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瞭!超簡單有趣的現代藝術指南
你是否曾因為看不懂一件藝術作品,而開始質疑自己的鑑賞能力?
是否覺得參觀藝術展覽很無聊,但與你同行的人卻都興奮不已?
是否在博物館參加導覽時,時常無法專心聆聽解說員的介紹?
現代藝術令人難以理解。有關藝術的談話,聽起來總是艱深而誇張。
其實在藝術界崇高錶象的背後,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祕密……
本書讓你輕鬆掌握現代藝術,並揭露藝術界最真實的內幕!
如果你經常被現代藝術激怒,因為屢受挫摺而排斥藝術,
卻又不甘承認「我看不懂」,本書將可為你指點迷津!
現代藝術,哪裏怕!
親愛的讀者,如果你在展覽會場上必須對藝術作品發錶評論,其實大可不用害怕,因為在你身邊的那些觀眾也都知之甚少。不妨事先熟記一些詞匯用語,在展場與人閑聊時,作為擋箭牌或落水時的浮具,讓你不至於滅頂。
「這件作品帶有許多隱喻。」
「這個作品能釋放齣真正的能量!」
「我喜歡這個作品!」
「這個作品符閤我的美感經驗。」
「這個展覽不啻是藝術傢心靈極緻的有形化。」
「這個作品非常──激昂∕微妙∕感人∕有張力∕強烈∕有厚度∕毫不浮誇∕有野心∕虛幻∕扣人心弦∕繁復∕大膽∕顛覆∕……」
你可以將這些形容詞任意組閤。
還有些不錯的片語供你參考:「激昂繁復,非常扣人心弦」「毫不浮誇且帶有微妙的虛幻感」「很有經驗厚度而感人,情感強烈」,甚至是「在虛幻的野心與繁復的奧妙之間饒富張力的作品」。聽起來不錯吧?
作者簡介
哲倫特(Christian Saehrendt)
德國人,1968年生。曾就讀漢堡藝術學院,2002年取得海德堡大學藝術史博士學位,目前於柏林從事藝術史相關評論工作。
基托(Steen T. Kittl)
德國人,1969年生。曾就讀基爾藝術學院,後於柏林專攻人文學科與藝術史,目前為廣告公司藝術總監及業餘作傢。
譯者簡介
莊仲黎
女,1969年生,德國漢堡大學民族學碩士、博士候選人。曾任《講義》雜誌德文編譯,譯有《天纔也有凸槌的時候》《怎麼有人研究這個?》等書。
前言 藝術欣賞,要有所節製
第一章 所有的一切都可以是藝術?或者,在藝術叢林中另闢蹊徑?
為什麼現代藝術令人難以理解?
是藝術還是垃圾?
挑釁的藝術
現今的繪畫已乏人問津的?或者,還是很重要?
繪畫是一種頭腦體操
極簡主義的荒漠
再次的挑戰:雕塑
照相與錄影
攝影:策畫演齣或純是記錄?
錄像藝術:從甘擾節目到MTV美學
沒有作品的藝術:錶演藝術與行動藝術
全身投入的身體藝術
令人發昏的概念藝術
藝術與數豆子
全方位的作品與園藝:裝置藝術與地景藝術
學術研究成瞭創作靈感的來源
每個人都可以是藝術傢
個人的神話取代瞭政治革命
安迪˙沃荷:當藝術傢其實跟從事其他行業沒啥麼兩樣
普普藝術的迴響
第二章 一一檢視藝術界,或是,藝壇的運作機製為何?
藝術星球
收藏傢對於藝術品是迷戀、盲目崇拜,或說,他們根本是瘋子?
重量級收藏傢的典藏品-藝術之愛的吶喊
用藝術代替金錢
保時捷還是諾爾德?
形象不佳的收藏傢
自稱「藝術傳教士」的藝廊業者
把藝術傢當成創作素材
擁有財富或是攀上一門好婚事?
一些具有強烈控製慾的怪物
黑名單
藝術交易的樞紐-拍賣公司
一堆爛招數
加價與降價
藝術品已淪為投機客操弄的商品
藝術基金隻會騙錢?
博物館:從善盡職責的藝術機構淪為收藏傢炒作
藝術品的工具
強勢的收藏傢與弱勢的博物館
在世界各地不斷地趕場-藝術機構的管理高層
介於天纔與尷尬之間
藝術評論傢總是沒搞頭
給藝術傢多一點兒溫暖
藝術傢都愛鬍扯?
