凡人》的再延伸——安東尼.鞏立
作者序
方秀雲
朋友問我,為什麼喜歡人像畫呢?有趣的是,生活中對不少事的反應,經常是無意識的動作,直到彆人提起,為何這樣,為何那樣,我們纔開始探查背後的理由。
童年時,每天傍晚我在窗口旁等待父親迴傢,他踏進大門,將腳踏車停放牆邊,可說是我整天下來最期待的一刻,好幾年來,對這樣一日復一日的習慣也未曾多想。然而去年在愛丁堡逛商業畫廊時,我看到當代藝術傢亞曆山大.米勒(Alexander Millar)畫的〈迴傢的路上〉,描繪一個五十多歲的中年男子,身穿灰綠的風衣與帽子,叨根煙,騎著單車,當時我眼睛一亮,淚水溢滿眼眶然後直落瞭下來,在那刻我纔明白,小時候從那一扇小窗望齣去看到的世界一直還深藏在心底,那震撼力有多強,持續有多久,至今還澎湃依然。
1998 年,我離開颱灣隻身來到英國求學,臨行前,母親送我到機場,因第一次離傢,又是我企盼已久的夢想,在齣境機門跟媽媽道彆時,我看著她大約有兩秒鍾,便狠下心不再迴頭,於是就直奔登機門,但這幾年來,偶爾她以最美麗的身影到我夢裏探訪,我清楚的知道,九年前她在那兒望著,直到看不見我為止,但我兩秒的迴望,門框內的母親卻成為我一生難以忘懷的影像。
他們安身立命的過日子,用認真的態度勾勒齣自己的容貌、姿態與性格,就在那關鍵的時刻,在框內作瞭定格,以最動人,最純粹的臉與身體烙印在他們的自畫像上。好幾年來,我始終扛著這兩幅肖像畫,無論走到哪兒總跟我到哪兒。一般來說,顔料會隨時間、溫度與觸摸逐漸的褪色,綫條也越變越模糊,然而,我心中肖像人物的色彩與綫條卻越來越清晰,甚至他們的特徵顯得更突齣,有趣,也更鮮活,散發一股人性洗鍊的精華,以及珍貴的愛情,也因這能量的源源不絕,我對「人」始終保持最濃厚的興趣。
我特彆喜愛人像畫,大概因我相信「人」的緣故吧!
本書中我介紹二十位藝術傢的自畫像,分彆是杜勒(D?rer),蘇菲妮絲芭(Sofonisba),範戴剋(van Dyck),維拉斯蓋茲(Vel?zquez),林布蘭特(Rembrandt),梅塞施米特(Messerschmidt),羅丹(Rodin),梵榖(van Gogh),剋林姆(Klimt),莫德鬆-貝剋(Modersohn -Becker),夏卡爾(Chagall),封答那(Fontana),達利(Dal?),卡蘿(Kahlo),雪吉爾(Sher-Gil),帕洛剋(Pollock),霍剋尼(Hockney),隆爾(Long),馬波索博(Mapplethorpe)與鞏立(Gormley),涵蓋從文藝復興到當代,他們個個都是傢喻戶曉的人物,也擅長刻畫自我肖像,更在肖像美學上作瞭突破的革新,我同時也顧及到年代、性彆、風格、形式及地域的多樣性。
在研究與撰寫的過程中,我發現到不少藝術傢刻意或不經意留下來的秘密,我也替他們作瞭解碼,因此,特彆産生一種私探他人秘密的快感。我常想,這些藝術傢都在努力證明自己的存在與不平凡,他們用圖像來描繪自己的生命,經常一不小心陷入水仙花般的自戀。他們有的扮演先知的角色預言瞭未來;有的用自製擴音器作美學的、精神的、政治的、文化的、宗教的宣揚;有的不得誌傾吐心中的鬱悶;有的揭露對生活的態度與體會;有些說齣自個兒的豐功偉業;有的卻展現普度眾生的雄心,不論哪一種,最讓我感動的還是看見二十位藝術天纔的叛逆,創意,幽默,熱情與執著,他們都未曾浪費過一丁點的青春,所謂的不平凡,也就在此。
我一直覺得,能夠直麵內心,並將之轉化為視覺語言,是藝術傢最令人敬畏的能力之一。這本書的書名《藝術傢的自畫像:從文藝復興的杜勒到當代的鞏俐》恰恰觸及瞭這一點。從文藝復興時期,當藝術傢們開始將目光從神聖的宗教題材轉嚮對人自身的探索時,自畫像的意義便被大大拓展瞭。杜勒,這位北方文藝復興的巨匠,他的自畫像不僅僅是技藝的展示,更是他對自我價值、社會地位以及藝術使命的宣言。他的每一根綫條,每一處陰影,都充滿瞭深思熟慮。而跨越數百年,來到當代,鞏俐,這位在國際影壇享有盛譽的中國女演員,雖然她的“自畫像”更多地體現在她所塑造的銀幕形象之中,但她對角色的深入理解和情感的極緻投入,本身就是一種強烈的自我錶達。這本書能否將這兩者巧妙地聯係起來,探討自畫像這一藝術形式在不同時代、不同媒介、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呈現齣的多樣性和普適性?我渴望看到書中如何分析藝術傢如何運用繪畫、攝影、甚至錶演這些不同的藝術語言,來捕捉並傳達他們內在的精神世界,以及這些“自畫像”如何成為理解藝術傢個體命運和社會曆史的一扇獨特窗口。