純藝術或是商業行銷?
自我麻醉的生活方式
無法挫毀的異象:藝術傢是最理想的職業
一大群沒有闖齣名堂的藝術傢
到餐廳酒館跑堂還是開計程車?
一位藝術明星的誕生
製造流行的機器
第三章 與從事藝術創作的狂徒密切接觸或是準備從展覽中全身而退
喜歡藝術的觀眾
地獄般的開幕酒會
無産階級的重要人士
給流浪漢的生活指南
如何從一場錶演藝術中全身而退
藝術博覽會的購物熱
藝廊業者的生存之道
藝廊的式微
販賣藝術品的超級市場
與藝術傢在工作室裏緻命的對談
藝術工作室的浪漫
從藝術工廠到藝術生産綫的模式
沒有工作室的藝術傢
博物館要爭取它的觀眾群
博物館裏的實驗室老鼠
觀眾總是被認為沒有鑑賞能力
在博物館裏受到眾人的嘲笑與衊視
我看過「濛娜麗莎」!
參觀展覽時,可能齣現的阻礙……
第四章 作品的意涵或是藝術行傢的花言巧語
談論藝術是不可能的?
開幕酒會上常說的話
不妨當個藝術的神探
可能是藝術
藝術的門外漢或是文化的怪胎?
觀賞者善意的言詞
觀賞者無情的批判
群眾的沉默與攻擊
毫無顧忌地宣洩藝術的觀點
可以跟藝術傢談論藝術嗎?
藝術傢的信口鬍言
藝術史學者能對現代藝術提齣解釋嗎?
藝術批評的睏境
藝術評論傢慣用的語匯
阿茲海默癥患者的藝術治療模式也適用於一般大眾?
第五章 提防劣質的藝術
品味的時代性
根本而關鍵的問題
藝術創作應著眼於人類的理性還是視覺感官?
天纔也是人
藝術的花招:嚮學術研究汲取靈感
雷聲大、雨滴小:自我復製的藝術
創作的巔峰時期
江郎纔盡的藝術傢
誇大的作品標題、創作者的自大狂與作品體積的大小
打破禁忌已成為藝術創作的公式
藝術就是自我本身
人體成為藝術創作的媒材
險惡的光輝
獨樹一格的鬍搞瞎搞:業餘愛好者的一知半解成為創作的概念
歡迎來到冒險者的聯盟
當一切都可以成為藝術時,會是什麼樣的景況?
告彆時,輕聲地說再見
前言
藝術欣賞,要有所節製
現代藝術的觸角不斷地延伸擴張,早已進入人們日常生活之中。在報紙及其他媒體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關於藝術品在拍賣會上屢創天價的大幅報導或是受訪的藝術傢一些居傢生活的小故事。然而,我們可能不隻一次有這樣的經驗:因為某傢報紙的報導,而興沖沖地跑到美術館參觀一個評價極高的藝術展,而結果卻令人大失所望:展覽的會場上所擺放的隻是一些再平常不過的、毫無新趣的圖畫與物件、充滿挑釁意味、被工具機鑽滿孔洞的薄闆或是一些看來不禁令人做嘔的裝置品。
親愛的讀者,如果您一天必須工作十二個小時,下班之後還必須趕場參加一個藝展的開幕酒會,隻為瞭能在那樣的場閤碰到商場上重要的生意夥伴,或是經營一些職場以外的人際關係,那麼,相較之下,我們在本書中為您整理齣的藝術作品的分類與目錄,雖然篇幅不少,卻不會造成您額外的負擔。此外,這本書也是針對那些因為孩子想就讀藝術相關科係而大失所望的傢長們所寫的;對於戀愛中的情侶而言,如果追求者想用藝術知識擄獲對方的心-關鍵字「智識的調情」(intellektuelles Flirten)-,自己本身卻甚少接觸藝術,本書將是一本很好的指南。對於那些正與藝術傢交往或是曾經與之墜入情網的男男女女而言,他們可以藉由本書來瞭解他們的伴侶。此外,本書也是針對那些喜歡在週末請親朋好友來傢裏吃早午餐(brunch),並藉機嚮他們們炫耀自己剛收購的藝術品的人。不過,這本書最主要是為那些經常被現代藝術激怒、又不想不戰而降地棄守現代藝術這塊陣地的人所寫的。他們認為這方麵的藝術根本言之無物,而且創作者總是存心要刁難觀賞者,刻意要讓他們看不懂作品!
親愛的讀者!若您是藝術的熱愛者,在此我們必須鄭重地提醒您,要提防現代藝術!如果您還未被現代藝術嚇退,我們就必須再一次嚮您錶達我們的看法:現代藝術展並不值得參觀。而且,如果相關的特展很熱門,場外民眾大排長龍、媒體已炒作得沸沸揚揚,有很多人在談論時,那麼一定要記得避開這類的展覽。請您相信,不到場參觀,真的不會錯過什麼。其實,就連規模盛大的藝術博覽會,您也可以很有自信地告訴自己不用去湊熱鬧!如果您非得參加藝術展的開幕式,我們也會教您一些招數,如何安然地度過當晚而不至於心靈招損。還有,我們不會鼓勵您購買或收藏藝術品。其實,您最好不要擁有這些玩意兒,而且,最好少去藝廊和美術館溜躂。如果您非要去看個究竟,那麼,也請您務必記得,彆把厚重的展覽畫冊帶迴傢。因為,它們最後都被丟在書架上,而且會在下一次搬傢時,成為您的負擔。在此,我們誠懇地建議您,不妨省下這些藝術消費,把這筆錢拿去泡電影院,或是換一部性能較好的車子。總而言之,親愛的讀者,請您牢記著:藝術不是人生的全部,它畢竟無法取代個人的幸福、慈愛的上帝或是美好的生活。
「少即是多」,我們認為這是接觸現代藝術的基本原則。親愛的讀者!我們在此懇切地建議您,不要照單全收!要學會理直氣壯地?棄不好的藝術作品與虛妄的超人氣特展,不要老是害怕會錯失什麼。因為,有些美術展不是非去不可,您不一定要跟大傢一樣,一窩蜂地追趕藝術的熱潮。
拿起《圖像的解構與重塑》,這本書簡直就像打開瞭一扇新世界的大門!它並沒有用那種高高在上的姿態來“教導”你,而是像一個同行的朋友,帶著你一起去探索現代藝術的奇妙之處。我尤其喜歡作者那種“挖掘真相”的勁頭。比如,當我們看到杜尚的《泉》時,很多人會覺得它不過就是一個小便池,有什麼藝術價值?但這本書會告訴你,這背後是對藝術定義本身的一次大膽挑戰,是對傳統藝術觀念的一次“解構”。作者會從曆史、社會、哲學等多個維度去分析,讓你明白,藝術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的美學形式,更在於它能否引發思考,能否顛覆認知。而且,這本書的語言非常有感染力,讀起來一點都不枯燥,反而充滿瞭活力和智慧。它會讓你發現,原來那些看似“離經叛道”的藝術作品,其實都蘊含著藝術傢對時代、對人性的深刻洞察。它不僅僅是讓你“看懂”藝術,更是讓你“感受”藝術,讓你體會到藝術作為一種錶達方式的強大力量。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世界的看法都變得不一樣瞭,更加開放,也更加願意去接受新鮮事物。
评分哇,最近我被一本叫做《現代藝術的奇妙世界》的書徹底迷住瞭!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之前對現代藝術的刻闆印象,之前我總覺得現代藝術離我太遙遠,看不懂,也提不起興趣。但這本書就像一位耐心又風趣的嚮導,一步步引領我走進這個繽紛多彩的藝術殿堂。作者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解釋瞭那些看似“怪誕”的畫作和雕塑背後究竟藏著什麼故事,為什麼它們會有那樣獨特的錶現形式。比如,我以前看到濛德裏安那些簡單的幾何色塊,總覺得是不是小孩子隨便畫的,但讀瞭這本書纔知道,原來這背後是對秩序、平衡乃至宇宙規律的深刻探索。書裏沒有那些枯燥的術語,而是用瞭很多生動形象的比喻,甚至還會穿插一些藝術傢的小八卦,讀起來就像在聽朋友聊天,不知不覺就被吸引進去瞭。而且,這本書不僅僅是介紹作品,更重要的是教會你如何去“看”,如何去感受藝術帶給你的情緒和思考。它鼓勵你去質疑、去探索,而不是被動接受。我發現,以前那些在我看來“毫無意義”的塗鴉,其實都蘊含著藝術傢真摯的情感和深刻的社會觀察。這本書真的讓我對現代藝術産生瞭全新的認識,也讓我開始期待下次去美術館時,能用更開放的心態去欣賞那些作品。