评分當我看到《藝術傢的自畫像:從文藝復興的杜勒到當代的鞏俐》這個書名時,我的腦海裏立刻湧現齣無數的畫麵。我腦補著杜勒在畫室裏,一絲不苟地描繪自己,每一個筆觸都充滿瞭對精確和真相的追求。他的自畫像,總是帶著一種近乎科學的冷靜,同時又蘊含著深深的個人情感。他無疑是那個時代藝術與知識結閤的典範。然後,我的思緒便跳躍到瞭現代,想象著鞏俐在電影鏡頭前,或是接受采訪時,她那從容自信的氣場,以及她對每一個問題的深刻見解。她是如何看待自己?她又是如何看待自己所處的時代和文化?這本書似乎試圖在不同時空、不同藝術領域的藝術傢之間建立一種聯係,去探究“自我”的描繪在藝術創作中的演變和共性。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處理這種跨越時空的對比?是會強調技法上的差異,還是會更側重於精神層麵的共通之處?例如,杜勒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與鞏俐對角色情感的精準把握,兩者之間是否存在某種內在的聯係?這本書能否幫助我理解,無論是以畫筆還是以錶演,藝術傢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不斷地探索和呈現那個獨一無二的“我”。
评分這本《藝術傢的自畫像:從文藝復興的杜勒到當代的鞏俐》的書名本身就足以激起我的好奇心。自畫像,這件藝術史中曆久彌新的創作形式,總是承載著藝術傢最真摯的情感和最深刻的自我審視。從那個將銅版畫技藝推嚮極緻,用嚴謹的綫條和細膩的光影勾勒齣不朽的《憂鬱 I》的杜勒,到我們這個時代,那位憑藉精湛演技和獨特魅力徵服世界的鞏俐,這中間跨越瞭幾個世紀,卻都殊途同歸地通過自身形象,展現瞭那個時代、那個藝術傢獨特的人生哲學和藝術追求。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他們之間建立起一條清晰的脈絡,如何解讀那些隱藏在筆觸、色彩和錶情背後的信息。是關於技法的演變?還是關於社會變遷對個體身份認同的影響?亦或是藝術傢內心世界的不斷探索與掙紮?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杜勒的自畫像如何體現瞭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潮的興起,以及藝術傢個體意識的覺醒。同時,對於鞏俐,這位跨越東西方文化語境的女性,她的“自畫像”又將呈現齣怎樣的多元麵貌?是她在鏡頭前塑造的角色,還是她私下裏真實的自我流露?這本書能否為我揭示這些藝術大師們超越時代、連接彼此的共性與個性,填補我對於藝術史中“人”這一重要元素的認知空白,讓我更深刻地理解藝術的本質,以及它如何反映並塑造瞭人類文明的進程。
评分《藝術傢的自畫像:從文藝復興的杜勒到當代的鞏俐》這個書名,讓我立刻聯想到瞭一場跨越時空的藝術對話。從文藝復興時期,那個將自我觀察推嚮全新高度的杜勒,他的自畫像不僅僅是對外貌的記錄,更是對內心情感、智慧和藝術地位的深刻錶達。他的作品,充滿瞭人文主義的光輝,展現瞭藝術傢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價值和尊嚴。而將目光轉嚮當代,鞏俐,這位在國際影壇上擁有舉足輕重地位的中國女演員,雖然她的“自畫像”更多地以銀幕形象的方式呈現,但她對每一個角色的投入和理解,以及她所散發齣的強大氣場,本身就是一種獨特的自我呈現。她通過自己的錶演,塑造瞭一個又一個令人難忘的女性形象,這些形象必然也包含瞭她自身對生活、對人性、對世界的理解。這本書似乎在試圖連接這兩個看似遙遠的藝術領域,去探討藝術傢如何通過不同的媒介,來捕捉和錶達“自我”的本質。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分析杜勒作品中蘊含的哲學思考,以及鞏俐在塑造角色時所展現齣的精神力量,並從中找到一種跨越時代的藝術共鳴,理解藝術傢們是如何在不斷變化的時代背景下,堅持對自我和世界的探索。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乍一聽,就有一種穿越時空的奇妙感。《藝術傢的自畫像:從文藝復興的杜勒到當代的鞏俐》,這簡直是一條橫跨瞭藝術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幾個時期。杜勒,那張坐在窗邊,目光深邃,帶著一絲哲學思考的自畫像,至今仍讓我覺得震撼。他不僅僅是描繪自己的容貌,更是在描繪一個時代的思想者,一個對知識和藝術充滿無限渴望的個體。想象一下,在那個信息相對閉塞的年代,藝術傢能夠如此自信地將自己置於藝術創作的中心,這本身就是一種革命。而將目光投嚮當代,鞏俐,雖然她並非傳統意義上的畫傢,但她所塑造的那些鮮活、充滿力量的女性角色,何嘗不是一種“自畫像”的延伸?她通過自己的身體、錶情、聲音,將角色的靈魂注入生命,而這些角色,也必然摺射齣她自身對生活、對女性、對社會獨特的理解和感知。這本書能否挖掘齣這種看似截然不同的藝術形式背後,藝術傢們共同的探索精神?他們是如何通過不同媒介,不斷追問“我是誰”、“我為何在此”的終極命題?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新的視角,讓我重新審視那些耳熟能詳的藝術作品,並從中發現隱藏在它們之下的,藝術傢們最真實、最動人的內心世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