评分老實說,我之前對現代藝術的印象,大概就是“看不懂”加上“有點嚇人”。直到我翻開瞭《風格的進化:從印象派到波普》,我纔意識到,原來藝術也可以這麼有意思!這本書的特點是,它沒有故弄玄虛,而是把那些高深的藝術理論,拆解成一個個小故事,講得繪聲繪色。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立體主義的部分,作者用非常通俗的語言,解釋瞭畢加索為什麼要把同一個物體從不同角度同時呈現,原來這是一種對現實觀察方式的顛覆,是藝術傢試圖打破二維空間的限製,捕捉更全麵的真實。書裏還穿插瞭很多藝術傢之間的趣事,比如馬蒂斯和畢加索這對“亦敵亦友”的競爭關係,讀起來就跟看宮廷劇一樣精彩,也讓你更立體地感受到他們的創作動機和藝術理念。而且,這本書的解讀角度非常多元,不僅僅是從技巧上分析,還會結閤當時的社會思潮、哲學觀念,讓你明白為什麼某個藝術流派會在那個特定的曆史時期齣現。它不是讓你去背誦那些名詞,而是讓你去理解那些“為什麼”。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好像也變成瞭一個小小的藝術評論傢,走到任何一件現代藝術作品前,都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解讀瞭,這種自信心的提升,真的太棒瞭!
评分這本書《形式的自由與錶達的邊界》絕對是一本能夠“喚醒”你對現代藝術興趣的寶藏!我以前對現代藝術的印象就是一個詞:混亂。但這本書就像一位細心的嚮導,把那些“混亂”的綫條、色彩和形狀,都串聯成瞭一個個有趣的故事。作者非常擅長用生活化的例子來解釋復雜的藝術概念,比如在講到達達主義時,它沒有僅僅羅列那些反戰口號式的作品,而是詳細講述瞭第一次世界大戰背景下,藝術傢們那種對社會現實的絕望和嘲諷,如何轉化為一種“反藝術”的姿態。讀到這裏,我纔恍然大悟,原來那些看似荒誕不經的作品,其實是那個時代最真實的呐喊。而且,這本書的結構也很清晰,不是一味地羅列作品,而是通過不同的主題,比如“對傳統的反叛”、“色彩的解放”、“觀念的勝利”等,讓你從不同角度去理解現代藝術的發展脈絡。最讓我驚喜的是,它鼓勵讀者去質疑,去找到自己的理解方式,而不是一味地接受彆人的解讀。這讓我感覺自己不再是一個旁觀者,而是可以參與到這場藝術的對話中來。看完這本書,我發現我開始享受那種“看不懂”的樂趣,因為我知道,每一個“看不懂”的背後,都隱藏著一個值得探索的故事。
评分這本書,姑且稱它為《色彩與觀念的碰撞》,簡直是一場視覺和思維的盛宴!它並非那種一本正經地梳理藝術史的學術著作,而是更像一位叛逆卻充滿智慧的藝術傢,用自己的語言和視角,把現代藝術的脈絡梳理得清清楚楚,又妙趣橫生。我最欣賞的是作者那種挑戰權威、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書中沒有絕對的答案,更多的是引導讀者去思考“為什麼”。例如,在討論抽象錶現主義時,它沒有僅僅羅列作品和畫傢名字,而是深入挖掘瞭戰後美國社會背景下,藝術傢們那種壓抑、迷茫卻又渴望解放的情緒如何轉化為潑墨、滴灑式的創作。讀到這裏,我纔真正理解瞭波洛剋那些看似混亂的“行動繪畫”,原來它們是對內心躁動與生命力量的直接宣泄。書中的排版也很有意思,不是死闆的文字堆砌,而是大量運用瞭精美的圖片,並且圖片的選擇也非常巧妙,往往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讓你在視覺上也能感受到藝術的力量。雖然我不是藝術專業齣身,但讀這本書卻毫無壓力,反而覺得知識像潮水一樣湧進來,並且是那種讓你興奮不已的知識。它讓我明白,藝術不僅僅是為瞭美觀,更是藝術傢與世界對話的一種方式,而這本書,恰好是這場對話的絕佳翻譯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